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的检查意义分析

2015-02-01 11:46王可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准确度磁共振宫颈

王可

磁共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的检查意义分析

王可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的检查意义。方法 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实施磁共振检查, 术后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磁共振检查结果其中诊断为Ⅰa 期、Ⅰb期、Ⅱ期、Ⅲ期及以上分别为10例、13例、9例和8例;病理检查结果其中诊断为Ⅰa 期、Ⅰb期、Ⅱ期、Ⅲ期及以上分别为9例、12例、13例和6例;磁共振的准确诊断共33例, 总准确度为82.5%;病理检查总准确例数为34例, 总准确度为85.0%, 磁共振的总准确度和病理检查总准确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下宫颈受累共9例、不受累共26例, 总准确例数为35例, 总准确度为87.5%;病理检查下宫颈受累共4例, 不受累18例, 总准确例数为22例, 总准确度为55.0%。磁共振下诊断宫颈受累情况优于病理检查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术前进行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评估其分期和宫颈受累情况, 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磁共振;子宫内膜癌;术前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人群中的常见恶性种类类别, 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手段中, 刮宫是其重要的检测手段, 这种检测手段诊断结果确切, 但对肿瘤的大小、肿瘤在肌层的浸润情况以及周围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等状况并不能作出评估[1,2]。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 观察磁共振检查在此类患者中的检查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上述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排液及阴道不规则流血等。所选病例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23个月, 平均病程10.5个月。

1.2 方法 本组病例均实施磁共振扫描, 实施扫描前所有病例均取出子宫内相关节育器具等, 术前检查的前1 d患者采用半流质饮食, 在检查前的0.5 d服用缓泻药物(目的是减少胃肠蠕动)。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扫描前的6 h禁食。在检查前患者实施灌肠处理, 膀胱处于充盈状态。采用GE HD.1.5T磁共振仪对患者实施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对患者进行冠状位、横断位和矢状位下扫描。而后通过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实施增强扫描。本组病例均实施手术治疗, 手术后把手术切除的肿瘤及相关组织实施病理组织学检查, 观察病灶所在的部位、病灶大小和形态、肿瘤对肌层的浸润程度, 同时观察淋巴结转移情况、宫颈受累情况及远处转移等。

1.3 病理分期标准[2]病灶仅在宫体内, 为Ⅰ期, 又分为Ⅰa 期(病灶在宫体内但没有出现肌层浸润或肌层浸润程度<50%)和Ⅰb期(病灶在宫体内, 但肌层浸润已经>50%)。肿瘤没有超出子宫但肿瘤达到宫颈间质为Ⅱ期。肿瘤在局部发生了扩散定为Ⅲ期, 又分为Ⅲa 期(肿瘤发生了局部扩散已经扩散到了浆膜等)、Ⅲb 期(肿瘤发生了局部扩散已经使阴道受累或宫旁结构受累)和Ⅲc 期(除了发生的局部扩散外, 在盆腔内出现的淋巴结转移)。当发生了膀胱转移或直肠转移及远端转移, 定为Ⅳ期, 又分为Ⅳa 期(发生了膀胱部位转移和直肠部位转移情况)和Ⅳb(肿瘤发生了远端转移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磁共振检查和病理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分期情况诊断结果比较 磁共振检查结果:其中诊断为Ⅰa 期、Ⅰb期、Ⅱ期、Ⅲ期及以上分别为10例、13例、9例和8例;病理检查结果:其中诊断为Ⅰa 期、Ⅰb期、Ⅱ期、Ⅲ期及以上分别为9例、12例、13例和6例;磁共振的准确诊断共33例, 总准确度为82.5%;病理检查总准确例数为34例, 总准确度为85.0%,磁共振的总准确度和病理检查总准确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磁共振和病理对宫颈受累检查结果比较 磁共振下宫颈受累共9例、不受累共26例, 总准确例数为35例, 总准确度为87.5%;病理检查下宫颈受累共4例, 不受累18例,总准确例数为22例, 总准确度为55.0%。磁共振下诊断宫颈受累情况优于病理检查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刮宫和宫腔镜检查是术前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检查方法。上述两种检查手段虽然能够对子宫内膜癌相关性质属性方面做出诊断, 但对肿瘤的肌层浸润、周围扩散和远处转移等情况不能做出诊断, 再者, 上述两种检查方法也不能对宫颈受累情况做出诊断[3-5]。所以不能根据上述检查方法来确定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方式。磁共振检查能够对人体的组织部位较好显示, 与刮宫和宫腔镜检查手段相比, 磁共振检查结果能够显示肿瘤所在部位, 能够显示出肿瘤的大小和病灶范围, 同时还能够对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相关资料, 所以磁共振能够显示肿瘤的上述资料情况, 所以能够为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6-8]。本文结果显示, 磁共振下的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总准确率和病理下的分期诊断总准确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磁共振下的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值得借鉴。再者, 在宫颈受累方面, 磁共振检查结果显著优于病理检查结果, 这是磁共振在子宫内膜癌方面的诊断优势。

总之, 子宫内膜癌术前进行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评估其分期和宫颈受累情况, 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谢晴, 雷小莹, 邬小平, 等. 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对比研究.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4(3):232-236.

[2] 安奇, 杨靖, 朱越.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5).486-491.

[3] 任翠, 薛华丹, 李烁, 等.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5):455-460.

[4] 李海梅, 何悦明, 丁宝枝, 等. 磁共振不同成像序列检查子宫内膜癌的比较. 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94-97.

[5] 邢庆娜, 张小安, 赵鑫, 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1):69-73.

[6] 滕飞, 孙丹丹, 于静, 等.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FIG.2009新分期改动中的应用及误判分析.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 5(6):441-447.

[7] 邓凯, 张成琪, 李伟, 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及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8):81-84.

[8] 李春元. 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评估及术式选择的意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33):3733-373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031

2015-07-09]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

猜你喜欢
准确度磁共振宫颈
影响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准确度的因素分析
把好宫颈这道“安全门”
Phosphatidylinositol-3,4,5-trisphosphate dependent Rac exchange factor 1 is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怀孕后宫颈管短怎么办
这几种“宫颈糜烂”需要治疗
HPV感染——“宫颈的感冒”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