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价值链理念解读多双边贸易发展趋势

2015-02-03 15:43徐清军
中国对外贸易 2014年5期
关键词:产业界贸易协定世贸组织

徐清军

近期,世界贸易出现了诸多新闻亮点。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4.7%,远高于2013年全球贸易2.1%增幅。中国作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今年一季度进出口贸易9658.8亿美元,下降1%,远低于世贸组织的预测数。

我国外贸发展离不开多边贸易体制的顺利运转,也离不开区域贸易协定的优惠安排。因此,营造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需要探究多双边贸易的关系,以及多边贸易与区域贸易的发展走向。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周年的时间端口,我们重温历史,展望多边贸易和区域贸易的未来格局变化,是有现实意义的。

BALI的“成”与TPP的“败”

关于多边贸易体制,各界总是与印尼的巴厘岛(BALI)相关联。2013年12月7日,是多边贸易体制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世贸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当天在巴厘岛闭幕,达成世贸组织成立18年以来的首个全球贸易协定,即“巴厘一揽子协议”或者各方期盼的多哈回合谈判“早期收获”。这打破了多哈发展回合全球贸易谈判12年的僵局,也为世贸组织在未来达成更广泛的协议和发挥多边贸易协调作用奠定了基础。难怪新上任不久的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在致辞中一度哽咽说:“今天我们终于能说,世贸组织真正做到了。”欧盟贸易代表德古赫特表示,协定挽救了世贸组织,使其免于落入“靠边站的黑暗”。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称,世贸组织“迈入了新时代”。

关于区域贸易安排,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曝光频度较高。2013年12月10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部长级会议在新加坡落幕。经过四天的密集谈判,与会各国代表发表联合声明,本轮谈判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未能达成协议。此前,美国提出希望在年底前达成协议。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说,各国针对仍未达成共识的多个主要议题寻求可行的“降落区”。2014年1月进行的新一轮谈判依然未能如愿。TPP最初由文莱、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四国发起,2008年美国加入谈判后成为议程的主导者,目前TPP谈判共有12国参与。如果TPP协议达成,将涵盖全球经济总量近四成、全球贸易额的三分之一。

巴厘岛多边贸易体制会议的成功与新加坡区域贸易协定会议的失落,并不能完全暗示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笔者认为,以“巴厘一揽子协议”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以TPP为标志的区域贸易安排,代表着世界经济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欧美力推的下一代贸易投资议题,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全球价值链经济学的兴起。

全球价值链经济学对多边贸易和区域贸易的新解读

二战后,随着关贸总协定发起多轮多边贸易谈判,特别是1995年初世贸组织的正式运转,国际贸易增速超越世界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公司活动增加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着交通运输成本下降和通讯技术革新,产品国际分段式生产渐成潮流,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经济体系。

关于全球价值链,尚未有权威的定义,一般是指从原材料到最终商品或服务的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曹运销售在内的整个链条,这些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价值创造和利润分配的过程。它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业分工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传统的产品生产和国际贸易方式,也是多边贸易体制历经劫难和区域贸易协定风风火火的背后原因。各种产品的价值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不断延展细化,进而形成了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世界生产日趋扁平,产品制造工序愈发成熟,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方兴未艾,传统的“货物贸易”转变为“任务贸易”,“某国制造”转变为“世界制造”。从公司和行业内部进

行的生产组装活动中,诞生了离岸生产和生产地转移,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被离岸生产并被跨境交易,国际贸易额快速增长。随着全球价值链和贸易地理流向的变迁,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发生了质变,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贸易协定成为新的潮流。

同时,我们要看到,全球价值链促使服务活动逐步走向国际化。国际货物贸易中实际蕴含了诸多的服务因素,附带了研发、运输、金融等相关服务项目。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服务业不再受到区位因素的限制,服务外包使原本不可跨境贸易的服务进入贸易投资领域,服务贸易在世界总贸易中的比重大大增加,服务领域的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更加活跃,世贸组织原有的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已经无法涵盖“服务贸易化”的新特征,当前美国牵头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既有明显的区域贸易协定特点,更有诸边贸易协议的痕迹,并有可能未来纳入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内的长远情景。

全球价值链使各国对经济全球化更新了观念认知。生产与贸易的融合使得国际贸易不再是零和游戏。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由单一的竞争排斥,转变为分工合作与竞争角逐并存,成为一个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一国对另一国在某些产品和服务贸易的限制或阻碍,会打乱整个价值链的运转,进而波及到其自身利益。各国需顺应这种变化,改变过于“在意”顺差或逆差的心态,转变为支持鼓励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这体现在世贸组织及其前任总干事拉米发起“世界制造倡议”,促使世贸组织成员重新审视自身贸易政策,双边或者区域的传统贸易保护主义让位于双边或区域成员热衷于区域贸易协定谈判。

全球价值链涵盖了区域生产、贸易地理转移、贸易投资、生产性服务、与贸易投资有关的知识产权等多种领域。这些领域都是世贸组织因职能所限而无能为力的。世贸组织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一再遭遇失败,外界对世贸组织的悲观情绪渐涨,更推动了区域贸易安排的风起云涌,区域性和双边贸易协定谈判陆续开展并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全球主要贸易大国积极推动自贸区谈判等区域贸易安排。这些区域贸易安排的兴起,进一步凸显了外界对世贸组织谈判能力和争端解决体系的疑虑和不信任。

为此,美欧不惜暂时抛弃多边贸易体制而另起炉灶,TPP被美国称为“面向21世纪的、高标准全面的多边自由贸易协议”,该协定成员所进行的经贸自由化谈判包含更高标准,如环保、劳工、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协议一旦达成则具有法律约束力,试图为多边贸易体制和世贸组织作为世界贸易规则监管者的角色提供一个新的样板。

未来贸易格局的远景

随着TPP、TTIP(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RCEP(亚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区域贸易合作机制的谈判深入,未来巨型自由贸易区(Mega FTA)将会出现,有学者开始怀疑巨型自贸协定无法保障世贸组织作为全球首要多边贸易谈判机制的地位,同时加剧了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然而,如果以全球价值链经济学的视角看,多边贸易和区域贸易的未来远景未必如此。

第一,全球价值链发展趋向是多边贸易协调机制的根本动力。全球价值链描绘了产业国际化急速发展的面貌,贸易增加值分析指出产业界所寻求的全球价值链形态,并为讨论服务、投资、竞争、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等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产业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全球供应链的实现。而区域贸易协定所追求的,说到底不过是地域范围内的供应链的便利化,自然也就不会涉及到建立全球贸易新秩序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全球价值链特别是其中的贸易增加值分析可以为讨论世贸组织改革(如鲍德温教授主张的WTO2.0版)等全球贸易体制的构建提供有力论据。

第二,多边贸易与区域贸易实现良性互动。巨型自贸协定的发展动向给多边贸易规则制定带来影响,学者与企业家抱怨自贸协定规则的“意大利面条碗”现象,但是巨型自贸协定无疑会是今后几年制定多边贸易规则的主力。无论如何,巨型自贸协定的出现确实是促进全球价值链讨论活跃化的重要原因。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完善,需要将巨型自贸协定置入真正全球化的价值链中考虑,因而区域贸易与多边贸易之间的相互协作必不可少。

第三,产业界是多边和区域贸易走向的决定力量。产业界不仅支持世贸组织的运转,也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1997年信息技术协定,以及电信、金融协定之所以能够签订,除了主要国家的努力外,产业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是重要背景之一。2001年世贸组织启动多哈回合谈判,但之后的进展情况却并不乐观。世贸组织的“迟钝性”和“狭隘性”背离了产业界所追求的理想标准。恰在此时,区域贸易协定越来越多,但是,各国产业界所追求的并不是地域性价值链的完善,而是全球价值链的建立。区域贸易协定虽然向好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却并没有给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面对产业界诉求,世贸组织还需与时俱进,进行深刻的自身改革,才能继续发挥其在完善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猜你喜欢
产业界贸易协定世贸组织
自由贸易协定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影响
中国正式向世贸组织提交《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
更好地设计泛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2016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
欧洲议会表决通过CETA
日本产业界迫于“倾向中国”
阿泽维多:世贸组织感谢中国为多边贸易谈判所做努力
世贸组织通过贸易便利化协议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