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沉,自救?

2015-02-05 05:33胡本雄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屈原

胡本雄

摘   要: 屈原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后世对他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各个方面,可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藏还在不断给予我们财富。屈原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本文着眼于水意象的研究,水对于屈原来讲具有精神上的救赎意义,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水作为其永恒的归宿,他在水中又获得了重生。

关键词: 屈辞    水    罪    救赎

导论

屈原,这个伟大的漂泊者,伟大的行吟者,用他的生命流出了两千多年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河流。屈原的作品自产生后,便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世文人所追崇和模仿,正如刘勰说的“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杨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这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诗经》一起开创了中国的“风骚”传统,一并成为中国文学之滥觞,这两眼甘泉滋润着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时而交融,时而又分离。对于屈原的研究已经够多了,从汉代以来便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楚辞学”,“楚辞”这个名词虽因屈原而产生并且一般人也完全把它和“屈辞”等同起来了,其实不然,“楚辞”还包含了宋玉等人的作品,所以在这里有有必要稍加说明。本篇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屈辞”篇目如下:《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一篇,《卜居》一篇,《渔父》一篇,《招魂》一篇,《大招》一篇。当然,其中有几篇的著作权争议较大,比如《招魂》这一篇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这对于本论题研究影响不大,而且从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其风格上看我认为它是屈原的作品,由于这不是研究的重点,所以在此就不赘述。

一、屈辞之水

屈原的人生经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他的死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绚烂的烟火,照亮了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这样描述屈原的死亡:“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泊罗以死。”死得多么干脆,多么坚决!他为什么在投江的时候要“怀石”呢?那是因为他出生楚国,多水的湖湘一带男子从小基本上都是游泳高手,屈原应该也是游泳高手。屈原当时死意已决,“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自杀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服毒、上吊,也可以用所佩宝剑插入自己那颗最敏感的心脏,为什么他却偏偏选择跳汨罗江呢?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探究过。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和屈原对于水的特殊情结以及水自身所具有的的特点有关。

水,这个字很美。美到老子禁不住感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美到曹雪芹不忍感叹“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而屈原的作品里面除了“香草美人”之外,其最为突出的一个意象就是“水”。据我统计,出现在屈原的这些作品里,单字“水”二十四次,而水的变体如“云”、“雨”、“雪”、“露”、“江”、“河”、“海”、“波”等达一百四十一次,出现的河流如“沅”、“湘”、“江、“汉等达二十四种七十九次,描写了“彭咸”、“湘君”、“湘夫人”、“河伯”、“云中君”(即雨师、雷神,又名丰隆、蓱翳)等与水有关的人物十一个,运用了像“涉”、“济”、“濯”、“浩荡”、“浩倡”、“潺湲”、“浪浪”、“滔滔”、“洋洋”、“沾沾”等与水有关的动词形容词九十五次。可以说,这位“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诗人用其充满幻想的头脑创造了一个个绚丽的水世界。这个水世界对于屈原而言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救赎作用。当然,“救赎”一词似乎有滥用基督教教义之嫌,但是我确实想不到更好的词汇来表达水对于屈原的这种作用了。“救赎”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是和“原罪”相对应的,《旧约·创世纪》里记载了人的“原罪”,夏娃和亚当在伊甸园中偷吃了智慧果树上的果子,这便是人的原罪,所以人一出生就背负着这份罪,死后无法回到天堂。这时救世主——耶稣基督出现了,他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用自己的鲜血救赎了上帝的信徒。这是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救赎的含义,它有一个绝对的前提,那就是人生来是有罪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似乎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生来是有罪的,屈原也是这样,但是屈原却两次被流放,难道不是因为获罪吗?

二、何罪之有?

在《离骚》中,屈原完整地描写了自己美洁的人格以及对国家的忠心,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罪,出身为“高阳之苗裔”,出生时辰也很好,名字也很美,先天条件已经这么好了似乎还不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刘安也称屈原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具有如此完美道德的人完全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君子”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不被人接受呢?我们来看看屈原两次被流放的原因。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第一次流放是在怀王的时候,本来是“王甚任之”,但是同朝为官的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这次因上官大夫的谗言而被疏。当然,这次被放很快就被召回,继续其政治生涯一直到倾襄王。第二次屈原被流放是在倾襄王时期,他因楚怀王死于秦国责备怀王幼子子兰,“屈平既嫉之,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无论是屈原后来自己回忆陈述,还是刘安、司马迁等人的记载,屈原这两次流放都没有罪,“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相反的,有罪的是放逐他的那些人,甚至包括他最尊敬的君主,“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是在第二次放逐的途中屈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杀。清代学者顾成天在《读骚列论》里面说“灵均之死,谓死于疏远乎?疏远可以无死也。谓死于疑谤乎?疑谤可以无死也。谓死于宗臣乎?宗臣可以无死也。”也就是说屈原被馋放逐也罪不至死,当然更不是殉主或者殉国了。顾成天接下来又说道“盖放则原之自放也,迁则襄之怒迁也。”我觉得这才是屈原自杀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外界对他施加的压力而选择自杀,而是来自诗人精神层面上的自我流放,只有这种自我的流放才会让他决然地离开他所深爱着的这个世界。而他的自我流放正好是为了拯救自己,同时也是救赎别人。别人有罪,整个楚国王朝都有罪,所以需要他这样一个殉道者来救赎;他也有罪,因为整个楚国王朝给他定了一个罪,所以他需要自救。可是救赎的途径只有死亡吗?屈原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吗?

三、救赎之道

《离骚》无论是写于楚怀王时期还是写于倾襄王时期,我认为这都是屈原“上下求索”一生的真实反映。屈原的“救赎”道路很漫长,正如他自己说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可是他还是在坚持着寻找出路,一开始他还对“灵修”抱有一定的希望,所以他在心里暗暗地对他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个时候“虽不周于今之人兮”他还是“愿依彭咸之遗则”,关于这两句,王逸注“彭咸,殷贤大夫也,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遗,余也。则,法也。言己所行忠信,虽不合于今之世人,愿依古之贤者彭咸余法,以自率厉也。”结合两句一起来看我认为这是比较到位的注解,后来有很多人纠结于屈原怎么在一开始就要效法彭咸投水而死,其实在这里屈原并不是想要效法彭咸投水而死,而是效法彭咸耿介的人格。虽然在这个时候他嘴里也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但是这只是他的一种假设的说法,就相当于说就算死我也不会改变我心中的坚守。这时他根本没有下定决心要自杀,他还想着或许能在一个找到一个懂自己的人来解救自己,“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这便开始了他上天入地的求索之路,先是陈词于重华,再飞到天庭,最后去寻找“宓妃之所在”,这些都没有结果,因为“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当所有这些追求都无功而返的时候,屈原的求索热情倍受打击,他想通过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就在这个时候,他又转身望见了故乡,想到了故国那些正在受苦难的人们,他“蜷局顾而不行”。这么多途径都尝试过,可是在屈原那里没有一条通向光明。中国的文人自古都是在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而“发愤著书”,孔子是这样,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都是这样,屈原也想到了这一条途径,在《九章·抽思》里面他说“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可见他志不在诗,写诗歌只是“自救”的一种方式。可惜他不是庄子,他身上所背负的罪(无论是为别人背负的,还是像基督教所说的人类天生的)又岂是文学能够救赎的呢?我想唯一能救他的便是“水”。

水是万物之源,第一个探究世界本原的“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就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中国的老子也有同样的思考,只有水才“近于道”。在现实的物质生活中我们也能明白这个道理。更为有意思的是我认为人类最初的故乡应该是羊水。在屈辞中,正如上文所总结的,诗人多次描写到了水,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洁净。水的这个用途在古老的巫术以及很多宗教里面都有所体现,基督教的“洗礼”便是很好的例子,在《旧约·诗篇》第51章大卫悔罪的的时候说“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水的伟大在于它能包容尘世间的一切肮脏,它可以让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它可以净化人类内心深处的存在。所以屈原在去找“宓妃”的之前要“濯发乎洧盘”,云中君在出场之前也要“浴兰汤兮沐芳”,就算是不干净的水也可以用来洗脚,“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大司命在出场之前也要让涷雨为他洒尘,那位最美丽动人的湘夫人,屈原为了不使她受到尘世间的污染而在水中特意给她修了一间房子。屈辞里面出现的那么多的香草如江离、芙蓉、兰、芷、蕙、荷等,都是长在水里或者水边的,这些都起着洁净的作用。也正因为水的这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屈原最后选择了水作为解救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除此之外,他似乎别无选择!

四、魂归水乡

“水的死亡比土的死亡更令人沉思:水的苦难是永无止境的”,法国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中如是说。水虽然蕴含着巨大的萌芽,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它也可以毁灭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就这样在水的作用下周而复始。

屈原以身殉道的想法一直就伴随着他。在《离骚》中多次说到假如不能实现自己的高洁的理想的话他宁愿牺牲自己物质上的形体来获得精神上的自救,“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但是只有在第二次流放途中才是真正地下定决心。死之前和渔父的那一段对话便可以看出他的决心无可撼动。这时他“行吟江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正好有个渔父泛舟江上,从这个渔父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很可能是个才华横溢的隐士。他就问屈原“何故至于斯”?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他听了这话就劝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而屈原的回答没有丝毫让步的余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不久后他便抱石投于汨罗河,投于那魂牵梦萦的故乡。就在那响彻宇宙的“扑通”一声里他完成了对于自己的救赎,也完成了对于其他众多灵魂的救赎。那一条原本默默无闻的汨罗江从此支撑起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刚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撰.楚辞补注[M].白化文,许德楠,李如鸾,方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法]加斯东·巴什拉.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M].顾家琛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顾天成.楚辞文献集成·第二十五卷.吴平,回达强编.扬州:广陵书社,2008.

猜你喜欢
屈原
屈原 端午 龙舟
哀歌·屈原那纵身一跃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包个粽子救屈原
屈原诗·天问
2016屈原故里端午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