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多磨 且行且思
—— 一次初中化学磨课引发的思考

2015-02-01 05:03朱学林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水分子游戏思维

文 朱学林

一课多磨 且行且思
—— 一次初中化学磨课引发的思考

文 朱学林

一、情景再现:走进真实课堂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难点突破的部分教学片断。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和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达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做个游戏——拼装和拆卸水分子,我们用个头较小的红球表示氢原子,用个头较大篮球表示氧原子,红球和篮球上都有插孔,氧原子和氢原子可以用连接棒(质量忽略不计)连接,现在每个实验小组完成二个水分子模型拼装,看看哪一组先完成。每个小组同学争先恐后地进行着,发出阵阵欢呼声,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同学们纯净物中某一元素质量分数怎样表示呢?,同学们纷纷进行发言,有的说是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之比,有的说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纯净物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学生发言很热烈,说法也有多种。

师:质量分数根据定义而言就是组成部分的质量与总质量之比再乘以100%,纯净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能否从刚才拼装的水分子中得到启示呢?比如: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怎样表示呢?生:是氢元素的质量与水质量之比。那么,氢元素的质量怎样表示呢?水的质量又怎样表示呢?

学生进行了水分子的拆卸和氢原子的分类放置,通过对水分子拆卸和分类,教师又提出问题,从微观角度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就是什么的质量呢?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得出氢元素的质量就是水中所有氢原子的质量之和。同理水的质量就是所有水分子的质量之和。讲到这里,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已有了初步概念,能以微观和宏观不同观点去认识物质。

【中医解读】“凌波微步”与太极拳的太极步很相似。太极步因酷似猫的行走姿态,又称“猫行步”,在练习时讲究“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迈步如临深渊,腰胯带领下肢。”一方面,由于双腿不断地进行虚实交替,使单腿需要短暂支撑,有助于锻炼腿部肌肉力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另一方面,腰脊的转动会带动腰、腹、腿、脚、踝等各部位,使肌肉、关节和韧带得到充分锻炼。此外,通过有节奏感的刺激,可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腰腿疼痛等。

师:对于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因为原子的质量很小不便计算,所以我们用对应成比例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于是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nAr(H)/nMr(H2O)×100%=2Ar(H)/Mr(H2O)×100% 。

教师发散提问:纯净物中每一元素质量分数就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与纯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水可以这样计算,其他物质也一样。完成由点到面任务。

二、最初设想:精彩教学设计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环节——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便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化学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化学活动中体验化学知识,学会思考,形成一定推理和分析能力。”基于这点,我设计教学过程时决定直接从水分子模型拼装开学,加强直观认识,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课后反思:自我解剖过程

1.把活动利用透“微观想象”与“宏观结构”同时体验

这个环节,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游戏没有用透。此类设计是让学生体会用宏观模型加深对微观物质世界的理解,这个模型拼装和拆卸的游戏,按照我所设计的游戏条件,其实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微观世界”存在,还可以从拼装的过程中,体验“分子组成和结构”的情况:为什么要用连接棒,为什么拼装好又要拆卸,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对微观想象和分子构成有深一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对知识巩固,有利于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也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2.把第二次活动去掉

同样的游戏,进行了两次,是否有必要性?这是我听完一位教师的评课之后的思考。一开始,加入第二次游戏的时候,是考虑到丰富学生对“微观世界认真和分子组成”的亲身体验,但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第一次游戏,已经对“元素、原子”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了,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推理性回答,为后面的教学腾出更多时间给学生思考体验。

四、同行品评:汲取精华

本环节中,有多位教师对笔者的课做了评价,以下是教师们的品评。

教师1:

活动已经能激发起学生的思维了,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停下来,多问个为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学生的体验会更丰富,教学效果会更好。

(这位教师的评价让我觉得我对于“让学生在具体的化学活动中体验化学知识”这句话的理解变成了一种“口号”,学生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师2:

(1)能巧妙设计水分子模型游戏很好,游戏中黄教师认为乱,但我认为不乱。兴奋之后,教师再组织教学,学生此时就能静下心来思考。

(如果需要学生静下来,教师首先要静下心来,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生成。)

(2)在拼装水分子过程中,学生对分子结构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元素质量和原子之间质量关系认识不够,直观模型对分子结构比较好理解,但对于原子、分子与元素、物质之间质量关系缺乏依据。在第一个环节只揭示了分子结构,也许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把第二层质量关系同时揭示出来。

(这位教师的观点,和我最初的反思是一样的,如能在第一环节,把“分子结构”和“质量关系”同时揭示,解决难点的教学时间会显得更为充裕。)

教师3:

本课的难点突破部分比较朴实,设计的活动也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拼装活动前,没能让学生猜测活动的结果,很遗憾。而当活动结束后,需要得出结论,也是教师自言自语。或许学生会说得不够完美,但足以加深学生的体验。

(又一位教师说到了这点,没让学生说,埋没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4: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认识水分子组成的游戏设计了两次,应该是层层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但第一次游戏并没有留下空间给学生。纵观整个教学环节,教师接话比较快,容易打断学生思维。因此我建议:停顿——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或许因为没有这个“停顿”,多次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五、感触提升:师生共同成长

这次“磨课”之旅,感触颇深,充分领略到了教学的艺术与魅力。

1.动——给学生足够活动时间

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充分利用好活动,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但是要在体验的背后寻找学生在课堂中精彩的生成,提升教学效果。活动的预设,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体验,第一次拼装游戏是好奇,第二次拆卸想让学生深一层次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静——给学生足够思考空间

“等待是一门艺术”活动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给予学生提升思维的足够时空。最初的教学,我只考虑让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忽略了活动之后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正好就是思维提升的最好“工具”。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去引领、去激发。回顾课堂,太多无效的提问,淡化了主题,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抹杀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维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六、结束语

每一次磨课的实践,都积淀下对课堂教学更为深入、更接近于本质的思考,它见证了一段真实、执着、不断思考、不断提升的研究历程。教师的研究应走进真实的课堂,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研究才能真正彰显它的生命张力。

[1] 王志东.在“磨课”中升华驾驭数学课堂的技能[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4):78-79.

作者信息

朱学林,本科,中教一级。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215021

猜你喜欢
水分子游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两颗心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