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父程惠萍

2015-02-03 02:29杨花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师父名师语言

杨花

屈指算来,我步入工作岗位已有15个年头了。回顾这过往的工作生活,我是何其有幸,能在太师二附小这片充满教学智慧的土地上成长;更为有幸的是,我能投身在名师程惠萍老师的门下学习,幸福地零距离地与程老师一起工作了几年。回顾与程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每每想起师父的教诲,幸福至极,而自己却不自知。现在与程老师分开数年,时常感念,却追悔莫及,余下的,唯有师恩永在我心。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刚刚参加工作时,是多么的懵懂无知。

一走上工作岗位,我就无比幸运地与程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初来乍到,年纪轻轻的我只知道程老师在教学方面很有一套,具体情况却不甚了解。恰逢学校举行定期的拜师会,我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拜程老师为师了。古人常感叹“生不逢时”,而我则要感叹“生正逢时”。第一年教语文,我就赶上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理念是新的,教材也是新的,我就像一块海绵,吮吸着一切未知领域的能量。那时,程老师是学校的教研员,每天,组里的老师都在程老师的带领下展开热烈的研讨:拼音编排与旧版本有什么区别,该怎么处理;一年级实验教材识字量过大,怎样合理使用教师生字卡、学生生字卡才能提高效率;对于没有教过的新教材,学生易在哪里出错,哪里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每一天、每一节课后,办公室里都充满着浓浓的教研氛围;每一课、每一个技能训练点背后,都凝聚着我们研究的心血与汗水。在与同组老师朝夕相处的几年时光里,我浸泡在充实的学习之中,我看到了程老师的与众不同,也享受到了有师父指点的甜蜜滋味。

但凡与程老师有过接触的人,都会被她那口吐莲花、妙语连珠的出色口才所折服,而与程老师共事多年的我却深知,程老师是在不断的“厚积”之后才在众人面前“薄发”的。相处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程老师特别善于“拾零”与“积累”。时时处处,她都善于吸取周边任何的点滴精华。那时,学校给每一个办公室都订了一份《太原晚报》。对于这种“调剂”,大家有空了,瞅两眼,看看有什么重大新闻、街边奇事;没空了,索性抛在一边,赶紧处理手头永远也忙不完的各项杂事和批不完的各种作业。而程老师却能从这样的“调剂”中,寻找到语文的味道。一个春日,晚报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程老师的注意。时隔多年,具体的新闻主题我已不大记得,只记得新闻的开头有一段独特的对太原春天的描述,程老师读罢倍觉有味儿,便用笔勾画下来,还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聊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妙所在。我因程老师的介绍而兴趣所致,执报一读,心里顿时觉得真不是滋味。这些文字,若不是程老师指点,我是断然不肯关注的。是文章不够妙吗?不是。是原本自己就不认为这些值得学习,便弃之如敝屣。而程老师却如此注重语言的积累与习得,只有如此,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程老师不仅自己能做到不断“拾零”,还努力熏陶感染着自己的学生学语言、用语言。记得2004年9月刚开学,正值雅典奥运会召开,当时的国人正为刘翔110米栏一路披荆斩棘夺冠而疯狂,为中国女排在巅峰时刻力挽狂澜战胜俄罗斯夺冠而痴狂……程老师立刻关注到这一生活素材,请学生写写最令自己感动的“奥运一瞬”。由于学生刚刚升入四年级,对这样的场面描写还不太会运用,程老师便让学生搜寻可以搜寻到的媒体报道,剪一剪,画一画,将自己认为最贴切、最精彩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当时,她就给孩子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描写“飞人”领奖时,“只见刘翔身披国旗,如肋生双翼,轻轻一跃,登上冠军的领奖台”。学生立刻明白,精彩的语言俯拾皆是,只要运用得体就好。在程老师的指导带动下,我们全年级都上了这样一节习作课,可以说,跟着程老师学习,程老师的学生受益,我们同组的年轻教师也受益无穷!

程老师业务精湛,为人真诚热情,同组的教师受益,作为徒弟的我更是沐浴在师父的关怀中。每次参加大赛,程老师都会手把手教我,和我一起备课。说是和我一起备课,实际就是帮我备课。刚入职时,我连基本的授课模式都没有,程老师没有一丝的嫌弃,与我一起梳理大环节,抠每一个问题的语言,雕琢每一个开课语言、过渡语言、总结语言,预设学生会出现的回答,完备相对应的预设方案……一次、两次、三次……就是在程老师每一次精心的打磨下,我才能快速成长起来,而师父在我身上付出的心血也不言而喻。

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一次我到程老师家里备课的情景。那是一次市里的比赛,要求参赛教师不带学生空讲。一听要空讲,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从未空讲过的我一下子就蒙了:学生的话该怎么说,是我自己转换成学生的角色,还是教师转换成学生的话语?空讲只有15分钟,按上课的流程说完,时间不够用怎么办?这时,程老师热心地指导我空讲的方法,安抚我焦急的情绪。由于比赛正值周日,程老师就让我在周六再去她家练习几次。那时的我还是个单身小姑娘,哪能考虑到程老师的爱人常年工作繁忙,顾不上家,程老师在劳累一周后,是不是要做家务,是不是要陪孩子,是不是要照顾老人。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好愣啊,只知道想着自己的事情,休息日还要去叨扰程老师,可程老师却包容了我的不懂事。

一进家门,程老师就热情款待我,待我空讲完一次后,她立即指出要修改的地方。按理说,程老师已经指点得够细致了,可她还是不放心,让我当场再调整,稍作准备后再试讲。细心的程老师怕我在她面前拘束、尴尬,赶忙起身去做家务,给我留下足够的练习空间。程老师就这样细致地给我指导,让我信心大增。在坐车回家的路上,我把教案翻来覆去过了好几遍,回家后又对着镜子练习,利用复读机反复录听,一遍一遍地努力,只为对得起师父的指点。终于,我没有辜负程老师的心血,一举闯入前三名,直接晋级省级比赛,而这前三名中,唯有我教的是一节低年级语文课。我深知,这个佳绩的背后,涌动着师父精心的设计,承载着师父长期以来对我点点滴滴不计回报的付出。我真的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师父程惠萍老师,是她,让我明白了语文课该怎样上;是她,让我感受到了老教师的无私与宽容!时至今日,我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每每有年轻教师参赛试讲,我也总愿把我的所想倾其所有告诉他们,不为别的,只愿把我从师父那里感受到的温暖与关怀传递给年轻的教师。在我的心中,不知不觉地,程老师的人格魅力温暖着我,她已是我的榜样。

在最初的几年里,程老师在我眼中,是我专业成长的引路人,是我生活中的贴心大姐姐,是我朝夕相处的好同事,我们相处得亲如姐妹。2002年,程老师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并一举获得一等奖。在随后的几年中,程老师又成为了山西省特级教师,全国知名专家,全国名师。霎时间,鲜花、奖杯、掌声、光环都朝程老师涌了过来。那时,一直傻乎乎地跟在程老师身边的我才发现,我有多么幸福,居然每天都能这样零距离地与名师相处,向名师学习;我才明白,年轻的我能快速成长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程老师变得更忙了,上课,批改作业,管理教研工作,做公开示范课,搞课题研究,编书出书,参评比赛,下乡培训……可在我眼中,没变的还是那份师徒的情谊。只要有空,程老师就一定会指点我的专业,帮我更快地发展。

在一次抽课赛讲中,参赛教师只有三天准备的时间。而在这三天时间中,恰巧程老师在校外忙于公务,只有晚上有休息时间。这三天的时间对于参赛教师而言特别紧张:第一天晚上我们一起钻研教材,厘清思路,拿出方案;第二天、第三天要不断试课、调整方案,直至最终定稿。可要命的是程老师白天不能听我的试讲课,修改就更无从谈起了。程老师将我的焦急看在眼里,一方面请学校的优秀教师陪我试课,指明问题;另一方面则请电教中心的老师帮我录课,晚上再看录像回放,跟我一起磨课。傍晚六点半下班后,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七点钟,程老师从会场风尘仆仆地赶回学校,就直奔我的办公室和我一起钻研起课来。放录像,暂停,探讨,修改……一个多小时后,经历了数次这样的打磨,我们才备好课,而后程老师才带着满身倦意回去照顾孩子……

几年来,程老师带我们聆听了许多名师的讲学,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专业培训,搭建平台让年轻教师做课展示自己,快速成长……在程老师的不断提携、关怀、指导下,我也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我骄傲,为我有

这样一位优秀、温暖的师父而

骄傲!

后来,因工作调动的原因,程老师已与我分开数年了。期间,程老师发展到了更高的平台,拥有了更多的头衔。而在我心中,她的头衔只有一个——我最亲的师父。无数偶然的场合再相见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可到嘴边,就只有满怀欣喜地称呼一声“程老师”,而程老师便用她那招牌式的爽朗的笑声回应我一声“花儿”,那份甜甜的师徒情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仓央嘉措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程老师在我心中,也如诗中所述,无论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她始终那样智慧,那样自信,那样豁达,那样热情……

我幸福,我的师父是程惠萍。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师父名师语言
语言是刀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云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