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

2015-02-01 13:36崔艳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凝抗凝溶栓

崔艳丽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

崔艳丽

目的 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42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对患者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护理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治疗后10~15 d经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均恢复正常。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等事件发生, 均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结论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 在为患者展开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心护理干预,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护理效果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多发生于产妇产后14 d内[1], 患者通常有疼痛、患肢肿胀等临床表现。相关统计[2]显示, 近年来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且对产妇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为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防治措施, 作者选取本院收治的42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护理措施加以总结,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42例, 患者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9.1±3.3)岁;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14例, 剖宫产28例;所有患者均是单侧肢体, 其中左侧33例, 右侧9例;均不存在血栓病家族史, 首发症状为下肢疼痛、肿胀及活动、行走受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将患肢抬高并展开抗凝、溶栓、中药和祛聚等治疗, 对于肿胀肢体应展开外敷治疗, 以快速减轻肢体肿胀。其中15例患者在下肢放置静脉滤网, 其他27例患者行静脉内置溶栓术治疗。本院在为此类患者护理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精心护理:①基础护理:若产妇出汗较多且体质较弱, 应嘱咐其适当卧床休息并保证皮肤洁净;协助患者做好肢体保暖, 对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状态加以观察;嘱咐患者回乳期不可挤压乳房, 并对体温改变加以注意, 对乳腺炎加以预防。②心理护理:患者由于下肢肿胀或疼痛等, 多数伴有烦躁及抑郁等情绪, 同时由于担忧肢体的康复情况, 大部分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问题准确把握, 主动为其讲解该疾病的可治愈性, 并和患者展开有效沟通, 消除其心理压力, 提高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③置管护理:护理人员应按照凝血指标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与溶栓治疗, 每日利用碘伏对导管与皮肤接触处进行消毒, 定时对无菌敷料予以更换。在拔管后对穿刺点进行局部消毒, 之后进行24 h加压包扎。④溶栓及抗凝治疗护理:在用药前对患者是否有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把握, 在用药过程中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密切观察, 当发现患者出现出血征象时及时展开凝血功能检测, 同时对尿激酶、肝素用量予以调整。⑤并发症预防:肺栓塞是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并发症, 通常发生在血栓形成后的7~14 d内。因此, 应在血栓形成后的7~14 d及时展开溶栓治疗, 嘱咐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并严禁对患肢造成挤压或按摩。对患者病情密切观察, 当其出现咯血、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及发绀等症状时, 应考虑是否为肺栓塞症状, 且应给予及时、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治疗后10~15 d经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均恢复正常。对所有患者展开为期6个月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等事件发生, 均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3 讨论

3.1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疾病, 指的是孕妇产后出现的血液凝集于深静脉腔中, 继而造成血管阻塞, 导致血流循环流动过程受阻的疾病, 患者通常有患肢肿胀、疼痛现象, 严重时可引发肺栓塞这一并发症[3], 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血液高凝状态:孕妇在妊娠期时血液均为高凝状态, 在分娩后血小板的粘度有明显增加, 胎盘黏膜可释放大量的凝血酶, 同时凝血因子的含量有明显增强, 这些因素均可导致产妇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进而致使机体保持高凝状态。②静脉内膜受损:当产妇静脉内膜在不同原因下受损后, 内膜下的基底膜或胶原会处于暴露状态, 血液与受损血管内膜接触后可导致外源性或内源性凝血致活酶形成, 致使血小板凝集, 故而易形成血栓。③静脉血流淤滞:孕妇在妊娠末期子宫有明显增大且负荷明显加重, 同时在长时间卧床下产妇下肢静脉血流易处于滞缓状态,局部组织处于缺氧状态, 故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几率大幅提高。

3.2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需根据疾病发生原因展开针对性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有血栓性栓塞病史的女性在妊娠期、产褥期中更易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此对这类孕妇应在妊娠期、产褥期给予5000 U肝素展开预防性治疗, 每日治疗2次, 且在产妇分娩后应监测其是否出现高凝状态。②避免静脉内膜受损:感染性因素、机械性因素与化学性因素均可导致静脉内膜受损, 临床中最常见的因素为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注射, 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静脉穿刺水平, 不可在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 且应避免药物外渗而造成皮肤组织及血管受损。每次输液时间应保持在48 h内, 当有局部静脉炎症时应将输液及时停止并给予对症处理。③促进静脉回流:产后长期卧床是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因此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展开下肢被动、主动运动, 可适当进行抬高双腿、伸屈膝关节与踝关节、足背屈等;嘱咐产妇合理安排膳食以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在用力排便下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3.3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护理 在发现产妇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 应及时展开积极治疗, 主要治疗措施为抗凝、溶栓及中药等。在为患者治疗时, 同时应展开有效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置管护理等。本次研究中4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治疗后10~15 d时经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均恢复正常。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等事件发生, 均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说明精心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 在为患者展开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心护理干预, 从而促使治疗效果有效提高。

[1] 黄洁萍, 翁玉梅.超声诊断高龄孕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l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11):1052-1053.

[2] 古旭云, 朱昱冰, 赵磊, 等.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2): 298-300.

[3] 鉴涛, 陈鋆, 秦委委.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6):1006-100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5.153

2014-11-03]

454750 河南省孟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猜你喜欢
高凝抗凝溶栓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