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产业革命人才的大赛
——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点评

2015-01-31 04:10清华大学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侯炳辉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8期
关键词:产业革命传授创意设计

清华大学、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 侯炳辉

历时9个月,设置11个比赛科目,全国31个省市,713所学校,7524个参赛团队,868个决赛代表团的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于2014年12月8日胜利落幕了。

一、本届大赛的特点

1.规模、水平持续发展、提高

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尤其是团体赛,规模逐年增加,水平逐届提高。2011年的第六届大赛有762个参赛团体,第七届1806个团体,第八届5467个团体,而今年第九届参赛团体是7524个,比上一届增长37.62%。而且,参赛科目的水平明显提高。

2.创意创新感浓

这次大赛给人的印象是创意创新感特别浓厚。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服装设计、机械自动化设计、还是大数据时代的平面设计、3D打印技术的应用、现代家居设计、电子商务运营、水中机器人、智慧城市等科目,都充满着创意。

3.紧贴时代的步伐

这次大赛的11个科目,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产业革命潮流紧密相联。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即所谓工业化4.0)。同时,也在加快信息化产业革命的步伐。大赛中的电子商务运营、旅游信息化、机械创意设计、服装创意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等明显具有信息化产业革命的特征。

二、大赛的作用

大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舞台;为参赛学校提供了展示教学水平和成果的平台;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优秀人才。但是,大赛从根本上来说,是激发人的潜能。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但需要激励和开发。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开发潜能的平台。潜能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效用。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和大赛,专家和老师不仅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和能力以及发明创造的思想和方法,即传授如何成为“渔夫”的真经。今天,我们的专家、老师们,正是在做培养“渔夫”的伟大事业。

三、对参赛学生的寄语

早在30年前的1984年,我国伟大的科学战略家钱学森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已经进入第五次产业革命,即信息化产业革命的时代,并将朝向第六次产业革命发展。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在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伐。在我国进行第四次产业革命(即所谓工业4.0)和第五次信息化产业革命重叠的今天,我们还要强调培养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大军。

参加大赛的同学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5年、10年后,他们正是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力军。所谓第六次产业革命,按照钱学森的定义,“以农村为基地,发展高度知识密集产业”,这是一个集农、林、牧、草、渔、沙、科、工、贸、金融、社会管理等于一体的产业革命;这是一个利用所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城镇、城市、大地和海洋的人类生态环境,使之不再有第一产业,并消灭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和工农差别的产业革命。

到我国建国百周年庆典的时候,参赛的同学们也只有55岁左右,仍然处在中青年时期。而幸运的是他们已经经历了三次复兴中华民族的产业革命,这将是一个多么豪迈的人生!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传授创意设计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甜甜圈
月满中秋
大树
宇宙
传授技艺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浅谈产业革命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纪念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交流会举行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