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外科学、整形外科学

2015-01-31 06:25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5期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

王新,刘玲蓉,张其清

领跑者5000论文

烧伤外科学、整形外科学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

王新,刘玲蓉,张其清

目的:以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多孔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ydroxyapatite,nano-HA)-壳聚糖(chitosan,CS)复合支架,并评价其理化性能及与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原位复合-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多孔nanoHA-CS支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支架的微观形貌及材料的组成。分离初生Wistar大鼠的成骨细胞,取传代培养第3代细胞分别与nano-HA-CS支架和纯CS支架共培养2、4、6、8 H,各时间点各取4个样品,测定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率,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nano-HA-CS复合支架具有多孔结构,孔径为100~500 μm,大多数孔径为400~500 μm。具有很高的孔隙率,随CS和HA含量的增加,孔隙率明显降低,密度升高。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合成的HA晶体,晶粒大小为纳米级,在支架孔壁上均匀、连续分布如“铺路石”样。X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HA是含CO32-弱结晶纳米晶体。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成骨细胞在支架上黏附、增殖,并分泌纤维状细胞外基质;在复合支架上的黏附率明显高于纯CS支架。结论:采用原位复合与冷冻干燥法结合制备的nano-HA-CS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细胞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组织工程;支架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2): 120-124入选年份:2012

肘关节后脱位伴桡骨头和尺骨冠突骨折(恐怖三联征)5例初步报告

张世民

摘要:介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概念(肘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桡骨头和尺骨冠突骨折),采用新的治疗模式,即内外侧双切口显露、分别固定桡骨头和冠突骨折、修复内外侧副韧带及屈肌伸肌起点,并报告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自2004年 4月~2007年3月,作者共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37岁。高处坠落伤3例,平地跌倒1例(老年),车祸伤1例。根据术前x片、CT扫描及3D重建影像,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Ⅱ型4例,Ⅲ型1例;按Schatzker法分类:I型1例,Ⅱ型3例,Ⅲ型I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法分类:I型1例,Ⅱ型4例;按O'Driscoll法分类:5例均为I型。4例采取手术内固定治疗,1例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者采用内、外侧双切口显露,按照下列顺序进行修复:首先复位、固定冠突骨折(均采用1枚直径3 mm的钛空心拉力螺钉由前向后打入),再复位、固定桡骨头骨折(3例采用1~2枚直径3 mm的钛空心拉力螺钉,1例采用多枚直径1 mm的K针),最后分别在肱骨内、外上髁钻孔,用粗的不可吸收线以连续锁边法穿过骨洞缝合修复肘内、外侧副韧带和屈肌、伸肌起点。术后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石膏外固定3周后,开始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康复训练。本组患者未进行桡骨头假体置换,未使用铰链外固定支架,未进行尺神经前置。结果:本组4例患者经手术固定骨折并修复韧带之后,均达到肘关节中心性复位和稳定。所有病例经3月~3年随访,包括x线摄片、活动幅度测定、功能评分等。骨折均愈合,肘关节稳定,无疼痛。肘关节屈伸活动幅度平均为120°,前臂旋转活动幅度平均为110°。3例随访1年以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优2例,良1例。未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定为差,有严重的不稳定和疼痛。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骨折片虽然很小,但均伴有内、外侧副韧带撕裂,肘关节严重不稳定。只有在重建了骨关节和软组织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及早(3周内)进行功能锻炼,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临床意义:Pugh等2004年提出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模式,即经肘关节外侧切口、置换桡骨头、固定冠突骨折、修复外侧副韧带,取得了优良的短期效果。鉴于该损伤多发生于青壮年,桡骨头假体置换的远期临床效果(磨损等)尚不能确定,且假体价格昂贵,我们提出以“桡骨头内固定+内侧副韧带修复”代替桡骨头假体置换的治疗模式,同样取得了优良的效果。

关键词:肘关节后脱位;桡骨头骨折;尺骨冠突骨折;恐怖三联征;骨折内固定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4): 1069-1073入选年份:2012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选择

翟吉良

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分继发性和原发性,故OA动物模型可从制作方法上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诱发模型,即通过各种操作方法如关节制动、手术、关节内注射物质等诱导OA产生;另一类为自发模型,即不用任何外界干预,动物自发产生OA,如C57黑鼠、STR/ort小鼠等;除以上两类模型外,还有一种模拟骨关节炎模型的方法,即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

1诱发模型

1.1关节制动根据其制动位置可分为屈曲位、中间位、伸直位,将动物的关节长期固定于某一位置后,由于关节应力的改变可产生关节软骨退变进而形成OA。在研究临床O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反应时,将兔膝关节于伸直位制动5~6周是较好的OA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之一。

1.2手术方法

1.2.1关节内手术

(1)前交叉韧带或(和)半月板切除:关节不稳定时由于关节应力发生变化(局部增大或减小)会造成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

(2)切除兔后肢膝关节籽骨韧带3~4 mm或腓侧韧带3~4 mm和前外侧半月板4~5 mm,以及部分或全部切除髌骨,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OA改变;股骨髁切除亦可导致OA的形成。

(3)Hulth模型:此为经典手术造模方式,切断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完整切除内侧半月板,保留关节软骨面。术后不固定伤肢,自由活动。

(4)关节划痕:在幼犬的关节软骨上用圆绞刀造成广泛且深度不等的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2周后局部出现软骨细胞变性、基质中异染物质丧失。Marijnissen法不损伤软骨下骨,关节软骨的生化表现与临床非常相似,并且关节炎症很轻微。这是一个观察OA早期表现及治疗效果的理想模型,尤其是观察主要针对软骨保护和修复的治疗措施疗效时更为敏感。

1.2.2关节外手术

(1)改变关节应力

1)增加关节应力:生后1周内的Wistar种大鼠,结扎其双前肢及尾部,由于大鼠直立的异常体位,使髋关节应力增加从而产生OA。2)降低关节应力:用手术方法延长兔髌韧带3 mm,降低髌股关节压力。

(2)臀肌切断:完全切断豚鼠附着在髂嵴上的臀大肌及深部的臀中、小肌,切除远侧断端1 cm,从而获得满意的髋OA模型。(3)破坏关节血液循环:结扎狗膝关节周围的静脉可导致关节软骨的局部损伤和变性

(4)卵巢切除:将Sprague-Dawley鼠卵巢切除制作绝经后骨关节炎模型,该模型为研究雌激素及其类似物质对关节软骨保护作用的有用模型。

1.3关节腔注射物质

1.3.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关节腔注射尿激酶的方法制作兔骨关节炎模型,注射12周形成的关节炎模型符合OA的组织病理特征。

1.3.2木瓜蛋白酶(papain)以20%的papain 0.2 ml注射入兔膝关节2周后即可见关节软骨退变、成骨细胞活动、骨赘形成,以4%的papain 0.3 ml分别于实验的第1、4、7日注入兔髋关节中,可制作稳定的退行性关节炎。

1.3.3胶原蛋白酶将不同剂量的胶原酶(0.5 mg,1.0 mg,2.0 mg)注入成年兔膝关节腔内,6周后其关节软骨骨关节炎样改变与人的骨关节炎相似,在研究骨关节炎病理及抗骨关节炎药物作用时适用。

1.3.4菲律宾菌素(Filipin)菲律宾菌素注入兔膝关节腔后可使滑膜增生、基质中蛋白多糖含量降低、关节周缘骨赘产生等。

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透明质酸酶、乙烯亚胺多聚物、单体碘乙酸、软骨碎片或微粒、异物等注入动物膝关节内也可导致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

2自发模型

2.1C57黑鼠和Hartley豚鼠C57黑鼠和豚鼠亦有自发OA的特性,C57黑鼠体积小、不易观察、OA表现与人OA存在一定区别,与之相比,Hartley豚鼠发病率与人OA相似,易于饲养、观察且费用相对较低。

2.2基因缺陷自发OA模型

2.2.1lI型前胶原基因缺陷小鼠模型Ⅱ型前胶原基因点突变使Ⅱ型胶原合成障碍,可导致家族性的OA,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伴有轻度的脊柱软骨发育不良。

2.2.2双糖链蛋白多糖/纤维调节素相关基因缺陷小鼠模型双糖链蛋白多糖/纤维调节素基因联合缺陷小鼠胶原合成减少,出现严重早发并快速进展的OA。

2.3基因转录障碍模型STR/ort小鼠邻近胫骨OA样病损区软骨细胞缺乏胶原Ⅱ,X,Ⅺ和蛋白聚糖(aggrecan)的基因转录,从而使软骨基质合成障碍,在27周龄左右会自然产生膝关节OA病变,雄性STR/ort小鼠发生比例高且病变较严重。

3 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取正常狗胫骨平台软骨,于特殊的培养液中培养四周,软骨改变与骨关节炎病程相似,因此可作为研究骨关节炎起病及进展的体外模型。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1): 843-845入选年份:2012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贾连顺

摘要:1 抗结核药物在脊柱结核治疗的重要位置

抗结核药物治疗,局部制动,全身支持治疗等,是脊柱结核治疗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措施。只有在有效的抗痨条件下才能施行外科治疗。

目前常用的一线药物有异烟肼(INH)、利福平(REP)、吡嗪酰胺(PZA)、乙胺丁醇(EMB)和链霉索(SM),二线药物包括丁胺卡那霉索(AK)、卡那霉素(KM)、环丝氨酸(CCFA)等。

2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时机选择

脊柱结核并非都需要外科治疗,其中相当多的患者在早期阶段,病变累及部位局限,骨破坏轻微,更无明显寒性脓肿出现,通常采用抗结核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目的在于清除病灶;防止或减轻脊柱病理性骨折、畸形;解除脊髓、马尾神经压迫;恢复和重建脊柱的生理功能。

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证一般为:(1)有明确结核病变部位和寒性脓肿;(2)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或空洞;(3)窦道形成并经久不愈;(4)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存在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征象;(5)病变节段发生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

全身情况差,有明显贫血或低蛋白血症,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其他部位有活动性结核病灶者;对抗结核药产生耐药性,抗结核治疗无效者,应属于脊柱结核的手术禁忌证。

脊柱结核的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寒性脓肿破溃之前手术;应在结核菌产生耐药性之前手术;在脊髓受压或在完全截瘫之前手术。一旦发生截瘫者应尽早施行手术。

3脊柱结核手术前准备

抗结核药物有效抗痨至少在术前应用4~6周以上;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血沉应有好转(血沉40~50 mm/h以下,血红蛋白不低于100 g/L,血白蛋白不低于30 g/L)。

4脊柱结核手术内固定的使用

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物的使用有着重要作用,使用内固定物可以术中矫正结核引起的后凸畸形,确保术后脊柱稳定功能,防止术后植骨块移位、骨折或塌陷,预防晚期后凸畸形的发生。内固定物的使用,使得患者可以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尤其对于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可以尽早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5手术后处理问题

术后一般应该卧床休息2~3个月,下地活动时需要支具保护。术后应该继续使用抗结核药物,加强营养和全身支持治疗。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沉和X线片以了解病灶愈合和病变稳定情况。

6脊柱融合术和内固定器械应用的问题

6.1颈椎病灶清除及融合术

后路植骨融合术开展较早,与前路融合术相比,其优点有手术操作简单,植骨容易,融合后能确实稳定脊柱,可预防或减少后凸畸形的发生;缺点是有脊柱后凸畸形者后路植骨受到张力作用,因植骨不融合致假关节的发生率较高。前路植骨融合术优点在于可以和病灶清除一次完成手术;前方撑开矫正后凸畸形后植骨块受到椎体压力作用,对植骨生长有利,植骨可填充骨缺损,消灭死腔;早期前方支撑植骨可促进骨愈合并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缺点是在病灶区植骨,若病变未能控制则植骨块有变成死骨的危险;植骨块容易移位,相对技术要求高。

6.2胸椎和腰椎病灶清除融合术

可以采用以下3种手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植骨)内固定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6.2.1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以提高后凸畸形的矫正率,并且可以有效的保持畸形矫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少见结核复发。

6.2.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内固定术

通过一次手术完成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和后路内固定术。附加后路内固定可以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与单纯前路手

术相比,移植物相关并发症更少,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更好的矫正和维持。即使有大量脓液存在,前路或后路内植物的使用也不会引发额外的危险。

对脊柱结核造成的严重椎体破坏患者,可采取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的Ⅱ期联合手术。

6.2.3后路病灶清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

以往经后方入路行椎板切除术通常被视为禁忌。因为该手术无法彻底清除椎体病灶及腰大肌脓肿,又可造成后部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或加重脊柱不稳,故仅适用于后结构结核并伴有截瘫的病例。最近有作者采用后外侧或经椎弓根引流附加后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而无需行前路病灶清除术。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通常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效果都较为满意。故在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手术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病变特点、手术耐受能力、医生的技术水平及患者的经济条件等来决定具体手术方式。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7): 516-518入选年份:2012

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创伤性骨缺损

孔志刚,田德虎,于海泉,等

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2月—2006年4月,应用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创伤性骨缺损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1~68岁,平均38岁。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11例,严重粉碎性骨折13例,开放性骨折或感染性骨缺损9例,陈旧性骨折需矫形植骨5例。肱骨干骨折8例,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4例,股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5例,胫骨开放(Gustilo Ⅰ、Ⅱ型)粉碎性骨折4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新鲜骨折17例,陈旧性骨折21例。局限性骨缺损23例,范围3 cm×3 cm×2 cm~7 cm×4 cm×3 cm,整段骨缺损15例,范围在3 cm以内。骨折按AO/ASIF分类,B2型5例,B3型10例,C2型16例,C3型7例。新鲜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5~17 d,平均8 d;陈旧性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5~13个月,平均7.5个月。术中植入同种异体松质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体20~50 g,平均28 g。结果:3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3.2年。复查X线片示36例达骨性愈合,其中新鲜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陈旧性骨折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7个月。同种异体松质骨6~8周开始与自体骨融合爬行替代。1例感染性骨缺损移植后迟发性感染,去除内固定及同种异体骨,置管冲洗、局部稳定后再次植骨愈合,随访2年1个月骨感染未复发;1例钢板松动致骨折未愈合,再次行内固定、自体骨移植后骨折愈合。根据Mankin等和Komcnder等标准评定,满意36例,不满意2例。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安全、有效,是修复骨折和骨缺损的较好材料。

关键词:同种异体松质骨;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骨缺损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10): 1251-1254入选年份:2012

前路骨折椎体后上角切除椎管减压单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初期临床结果

刘浩,石锐,龚全,等

摘要:目的:报道骨折椎体后上角部分切除减压、前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06年6月~10月,收治4例Denis B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折椎体后上角部分切除减压、前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治疗。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17~39岁。均为高处坠落伤,伤后10~12 d手术。骨折平面位于L1和L2各2例。术前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评分,B、C级各2例,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7.00±0.82。影像学评价:X线侧位片测量患者后突畸形的COBB角为22.94±11.21°;邻近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高度,分别为上位12.78±1.52 mm,下位11.68±1.04 mm;CT扫描测量椎管矢状直径为9.56±2.27 mm。于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再次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和影像学评价。结果:4例前路单节段加压融合固定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为166±29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95±54 mL。Frankel评分,术后即刻,2例术前B级有1例恢复至C级,1例不变;2例术前C级有1例恢复至D级,1例不变;术后3个月,2例术前B级均恢复至C级,1例C级恢复至D级,另1例C级恢复至E级。VAS评分于术后即刻显著下降至3.50±1.29;术后3个月为1.25±0.50,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椎管矢状直径较术前扩大至19.76±3.82 mm(P < 0.01);术后3个月为19.27±3.41 mm,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Cobb角为8.71±5.41°(P < 0.05);术后3个月为9.52±5.66°,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的邻近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高度分别为10.97±1.44 mm和11.65±1.47 mm,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0.93±1.46 mm和11.34±1.45 mm,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个月X线片及CT扫描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的表现。结论:前路单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技术对于Denis B型骨折能达到脊髓减压的目的,术后早期能够保持脊柱的稳定,但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关键词:腰椎;爆裂骨折;单节段固定;前路手术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10): 1080-1083入选年份:2012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孙广峰

摘要:目的:拇指远端皮肤缺损是手外科常见创伤,特别是拇指、指腹缺损伴指骨外露时,创面外观及功能修复较困难。拇指指腹缺损修复后感觉功能重建对恢复拇指功能有重要意义。总结采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皮瓣移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6年1月-2008年3月,收治拇指指腹缺损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6~56岁,平均26.5岁。爆炸伤4例,机器绞伤8例,电锯伤12例。缺损范围为2.0 cm×2.0 cm~3.5 cm×3.0 cm。受伤至入院时间30 min~7 h。采用均采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患肢外展平卧位,彻底清创。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以拇指近节指骨远端桡背侧髁部稍近处为皮瓣旋转轴点,以拇指近节指骨远端桡背侧髁部与桡骨茎突前方的连线为皮瓣轴线;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以拇指近节指骨远端尺背侧髁部稍近处为皮瓣旋转轴点,沿拇长伸肌腱至Lister结节连线为皮瓣轴线。本组根据拇指指腹缺损大小设计拇指桡背侧或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各12例。首先根据设计线切开皮瓣真皮层,切开皮瓣近端解剖桡神经腕背支进入皮瓣分支,即拇指背侧皮神经,并用橡皮条保护。将皮神经向近端适当游离后离断,拇指背侧皮神经包含在皮瓣中,逆行自肌膜或腱膜表面锐性解剖掀起皮瓣,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2.5 cm×2.5 cm~4.0 cm×3.5 cm。皮瓣蒂部保留宽约0.3 cm皮蒂,于蒂部将皮肤自真皮下层向两侧分离,形成蒂宽0.8~1.0 cm皮瓣筋膜蒂,切开皮瓣蒂与创面之间的皮肤并向两侧皮下游离,保证足够宽的明道,防止皮瓣蒂部受压,移位皮瓣修复创面。本组14例供区宽度 < 2.8 cm者直接缝合;10例宽度 > 2.8 cm者于前臂内侧切取皮片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创面直接缝合。其中12例将拇指背侧皮神经与拇指末节指腹指固有神经行外膜端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觉。术后抗炎、解痉及抗凝对症治疗1周,局部制动保暖,适当抬高患肢。术后2周拆线,逐渐加强功能锻炼。

结果:术后21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术后48 h因静脉回流障碍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成活。供区切口顺利愈合,植皮均成活。本组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不臃肿,外形满意。12例吻合神经者感觉恢复满意,两点辨别觉为5~8 mm;6例未吻合神经者感觉功能恢复欠佳,两点辨别觉为8~12 mm。拇指指间关节以及掌指关节活动灵活,手指捏持功能恢复。

结论:该皮瓣不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成功率高;皮瓣筋膜蒂旋转弧度大,适合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皮瓣供受区质地相似,不臃肿,不需二期手术整形;供区植皮后不影响肌腱正常活动,术后经功能锻炼后不影响患指运动功能;经吻合神经后皮瓣感觉恢复满意。总之,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皮瓣外形好,术后感觉恢复满意,是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5): 634-635入选年份:2014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李健,肖斌,赵洪普,等

摘要: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64岁。3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35%,脊柱后凸角(Cobb角)26°,椎管正中矢状径5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8例,C级5例,D级6例,E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30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7%,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3.5°,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2%,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 < 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5例,E级16例。术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胸腰椎损伤;爆裂骨折;椎弓根钉;经椎弓根;植骨术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8): 590-592入选年份:2012

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观察

杨飞,武永刚

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2003年3月—2008年6月经椎弓根自体骨混合(Osteoset)人工骨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获得平均3年随访的38例患者,对其影像学、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价。评价标准:(1)影像学评价:包括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及脊柱矢状面 Cobb′S角的恢复。采用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SNK-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2)神经功能和临床评价: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S)分级标准进行分级,26例合并神经损伤,ASIS分级提高1级为改善。结果:本组获得随访的38例患者,优良率达87%,患者均在术后2~3周早期离床活动,无断钉、断棒、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术后椎体高度及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无1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33例患者椎体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远期复查椎体高度无丢失情况。结论:自体骨混合(Osteoset)人工骨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可有效的消除伤椎的“蛋壳”效应,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使病人能早期活动,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自体骨;Osteoset人工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体成形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2): 887-890入选年份:2012

指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背皮肤缺损

周晓,芮永军,许亚军,等

摘要:目的:探讨以指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2月,收治15例不同节段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5~72岁,平均43岁。电锯伤6例,压榨伤7例,指背结节切除后2例。远侧指间关节指背缺损2例,中节指背缺损6例,近节指背缺损7例。均伴肌腱、指骨外露,其中伴指骨骨折5例,肌腱损伤10例。创面缺损范嗣为0.8 cm×0.5 cm~1.4 cm×1.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 h。术中对伴指骨骨折者,行骨折复位后克氏针内固定;伴肌腱损伤者,采用4-0肌腱缝线修复伸肌腱。采用1.2 cm×0.8 cm~2.5 cm×1.0 cm以指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背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皮瓣质地、外形良好,两点辨别觉为10~12 mm。5例伴指骨者骨折X线片检查示术后5~8周,平均6周均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伴肌腱损伤者患指关节伸屈功能根据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定法评定:优8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结论:采用指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背皮肤缺损操作简便、风险小,术后疗效、外形满意。

关键词:指背缺损;指动脉;V-Y推进皮瓣;修复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 104-106入选年份:2012

芹菜素在静水压下对人体腰椎间盘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

乔卫平,柳根哲,徐林,等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芹菜素在静水压下对体外培养的人体腰椎间盘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32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志愿患者中获取新鲜的32个椎间盘样品,每1例样品被切成1~2 mm3大小的碎块,与1ml培养基DMEM一同装入2.5 ml的注射器中,放入培养椎间盘组织的压力装置。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芹菜素(Apigenin)、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NG-Monomethyl-L-arginine(简称L-NMMA)及一氧化氮的供体Sodium Nitroprusside(SNAP),在可调静水压装置中培养2 h后提取上清液,采用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检测法测定上清液中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芹菜素3atm组和L-NMMA3atm组蛋白多糖合成最高,两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 0.05),SNAP 30 atm组蛋白多糖合成最低,与各组间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1)。空白组、L-NMMA组、SNAP组和芹菜素组中3 atm下蛋白多糖合成较30 atm下蛋白多糖合成高,与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3 atm的静水压下,培养基中添加芹菜素使蛋白多糖合成明显增加。添加芹菜素也部分降低了 30atm的静水压下对蛋白多糖合成的抑制。

关键词:芹菜素;静水压;椎间盘;蛋白多糖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0): 928-931入选年份:2012

辐照和绿茶多酚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体的实验研究

周胜虎,甄平,高明暄,等

摘要:目的:比较经绿茶多酚溶液及辐照预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48只成年雄性Wista大鼠,将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孔下5 mm处切除1.0 cm,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神经缺损分别用4种移植物桥接。A组:自体神经移植;B组:新鲜异体神经移植;C组:经辐照处理的异体神经移植;D组:绿茶多酚溶液保存的异体神经移植。术后6、12周通过大体、电生理学、组织学、透射电镜观察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A、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B、C组。结论: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中,绿茶多酚溶液保存的同种异体神经是良好的神经移植替代材料,移植后神经再生情况优于辐照预处理的异体神经。

关键词:同种异体移植;绿茶多酚;神经缺损;神经修复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0): 1882-1885入选年份:2012

特发性脊柱侧凸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恢复胸椎后凸的疗效

张国莹,张永刚,张雪松,等

摘要:目的:探讨在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后路矫形手术中,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42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Lenke 1型IS患者,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松解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7例采用多节段Ponte截骨术,截骨部位均选择在胸弯顶椎附近连续3个节段;B组25例采用单纯软组织松解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累及节段、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角、Risser指数及侧方弯曲像柔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摄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中1例发生硬膜损伤、脑脊液漏,术后俯卧、切口加压后自行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8年。均无神经损伤、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明显改善。A、B组术后1周及2年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后1周及2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1周及2年冠状面Cobb角及矫正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1周及2年的胸椎后凸角及角度改变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Lenke 1型IS后路矫形手术中,通过多节段Ponte截骨术,在矢状面能够有效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在冠状面对矫正率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截骨术;胸椎后凸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10): 1197-1201入选年份:2012

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的免疫反应研究

黄喜军,朱庆棠,江丽,等

摘要:目的:观察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全身及局部免疫排斥反应,评价该修复材料的安全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长白猪1只,体重48 kg,取胫神经制备去细胞异种神经;健康成年雄性猕猴1只,体重4.5 kg,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健康成年雌性猕猴10只,体重3~5 kg,制备25 mm长桡神经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复合细胞组和无细胞组(n=5),前者采用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第3代脂肪干细胞移植修复,后者采用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修复。于术前及术后14、60、90 d抽取外周静脉血行淋巴细胞分析;术后5个月取材观察移植物组织免疫反应和神经再生情况,并与自体神经移植组作比较。结果:复合细胞组与无细胞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数量、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其数量、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4 d,复合细胞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低于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去细胞异种神经;脂肪干细胞;异种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反应;猕猴;猪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8): 993-1000入选年份:2012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接种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等

摘要: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作膜诱导技术,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作为膜内充填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制备双侧桡骨2 cm长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将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组织工程骨。将模型左侧设为对照组(A组),仅植入自体组织工程骨;右侧为实验组(B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5 cm×3 cm的带无名血管蒂的毛细血管网筋膜瓣,包裹自体组织工程骨充填骨缺损。术后4、8、12、16周行X线检查和吸光度(A)值比测量、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X线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A值比测量显示,术后8、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B组明显多于A组(P < 0.05)。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骨组织再生双重作用,对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关键词:骨缺损;带蒂筋膜瓣;膜诱导组织再生;自体红骨髓;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兔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10): 1254-1259入选年份:20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马俊,沈彬,杨静,等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2~7月48名患者51例全髋置换手术病例,术前和术后第7 d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分析15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1例手术有17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3.3%;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TG)高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OR(odd ratio)值分别为:116.597、1.01和37.249(P < 0.05)。结论:女性,年龄大,肥胖,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升高,“O”型血、输血总量大,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relative risk,RR > 1);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术后应控制输血量,需要大量输血者采取少量多次输血;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应该引起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的注意。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关节成形术;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3): 965-969入选年份:2013

Ⅱ~Ⅲ型Pilon骨折治疗与影响疗效因素分析

夏洪刚,李杰,吕德成

摘要:目的:探讨高能量PILON骨折治疗方法与影响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24例Ⅱ~Ⅲ型 Pilon骨折(Rtiedi-Allgower分型:Ⅱ型14例,Ⅲ型10例)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其中10例辅以外固定,16例予以植骨修补骨缺损,其中自体松质骨填塞10例,大块髂骨植入6例。结果:自2003年6月—2007年12月,采用Burwell-Charnley系统进行骨折复位评分,优16例,良8例;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优12例,良10例,可2例。结论:在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时,大块髂骨植骨能有效解决严重骨缺损、提高内固定稳定性,使关节早期活动,有利功能恢复。

关键词:Pilon骨折;外科手术;骨折内、外固定术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 88-90入选年份:2013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管国平,杨业林,王华,等

摘要:目的: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采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内固定失败23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6个可能影响DHS内固定失败的因素(性别、年龄、Singh指数、损伤原因、Garden对位指数、骨折类型)。结果:单变量分析提示性别、损伤原因和骨折类型与内固定失败无关(P > 0.05),但年龄、Singh指数、Garden复位指数与内固定失败有关(P < 0.05);多变量分析与单变量分析有矛盾之处,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比逐步Logistic分析有更多因素纳入回归模型。结论:在应用 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数据时,应根据反应变量类型和研究设计类型选择相应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骨折复位程度和患者的年龄是DHS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Logistic回归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2): 98-100入选年份:2013

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曾忠友,张建乔,严卫锋,等

摘要:目的:探讨在瞄准器引导卜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29~70岁,平均52.0岁,病史1.5个月~30年,平均47.1个月,均有腰痛病史,伴双下肢放射4例,伴一侧下肢放射20例。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腰椎问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例。病变部位:L4、5节段21例,L5S1节段3例。L3、4L4、51例。L4、5L5S11例。采用全麻,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天节突螺钉固定并小切口完成椎管减压、髓核摘除及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结果:本组切口长3.8~5.9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 55~10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100~380 ml,平均190 ml,均未输血;术后切口引流量50~300 ml,平均162 ml。术后切口无感染、无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个月,平均 16.8个月,本组病例除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于术后6个月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6.1%。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但大部分病例出现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最后随访时JOA评分南术前的11~16(平均13.1分)提高到21~27(平均24.6分),改善率为60.6%~89.7%,平均71.6%。结论: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简单、准确和安全等优点,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经皮;瞄准器;关节突固定;下腰椎

来源出版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5): 378-381入选年份:2013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创面中的早期应用疗效

岑石强,黄富国,杨天府,等

摘要: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创而修复中的使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治疗52例伤员83处创面。男27例,女25例;年龄11~83岁,平均42岁。压榨伤22例,挫裂伤9例,挤压伤后行筋膜室切开减压17例,开放性截肢4例。创面部何:小腿37处,人腿13处,前臂17处,上臂11处,躯干5处。创面范围3 cm×2 cm~30 cm×15 cm。受伤虿接受VSD技术治疗时间12 h~18 d。创面彻底清创后,VSD治疗覆盖创面,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后行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创面。结果:21例(40.4%)伤员创面分泌物涂片阳性,以混合细菌为主: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首次治疗7例(20处)转外省医院治疗,33例(45处)、6例(10处)、2例(3处)及1例(1处)分别行1次、2次、3次及4次VSD治疗后,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分别经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顺利修复创面。3例(4处)经10次VSD治疗后感染控制,病情稳定。结论:VSD治疗能快速覆盖创面,减少污染,防止继发感染,利于后期创面修复;治疗期间无需频繁更换敷料,减少伤员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5·12”汶川大地震;创面;感染;封闭式负压引流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6): 657-659入选年份:2013

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缓释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于海龙,彭江,孙华燕,等

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复合缓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药物微球技术制备NGF微球,与生物纤维蛋白胶混合形成NGF复合缓释制剂。取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80~300 g,制备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取健康雄性WISMR大鼠52只,体重250~300 g,制备大鼠左侧世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根据修复缺损材料不同,随机分成4组(N=13)︰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加NGF复合缓释制剂组(B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和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和纤维蛋白胶组(D组)。右侧不作处理作为空白埘照组。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2周测鼍神经轴突生长距离;术后16周行电生理检测,计算术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术侧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及湿重恢复率,并行移植神经吻合中段HE和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A组神经再生距离较其余3组长(P < 0.05),B组优于C、D组(P < 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6周,A、B、C、D组术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分别为 73.37%±7.82%、70.39%±8.45%、53.51%±6.31%、55.28%±5.37%;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C、D组术侧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分别为85.33%±5.59%、69.79%±5.31%、64.46%±8.49%、63.35%±6.40%:A组与B、C、D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C、D组术侧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62.54%±8.25%、53.73%±4.56%、46.37%±5.68%、45.78%±7.14%;A组与B、C、D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织学图像分析示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均优于C、D组(P < 0.05),B组轴突直径小于A组(P < 0.05)。结论:复合缓释NGF的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能满意修复一定长度的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关键词: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缓释;纤维蛋白胶;去细胞神经;大鼠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11): 1373-1377入选年份:2013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 255例临床分析

黄红云,陈琳,郗海涛,等

摘要:目的:总结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11月—2008年1月,收治1255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男928例,女327例;年龄1.2~87岁,平均40岁;病程(4.52±4.67)年。其中晚期脊髓损伤65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457例,脑性瘫痪68例,多发性硬化20例,脑卒中后遗症11例,共济失调10例,其他疾病33例。患者来自71个国家或地区。均以自愿捐赠的意外流产健康胚胎嗅球培养的OECS植入治疗。结果:1128例获随访2~8周,平均4周,其中994例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近期总改善率为88.12%。围手术期并发症共76例,发生率为6.74%。随访超过1年的脊髓损伤患者共120例,按ASIA标准评价:国外患者组运动功能由(39.82±20.25)分提高至(44.55±18.99)分,轻触觉由(51.56±25.89)分提高至(59.81±27.72)分,痛觉由(50.36±27.44)分提高至(57.09±28.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国内康复训练良好患者组运动功能由(40.52±20.80)分提高至(46.45±20.35)分,轻触觉由(55.64±26.32)分提高至(68.64±25.89)分,痛觉由(57.05±26.00)分提高至(66.13±24.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国内康复训练不佳患者组运动功能由(37.03±18.52)分提高至(38.03±18.50)分(P < 0.05),轻触觉由(45.88±22.56)分提高至(46.63±23.09)分(P > 0.05),痛觉由(45.25±23.68)分提高至(45.28±23.63)分(P > 0.05)。国外患者组、国内康复训练良好患者组与国内康复训练不佳患者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32例脑性瘫痪、8例多发性硬化、7例共济失调患者分别获随访3~48、3~36、2~20、7~17个月,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分别获随访6、24个月;其中113例(72.9%)神经功能改善或病情稳定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结论:OECS脑内和/或脊髓内移植安全可行,能部分改善晚期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脑性瘫痪、脑卒中后遗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或延缓病情进行性恶化。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嗅鞘细胞移植;临床研究;神经修复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1): 14-20入选年份:2013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中期疗效

谷涌泉

摘要:目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证实,但关于术后中期疗效报道较少。本文总结在作者所在单位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下肢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中期疗效。

方法:2003年3月—2005年6月,作者所在单位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65例下肢缺血患者。其中男50例,女15例;年龄36~89岁,平均66.5岁。该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14例),静息痛(29例),下肢远端溃疡(18例),下肢足部坏疽(4例)。病变类型分别为: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糖尿病下肢缺血(56例)。本组29例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冠心病,14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9例合并心功能衰竭。患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血400 ml,实验室行细胞纯化和分离,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不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其中35例行缺血局部肌肉注射,26例行下肢闭塞动脉腔内注射,4例上述2种方法同时进行。12例移植治疗2~4次,其余均为单次移植治疗。每次移植细胞数为(0.60~1.80)×109个,平均1.05×109个。根据下肢缺血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行疗效评价。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56个月,平均21.5个月。随访期内5例死于心肌梗死和心衰,3例死于脑梗死。本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46/65),无效率为18.5%(12/65),复发率为10.7%(7/65)。其中疗效维持时间 > 12个月者42例,占总有效患者的91.3%(42/46);疗效维持 > 24个月者24例,占52.2%(24/46);疗效维持 > 37个月者12例,占26.1%(12/46)。本组12例接受多次治疗者均为有效,其中显效7例,有效5例,有效率为100%;53例单次移植者,有效34例,有效率为6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本组32例术后接受TcPO2检查,其中增加 ≥ 20 mmHg 24例,增加 < 20 mmHg 8例。本组41例术后接受ABI检查,8例ABI增加 > 0.5,10例增加0.3~0.5,7例增加 < 0.3,16例无变化。本组25例于术后1年接受血管造影,6例与术前比较新生血管显著增加,12例明显增加,7例无明显变化。

结论:中期随访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是临床治疗下肢缺血的一种切实可行、简便有效的方法,但为保证疗效,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可以进行多次移植。

来源出版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3): 341-344入选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