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校园教学系统”的建构理念

2015-01-31 17:21许朗明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20期
关键词:先锋校本校园

许朗明,龚 雷

(杭州第九中学,浙江 杭州310020)

杭州第九中学是“杭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和成效,特别是“先锋校园教学系统”颇具特色。“先锋校园教学系统”一开始是作为“电子书包”的一种拓展而开发引进的,发展到后来,它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广泛引进数字技术,全方位为教学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它主要包括“二大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先锋教室”和“全媒体数字实验室”)、“一个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先锋教师”校本培训项目)和“一个精细化教学管理项目”(“校本作业”校本习题资源库),简称“211”工程。

“先锋教室”主要围绕在“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这一技术环境下构建教学设计和研究的支持系统、课堂教学支持系统以及教学评价和反馈支持系统。“先锋教师”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项目,与“先锋教室”相配套。“校本作业”是“校本资源库”的首期工程,由我校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充分参考各类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在集中教研组全体教师教学智慧的基础上,精心编制的学科作业本。我们计划其后续将发展成为一个“校本多媒体资源库”。

我们在“先锋校园教学系统”的建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以下三个理念非常重要:

一、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的理念

为了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杭州市教育局属下的各直属学校均设立了“教育技术室”这一学校中层机构,直接受杭州市教育局教育技术中心的业务领导。这一行政设置在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校教务处、政教处和总务处这三大传统中层科室,一方面忙于日常的管理事务,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教育技术室”这一平级机构,平时对教育技术的关注并不多。在有些学校中,教育技术室在接受市教育技术中心强有力的业务指导的同时,也曾出现过学校教育技术发展工作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的现象。

“让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希望的阳光里,让每一位学生都成长在快乐的学习中”,这是杭九中的学校愿景(简称“蓝天、阳光、快乐”)。这一愿景并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一种装饰,而是深入到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心灵的学校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学校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探索开发出了两个师生发展平台:“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和“阳光学子评选活动”,分别对应于“蓝天愿景”和“阳光愿景”,这两个平台在杭州市已经小有名气,被喻为学校的两张“金名片”。但在很长一时期,学校始终在摸索如何开发出一个与“快乐愿景”相对应的师生发展平台。在被确立为“杭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之后,学校首先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数学化校园建设要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要为学校开发出第三个师生发展平台做贡献”。所以,我们在建设“先锋校园教学系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思考一个问题:这一系统将怎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成长在快乐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围绕提高教学效率和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先锋教室”和“全媒体数字实验室”就是分别基于这两个方面开发建设的两个项目。

正因为坚持了“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这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也就自然成为了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建设先锋教室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而是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项目的建设目标取向,主要是面向一线教师,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平台。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配备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由具有进取精神的教育改革先锋教师团队与具有开拓精神的软件开发公司精诚合作,探索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现代化的途径。

“全媒体数字实验室”是集成了平面媒体,视觉流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动画制作技术、3D打印技术,网络直播、点播媒体,等各类数字媒体的综合性实验室。主要用于支持学生学习媒体相关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实践体验,包括平面及流媒体展示系统、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实景电视拍摄系统、虚拟背景拍摄系统、EFP直播系统、视频后期制作系统、三维建模系统(包括3D打印)、有线电视转播系统、网络媒体直播系统、网络点播系统等。

“全媒体数字试验室”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技术支持:为学生社团活动和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灵活多样的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提供实践操作和展示平台;为学校行政管理提供更多更先进的媒体窗口;以及为学校潜课程建设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现在,“先锋校园教学系统”已经成为实现学校愿景的第三个师生发展平台。在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它与“学生成长导师制度”、“阳光学子评选活动”以及“综合特色办学模式”一起,成为学校的四大亮点。学校先后接待了天津、成都、嘉兴、湖州、宁波等各地多所学校和教育局同行考察团的参观学习。“先锋教室”和“全媒体数字实验室”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学生发展方面,以全媒体数字实验室为技术支撑的学生社团“ICE社”被评为杭州市中小学十大精品学生社团,该社团每周为学校制作一套精美的电子版流媒体展示图片,在校园的几个流媒体上展示。学校电视台(全媒体数字实验室的一个子项目)在“阳光学子”评选活动中大显身手。在2015年的高考中,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有10位学生通过了传媒类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考试,在全市同类学校中通过人数最多。

在教师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在省“一师一课”网上课程资源展示活动中获得了4个一等奖。杨丽超老师主持的课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混合学习的行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课题。学校还与杭州市教研室合作,承办了两次全市教研活动,探讨基于先锋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程发展方面,“先锋教室”和“全媒体数字实验室”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提供了多方面的课程资源支持,在学校开设的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程中,不少课程是基于这两个项目的技术支持开设的。

为坚持“支持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这一理念,学校充分发挥教科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学校的“蓝天、阳光、快乐”愿景,从萌芽、发展和成熟,已经经历了三任校长、二任教科室主任,在此过程中,教科室始终参与其中,协助校长完善对愿景的理论阐述。教科室作为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决策的咨询机构,不但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比较了解,而且对校长的办学理念理解得更为深刻全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主要项目的设计中有教科室参与,相关教师培训工作由教科室主导进行(如“先锋教师”项目设计与日常管理都是由教科室负责),教育技术的考察学习活动由教育技术室与教科室共同策划。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为了与“先锋教室”项目建设相配套,学校开发了“先锋教师”这一校本培训项目。但是,学校在设计这一校本培训项目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把问题局限于“教师的同步培训”这一层面,而是把问题聚焦于“利用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更高的层次。

“先锋教师”这一概念很难用一两句话来界定清楚,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

对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先锋教师”是这样的一个教师群体:具备较高的新技术学习能力,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一定学习内驱力,愿意在教育教学中尝试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对于教师个体层面而言,“先锋教师”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定位方面的概念,他们可能不具备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有更新理念的愿望,愿意在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上“先行一步”或“先行半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困惑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处于“想先迈一步而又不敢先迈一步”的矛盾之中。或者曾经以个体形式做过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尝试,但最终因为效果不明显等各种原因而终止了探索或处于探索的迷茫期。

对于教师培训层面而言,“先锋教师”是无奈于找不到适合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培训项目,而又具备较强专业提升愿望的教师群体。他们一方面并不排斥教师在职培训,另一方面又没有从现行培训模式中得到理想的帮助,因而对教师培训充满困惑。他们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主要是:从理论学习所了解的新理念如何运用于实践,使其内化为真正的个人的教学理念?

“先锋教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骨干教师”。先锋教师未必已经获得比较成功的教师职业体验,但还保持着一种“自我超越”的活力,而骨干教师已经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但其中有一部分人,他们的这种成功经验正逐渐成为他们进一步更新理念的阻力,正慢慢地失去“自我超越”的活力。

“先锋教师”培训项目的目标指向是:让正处于探索中的教师获得成功,让已经成功的教师保持活力。

我们开发“先锋教师”这一校本培训项目,不但是基于与“先锋教室”项目相配套这一想法,而且还基于对我校教师结构特点的研究分析,特点如下:

(1)在年龄结构上,教龄在10到20年之间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这些中青年教师正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与更年轻的教师相比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更年长的教师相比有较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有较重的家庭拖累。

(2)在能力结构上,管教学生的能力强于教科研能力。由于学校生源特点,大多数学生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关爱,教师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消耗在与学生的交流、谈心、督促和指导上,使他们管教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多的锻炼,也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教科研工作。

这一现状引发了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激励平台的探索。把一些教师组织成一个“先锋教师”团队,就是在这种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想法。而促成这一想法付之于实践的“触发器”则是我校“先锋教室”的建设项目。

为保证培训质量,我们从时间、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时间上,每月组织一次“先锋教师沙龙”,进行相关培训活动的阶段性要求和小结,部分集中培训内容也利用这一时间。在内容上,我们把培训内容分为与先锋教室相关的教育技术培训和课题研究任务驱动式培训两个主要部分,每一位参训教师均有一个课题。在形式上,我们在多样化上做文章,任务驱动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邀请校外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有效丰富了培训内容,校外考察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参训积极性。

三、“技术倒逼教育革新”的理念

任何一个教育技术建设项目,如果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应用,必定会导致项目绩效的降低。为此,很多学校都会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要求全校教师使用新技术,但常常会引起一些教师的心理反弹,特别是一些学习能力呈下降趋势的老教师,这部分老教师又由于其教学经验丰富而在校内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受这些教师的负面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较难打开局面。

南桥先生在《技术倒逼教育革新》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更新,正在倒逼教育的改革”,他认为“这中间最大的改变是教师的角色”。教师的角色从“舞台上的智者”(sage on the stage)转变为“边上的向导”(guide on the side)。(《南方都市报》2012年7月2日)。这一观点启发了我们,在项目绩效问题上,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用技术倒逼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

我校有一位有丰富数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准备开一门“图形计算器”的选修课,但他以前从未接触过图形计算器,担心教不会学生。我们告诉他:你只需要关注对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指导。在计算器方面,只需把图形计算器交到学生手上,然后说:“不要问怎么用,我相信这方面你们都比我强,有问题向周边的同学高手请教”。这位老教师上完第一堂选修课后感叹道:“想不到学生教学生比我教得还快,原来我一直对专家所说的合作学习不以为然,现在才发现合作学习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看来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被固有思想给框住了,束缚了手脚。”

TED的一个演讲中有一句话让我们“脑洞大开”:“不要问我做了什么,问我没有做什么——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在推进教师的新技术应用上,我们没有借助行政力量强行推进,而是“没有做什么”,让先锋教师先行探索新技术的应用,而不对全校教师提出要求。当有教师通过应用新技术提高了效率,做出了成绩,自然会有更多教师加入应用新技术的行列,而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必定会面临陈旧教学理念带来的矛盾。“用技术倒逼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一机制也就自然地形成了。

若要问“我们没有做什么?”我们的回答是:“我们没有折断教师的翅膀,没有限制教师的发展空间。”先锋教师在新技术应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赵琦老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的作品《基于传感技术的原电池系列实验再设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三届“威尼尔”杯化学数字化实验应用及创新设计大赛,荣获壹等奖。徐丽的教学课例《A taste of English poetry》在“全国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能力优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杨丽超老师制作的微课《相似词辨析》在“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微课组优秀奖。金燕老师代表浙江省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荣获二等奖。

[1]孙青山.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相关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

[2]刘慧.中学数字校园系统的构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先锋校本校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