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分析

2015-02-01 11:46齐嵘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高血脂症阿托类药物

齐嵘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分析

齐嵘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3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59.37±7.48)分, 明显较治疗后的(91.38±4.13)分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 本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9%。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以及辅助降压等作用, 对高血脂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综合征等疾病患者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确切, 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临床疗效

他汀类药物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所开发的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其不仅对胆固醇合成有抑制性作用, 还具有降血脂、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机体血管内皮功能作用[1]。当前, 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2]。本次研究为探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医院所收治的13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进行探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到医院诊断治疗的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13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无他汀类药物应用禁忌证。其中, 男62例, 女68例, 年龄48~77岁, 平均年龄(64.17±4.62)岁;疾病类型:高血脂症41例, 高血压50例, 冠状动脉综合征39例;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患者、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常规异常者、严重过敏史者、神经中枢系统疾病患者。130例患者均对本组研究表示知情同意, 且本次研究已经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治疗方法 对本组130例患者均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 其中高血压患者采用氟伐他汀(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0179, 规格:80 mg×7片/盒)口服治疗, 80 mg /次.1次/d;高血脂症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 即口服辛伐他汀片(Merck Sharp & Dohme Limited, 国药准字J20090001,规格:40 mg×5片/盒)治疗, 每晚复用20~40 mg/次.1次/d;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 国药准字J20120050, 规格:10 mg×7片/盒)口服治疗, 每晚睡前口服.1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3]①显效:患者相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其血压或者血脂等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相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且血压或者血脂等有所好转;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毫无变化甚至加重, 血脂或者血压也无明显改变。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应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总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反之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本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59.37±7.48)分, 治疗后为(91.38±4.1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82, P=0.0000<0.05)。

2.2 治疗总有效.130例患者显效114例, 有效13例,无效3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69%。

3 讨论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和饮食结构的逐渐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而他汀类药物也逐渐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近几年来, 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 还具有抗免疫抑制、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物作用。另外, 他汀类药物还在缓解炎性反应、恢复患者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抗心律失常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4]。

归纳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主要可划分为调脂作用和非调脂作用:①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减少患者肝细胞中胆固醇的合成, 从而上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 促使细胞增加对于胆固醇的摄取量, 进而减少血浆内血脂浓度, 实现其血脂调节作用[5]。这是因为机体血浆中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斑块回缩之间关系密切, 降低机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 即可逆转机体动脉粥样斑块。内皮细胞受损,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始动因素, 而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机体内皮祖细胞增殖, 从而修复内皮, 延缓甚至回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同时, 他汀类药物还能减少机体血管内膜上巨噬细胞的数量, 并削弱巨噬细胞活性, 维持斑块稳定, 并降低斑块易损程度, 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系数。②他汀类药物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使用, 是其长期应用的新发现。越来越多他汀类药物研究者发现, 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缓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经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的早期应用有助于保护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肌, 减少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中, 能够对其机体内炎症反应形成强效抑制性作用, 并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炎症始动因子释放量。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能够促进患者心肌细胞凋亡, 并削弱其心肌收缩能力。因此, 应用他汀类药物, 能够减弱炎症因子作用, 抑制血栓形成和板块破裂, 实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目的。另外, 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高血压作用。据本次研究发现, 对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 能够获得理想疗效, 本组研究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7.69%;同时, 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也得到大幅度上升, 可见他汀类药物在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治疗中的确切疗效。

综上所述,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血脂、降血压、稳定斑块等作用, 在高血脂症、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刘滋源.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 和MMP-9 的影响. 山东医药.2011, 51(43):63.

[2] 邓仁生.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的影响. 医药论坛杂志.2013.34(7):6.

[3] 尹喜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C-反应蛋白的作用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2.

[4] 曾毅.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55.

[5] 吴志明.氟伐他汀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与迁移的研究.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2.4(4):22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111

2015-08-13]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高血脂症阿托类药物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3种脂血消除法在生化测定中的对比研究
高血脂症的诊治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脂症52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