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治疗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

2015-02-01 11:46徐洪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灸穴位

徐洪波

浅析中医治疗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

徐洪波

目的 研究西黄丸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32例带状疱疹患者, 选择西黄丸以及针灸对其实施联合治疗, 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接受西黄丸联合针灸治疗1、2、3周后, 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麻木症状、烧灼症状以及皮肤瘙痒等现象均得到大幅度缓解, 神经状况得到良好改善, 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针对带状疱疹患者, 选择针灸联合西黄丸的中医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各种临床不适症状, 减轻患者的疼痛, 应用效果显著, 建议推广应用。

西黄丸;针灸;带状疱疹;治疗效果

带状疱疹通常是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人的脊神经节引发, 一般情况下该病变主要发生在患者胸腰位置, 也有可能会波及患者三叉神经或者面部神经等, 造成患者皮节区出现疼痛现象及红肿症状, 引发剧烈疼痛, 使患者出现针刺感以及烧灼感等。中医中带状疱疹属于“蛇窜疮”以及“缠腰火龙”等范畴, 主要是因为该疾病主要出现在腰肋间, 呈现为红色疱疹, 形状酷似蛇, 所以做以上命名[1]。本次研究通过对近几年本院收治的32例带状疱疹患者, 采用针灸联合西黄丸对患者实施中医治疗, 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32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样本, 其中男18例, 女14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58岁。32例研究对象中皮损位置为胁肋18例, 处于腰背位置10例, 处于下肢位置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出现疼痛、红肿及烧灼感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患者选择西黄丸联合针灸治疗的方法, 按照2次/d.2 g/次使用西黄丸进行口服治疗。同时给予患者针灸治疗:针对火毒热盛的患者, 选择十宣以及气端穴作为主要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达到直折火势的目的;针对四肢病变患者, 选择合穴作为主要穴位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对带状疱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过程中, 应选择局部取穴的方式, 同时兼顾整体, 如果患者存在胃气较弱的现象, 应另外选择足三里以及三阴交作为针灸穴位, 达到健运脾胃的目的[2]。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接受治疗前后1、2、3周, 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针对患者疼痛强度进行评定.3周后对患者实施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的变化为依据开展临床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比较 治疗前, 患者VAS评分为(8.65±0.45)分;接受1周的中医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到(4.36±3.26)分;2周和3周后患者VAS评分分别下降到(3.12±1.42)分和(1.52±0.51)分, 患者治疗1、2、3周后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异常症状观察 患者接受3周的针灸+西黄丸治疗后, 其皮损位置的麻木感、烧灼感以及刺痒感等临床表现均得到有效缓解。

3 讨论

根据西医理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侵犯而导致, 机体受到其感染后很容易产生水痘, 部分机体表现为隐形感染, 病毒侵入患者外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 会沿着患者脊髓后根以及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慢慢靠近机体中心, 最终侵犯患者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医角度上,带状疱疹主要是因为肝火妄动以及湿热内蕴等原因引发, 湿热毒盛导致患者静脉不通畅, 引发神经痛后遗症。患者出现带状疱疹一般会存在一些影响因素, 其中, 免疫力低下属于诱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的免疫力如果处于低下状态,就很容易造成潜伏病毒的再次活动, 导致其大量生长和扩大,给患者神经带来严重危害, 病毒沿患者神经纤维侵袭皮肤,在皮肤表面形成水炮, 诱发带状疱疹。

西黄丸主要成分主要包括牛黄、麝香以及乳香等, 能够提高患者吞噬细胞的吞噬性能, 促使患者T细胞数量得到扩展, 增加IgM含量, 以便形成大量干扰素, 使其能够与白细胞介素产生协同作用, 促进患者机体免疫的增强, 并发挥抗菌消炎的功效。西黄丸能够针对不同之病发挥良好的杀灭作用, 特别是能够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有效消灭[3]。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 选择十宣和气端穴, 该穴位处于患者手足十指(趾)端, 能够具备良好的去除邪热作用, 可对急性期疱疹以及成片疱疹发挥良好疗效。针灸患者合穴能够改善患者四肢病变。临床上选择将带状疱疹局部病变穴位作为常用治疗途径, 该方法需要同时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 能够发挥一定疗效, 然而其针灸效果弱于远端取穴。在针灸过程中应注意把握良好实践, 如果患者局部病变, 且出现红肿问题或热痛症状严重的, 不能够直接对其急进行针刺治疗。

本次研究发现, 治疗前, 患者VAS评分为(8.65±0.45)分;接受1周的中医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到(4.36±3.26)分;2周和3周后患者VAS评分分别下降到(3.12±1.42)分和(1.52±0.51)分, 患者治疗1、2、3周后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西黄丸联合针灸治疗后, 其麻木症状、烧灼症状以及皮肤瘙痒等现象均得到大幅度患者, 神经状况得到良好改善, 治疗效果良好。

总之, 对带状疱疹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西黄丸的中医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以大大减轻患者各种临床不适症状, 缓解患者的疼痛, 应用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 王琦.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两种证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2] 王芮, 郭华, 高远征.西黄丸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7(30):7251-7252.

[3] 邱曙光.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13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郑州大学.201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121

2015-07-07]

11401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鞍山医院

猜你喜欢
带状疱疹针灸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