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层面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

2015-02-05 06:14郑婷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郑婷

摘   要: 黄孝片方言处于皖、鄂、赣交界地带,语音特点具有典型的过渡性。目前学术界采用《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方案,将该区划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本文主要从语音层面,以黄孝片方言中残留的白读音为窥视点,从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麻韵的文白异读、全浊声母的清化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

关键词: 黄孝方言    文白异读    赣语

一、引言

黄孝片方言是指分布在湖北省东部及东北部地区的方言。《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该区命名为“楚语区”,《中国语言地图集》将该区划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后者的分区方案。雅洪托夫(1986)曾提出“在湖北和安徽长江左岸,大别山往南。我们发现一些可以看做是从官话向赣语或者湘语过渡的方言”①,这里所说的方言即黄孝片方言。这个观点并未得到论证,但给了我们窥探黄孝片方言性质的一个视角,我们认为黄孝片方言虽然同江淮官话有些共同点,但在很多语音方面处处留着赣语的痕迹,跟赣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陈忠敏先生(2013)认为“文白异读是区分一个方言层次的利器。文读音和白读音应该属于不同的层次”②。因此,本文将以黄孝片方言中残留的白读音为窥视点,具体从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麻韵的文白异读、全浊声母的清化三个方面来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

二、从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来分析黄孝方言的性质

1.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

本节我们主要是分析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情况,具体如下:

(1)黄孝片鱼虞韵主体层的读音也已经是相混了,但是在鱼虞相混之外,还存在文白异读现象,这些文白异读的现象,既有鱼虞相混层,也有早期鱼虞有别层的残留。以下例举黄孝片几个方言点鱼、虞韵存在文白异读情况,“*”表示该方言点没有这个字,存在文白异读用“/”分开,左白读音右文读音:

精组、见组都存在文白异读:精组的白读为i,文读为y类音(y/?鬞/?鬞),鱼虞韵精组文白层读音相同。见组的白读为齐齿呼i类音(i、ie、i?藓),文读为y类音(y/?鬞/?鬞),见组鱼韵文读层读音跟虞韵的韵母相一致,但虞韵见组字并不存在白读音。因此,见组声母“去、锯、渠”的白读音应该是早期鱼虞有别层的残留。而精泥组声母鱼、虞韵的主体读音仍是i韵,至于?鬞韵或?鬞韵是后起的,是一种新的文读音,这是鱼虞韵都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属于鱼虞有别层,是属于后期的鱼虞相混层。

(2)蟹止摄合口的今读都是以声母的分化为条件。下表即黄孝片几个方言点蟹摄合口一等、三等存在文白异读的例字,存在文白异读的即用“/”分开,左白读音右文读音:

从上表可知,蟹摄合口一等帮、端系字有文白异读,文读音为[ei]韵,白读音为[i]韵;蟹摄合口三等精组字韵母存在文白异读,文读音为[ei]韵,白读音为[i]韵。但是每个方言点所属的文白阶段并一致,比如蟹摄合口一等帮系字的文白异读情况:应城、安陆方言属于“文强白弱”阶段,白读音几乎消失。云梦、大悟方言属于“文白相持”阶段。而黄陂、黄冈方言属于“文弱白强”阶段,文读音几乎不存在。

止摄合口三等精组、知见系字存在文白异读,精组止摄合口字有[i]和[ei]两读,其中[i]是白读音,[ei]是文读音,这在整个黄孝片都较为一致,只是文白所处的阶段不一致而已。例如:云梦:“粹”有文读[tshei5]、白读[t?揶hi5],“悴”有文读[tshei5]、白读[t?揶hi5],“随”有文读[sei2]、白读[?揶i2]。英山:“粹”[t?揶hi5]、“悴”[t?揶hi5]、“随”[?揶i2],英山只有白读音。黄孝片知系字和见系字也存在文白异读。知系字文读多为?鬞ei/?鬞?藜i、?鬞ai,白读为?鬞,混入遇摄。见系字文读多为uei/u?藜i,白读为?鬞,混入遇摄。黄孝片混入遇摄的止摄字如下表所示:

2.鱼虞韵和蟹止合文白异读的层次分析

从蟹止摄合口的文白异读可知,蟹合一、合三以及止合三的精组白读音与鱼虞韵精组的白读音是相同的,都读为[i]韵。止合三知见系字的白读音与鱼虞韵的读音也相同,多读为[?鬞]韵。这说明黄孝方言蟹合一、蟹合三、止合三与鱼虞韵可能有相同的音变过程,二者可能是先合流,后一起演变,否则没法解释二者语音上的重合现象。

以蟹合一端系字为例。对于蟹合一端系字今读[i]韵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中古*uɑi>ui>y>i,音值先读为y韵,与鱼虞韵合流,后再一起发生音变。这是“支微入鱼”现象最普遍的一种演变模式。第二,中古*uɑi>ui>i,并未发生ui>y的演变,而只是合口介音u丢失。对于这两种解释,我们更倾向于第一种,因为不仅是蟹合一,蟹合三、止合三都有与鱼虞韵共同的读音层次,这肯定不是一种巧合,而应该是黄孝方言蟹合一、蟹合三、止合三精组、知见系早期先与鱼虞韵合流为y韵,后来再一起发生音变。这也为下文讨论鱼虞韵文白异读的层次及演变提供了依据。

我们认为鱼虞韵文白异读的层次及其音变共经历三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是“支微入鱼”时期,蟹止摄合口早期先与鱼虞韵合流为y韵,即鱼虞韵精组、见组字今读为y韵。历史上三次北民南迁的大浪潮,对湖北省人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宋代时期今湖北地区基本上仍是官话方言的区域。

第二阶段是明代洪武时期。据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第五卷)》可知,南宋时期,鄂东北是南宋、金两国的分界线,长期的战争使得这一区域的人口消耗很大,元朝灭南宋时,其主力自襄阳突破,基本化为废墟。元代末年,战火连起,鄂北再次成为战场。元末明初,这一区域又经受了一轮战祸的摧残,历时多年的大搏杀使得当地人口大量死亡,正如《应山县志》中序言所说的“应山为楚之穷邑,昔经元末之乱,此盖战场也,戎马蹂踏,化为兵火之墟”。明初洪武时期,这一区域成了大量移民迁入地,主要是来自南昌、饶州等赣北地区的移民,他们的比例达到87%左右。这种覆盖式的移民对方言语音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与当地的官话方言产生叠置,这样容易产生不同的语音层次。

鱼虞韵精组存在文白异读,鱼韵见组存在文白异读,白读都是读为齐齿呼i韵,这种情况在赣方言的北部和中部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赣方言鱼虞韵精见组都读为齐齿呼i韵类,例如:

因此,黄孝片方言鱼韵精组、见组的白读为齐齿呼i韵,应该是与洪武期间江西移民息息相关。洪武期间,大量赣北的移民进入黄孝地区,与该区域原有的官话方言相互竞争,对该区方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赣北方言的鱼韵精泥组、见组的韵母都是读为齐齿呼i韵类,使得黄孝片方言的鱼韵精泥组、见组韵母也发生了音变,不过这种音变是有条件的。我们都知道精组和见组声母不同,见组是舌根音k类,精组是舌尖音ts类,精组发音部位靠前,若后接同一韵母时,精组字的第二共振峰要比见组字的高些,而非圆唇元音的第二共振峰比圆唇元音的要高,因此,精组字后面易接非圆唇元音,见组字后易接圆唇元音,即更易保留合口成分。当精见组字声母都发生腭化时,二者的差异无疑要转移到韵母上来,这也是为什么在赣语覆盖性的影响下,黄孝片鱼韵精组字几乎都演变成i韵,而见组字只有个别的常用口语字,如“去、锯、鱼、渠”等发生演变,主体层次读音并未音变,仍读y韵类。这几个口语常用字读i韵,形成早期的鱼虞韵有别层,是鱼虞有别的来源。

第三阶段就是清代之后,在西南官话和北方官话的强势影响下,鱼韵精见组字的读音相应地发生演变。精组字出现了新的文读音?鬞类韵,不过这种文读音只是体现在个别的词汇上,并未形成主体层读音,鱼虞韵精组字的主体读音仍是i韵,这种文白异读是属于鱼虞相混层。鱼虞韵见组字仍读为y韵类,而鱼韵个别的常用口语字读为i韵则成为了白读,也是鱼虞有别的残留。

前面提到黄孝方言蟹合一、蟹合三、止合三精组、知见系早期先与鱼虞韵相混,二者可能有一致的音变过程。事实上,蟹止合确实跟鱼虞韵有相应的音变过程。蟹止合文白异读的层次及其音变也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跟鱼虞韵一致,第一阶段属于“支微入鱼”时期,蟹止摄合口读为y韵。第二阶段也是在洪武时期,在大量江西移民的影响下,精组演变为齐齿呼i韵类,见组仍读为y韵类。第三阶段在西南官话和北方官话的强势影响下,蟹止合口精组、见组、知系字出现了新的文读。精组读为ei韵,知系字多读为?鬞ei/?鬞?藜i、?鬞ai,见系字多读为uei/u?藜i。而精组读为齐齿呼i韵类,见组读为y韵类,只残留在个别词汇中,演变成了白读层。

综上所述,蟹止摄合口和鱼虞韵音变经历了相同的过程,二者先经历了“支微入鱼”时期,合流为y韵类;接着随着大量江西移民的进入,赣语对该区方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精组和见组字发生了条件音变,精组读为齐齿呼i韵类,见组仍读为y韵类;最后在西南官话和北方官话的强势影响下,蟹止合口和鱼虞韵发生了不同的音变。毫无疑问,鱼虞韵有别层、鱼虞韵和蟹止摄合口的白读层都是赣方言的残留,是洪武期间大量江西移民所带来的语言残留,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倍梅对最岁累随大多读i韵而不读ei韵”,这些大多读i韵类的是属于蟹止合一的帮端系字、蟹止合三的精组字的白读音。

三、从麻韵的文白异读来分析黄孝方言的性质

麻韵二等在黄孝片的主体语音类型有a类(a、ia、ua)和?蘅类(?蘅、i?蘅、u?蘅),逢开口见系声母发生腭化。麻韵三等的主体音类型主要是e类(e、ie、?鬞e)、?藓类(?藓、i?藓、?鬞?藓)两类。因此,从主体层读音来看,麻韵二三等是分韵的。但是,在部分方言点还发现麻韵三等精见组有ia/ie或ia/i?藓两读,读为ia韵的是属于白读音,主要是“嗟、也、夜、蛇、赊、扯”等字,当精见组字白读为ia韵时,麻韵二三等是同韵的。

赣方言麻韵二三等一般是同韵,主要元音一般都是a类,这也是赣方言区别其他方言的一个特征。我们认为黄孝片方言麻韵三等残存的白读可能与赣方言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观察周边的方言,没法找出麻韵二三等同韵的痕迹。周边的西南官话麻韵二三等是分韵的,麻韵二等是读为a韵,麻韵三等是为e、ie韵。江淮官话的洪巢片麻韵二等大多为a韵或ɑ韵,麻韵三等大多前高化,读为e、i、ei等韵。而且黄孝地区历史上又接受了大量的江西移民,地理上的相邻,语言必然会受其影响,所以,麻韵三等残存的白读音应该是江西移民的迁徙所带来的赣方言的残留。

四、从全浊声母的清化来分析黄孝方言的性质

黄孝片属于江淮官话区,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清化一般是平声字送气,仄声字不送气。而《中国语言地图集》将该区域划分为江淮官话黄孝片的依据之一是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仄声字今多为同部位的送气清音。事实上在我们比较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仄声字清化为同部位的送气清音,特别是并、定、澄、从四母的古全浊入声字,当然上、去声字也有今清化为送气的现象,大多数是常见的口语词,比如“聚座杜撞倍舅”等,这在全区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至于黄孝片全浊仄声字今清化为送气音的来源,这就要追溯到历史移民问题,可能是叠置了不同的语音层次。因为从黄孝片几个方言点古全浊仄声字今读送气的例字中发现,“勃、暴、稚、捷、宅”等字在赣语多读为不送气清音,这说明黄孝片方言古全浊仄声字今读送气清音并不是跟赣语完全重合,可能也有自身的语音面貌。

历史上有三次北民南迁的大浪潮: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第一次南迁是在永嘉之乱之后,多半迁徙在现在江淮一带,是北方移民重要的安置地,也是北民进一步南迁的必经之道。而一般认为迁徙最早的出发点是中原地区,当时中原地区就有些方言开始了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读送气清音的变化,因为现在有些晋西南地区具备这一语音特点就是证据,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江淮官话泰如片方言存在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今读送气清音的音变类型。当然,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黄孝片存在少数古全浊仄声字今读为送气清音的事实,不止黄孝片,在洪巢片也存在这种现象。所以,黄孝片少数古全浊仄声字今读为送气清音,如上述的“勃、暴、稚、捷、宅”等字,可能是北民南迁所带来的语言残留,是永嘉时期中原地区语言的残留,属于较古的语音层次。古全浊仄声字今读送气的一些例字,比如“杜、座、弼、勃、泽、择、秩、造、族”等字在赣语区都是清化送气清音,这应该是与洪武大移民有关,洪武期间,大量江西移民进入该区域,使得语音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现象是越往东就越多,东部是靠近赣语区,位于东边的黄梅、英山等方言点,明显仄声字今读送气的例字要比位于西边的安陆要多。这属于较近的语音层次,也是最主要的层次,不只是时间上的相近,而且赣语曾经对该区域产生了覆盖性的影响。对于“特、桶、曝、瀑、澈”等这些字今读送气,则与普通话相一致,可能是受普通话影响。

因此,黄孝片古全浊仄声字今读送气塞音、塞擦音有不同的层次,较古的层次是永嘉时期中原地区语言的残留,较近的也是主要的层次是洪武期间赣语的强势影响,除此之外,普通话的影响、渗透则属于新的语音层次。

五、小结

从上述的三个角度来看,黄孝片方言同江西赣语存在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倍梅对最岁累随”韵母今读i韵的这个特点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除此之外,还有麻韵白读音、全浊仄声字的清化等方面都相一致,这些种种迹象表明,黄孝片方言曾经跟赣语经历过一个共同音变时期,这个时期就是自洪武大移民至清代后期,也即说黄孝片方言的早期层次是赣方言。后来由于西南官话和北方官话的强势影响下,黄孝片方言才慢慢发生官化现象。不过从残留的种种赣语现象来看,官化并未彻底,如果简单地把黄孝方言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并不妥当,应该看作是赣语向官话过渡的一种方言。

注释:

①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34.

②陈忠敏.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与历史层次分析法.北京:中华书局,2013:233.

参考文献:

[1]黄群建,主编.鄂东南方言音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葛剑雄等,主编.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陈有恒.蒲圻方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陈淑梅.英山方言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陈昌仪.赣方言概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6]陈有恒,尤翠云.鄂东南方音辨正[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7]郭丽.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8]陈有恒.鄂东南方言的特征[J].教学参考,1979(2).

[9]陈昌仪.论赣方言的形成[J].江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3).

[10]曹志耘.湖北通城方言的语音特点[J].语言研究,2011(1).

[11]郭丽.也谈黄孝片方言圆唇舌尖化现象的来源[J].语言研究,2009(1).

[12]张勇生.鄂东南通山方言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J].语言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