勇敢者的行动

2015-01-29 18:55梁薇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11期
关键词:标准化德国职业

梁薇

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通知》(职成教〔2012〕68号),由此,“河南省教育厅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正式启动。作为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北京思威普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在项目运作的第三个年头,有幸在这里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做些回顾,并与职教同仁分享。

一、河南模式诞生的背景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业内人士中,可谓是耳熟能详。该模式的法制化无疑是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最强有力的助推器。其特点是,用人企业作为一元,职业学校作为一元,共同出资为企业培养专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工人。作为既代表国家利益又代表企业利益的德国工商大会,以公平、公正为原则, 制定出检验技术工人培训水平的考试标准和325个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以确保“二元”利益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高质量。

然而,这种世界领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进入中国长达30年的历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早期的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德国GIZ基金会,几十年来对中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帮扶和资金投入,可是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一对一地照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不同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中,很难落地生根。

随着理念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我们的认识提高了,合作协议签署了,可具体到教学如何开展、课程如何设置、专业教师如何授课、学生到企业是实习工作还是实习课程、谁来安排学生的实习,一个又一个难题仍然困扰着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只有企业培训条例和联邦政府、州教育部门下发的教学大纲。职业学校为已是企业学徒身份的学生制定出详尽的培训计划,基本上实行3天在企业的培训中心学习和2天在职业学校上课的学习模式。学生最终只有通过所在地区工商大会组织的两次考试,才能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仅有几页纸的目标培训纲领,在没有统一的专业教材、没有规定的教学实施步骤的情况下,职业学校完全是凭借企业对专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人,这在德国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在中国。

二、河南模式缔造的勇敢者

1969年,人类离开了地球飞向月球,虽然在月球登陆的只有两名宇航员,但他们的身后,站着一个由40万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宇宙飞船承载着地球人千年的梦想,是人类探索和发展的永不停歇的脚步,是勇敢者的行动。

北京思威普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2006年3月28日在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正式签署在河南省开设考培中心、开展教学考培工作的合作协议书后,便开始着手寻找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一筹莫展之时,河南机电学校、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工业贸易学校等院校领导积极加入,勇于尝试,在没有教材、没有实训教师、缺少教学设备、缺少专用教学场地的情况下,依然坚定地在各自院校开设了试验性中德班。

探索河南模式,犹如登月历程,艰辛而又漫长。试验性中德班开设后,步履维艰,屡屡受挫。然而, 思想的解放是勇敢者行动的前提,正是这些院校不断地解放思想总结失败教训,经过六个春秋寒暑的演变和发酵,崭新的本土化教学模式渐渐清晰和明朗起来。恰逢河南省迎来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春天,“三改一抓一构建”的大政方针,就像阳光和雨露,加速了河南模式的诞生,为河南省职业教育走出本省独特的发展轨迹,探索出一条越来越光明的道路。

三、河南模式初露锋芒

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吹响了改革的第一声号角,成立了“河南省教育厅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每年从省内遴选出有意愿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作为项目学校,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截至2014年,省内已有28所项目学校,分别开设了德国机电一体化、工业电工电子、仓储物流、汽车机电一体化(维修方向)、展会技术与管理等5个与河南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成立了标准化中德班以及2+2紧急救护专业中德合作班。全省已有191名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不同,分别完成了在德国15~21天的培训,在国内15~45天的培训,以及车间英语教师9~12天的上海培训,参加培训的专业教师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德国工商大会颁发的培训证书。参训人数至今占据全国各省榜首。

2014年6月至7月,首批9所项目学校标准化中德班的138名学生,首次参加了德国考试一,其中67名学生通过了考试,同时取得了单所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90%通过率和单所学校工业电工电子专业86.7%通过率的优异成绩,打破了中国单所学校通过率的记录。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其他省份参加德国考试的学生均为大专院校学生,只有河南省是中职学校的学生。

2014年9月24日,首批通过德国考试一、正在参加岗前培训并准备参加企业实习课程的中德班学生,被闻讯而来招聘的第一家德国在华企业——德国舍弗勒集团(中国)公司全部录取,没有给晚一步前来招聘的其他德国在华企业留下一名学生。

四、本土化是河南模式成功的关键

1.什么是河南模式

以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中职学校为载体,以中职学生和教师为受益群体,借用社会力量的技术和服务,由德国考试体系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将德国在华企业作为学生的上岗目的地,这种环环相扣、结合各方优势力量的高效运行机制,就是河南模式。

引进、借鉴、提炼、总结、推新、转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形成适用本省职业教育的完整的教学模式和流程,是河南模式本土化的内核。

这种模式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引进了一个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搭建了一个有效运行的标准化教、培、考、岗的平台;开创了一种既符合省情又符合国际化水准的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这种模式必须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进、支持和监督下,根据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来挖掘职业学校的潜在实力,借助省内丰富的生源,确保服务于河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运营机制始终向前推进。

2.河南模式的标准化模板

河南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用3个标准化体系、15个标准化教学模式、33个教学应用模块,将学生3年的教学全过程进行标准化链接。其中,15个标准化教学模式包含在3个标准化体系中。

体系1: 标准化师生体系(教师培训标准化、学生培训标准化等2个标准化模式);

体系2:标准化教学体系(教学场地标准化、教学场地标识标准化、教学设备标准化、教材使用标准化、课程设置标准化、教学实施标准化、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文档标准化、企业实习课程标准化、教学质量标准化等10个标准化模式);

体系3:标准化认证体系(德国考试标准化、德国认证标准化、中德班认证标准化等3个标准化模式)。

这种河南模式实施的结果,具备以下三大亮点:

一是让更多德国在华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对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敞开大门。

二是转化、精选和提炼这种标准化教学模式教学的流程和步骤,在重点提高师资教学能力的前提下,让更多的职业学校加入到这种模式中来。

三是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河南模式带有较强的复制性、专业通用性和操作规范性,使省内的中职学校逐步发展成为管理高效型、教师专业型、教学实用型、学生企业型的特色学校。

3.河南模式的重大意义

河南省中职学校有了中德职业教育河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就可以进入教考结合、校企结合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迅速孵化出更加本土化,影响更加深远的职业教育改革模式:

一是不断深化中职学校院校级领导的改革理念,加快本校与德国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的合作,打通与企业对接的多条通道,以点带面地扩展专业领域,将中职学校办成中外校校结合,中外校企结合的特色学校。

二是不断加大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以一带十地打造一支拥有主持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圆规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及技能过硬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对标准化教学模式,从模仿开始,到自如掌握,逐步开发出属于本校的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

三是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标准化中德班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企业属性和实训操作、车间英语、故障排查、演讲能力、个性展示、安全环保、成本意识等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为德国在华企业、国际化企业和中国企业,特别是本省企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工人,真正让职业教育服务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河南省经济持续腾飞的翅膀。

二战后的整个德国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德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勇气面对战后的经济萧条,勤劳节俭、发明创造,重新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即为国家培养技术工人的信念支撑下,使“德国制造”成为产品质量的诚信品牌,在依靠产品换取大量外汇的同时,确保本国经济利益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中国的迅速崛起,特别是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本土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祖国诞辰65周年之际,思考河南模式从诞生到逐渐成长的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河南模式就是最好的证明,河南人,从来都不缺少勇敢者的行动!

(责编  张红延)

猜你喜欢
标准化德国职业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梦梦”“娇庆”德国行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