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空港地区青年工作联席会实践引出的对共青团网格化团建的几点思考

2015-01-30 03:30周彦戚自刚凡小平
中国共青团 2015年2期
关键词:联席会空港网格化

文 / 周彦、戚自刚、凡小平

从上海空港地区青年工作联席会实践引出的对共青团网格化团建的几点思考

文 / 周彦、戚自刚、凡小平

网格化团建是近年来团上海市委大力推动共青团工作创新的一项重点任务。推动这项创新工作的背景在于:此前各单位共青团组织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工作主体,相互之间呈现出离散无序、随机孤立、封闭单一的特点,工作中缺乏沟通联系,难以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网格化团建的核心理念来源于计算机网格理论,在具体操作上,将单个共青团组织作为基本为节点,以项目、行业(产业)、区域等共性特征为纽带,以资源共享、动态参与、合作共赢为前提,通过组织优化、流程再造、业务重组、资源整合等措施,突破单位、地域和系统的限制,重组构成整合有序、共建共享、开放多样的产业连接型、项目牵动型、区域共建型、重点工作带动型等各类网格,让每个基层团组织都可能成为网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决策者、受益者,形成组织价值增值、组织合作紧密、组织管理有效、组织覆盖全面的共青团工作新格局。

2008年12月16日,华东管理局、东航集团、上海机场集团、华东空管局、国航、南航、航油、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多家上海空港驻场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空港地区青年工作联席会,经过6年的发展,联席会共有16家成员单位、2家观察员单位,覆盖上海空港地区超过5万名团员青年。同时,联席会也已经成为上海团市委网格化团建成果的典型范例。

随着网格化团建不断发展、成熟,特别是近两年来华东空管局团委担任上海空港地区青年工作联席会轮值主席单位期间,网格化团建为华东空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带来了全新的格局、推动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就如何持续推进网格化团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这一课题积累了一定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政治要求。“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的优良传统。党和团之间天然的政治联系决定了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对共青团政治属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共青团一切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开展的必然要求。在推动网格化团建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充分兼顾到各成员单位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找准党政领导关心、社会公众关注的切入点开展各项工作。2012年年底,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海空港地区青年工作联席会组织各成员单位青年文明号集体开展了“学习贯彻十八大,空港青年共奋进”青年技能展示活动,集中展现上海空港青年精湛的专业技能,汇报空港青年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成果,得到各成员单位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联席会发展的整体态势。

构建工作平台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网格化团建是一套指导共青团工作的全新理论,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构建一个与之对应的统一的工作平台,将作为独立节点的各成员单位团组织聚拢到这一平台上发挥合力。作为一个由上海空港地区各驻场单位共青团自发成立、平等自愿参加的区域性组织,上海空港地区青年工作联席会在上海团市委网格化团建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平台,明确了联席会任务、规定了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工作例会和专题会议制度,不定期出版会刊《空港青年》,交流各单位共青团工作。特别是为保障联席会持续高效运转,专门设置了轮值主席单位和秘书长单位,在任期内全面负责联席会各项日常工作。

协调整合资源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务。共青团组织既没钱,又没权,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想要“做成事、做好事”,就要积极争取支持,学会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开展网格化团建最大的优势、最核心的要务也在于凝聚青年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相互取长补短、携手提高进步。在上海空港青年联席会的日常工作中,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一是整合团内资源,加强各成员单位团组织之间的协同联动,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二是整合党政资源,主动与党政部门合作,管理好青年事务、实施好青年项目,不断探索和完善“党委委托、工会指导、共青团承办”的工作机制,并积极为各单位党政领导间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发社会资源,拓宽宣传渠道,用优秀品牌项目吸纳社会资源,借助社会的力量为空港青年联席会各项工作拓宽新的渠道。

建立共同愿景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网格化团建各成员单位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各单位在加入网格之前都已经形成各自独特的组织文化、行业传统和行为习惯。在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各方普遍认可的、共同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愿景,进而在网格中形成联结各单位思维共识,在文化融合的层面增进互信互谅,促进共同发展。上海空港青年联席会在成立之初就将文化融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予以推进,致力于将青年人的思想统一到“服务航空枢纽建设,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来,并逐步形成了“服务、合作、共赢”的组织理念和“精诚共进,创新奉献”的空港精神。随着这些共同愿景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联席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提升宣传影响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宣传也是生产力。在共青团工作日趋系统化、多样化的今天,宣传已经成为团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网格化团建在工作中只有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扩大传播面,实现各项活动“出彩、出声”,才能为自身注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空港青年联席会各成员单位充分挖掘各自的宣传渠道和资源,多次在民航报、青年报、新华网、新浪网等业内外媒体上刊登活动稿件,同时,紧跟当前新媒体发展潮流,积极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宣传工作,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扩大了联席会的整体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各方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联席会持续发展“汇聚青春正能量,携手发出最强音”。

打造特色品牌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品牌活动是网格化团建成果的集中展现,是网格化团建风采的闪亮名片,也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团建网格要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品牌创造、维护、推广、提升的具体实践过程也正是每一个网格完善组织架构、服务党政中心、凝聚青年队伍、提升社会影响的过程。近年来,上海空港青年联席会将“飞行员、管制员、指挥协调员”交流活动作为重点品牌予以推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成员单位间“定期座谈交流”、“青年岗位互换体验”、“特情联合应急演练”、“协同决策系统项目攻关”等衍生品牌活动,为联席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服务青年成长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党的十八明确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服务青年成长是党交给共青团的一项关键工作。随着网格化团建工作的推进,比原先单一的团组织对于团员青年的覆盖面更广、覆盖人数更多,产生影响更广泛,服务青年成长的能力也更强。为了履行好服务青年成长的重任,上海空港青年联席会在工作中始终注重锻炼青年队伍,引导团员青年勇担重任。结合春运保障组织开展“畅行联盟”,全力提升联动服务能力,为广大旅客提供顺畅的出行环境;整合各单位青年文明号资源,创建“爱心通道”服务品牌链,为特殊旅客提供优先便捷的地面服务;积极开展“一号一岗”创建工作,推动各先进集体间的经验交流,促进各单位号岗建设水平。在关注青年需求方面,联席会共享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各单位青年人参与十八大精神宣讲会,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召开CDM专场技术论坛,提升青年专业技术;组织单身青年开展联谊活动,服务青年交友婚恋。

回馈社会公众是网格化团建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共青团的工作目标涉及许多方面,在服务好本单位党政中心、开展好团的自身建设、凝聚好青年员工队伍等方面以外,也需要团结带领团员青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公众群体。在回馈社会公众方面,网格化团建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一网格中的各团组织协同联动方便发挥合力,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其二承担社会责任是普遍适用于各单位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内容,网格内部各团组织之间很容易就相关工作达成一致;其三作为团市委团建工作的创新品牌,通过开展回馈社会公众的公益活动更能提升网格本身的知名度,争取团市委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上海空港青年工作联席会基于这一理念,坚持开展一系列有影响、有成效的公益活动。结合“3·5学雷锋日”开展“文明新约、空港先行”,在浦东、虹桥两大机场航站楼推广城市文明新约推广;结合暑期开展“让梦起航、让爱飞扬、成长在空港” 红领公益夏令营;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在航站楼开展志愿问询和航空知识讲解,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便民咨询服务。

网格化团建是新时期共青团组织为适应青年工作新形势和新特点而开展的创新举措,是打破传统藩篱、推进相互融合的创新举措,是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的创新举措。华东空管局团委经过近6年参与上海空港地区青年工作联席会的实践与探索,初步积累了实施网格化团建的经验和体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制度和做法。相信这些丰富的实践与理性的思考必将为今后华东空管持续推进网格化团建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借鉴。

(作者周彦系民航华东空管局团委书记,戚自刚系东航集团团委书记,凡小平系上海机场集团团委副书记)

猜你喜欢
联席会空港网格化
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首届联席会在安顺学院召开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排堵保畅良策:共享汽车+网格化智能立体停车库
从“中国制帽之乡”到空港小镇
梧州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助力环境治理“长效化”
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为例
第一次常务副会长、副会长联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