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间

2015-02-04 21:48王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8期
关键词:魏王庖丁解牛扁鹊

王平

庄子贫而乐道,不慕富贵,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于丹教授的《于丹庄子心得》,古为今用,用众多的故事,深入浅出阐述了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把握人生,懂得用心生活。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的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觉”和“悟”的联系

《庖丁解牛》的故事,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何尝不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最感兴趣是什么时候,当他们正确看待老师的评价是什么时候,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孩子们最容易听从你的无声教育是什么时候……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忽视了孩子们的需求,便是“丢失”了“悟”,更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而如果能注意到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在游戏中学,在玩乐中学习,在精神愉悦中学,那么你就会有意地创设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好地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老师的理解,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微笑的点头,一根翘起的大拇指,都会在他们可爱的脸上绽放一朵花,那么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能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如果能从给他们疑惑的眼神中读懂了疑惑的期盼,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富有生命力的,生本化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成的,心中装着孩子,从孩子的需要出发。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地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地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位,如何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他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地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的我们,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课堂是我们坚守的主阵地。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是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一次“育花课”的成功,一次征文比赛的成功,一次文章的发表,有时不禁会让我们沾沾自喜,甚至在别人的肯定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迷失自己的方向。其实静静想来,或许我们只关注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将更多的理论实践运用到更多的教学中来,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适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最好捷径!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段辉煌或者成功的人生,只是要学会去“觉”,懂得“觉”和“悟”的联系,然后再从觉中“悟”。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魏王庖丁解牛扁鹊
神医扁鹊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三人成虎
如何看待谎言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
三人成虎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