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治疗的影响分析

2015-02-07 03:5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丙组乙组心肺

苏 童

(海南省屯昌县人民医院,海南 屯昌 571600)

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治疗的影响分析

苏 童

(海南省屯昌县人民医院,海南 屯昌 571600)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在急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总结3种通气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急诊过程中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230例分为3组,在心肺复苏时甲组采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乙组采用喉罩-气管插管,丙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比较3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急诊存活率及气道成功开放所用的时间。结果 甲组45例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6例;乙组41例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2例;丙组27例心肺复苏成功,21例存活。3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组和乙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改善时间均明显低于丙组(P均<0.05),且甲组和乙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复苏后1 h和3 h的pH、p(O2)、p(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和喉罩-气管插管用于心肺复苏通气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患者气道成功开放用时短,痛苦减轻,有利于心肺复苏的成功进行。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心肺复苏,值得推广应用。

心肺复苏;急诊;通气方式

心搏呼吸骤停急诊行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救治时间。在心搏呼吸骤停后4 min之内开始正确的心肺复苏,8 min内开始高级生命支持者,其生存希望大。近年来有人提出心肺复苏的初期单独进行胸外按压也可以起到人工呼吸的效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强调人工气道的建立;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复苏应该从ABC逐渐地转变为CAB,进一步强调循环复苏的重要性[1-2]。心肺复苏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开放气道,本研究在急诊心肺复苏治疗时分别采取3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开放气道,旨在比较其效果,总结其优缺点,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我院急诊室共收治急诊患者510例,其中230例在急诊过程中进行了心肺复苏治疗。将230例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3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均相当,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患者主要是依据《急诊内科学》(2001版)中的疗效诊断标准:①其意识突然的丧失或者伴有其他的短阵抽搐;②呼吸停止或者出现有叹息样呼吸;③大动脉搏动或者心音消失;④心电监护证实其心室纤颤或者无脉性电活动的情况。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中的诊断标准;②身体其他的状况良好;③同意此次临床研究。

1.4 排除标准 口咽部解剖生理出现异常如颈椎骨质和颈后伸困难以及肥胖颈短与声门不能暴露者;恶性肿瘤恶病质晚期者。

1.5 方法 甲组采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2组采用喉罩-气管插管,丙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其中甲乙2组采用的通气方式又称为序贯性气道开放法,丙组为非序贯性气道开放法。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是在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在保证患者气道通畅的情况下,使用面罩和口咽通气管相结合的方法促使患者通气。在给患者通气的同时,对患者的心脏进行按压,迫使心跳逐渐恢复。在患者呼吸恢复,心跳逐渐正常时,再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喉罩-气管插管通气方式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的唯一不同点就是采用喉罩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通气,其他各项操作均无差异。常规的气管插管通气方式是在患者到达急诊室之后,第一项操作就是进行气管插管,促使患者的呼吸状况恢复,同时对患者实施心脏按压,促使心跳恢复。

1.6 心肺复苏成功的判断标准 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标准符合以下几个特点:①恢复窦性心律或者心脏停搏前心率;②出现有规则或者不规则的自主呼吸,或者因机械通气心搏恢复正常,且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在95.0%以上;③面色和口唇均由发绀均转变为红润;④血压升至90/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⑤意识不同程度恢复,且昏迷程度由深度变浅,伴有躁动;⑥其瞳孔由大逐渐变小,且出现对光反射或者眼球活动。

1.7 观察指标 ①心肺复苏效果;②气道开放时间;③自主呼吸恢复时间;④心跳恢复时间;⑤意识改善时间;⑥血气指标包括pH、p(O2)、p(CO2)。

2 结 果

2.1 3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甲组45例(60%)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6例(48%);乙组41例(59%)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2例(46%);丙组27例(32%)心肺复苏成功,21例(25%)存活。甲、乙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存活率与丙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

2.2 3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改善时间比较 甲组和乙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改善时间均明显低于丙组(P均<0.05),而甲组和乙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3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改善时间比较

注:①与丙组比较,P<0.05。

2.3 3组血气指标比较 3组复苏后1 h pH、p(O2)、p(CO2)与复苏后3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3组pH、p(O2)、p(CO2)比较

注:①与1h比较,P<0.05;②与丙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心肺复苏术就是当患者呼吸停止和心脏骤停时,用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进行抢救的一种技术。当人在心脏病、溺水、车祸、药物中毒、高血压、触电、异物堵塞时均会导致心搏骤停和呼吸停止,可用心肺复苏术来抢救。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丙组比较,甲乙2组的通气方式可以保证更高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急诊存活率。由于急诊患者通常是因为脑梗死、心脏病等急性病入院,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提高也可以保证患者在后期的针对性治疗中获得优势,降低患者的病死率[6-7]。喉罩-气管插管通气方式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这2种通气方式气道成功开放所用时间很短,可以快速给患者实施呼吸促进操作,辅助患者尽快恢复呼吸,呼吸的恢复也可以提高患者心跳恢复的成功率[8]。

相比常规气管插管的通气方式来说,喉罩-气管插管通气方式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这2种方法比较简便,避免了医生在忙乱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使心肺复苏操作简化。因这2种通气方式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便于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但是,临床中长期的喉罩通气不仅不利于分泌物的排出,而且很容易引起误吸[9-10]。患者一旦误吸,很容易在短期内出现呼吸窘迫,从而降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1]。医生可以在患者的心脏恢复正常之后,再对患者的气管进行插管,辅助患者呼吸。这给医生插管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医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气管插管这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保证气管插管的顺利操作[12]。呼吸在急诊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极为重要,正常的呼吸可以给患者提供正常代谢的氧,促进其他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同时,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更好地促进其心肺复苏[13]。

总之,序贯性气道开放(喉罩-气管插管通气方式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通气方式)在心肺复苏中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显著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且气道开放时间短,为患者的急救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有效促进心肺复苏,值得在急诊室广泛推广应用。

[1] 徐之斌,陈亚想. 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相关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12,33(2):256-257

[2] Liet JM,Dejode JM,Joram N,et al. Respiratory support by 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 (NAVA) in severe RSV-related bronchiolitis: a case series report[J]. BMC Pediatrics,2011,11:92

[3] Wathen MS,De-Groot PJ,Sweeney MO,等. 比较植入ICD的自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经验性抗心动过速起搏与电除颤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降低除颤研究(PainFREERxⅡ)试验结果[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8(3):36-37

[4] 荆丽. 解读2010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提高抢救水平[J]. 中外医学研究,2012,9(5):144-145

[5] 谭红梅,刘静,杜懿. 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6例报告[J]. 中国民康医学,2012,10(4):406

[6] 陆竹,王锦海. 两种心肺复苏操作技术疗效对比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207-208

[7] 陈英,黄大海,王清鸥.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附86例报告[J]. 新医学,2008,39(5):320-321

[8] 詹红,马中富,梁艳冰. 序贯性气道开放对紧急心肺复苏及其预后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18(4):240-241

[9] 周其刚,赖建幸. 三种人工通气方式在心脏停搏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2010,17(3):60

[10] 杨宁,郭素萍,刘畅. 三种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7):3

[11] 唐从耀,黄欣,张晓瑜,等.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00-2001

[12] 王烁. 不同心肺复苏方法对猪心跳骤停模型复苏效果及机制的研究[D].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2011

[13] 江从兵,徐平,苏明华. 两种通气方式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效果比较[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3):129-130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2.017

R654.1

B

1008-8849(2015)12-1301-02

2014-06-01

猜你喜欢
丙组乙组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