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2015-02-01 11:46李光淳赵栓柱李高峰桑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骨板优良率肱骨

李光淳 赵栓柱 李高峰 桑平

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李光淳 赵栓柱 李高峰 桑平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53例)与保守治疗组(33例)。手术治疗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 保守治疗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随访4~18个月, 平均随访7.6个月。手术治疗组患者优32例, 良15例, 可5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8.7%。保守治疗组患者优10例, 良13例, 可7例, 差3例, 优良率为69.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操作简便, 固定确切可靠, 早期可功能锻炼, 并发症少, 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但多见于老年人, 大约占老年患者全身骨折的1/3[1]。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近年来较为常见的手术方法是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本研究探讨本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86例,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86例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53例)与保守治疗组(33例), 手术治疗组中男22例, 女31例;年龄59~82岁, 平均年龄69.7岁。按Neer分型, Ⅱ型18例,Ⅲ型31例, Ⅳ型4例。保守治疗组中男14例, 女19例;年龄56~79岁, 平均年龄68.2岁。按Neer分型, Ⅱ型12例,Ⅲ型18例, Ⅳ型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有明确的外伤史;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③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④患者自愿参加临床研究;⑤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及随访记录。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组 患者均采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术中注意钢板安放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2],避免钻透对侧骨皮质, 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可靠。术后2 d开始行腕、肘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3 d开始肩关节屈伸锻炼, 不做锻炼时始终用前臂吊带固定3个月.3个月后复查X线, 骨折骨性愈合后可进行患肢逐渐负重练习。

1.3.2 保守治疗组 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按外展型和内收型骨折, 采用略不同手法将骨折复位,然后用4块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 内侧板上端垫一平垫。复位后复查X线片, 并于3 d后及以后每周摄1次X线片。复位后3周开始带夹板肩关节被动锻炼, 6~8周后去除夹板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Neer百分制评定标准[3], 疼痛:35分, 功能:30分, 运动限制:25分, 解剖复位:10分。术后总评定分数>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随访4~18个月, 平均随访7.6个月。手术治疗组患者优33例、良14例、可5例、差1例, 优良率为88.7%;保守治疗组患者优14例、良9例、可7例、差3例, 优良率为69.7%。肩关节功能障碍病例数手术治疗组为3例, 占5.7%;保守治疗组为7例, 占21.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肩关节活动度大, 外伤容易导致肩关节粘连、僵硬, 故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起重要作用。处理肱骨近端骨折时不仅要良好的复位及固定, 还要强调肩关节早期主动活动。虽然骨折不愈合较少, 但骨折引起的肩周损伤, 加之不当的手法复位及时间较长的固定等因素均容易引起肩关节的功能障碍。

3.2 AO组织倡导骨折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微创和早期关节活动的治疗原则。肱骨近端骨折传统的保守治疗无法获得可靠的固定[4], 随着锁定解剖钢板的不断改进, 最大限度保留肱骨头及肩袖的血液供应, 有利于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康复, 手术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并发症明显减少。Bjorkenheim等[5,6]认为锁定接骨板对老年性肱骨近端严重三、四部分骨折是最佳内固定术式。本研究手术治疗组病例采用锁定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复位满意、操作相对简单, 术后功能锻炼时无骨折再移位的发生, 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1例术后功能恢复差的原因是, 患者出院后未按医嘱进行术后功能锻炼, 肩关节遗留疼痛和功能障碍。

3.3 手法复位虽然不切开软组织、不破坏骨折周围血供,但有时候为了解剖复位反复操作加重损伤。保守治疗容易出现骨折端移位情况, 其锻炼的强度和力量会较手术治疗的患者明显偏低, 无法达到稳定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而手术治疗的患者3 d即可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

本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治疗组优良率(88.7%)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优良率(69.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操作简便, 固定确切可靠, 早期可功能锻炼, 并发症少,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56-757.

[2] 王邦荣, 郑华江, 应江炜, 等.锁定接骨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实用骨科杂志.2008.14(7):393-395.

[3]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功能结果评定标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282.

[4] 张作君, 张传礼, 郭淑菊, 等.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选择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 7(6):614-615.

[5] Fankhauser F, Boldin C, Schippinger G, et al. A newlocking plate for unstable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0):176-181.

[6] Strohm PC, Helwig P, Konrad G, et al. Locking plates in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2007, 74(6).410-41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043

2015-07-07]

130021 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

赵栓柱

猜你喜欢
骨板优良率肱骨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接骨板内固定参数对骨愈合过程的影响分析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L型解剖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应用体会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接骨板四点弯曲测定中屈服载荷的获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