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三国演义》 中的非典型性英雄观

2015-02-05 05:35孙倩倩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吕布三国演义

孙倩倩

摘   要: 《三国演义》中英雄无数,有的如关羽,被后世尊奉为神;有的如吕布,虽得到世人肯定,但地位难与百年来的偶像关羽相提并论。罗贯中在顺应主流突出了关羽这样的典型形象之外,也对吕布这样的非典型性英雄加以肯定和朦胧的赞颂。其中反映出的非典型性英雄观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英雄观    非典型性    吕布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巨著,在浩大精彩的情节中,无数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数三国英豪,几乎脱口而出曹刘关张,这是后世赋予的殊荣,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他们仍然站在云端,占据不可动摇的位置。这是由封建社会提倡的“忠信仁义”所决定的,它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手段,用来推行主流价值观,在思想上进行统一。因而关二爷被冠以“至忠至义”的头衔,而诸如吕布之流,虽然也是公众认可的英雄人物,其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我们仍能从罗贯中的叙写中体味到一丝微妙的不同。如果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罗贯中的态度对于吕布的态度是比较公正的,一面真实刻画了吕布的骁勇威风,将他的英雄本色淋漓尽致地展现,略无隐处;一面也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对他的弱点进行了暴露,这样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艺术形象。虽然碍于主流价值观的限制,他并没有将吕布抬高到与蜀汉正统同样的地位,但在字里行间,对其神勇无敌、浪漫豪情的钦羡,仍是有迹可循。这其中也体现了一种主流之外的非典型性英雄观。

一、英雄的不同待遇

(一)何谓英雄

英雄的概念,发源于汉代,生成于三国时期,并广泛运用于魏晋时期。“英雄”一词最先出现在西汉经学家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夫鸟兽鱼犹知相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则岂不病哉!”①东汉班彪作《王命论》,“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此处“英雄”可以解释为“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人”。汉末三国时,出现了王粲《英雄记》和刘劭《人物志·英雄》这两部专门论述英雄的作品。王粲的英雄概念非常宽泛,大凡汉末三国时较有能力、智慧和勇气的人都可入选,不以家世、成败和善恶论英雄。刘劭认为,英雄是创造帝业的帝王。

归结起来,英雄大致有以下几点含义:1.是一种人才评价标准;2.泛指一切识见、才能、勇气过人的人;3.文武双全的创业帝王。

本文所提到的“英雄”的概念则要狭窄许多,指的是具有才能、个性,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值得推崇和尊敬的人。

(二)英雄的不同待遇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从开始就作为一个绝对正面的人物而登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八个字便突出了他的正面形象。“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②这里一句短短的自叙,便奠定了他“义”的基调:杀人,是因为豪强仗势欺人;今来应征,也是为杀天下贼。除了这里所体现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小义和心怀天下之大义,他对刘备的“忠义”也是为后世所称道的。被困下邳之时,虽然环境险恶,力量悬殊,在张辽的劝降下退无可退,他仍斩钉截铁地说:“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人笑!”最终虽然投降曹操,仍“约法三章”,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③三者缺一,断不肯降。在这段时间里,他时刻不忘探听刘备下落,以重回其麾下,继续效力。此后,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便不辞而别,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会合。之后《演义》又通过“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情节,突出其正面形象。最终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死于孙权手下,罗贯中仍将他的失败美化,认为他是中了“奸计”才落得如此下场。在死后,关羽又于玉泉山“显灵”,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在现实中,关羽也经历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遍布各地,是中国神明中拥有祠庙最多的一位。他受到了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尊崇,并引起了更多行业例如军人、武师、金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的关注,被尊为“武王”、“武圣人”、“武财神”,与孔子比肩而立,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能和关羽相媲美的英雄不在少数。少年才俊的江东之主孙权,鞠躬尽瘁、智定天下的诸葛亮,溃围突袭、威震江东的张辽,英姿飒爽、骁勇善战的吕布,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火烧连营的儒生雄才陆逊……这些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所称道的英雄。但这些人已然淹没在关公的光环之下,虽获得认可,却不具备走上神坛的条件。

二、矛盾的两方面——典型与非典型

关羽和吕布之流的地位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并不是罗贯中个人一时兴起的主观想法。这源于他创作上的一个思想矛盾。矛盾的是,他对于吕布这样的人物持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但他走不出自古以来的主流价值观的束缚,跳不出宣扬封建正统思想的立场。“主流”对于思想的钳制、对作品的限制,就算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今天,也依然存在,遑论是在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大的明朝了。

何谓主流,何谓典型?在前文对关羽形象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就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控制和价值宣传要求。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它所提倡的“仁义忠孝礼智信”,就是君子的道德准则,后来也成为评判英雄的重要标准。典型的英雄也和统治阶级的理论是相适应的。因而集忠义礼信为一体的关羽成为一个理想的典型,一旦有了这个模板,在他身上继续添加理想人格的元素,并且越来越神。

事物总有其另一面。典型英雄虽深入人心,但毕竟是巩固统治的制造品,人们内心深处的反叛意识和富有个性的想象却让那些不完美的英雄更受青睐。于是又引申出另一个相对的概念:非典型英雄。

吕布作为非典型英雄的代表,实则是罗贯中表达内心深处浪漫主义的英雄观念的一个载体。这是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表露“真性情”、反映个人英雄主义倾向的“非典型”英雄观念。因而在叙述描写之中,作者是带着微妙的“偏爱”的,我们试从吕布身上来探寻一下这种“非典型”英雄观念的体现。

在回顾吕布在《演义》中的“传奇”表现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这种非典型英雄观的几个内涵。

(一)对高强武艺的崇拜、赞叹

非典型性英雄观是有些孩童式的英雄崇拜思想。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当我们小时候提到英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都是武艺高强的人,和惩奸除恶一起,都是英雄的基本属性。那么这种英雄观相对来说也较单纯,而且是有些超现实的,与板正、教条等词都搭不上边。因而,其最基本的表现便是对高强武艺的崇拜、赞叹,在三国乱世,吕布这样骁勇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英雄,自然是他首选的表现对象。

罗贯中给予了几乎所有堪称英雄之人以详细、真实又略带艺术夸张的描写,吕布也不例外。在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中,吕布首次闪亮登场。“……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④正是这般气势立即镇住了李儒。随后,“卓按剑立于园门,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驰骤。卓问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卓乃入园潜避”。⑤至此,吕布尚未有所作为,只通过李儒和董卓的侧面交待出场,但已然气势逼人,令人印象深刻,一代英豪的气质跃然纸上。当双方两阵对圆,“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⑥不仅生得威风,其实力也不容小觑,一时杀得董卓大败,急退三十余里。此时董卓也萌生了收为己用的念头,李肃便携了金银珠宝并赤兔马前去劝说,成功让吕布杀了丁原,改投了董卓。

当时天下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带兵守在了虎牢关。就在这里,上演了一场“三英战吕布”的好戏。“……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座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⑦这里再一次对吕布进行了肖像描写,而且是带着赤兔马一起的一次经典亮相,几处笔墨,并不比描写关羽的少,而且语词庄正,不失偏颇,足见作者对吕布的肯定。“三英战吕布”一段也尤为精彩,文后还引了一诗来称赞吕布的勇猛:“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

(二)对真性情的肯定、向往

一个人物如果成为了某种价值观的代表,他便必然会被注入一些社会人格,道德人格,多出很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毕竟需要某方面做到极致,才能成为被推崇的对象,比如关羽,便是“义绝”。

吕布在武力上做到了第一,性格和人格却有诸多令人诟病的地方。但他在纷乱三国之中,又是难得的一个不懂权谋,疏于心计的汉子。

他的行为准则是感性,在他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理智,没有那么多需要经过大脑考虑的复杂问题,也没有那么多利害关系。他往往是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该做的”。

轻易地相信别人的话,永远看不透真相,吕布一次次中计、被利用,杀掉旧主,投奔新主。在徐州的日子里,不再是寄人篱下,有貂蝉相伴,哪里还想得到什么忧患、兴亡。但是他确实也得到了短暂的快乐,和他短暂的人生一样,很快便成了滚滚长河中的历史。但这种真性情却如流星一颗,在沉重的理智的桎梏里,迸发出一星光芒。

(三)对浪漫人格的追求

《三国演义》最大的特点是“七实三虚”,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结合。在小说中,罗贯中也花笔墨写了一些正史中没有的小故事,不但增强了故事性,也提升了小说的感染力。

吕布的故事很短暂,在全书一百二十回的篇幅中,只占了前十九回。但他的一生又是十分传奇的。

和“大闹凤仪亭”“辕门射戟”等情节相比,“三英战吕布”就显得有些逊色了。自古英雄要与美人配在一起,方成佳话。全书中,能和美女结缘也就寥寥几个。孙策、周瑜抱得二乔归,曹丕纳得甄氏,剩下值得一提则是曹操与众多女子,当然这是滥情。唯有吕布貂蝉一事笔墨最多,描写得格外详细。貂蝉的花容月貌,吕布的英姿勃发,正是相称的一对,虽然其中夹杂着政治阴谋,但整个故事看完的确让人心潮澎湃,心生向往。

另外一出“辕门射戟”,则更具浪漫色彩,十分大胆。“布都教坐,再各饮一杯酒,酒币,布教取弓箭来。……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⑧试想纪灵前来,袁术、刘备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而吕布在这种紧张的生死关头,居然能淡定地用近乎不可能的“辕门射戟”来解决危机,一方面看出他确实臂力惊人,箭法如神;一方面又能看出他天真烂漫,有他人所不及的奇想和胆识。

这一点,在非典型英雄观中,也占据着核心的位置。

三、不被推崇的原因

前文已经说过,英雄也有不同命运,典型英雄如关羽,非典型英雄如吕布。其渊源何在?

其实在今人的眼中,吕布也算是一等一的英雄好汉。《说唐全书》甚至说“吕布乃天下第一英雄好汉”。如果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在武力上,吕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关于三国中武将的武力排名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后面还有一大堆”。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从“三英战吕布”和“濮阳破曹操”等情节中可见吕布的武力第一确实是无可争议。虎牢关前,猛将张飞与吕布酣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提刀助战,又是三十回合,依然战不倒吕布;刘备仗剑加入,三人围攻吕布,吕布虽有些招架不住,虚晃一招脱身,但刘关张三人也并未占到几分便宜。濮阳城外,典韦、许褚双战吕布,难分胜负,最后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四人齐上,方使吕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

但从古到今,我们从未听说哪个庙里摆着吕布的神像,或是有人大规模地参拜他的。这并不是罗贯中的主观打压,客观上看,从三国时期起,直至之后的千年里,他都无法登上神坛甚至还背负了一定的骂名,被贴上“三姓家奴”、“有勇无谋”、“轻于去就”等标签。

(一)自身弱点使然

固然一方面原因出在吕布自身,他是一个失败者,而且死得并不光彩,甚至算不上“壮烈”。他的弱点非常明显且具有典型性。

他败在了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上,输在了见利忘义、轻于去就、反复无常上。

他先认丁原作父,在李肃的金银珠宝和赤兔马的诱惑和一番言说之下便毫无犹豫地斩杀了丁原,改投董卓,获得了地位,享受到了荣华富贵。但很快又中王允的离间计,为了夺得貂蝉,杀了董卓。他因此背上了“三姓家奴”的骂名,为人所不齿。在他走投无路时,刘备收留了他,他却不念恩义,强宾压主,趁机夺了徐州,毫无“义气”可言,足见见利忘义的本质。这时候他又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陈宫的劝谏,听信陈登父子的谗言,结果又失去了立足之地,最后栽在了曹操手里。在曹操犹豫是否要收吕布为己用之时,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⑨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在这里,作者借刘备之口道出了吕布悲剧的根源,我们也从中总结出了他的各种缺点,这些致命弱点决定了他在这场角逐中不可能成为赢家,甚至无法生存,这样的“下场”也让人一边感叹着必然,一边为他惋惜。

(二)“正统意识”的主导作用

而另一方面在于“正统意识”的主导。

何谓“正统”?

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的社会,只有由帝王一家子孙相传,世系统治才算合法,才是正统。如果有别姓来取而代之,就不是正统。这种观念往往有着“天命”论的外衣,因此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三国演义》有明显的正统观念,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极力谴责曹操欲取代刘氏天下的野心,认为天下只应由刘氏世代统治,曹氏要取而代之,这就构成了封建社会中最大逆不道的“篡”;2.由于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具有刘氏帝王的一点依稀可续的血统,是所谓皇叔,所以他称王称帝,就是合法的正统。

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宋史·范纯礼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在这些剧本中,继续表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今存最早的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也极具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从阶级立场上来讲,并没有作什么改变,延续了“尊刘贬曹”倾向。那么小说的阶级立场显然是偏向统治阶级。

关羽由于其“忠义”符合统治阶级的价值标准走上了神坛,吕布因不属于正统蜀汉,尴尬地作为群雄的一员而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不仅如此,吕布甚至还成为了一个反面,成为封建道德批判的一个靶子。作者写吕布不仁不义,是因为他把握着封建道德中的“仁义”这一至高标准,在这一准则的支配下,歌颂“仁义”之士,责斥“不义”之徒。他不惜笔墨地写刘备的仁慈,关羽的忠义,甚至还有意识地渲染乱世奸雄曹操对关羽一类忠义之人的爱慕,对不义之人的不容。所有这些,都与吕布的不义形成对比,体现了作者的封建道德理想,揭示了吕布的悲剧根源。

以上这两点,也为吕布在后世所获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受限于此,吕布也只能是个武力为人赞叹而道德被人批判的“非典型”英雄。

四、结语

英雄是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英雄观,即人们对英雄看法和态度的总和,源于英雄人物的实践活动,以英雄的概念为核心,并因时代、民族、文化、个人的不同而有差异。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的英雄观开始萌芽,然而在秦汉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直到汉末,内忧外患为英雄人物崛起提供了社会条件,皇帝权威的丧失为英雄权威的树立提供了契机。同时,汉魏之际士人矛盾而苦闷的心理为英雄权威的树立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心理动力。因此,汉魏之际的乱世不仅造就了大量英雄人物,也孕育了成熟的英雄观,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英雄时代”。

汉魏之际,英雄观经历了名士英雄——王霸英雄——圣君英雄三个发展阶段。⑩当时,英雄就是怀救世拯民之心,担拨乱反正之任,聪明勇猛、文武兼备的人。这既是英雄观的核心,也是英雄和英雄观永久的生命活力所在。

汉魏以后,英雄观逐渐从政治领域隐退,转而在文学领域中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英雄的概念逐渐泛化,英雄文化完成了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化。

可见,英雄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不仅体现在历时的方面,也体现在共时上。固然,塑造文学的英雄形象,是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的文学的历史使命。《三国演义》作为封建社会描写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文学,而成功地塑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是不必多加指责的。正如资产阶级文学,无产阶级文学也要塑造本阶级的英雄形象一样,尽管由于塑造的英雄形象的阶级属性不同,而使作品具有不可同日而语的价值。我们从《三国演义》中能够看到正统框架之外的东西,即使它并不成熟,即使它只是被朦胧地表达出来,这已经足以让人感到欢欣。

我们受着主流的教育成长,受到典型英雄观的影响也颇深。但在文学的领域里,不妨放眼去看那些非典型的英雄,他们的身上同样有着动人的闪光点。

非典型英雄观也体现出作者敢于发展带有理想色彩的新观念的勇气和魄力,也在单一的具有阶级和教化色彩的主流偶像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打破了“传统”的框框,以及僵化的、处处以忠义、礼仪为教条,遵循克勤恭俭让的所谓“君子”的准则,而敢于塑造具有潇洒个性,散发着美感和个人魅力的新形象,充分展示出着活泼的生命力量。这对后世的创造、鼓励人们敢于挑战主流思想,破除所谓“正统”思想的钳制与同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注释:

①晨风,刘永平.韩诗外传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251.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11,第一版:3.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11,第一版:155.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11,第一版:17.

⑤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11,第一版:17-18.

⑥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11,第一版:18.

⑦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11,第一版:30.

⑧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11,第一版:98.

⑨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11,第一版:123.

⑩尚晓梅.汉魏之际的英雄观.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湖南:岳麓书社,2005.

[3]夏文辉.试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吕布[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4]余竞跃.“天下第一”的吕布[J].文史月刊,2012,3.

[5]杨迪,李莉丽.是英雄还是狗熊?——看《三国演义》中的吕布[J].文学界《理论版》,2010,8.

[6]曹文柱.陈寿评价吕布有失公允说[J].中州学刊,2004,5.

[7]罗兴萍.论本土英雄概念的生成和流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尚晓梅.汉魏之际的英雄观[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猜你喜欢
吕布三国演义
爆笑三国之吕布与曹操的那些事儿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吕布其实有情义?
水淹吕布
吕布其实有情有义?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猛将吕布缘何成了最失败的跳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