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市锡城镇产地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5-02-10 11:45
云南畜牧兽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耳标家畜产地

聂 敏

(个旧市锡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个旧 661000)

产地检疫是整个检疫工作的关键所在,是防止患病动物进入流通领域的关键,是促进动物疫病预防工作,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养殖业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新起点。当前,在动物疫病不断发生变化的严峻形势下,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对有效控制疫情,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地理位置及动物产地检疫开展情况

锡城镇位于个旧市城区,东经103°05'~103°11',北纬23°17'~23°24',东接老厂镇,西靠贾沙乡,南连卡房镇,北与大屯、乍甸两镇接壤,辖区国土面积128.8 km2。下设鄢棚、杨家田、新冠、五一、新寨、水塘寨、跃进、芹菜塘、戈贾9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53个村民小组。其中,杨家田、五一、新冠、新寨、跃进、鄢棚等6个村民委员会位于城郊结合部。

锡城镇自2004年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以来,9个村委会已全部开展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在辖区内设有一个固定报检点,下属9个村委会设有流动报检点负责各村委会的产地检疫,锡城镇兽医站还负责个旧市生猪定点屠宰场合兴屠宰场日屠宰量1 000头的产地检疫。2013年开展活畜市场检疫46周次,检疫仔猪18 354头,检疫屠宰生猪68 443头、牛1 882头、羊2 000余只、禽40余万只。生猪定点屠宰场入场检疫率、持证率达100%。产地检疫工作在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畜产品安全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畜禽检疫率和检验合格率逐年上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得到了保障。但养殖户、贩运户依法检疫意识、基层规范实施产地检疫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产地检疫工作量大、检疫面积广、条件差,加之基层农民文化素质低,疫病防控意识薄弱等不利因素的存在[2],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地检疫的难度。

2.1 饲养分散,畜禽流动大,产地检疫开展难度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及生产、生活习惯,家庭饲养、分散饲养、小规模经营仍是锡城镇当前主要的养殖模式。2013年锡城镇共有4 597户农户,其中养殖户1 978户。生猪存栏32 016头,出栏50 582头;牛存栏3 888头,出栏2 288头;羊存栏2 165头,出栏1 520头。锡城镇具有区位优势,物流业、运输业较发达。由于红河州最大的消费城市个旧市就处于锡城镇的中心,所以在锡城镇辖区内有部分村民长年从事牛、羊、猪、禽的贩运工作,牲畜的流动性大。为了省时省工和逃避检疫费,不向设在各村的基层动物检疫申报点申报检疫,购买户不向畜主询问防疫、健康状况,不向畜主索取《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就收购,运输户不询问货主是否具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就运输,车辆不消毒,这些现象造成了产地检疫工作极不规范。

2.2 领导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组织保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实施产地检疫要收取检疫费,并对患病动物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但是实际工作中,养殖户拒交检疫费,抗拒对检疫不合格动物的无害化处理,辱骂甚至殴打检疫人员的现象普遍存在,仅凭兽医站的职能难以解决,要靠镇政府出面解决。但大多数镇领导只重视春、秋两季防疫而忽视了产地检疫工作,普遍认为产地检疫工作对动物防疫无多大意义,将其视为兽医站创收的渠道,所以一般不会及时有效的解决检疫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镇兽医站检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尊严受到了较大的伤害,产地检疫工作也就无法认真扎实的开展。

2.3 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程序的力度不够

产地检疫是防止动物进入流通环节的关键[1],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对产地检疫的正常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的把关不严导致没有经过产地检疫的动物进入了流通和屠宰环节,这样长此以往屠宰户和贩运户就认为搞不搞产地检疫对他们没有实际意义[2]。加上屠宰经营户和贩运户的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不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理解不深,认为不经产地检疫的动物进入流通和屠宰环节不会对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心存抵制[2]。由于基层执法人员势单力薄,产地检疫工作往往落实不到位。

2.4 收取检验费难度大,产地检疫没有经费保障

产地检疫工作量大、面广、条件差,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近年来,国家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连续出台了减免农民税收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数农民群众和屠宰户误认为检疫费也不用交了,逃避和拒交检疫费导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给产地检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阻力。

2.5 二维码耳标管理不完善

锡城镇自2009年启动“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的二维码耳标工作以来,通过电子识读器把畜主姓名、耳标编号、家畜种类、产地、免疫注射人员、注射疫苗种类、免疫时间等信息进行扫描记录后,信息上传至农业部“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管理中心。家畜佩戴经过识读器扫描的二维码耳标后,不论运到何地,只要用识读器对每头家畜所戴耳标进行扫描识别,即可看出该头家畜来自何方、注射过什么疫苗品种等信息。每头家畜佩戴的耳标都是这头家畜唯一的身份标识,相当于家畜的“身份证”。根据上级对免疫过的家畜要佩戴二维码耳标的要求,锡城镇在每年的防疫工作中,都对大量的二维码耳标进行扫描并上传信息,在每年的春防、秋防工作中,有的村兽医员领下去的耳标没有按规定佩戴完的,在平时的产地检疫工作中随意使用,有注射疫苗种类与上传信息不相符、免疫日龄不相符、甚至有不免疫注射就给农户家畜佩戴耳标的现象,形成只收费不检疫或只收费不免疫注射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催生了部分畜主逃避检疫和无视产地检疫工作的重要性。

2.6 基层检疫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待遇偏低

目前的产地检疫工作大部分由村协检员(村兽医)来完成,镇兽医站承担着进屠宰场牲畜的检疫工作,但协检员(村兽医)多为兼职,既要做好产地检疫工作,还要完成每年4次的家畜常规免疫注射(2次猪瘟、口蹄疫免疫注射,2次猪蓝耳病免疫注射)及突发性的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如:2012年3月,根据州、县要求及周边乡(镇)的疫情形势,集中全镇10个村兽医员进行了为期10 d的家犬狂犬病强制免疫注射工作。而且村协检员无正式财政工资,每月只有150元的补贴,所以还要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经济的发展。锡城镇10个村兽医员中,有3个自办有养殖场,其余也以家庭饲养的方式养殖数量不等的家畜,有1名村兽医员从事着兽药、饲料经营及诊疗活动服务等。所以,有时遇有临时报检或过境检疫时,有的村兽医考虑到自家养殖场的安全及正在从事诊疗活动等其它因素,有的村兽医无法到场实施检疫。且按相关规定无执法权、无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的权利。这些严重影响了产地检疫员的积极性,制约着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2]。还有极个别协检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存在漏检、脱检现象。

2.7 宣传力度不大,部门配合不够

产地检疫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按各自分工及协作的原则,把好产地检疫关。畜牧兽医部门要利用各种形式、会议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强制执行入场索证索票制度,与商务、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处罚不检疫就上市、未经检疫就屠宰经营的违法行为。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其他部门都认为动物产地检疫是畜牧兽医部门的工作,与己无关,导致检疫部门孤军作战,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导致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难度大。

3 建议

3.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检疫人员素质

锡城镇基层人员中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匮乏,可适当招取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经过培训考核取得检疫员资格证后上岗,力争使检疫人员的报酬与工作量相适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施包村负责制,检疫人员可以在所包的村子里了解掌握动物的出售情况,开展动物产地检疫。

3.2 加强对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

采用专题培训、发放宣传单、送科技下乡、以会带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履行产地检疫的自觉性。养殖户要出售动物时要提前报告给村兽医员,让村兽医员进行检疫后开据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后再进入市场。

3.3 加强部门间相互沟通

镇兽医站要加强与镇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动物检疫工作是法定机构的人员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要与镇领导、当地工商、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多协调、多沟通,使他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产地检疫工作在防控动物疫病,保护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争取他们对产地检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镇兽医站更好的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3.4 加强检疫各环节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工作

在运输环节中发现没有《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

明》的不予办理《动物产地B证》。屠宰时发现无《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禁止屠宰,并报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严肃处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相互协作的检疫格局,促使产地检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鞠兴翠,张勇.浅谈如何搞好产地检疫工作[J].中国畜禽种业,2010(8):36-37.

[2]计娟华,姚小兵,陈永中,等.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畜禽种业,2011(6):18-19.

猜你喜欢
耳标家畜产地
动物耳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藏羊佩戴不同材质和形状耳标的试验分析
浅析当前生猪耳标管理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牲畜耳标和电子耳标有了新的技术规范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警惕“洗产地”暗礁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
测定不同产地宽筋藤中5种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