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戚继光的武德思想

2015-02-07 04:44丁雪枫
伦理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士卒保民戚继光

丁雪枫

论戚继光的武德思想

丁雪枫

在戚继光的思想中,武德具有成就将帅、引领人生、辉煌职业等重要价值,爱民保民、练胆习艺、爱卒善俘、严明赏罚从不同的视角彰显了武德体系的灵魂、手段、要求、保障。戚继光武德思想对林则徐等清军官兵、对孙中山等民族资产阶级的武德思想都有重要影响,对新形势下我军道德建设和振奋民族精神也有积极的启示。

戚继光武德影响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抗倭爱国将领①,《明史》有传,代表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②等,国内外对其思想的研究涉及军事、政治、管理等各个方面③,但对其武德思想的研究尚显不足,加强这方面的探讨,理论上对于推进戚继光思想研究的全面、系统、深入,完善中华武德体系,彰显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魅力;实践上对于扬弃戚继光的武德思想,促进我军道德建设,振奋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戚继光关于武德的军旅定位

针对武德的军旅定位,戚继光认为武德既是将帅的首要素质,也是军人建功立业的基本要求。

1.武德成就将帅

早在春秋时期,武德就被认为是将帅的首要素质。孙武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④强调一个将帅只有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合格的将帅。该思想被其后的兵家所扬弃并对戚继光产生了重要影响。一般观点中,“夫如是而教养之矣,养将之德也,养将之材也,养将之智识也。”⑤在此基础上戚继光补充了将艺,认为在将帅的德、材、智、艺四个基本素质中,德位于首位。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德性,其拥有的材、智、艺都是消极的,也不可能成为将帅。

于是,戚继光根据武德的有无及其程度,把军官分为三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将、偏裨、小将。大将即将帅“能是数者,纯乎纯矣,而兼以文义,雅有德量。”能力、文化、道德等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是大将。偏裨“能是数者,优于技艺,励于鼓舞,短于文学。”偏裨有能力、长技艺,但文化道德素质不高即艺高德不足。小将“才有余而志不足以当之,勇有余而志不足以承之。”⑥小将有才,作战也勇敢,但志不足即道德素质更低。三个层次中,大将高于偏裨、小将之处,不在于是否有材、有智、有艺即不在于才能的大小,而在于德性的高低。大将不仅有才能,更有道德即“雅有德量”;相比之下,偏裨、小将都有一定的才干能力,有的还可能很高甚至超过了将帅,但他们道德不足,志向不明,忠诚不够。总之,有德有才者,才能成为将,道德在将帅的素质中占据支配地位。

2.武德引领人生

武德不仅成就了将帅,而且引领着军人的人生。在军人生活中,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经常做好事,即难的是永远做善人、文明的人。在一般人的观点中,难于一生做好人,不仅在于时间太长,而且在于好人可能意味着吃亏。一个人一生吃亏一次或几次尚能忍受,但与人交往时永远吃亏,这样的好人难做。针对好人吃亏的困难,戚继光批判认为,军人始终做个道德的人不会吃亏,根据至少有四个:有利于“功立位高”、有利于别人同情、有利于内心安宁、有利于子孙后代。就有利于“功立位高”而言,“人人知我为清操德人,三军服我为爱士贤将,所成所就,功立位高,自然足用。”⑦每个官兵都知道我甘愿吃亏、情操高尚,自然佩服我、拥戴我。就有利于别人同情而言,“落得个好人品。日后有意外之患,人亦怜我。”⑧即使我做了德人,尚未功成名就,也不应该遗憾。因为好人在困难之时总有他人的同情和帮助,这一点就足够了。就有利于内心安宁而言,“况平时任我令行禁止,做了好官,上司到日,刮目待我,又无人敢为指告,行动之间,扬扬德色,所谓‘半夜敲门心不惊’是也。”⑨德人或好人做官肯定是个廉洁有为的好官,这样的官不怕上级查询,不怕百姓、同事指告,心安理得,工作生活都问心无愧,因而踏实平静。就有利于子孙后代而言,戚继光指出:“完全做个德人!天未尝不有厚报于子孙,何用傲物为哉?”⑩认为德人可以保身,更可能恩及儿孙后代。尽管德人的一生可能是短暂的,但他死后还活着,其死亡的是肉体,不死的是名声、灵魂、精神,这些为德人的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活、发展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总之,武德引领着军人的一生。

3.武德辉煌职业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军事职业也不例外,在一定意义上,武德就是军事职业道德。从时间上看,先有军事职业,后有武德;从影响上看,武德是军事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军事主体辉煌职业的必然要求。勤劳精业是各行各业共同的道德要求,所以也是军事职业的道德要求。戚继光在两个方面予以强调。从积极方面看,戚继光认为,勤劳精业是军事职业成功的基本条件。“毋论职之崇卑,艺之大小,商贾勤则致富,农夫勤则收获丰,工勤则器精家给,士勤则德进业修,一命之士勤于职则职修名显。”輥輯訛这里的“一命之士”指军人。任何职业无论尊卑贵贱、技艺高低,都需要从业人员勤劳精业。商人勤劳精业必然致富,农民勤劳精业必获丰收,工人勤劳精业必然技艺高超,社会管理者勤劳精业必然社会有序,军人爱军精武必然建功立业、军旅辉煌。尤其是,军事职业关涉国家存亡、人之生死,“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武德或军事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行业更高。从消极方面看,军事职业道德废落,则军人自身不保。戚继光说:“若夫百务废驰,且顾眼前妻孥之乐、宴饮之欢,致将事务耽搁,行伍废败,卒然遇变,束手受死,而为市曹之鬼,是自取之也。”輥輰訛业精于勤,各行各业皆如此;业废于嬉,各行各业也如此。对于军人来说,如果贪图享乐、荒废军务,那么一旦发起战争,失败不可避免,军人也难以自保。

二、戚继光武德思想的内容结构輥輱訛

戚继光的武德思想非常丰富,基本精神有爱民保民、练胆正心、爱卒善俘、严明赏罚等,并呈现一定的逻辑结构。

1.爱民保民是灵魂

军队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依据主要在于夺取并巩固政权,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但最根本的价值依据是爱民保民。因为没有人民,政权、国家是不存在的;不是为了爱民保民,政权、国家的存在就没有价值合理性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民保民是军队存在的根本依据,是武德思想的灵魂,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就是如此。

兵家的爱民保民思想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就已经提出:“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輥輲訛在戚继光的武德思想中,爱民保民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不扰民。军事生活更多的时间是和平时期而非战场对抗时期。在和平时期,军人接触最多的是市人百姓。在与其交往中,军人应做到买卖公平;在驻地应遵守当地习俗,不能扰民。戚继光强调,扎营之处,军士不能擅发冢墓、焚庐舍、践禾稼、伐树木。也就是说,军队驻扎之地,爱护当地居民的财产,公平买卖,不强取豪夺,甚至对自然环境,也要“惜水草”,禁止非理践踏。其次不伤民。兵来自于民,又归于民,是特殊的民,不伤民是军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这里的民不仅指我方民众,甚至包括敌方无辜民众。戚继光强调,杀害老幼、奸犯人妇等都是坚决禁止的輥輳訛,军人应该保护他们的生命与尊严,不允许伤害他们以报功。最后不负民。即军人要感恩民、不辜负民。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戚继光都进行了强调:“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輥輴訛在这段“思豢养”的论述中,戚继光试图表明以下两层意思:一要感恩百姓,二要为民杀贼。就感恩百姓而言,军人不用劳作,衣食无忧,而这都应归功于民,没有百姓的辛勤耕作,没有地方官员的收纳,军人既不能生存、生活,也不能训练、立功。百姓才是军人的坚强靠山、衣食父母。就为民杀贼而言,百姓养兵的目的并非让兵危害自己,而是让兵战阵杀贼。感恩百姓,就要报答百姓,而报答百姓的最好方式就是为民杀贼,战阵立功。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百姓养了军人多时,唯独在贼敌扰民害民时,杀贼保民护民,这是兵之所以存在的根本价值依据。

2.练胆习艺是手段

爱民保民是戚继光武德思想的灵魂和目标,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军人练胆习艺。戚继光认为军人只有智勇兼备,才能爱民保民,因此,练胆习艺是保民爱民的基本手段,在整个武德思想中处于手段的地位。

练胆本质上是训练军人的勇气和战斗精神。练胆的价值合理性依据至少有两个:一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二是战场之死虽死犹生。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言,打仗的目的是胜利,要取得胜利,必然我胜敌败、我存敌亡。要做到这一点,军人在战场上必须英勇杀敌,否则就会被敌所杀。“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大致相当甚至强弱不等的情况下,英勇顽强一方往往能够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戚继光说:“临阵各人壮起胆来,发起怒来。想起来,我与他杀,固怕死;我杀了他,他死,我便不死。”輥輵訛战场上双方对阵,胆怯的人因怕死而临阵脱逃,不免被自己人除死;反过来,英勇杀敌,既消灭了对方又保存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就战场之死虽死犹生而言,戚继光认为:“故凡血气之类,莫不爱生畏死”輥輶訛。喜生厌死为人之常情,但死生有数,不仅仅在水火兵戈之中。古今中外生活千岁者未曾见过,有朝生而死者,有二三十岁而夭者,有几十岁而亡者,穷人富人莫不如此。然而,“况使死得当,立庙祭祀,血食百世,是死后还活,地方士女口碑,一日相传,是一日活在世间。若生前无闻于世,就活在世间,已是死了”輥輷訛。在戚继光看来,军人死于战场,虽死犹生;战场上贪生怕死,虽生犹死。军人只有死于战阵,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习艺是军人的基本工作。戚继光说:“夫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杀贼立功,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若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也。”輦輮訛强调武艺是防身杀贼的技能,有了这个技能,就能杀敌,否则就会被敌所杀,所以习艺是军人保存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

在胆与艺的关系上,戚继光认为,艺能壮胆即艺只能使胆锦上添花,但不能使一个人从无胆到有胆,而使一个人从无胆到有胆,必须练胆。戚继光指出:“谚曰‘艺高人胆大’,是艺高止可添壮有胆之人,非懦弱胆小之人苟熟一技而即胆大也。惟素负有胆之气,使其再加力大、丰伟、伶俐,而复习以武艺,此为锦上添花,又求之不可得者也。”輦輯訛强调艺高可以增胆气,提升战斗精神,但不可以生胆气,不能产生战斗精神,胆气、战斗精神需要平时的训练,然后辅之以武艺,就能战无不胜。

戚继光以前的军事家对胆与艺的关系的认识大都较为片面。《六韬·虎韬·军略》中“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也仅强调了艺。《墨子·修身》中“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特别强调了胆。所以相对而言,戚继光在胆与艺关系的认识上较为全面。

3.爱卒善俘是要求

爱民保民是军人武德的目的,练胆习艺是爱民保民的手段,但二者主要通过士卒的努力得以实现,这样,爱卒善俘就成为戚继光武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爱民保民、练胆习艺的基本要求。中华武德思想史上爱卒的思想非常丰富,韩非说:“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輦輰訛。强调了爱兵对战争胜利的重要价值。《黄石公三略·上略》说:“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囚”,认为对卒的关切程度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这些思想都被戚继光发扬光大了。

戚继光的爱卒善俘思想至少有四个方面:生活、训练、差使。首先,生活上“使之依如父母”。戚继光指出:“将者,腹心也。士卒者,手足也。”輦輱訛认为将帅与士卒构成军人的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将帅尤其离不开士卒,战场胜利离不开士卒齐心协力、奋勇杀敌。正是认识了这个道理,古代将帅才有为士卒吮疽、投酒于河与士卒共滋味的爱卒善举。为此,主将应该常察士卒饥饱劳逸、病伤家事,使之依如父母,这样才能生和气,心齐如一人。其次,训练上要教卒。爱卒不仅生活上关心士卒,更要教习士卒武艺,这样才能在杀贼时保全士卒性命,并取得杀贼的胜利。戚继光说:“士卒爱矣,与我同死生而不辞矣。苟不加教习之,亦是以卒予敌耳。”輦輲訛认为士卒和将帅生死与共,如果平时不加以训练,器械不利,手无搏杀之法,就类似把犯人押赴刑场,是鱼肉士卒也。所以爱士卒的根本点是各级军官在训练中教习士卒,使他们习得武艺,战场上才能杀贼保己,这是对士卒最大的关爱。再次,差使上不随意役用士卒。戚继光说:“凡军中除教阅外,将领不得以无要紧事劳扰军士,务令休息。即用一人,如劳自己一般。”輦輳訛强调将领只有教阅士卒的义务,没有随意役使他们的权利。根据在于,朝廷招募士卒,以期他们出力疆场。如果平时把他们当作轿夫厮役,那么战时很难使他们捐命御寇。最后,战场上善待俘虏。战场上,敌人投降后不杀害他们,优待他们,这样既可以瓦解敌军輦輴訛,也可以彰显我军的仁义之举,从而使我方战争更加具有价值合理性。戚继光说:“战贼既败,所获子女人口,即是真达,不许杀取首级,只将生口送官,论功给赏。”輦輵訛强调战场上获得的俘虏,无论是敌方的百姓还是敌方的战斗人员,都不允许杀害,否则,要受到军法的严厉惩处。善待战俘是军事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爱精神在军事领域中的重要反映。

4.严明赏罚是保障

军队是用于战争的组织,严明的纪律能够提升其战斗力,实现价值目标。赏罚分明是严明纪律而取得胜利的基本保障,也是戚继光武德思想的重要内容。

严明赏罚思想源远流长,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的“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輦輶訛,三国时期黄石公的“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輦輷訛等等,都强调军中严明赏罚一定要及时和公平。在戚继光那里,赏罚的目的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戚继光说:“杀贼只是万人一心,强者不得先进,弱者不得退后。如临阵敢有一人非令先进,即斩贼首、得贼马而还,亦以违令,军法从事。”在战场上,如果违反了军纪,即使杀贼立了战功,也要军法论处。戚继光的赏罚观念主要有三个条件:第一,符合常理。赏罚只有合众人之情、众人之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理兴于心,情通于理。赏之以众情所喜,罚之以众情所恶。或申明晓谕,耳提面命,务俾人人知其所以赏与罚之故。”輧輮訛强调在赏罚之前要充分告之每一位官兵,哪些应赏,哪些应罚,一旦有事,按照规定赏罚,合情合理,不得依据将领的主观意志赏罚。第二,区分层次。违纪的人中,有的是初犯,有的是再犯;有的是主犯,有的是从犯。戚继光认为,初犯、从犯惩罚轻些,再犯、主犯惩罚重些,但是,在军事生活中,有的行为如谋逆、杀人、奸盗、诈伪、赌博等不论初犯还是再犯、主犯还是从犯,一律重罪惩办;有的行为是一些小过错,给予适当的批判教育或适当的惩罚即可,不能万事皆用一种惩罚。对于赏赐,也是如此,奖赏的层次、内容都应具体规定。第三,不徇私情。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都提到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凡赏罚,军中要柄。如该赏者,即与将领有不共戴天之恨,亦要录赏,患难亦须扶持。如犯军令,便是亲子侄,亦要依法施行。决不许报施恩仇。有此者,以其所报之罪坐之。”輧輯訛戚继光认为,按规定该奖赏的人,即使与将领有不共戴天之仇,也应该如数奖赏;按规定,该惩罚的人,即使是将领的儿子、侄子,也应该坚决惩罚。在赏罚面前没有私情,对于违反赏罚规定的人,也要军法从事。

诚然,严明赏罚是军队集中统一而形成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应该坚持不懈。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严明赏罚必须与恩信结合,否则惩罚可能变成暴虐,易生叛卒、叛将。恰如戚继光所言:“威严不能自行永守、保无阻坏,而所以使威严之永行无阻坏者,恩与信也。”輧輰訛强调在爱士卒、恩信士卒的前提下,对有过错的士卒给予适当惩罚,这样,士卒包括下级才能从内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将帅才能树立威信,将士也才能齐心协力取得战争胜利。

三、戚继光武德思想的价值与影响

戚继光的武德思想非常丰富,对清代以来的武德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新形势下我军思想道德建设也有积极的启示。

1.对林则徐等清军官兵武德思想的影响輧輱訛

戚继光认为,军人本是因为报效国家而聚集在一起的,杀贼保民是报效国家的基本形式,于是反复告诫官兵思豢养、思民恩,报效朝廷。戚继光的报国卫民的武德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林则徐。清朝末期,英国等西方列强试图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林则徐清醒地认识到帝国主义贪得无厌的本性:“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更不可不虑。”輧輲訛如果不狠刹英国的威风,一旦事成,其他国家也会效仿,对大清帝国群起攻之。为此,林则徐坚决主张抗夷。他一边禁烟,一边积极整顿海防,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全面抗击西方列强的反攻。在武德人格上,林则徐为了抵御外夷侵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輧輳訛为了国家主权的完整,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林则徐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受到后人的普遍赞誉。

不仅如此,戚继光的练胆杀贼思想对邓世昌等清军官兵的英雄主义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戚继光特别强调军人胆的重要作用,认为军事领域是充满危险的领域,常常给军人带来伤残甚至让军人付出生命,这就决定了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样在战场上才能获取主动权。况且军人战场之死,死得其所。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邓世昌等清军官兵,并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精神。在中日黄海战争中,面对日舰的重重包围,船体伤痕累累,炮弹消耗殆尽,在外无救兵、内无反击之力的危急时刻,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撞击敌舰,以血肉之躯实践了保国卫民的价值追求。

除此之外,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对曾国藩、胡林翼等其他清军官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曾国藩等摒弃了戚继光武德思想中抵御外来侵略、保国卫民的核心价值理念,反过来镇压农民运动、维护腐朽阶级的政治统治,这些都是消极的。輧輴訛尽管如此,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对清军官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对孙中山等民族资产阶级武德思想的影响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丰富的武德思想,也受到中华传统武德尤其戚继光武德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戚继光指出:“气色系于胆,胆系于武艺,是所关非小小也。”輧輵訛认为练胆习艺是军人履职尽责的必要准备。军人要经常与生死打交道,没有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牺牲奉献精神,就不可能驰骋战场;不仅如此,军人还要习艺。“既无躲身之法,不想学武艺,都是与性命为仇。”輧輶訛对于军人来说,有胆量、不怕死非常重要,但习武艺更加重要,没有战斗技艺,战场上就是白白送死,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了,勇敢何用?所以军人既要有战斗精神又要精练武艺,这样才能实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争目的。戚继光的这一思想被孙中山继承发扬了。孙中山提出军人要“长技能”、“明生死”輧輷訛,其中“长技能”则要求军人尚武精武即要求军人习武艺,“明生死”则要求军人懂得生与死的价值意义并勇于为国为民献身。军人长了技能,明了生死,就可以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充分施展所学技能,杀敌取胜。

不仅如此,孙中山还扬弃了戚继光的爱国保民思想。戚继光认为,军人要忠于朝廷,爱国保民。在传统中国,尽管封建国家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但君主仍然强调自己是百姓的代表并为百姓谋福祉,封建社会军人的忠君与爱国保民具有一致性。戚继光强调军人要思民恩、爱百姓、护民众、狠杀贼,实现国家的安全和百姓生活的安宁,所以军人就是为国为民服务的。这一思想被孙中山发扬光大。孙中山在《通告海陆军将士文》中强调:“盖闻捍族卫民者,军人之天职。”輨輮訛把保国卫民视为军人的天职。爱国爱民首先要忠于国家。《在山西军界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指出:“军人当存一与国存亡之心。即我辈军人不愿中华民国亡,中华民国就可以不亡。诸君人人皆能以国家存亡为一已[己]存亡,何忧外患!”輨輯訛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只是一种思想,还需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对于军人来说,就是要在对敌斗争时施展所学武艺,奋勇杀敌,夺取战争胜利。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指出:“智、仁、勇三者,即为军人精神之要素。能发扬这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輨輰訛忠于国家和人民,通过军人的大智、大仁、大勇的实践得以实现。总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德思想也受到戚继光的深刻影响。

3.对我军道德建设的启示

戚继光的武德思想既对我军传统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当前我军道德建设有积极的启示。

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对我军道德建设的直接影响主要在抗日战争时期。戚继光的武德思想中,军人爱的对象是国与民,恨的对象之一是作为倭寇的日本强盗。相应地,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八路军爱的对象也是国与民,恨的对象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戚继光奋扬武德,率领“戚家军”彻底地铲除了倭患,使得我国东南沿海百姓安居乐业,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戚继光率军抗倭的胜利至少说明了一个道德真理:只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败侵略者。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尤其爱国爱民行为对新四军、八路军官兵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坚决打击日本侵略军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42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编写了《戚继光治兵语录》,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等合编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丛书》,在延安出版发行,供新四军、八路军官兵学习参考輨輱訛,受到广大官兵的喜爱。在此后的打击日军的战斗中,我军官兵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狠打日本军国主义者,都很大程度上受到戚继光武德思想的影响。

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对新形势下我军道德建设也有积极的启示。戚继光的保国爱民思想进一步说明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等的价值合理性和普遍性,练胆习艺思想说明新形势下我军官兵爱军习武、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价值,爱卒善俘思想进一步说明我军官兵团结、上下一心、瓦解敌军等思想政治工作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严明赏罚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军从严治军、以法治军的合理性、必要性等等,都是戚继光武德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习武为战和严明赏罚思想。针对习武为战,戚继光认为练胆必须习艺,习艺必须实实在在。“平日所习器技舞打使跳之术,都是图面前好看花法之类,及至临阵,全用不对,却要真正博击,近肉分枪,如何得胜?”輨輲訛于是,强调军事训练或习艺要习为用而非习为看,反对华而不实、弄虚作假、徒有虚名的“花架子”。戚继光习武为战的思想对于新形势下我军思想道德建设中反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良作风有积极的启示。在严明赏罚中,戚继光强调“严”必须与“情”相结合,赏罚应该以官兵之间的情感为基础。戚继光说:“军中之政以联情义为首务。”輨輳訛认为只有赏罚没有情感,只能树立将帅的权威,不能使士卒、下级产生尊敬,更不能使上下一心、官兵一心。为此,在严明的赏罚中,更要注重沟通官兵之间的感情,给下级、士卒以尊严和尊重,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使将帅既有威也有信而产生号召力。我军道德建设要以军法为保障和底线,在从严治军的同时,广大干部应该深入下级、战士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尽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官兵之间的情感,使得我军法规严而有度、情理交融,从而提升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这是戚继光严明赏罚的武德思想给我军道德建设的又一个积极启示。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戚继光的武德思想也有不少困难,有些理论具有唯心主义性质,比如在艺与胆的关系上,艺是技术,具有物质性;胆是勇气,具有意识性。“艺高人胆大”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艺决定胆。然而,戚继光则认为胆决定艺,艺对胆只有影响作用,这样就把胆与艺的关系颠倒了。正是因为戚继光武德思想的个别唯心主义倾向,使得他对鬼神是充分肯定的,对佛教的生命轮回、因果报应,对鬼神的存在等都深信不疑。反映在道德生活中,他把君主、皇帝看作人间的神灵,主张“纯忠纯孝,思思念念在于忠君”。忠德本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不能愚忠,更不能忠于日趋没落的封建皇帝,这一点,戚继光没有认识到。

[注释]

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在介绍戚继光的军事思想时指出,戚继光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并用了较多篇幅介绍戚继光的以德教军思想。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237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范中义在《戚继光评传》的“前言”中强调,“戚继光是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参见范中义:《戚继光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②戚继光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曹文明、吕颖慧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练兵实纪》,邱心田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止止堂集》,王熹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戚少保奏议》,张德信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等。

③国内的研究主要有范中义著的《戚继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朱亚非主编的《戚继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在国外,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著的《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等。

④《孙子·始计篇》。

⑤《练兵实纪·杂集卷一·储练通论上·练将艺》。

⑥《练兵实纪·杂集卷一·储练通论上·分将品》。

⑦《练兵实纪·练将·坚操守》。

⑧《练兵实纪·练将·坚操守》。

⑨《练兵实纪·练将·坚操守》。

⑩《练兵实纪·练将·坚操守》。

輥輯訛《练兵实纪·练将·勤职业》。

輥輰訛《练兵实纪·练将·勤职业》。

輥輱訛王联斌在《中华武德通史》中,专门用一章的内容探讨了戚继光的国防伦理精神及其武德教育思想。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军旅生涯,接着分析了戚继光的军旅人生观和“戚家军”的武德风貌,最后阐述了戚继光的武德教育思想。迄今为止,对于戚继光武德思想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对戚继光武德思想体系的构建。由于面面俱到,戚继光武德思想的最核心部分没有得到强调,更没有揭示戚继光武德思想的逻辑。二是忽视了戚继光武德思想的影响,尤其对我军道德建设的启示。参见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323-355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輥輲訛《吴子兵法·应变》。

輥輳訛《练兵实纪·练营阵·刑俘奸》。

輥輴訛《纪效新书·论兵紧要禁令篇》,《练兵实纪·练胆气·思豢养》。

輥輵訛《练兵实纪·练营阵·作怒气》。

輥輶訛《练兵实纪·练将·明生死》。

輥輷訛《练兵实纪·练将·明生死》。

輦輮訛《练兵实纪·练手足·校武艺》。

輦輯訛《纪效新书·束伍篇·原选兵》。

輦輰訛《韩非子·解老》

輦輱訛《练兵实纪·练将·爱士卒》。

輦輲訛《练兵实纪·练将·教士卒》。

輦輳訛《练兵实纪·练胆气·苏劳役》。

輦輴訛王联斌研究也认为,戚继光在抗倭的战场上,屡次使用人道主义的“善俘”政策,收到了瓦解敌军的良好效果,这是之前不多的。参见《中华武德通史》,334页。

輦輵訛7《练兵实纪·练营阵·慎妄杀》。

輦輶訛《孙膑兵法·将德》

輦輷訛《黄石公三略·上略》

輧輮訛《练兵实纪·练将·明恩威》。

輧輯訛《练兵实纪·练胆气·公赏罚》,《纪效新书·论兵紧要禁令篇》。

輧輰訛《纪效新书·束伍篇·原选兵》。

輧輱訛戚继光的练兵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400多年来的军事家,都无不从戚继光的著作中吸取营养。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为镇压太平军,编练湘、淮军,主要以戚继光的军事思想为指导原则。参见《纪效新书》“总序”,2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輧輲訛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第3册,478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輧輳訛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第6册,209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輧輴訛曾国藩、李鸿章等编练湘、淮军突出了私家军队的性质,摒弃了戚继光的抵抗外来侵略、保国卫民的武德灵魂。继湘、淮军之后,袁世凯把持北洋水陆军队。其后大小军阀四起,阎锡山训练了“阎家军”,马步芳训练了“马家军”,蒋介石也把自己的军队视为“蒋家军”。遗憾的是,戚继光的武德思想被他们曲解在一个“家”字上。

輧輵訛《练兵实纪·练将·习武艺》。

輧輶訛《练兵实纪·练手足·校武艺》。

輧輷訛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6卷,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輨輮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2卷,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輨輯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2卷,4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輨輰訛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6卷,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輨輱訛原文是这样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就把《练兵实纪》中《练将》这一卷与戚继光其他有关练将的论述,编为《戚继光治兵语录》,供八路军、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学习。”转引自《练兵实纪》“前言”,1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輨輲訛《练兵实纪·练营阵·练战实》。

輨輳訛《练兵实纪·练将·正名分》。

B82-2.9

A

1671-9115(2015)04-0058-06

2015-05-18

哲学社会科学类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

丁雪枫,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伦理学博士,政治学专业博士后,(军事)伦理学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士卒保民戚继光
摄影作品
望梅止渴 废寝忘食
吴起治军
唯美食不可辜负
一曲征歌写华章
掘进队长范保民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碧水美京城 畅流保民安
姚渝永连环画选页 《戚继光御倭》
老上访息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