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借美机秘送中共将领

2015-02-10 02:21江南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叶剑英延安机场

江南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但日本投降以后,中共一刻也未放松应付内战的军事准备,当时的考虑是,如果能通过和平谈判,促使国民党放弃内战,实行民主改革,那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我们应努力争取。即使谈判破裂,或边打边谈,或虽达成协议但不能实现,也可以使我方在政治上赢得主动,在军事上赢得时间。

中共在“打”这一方面的准备明显不足,其中最令毛泽东放心不下的是,当时由于召开七大,各解放区的主要将领都在延安,还来不及返回驻地。因此,要使我军迅速完成由分散的游击状态到大兵团运动作战的转变,实现扩大解放区,痛击来犯国民党军的战略目标,最迫切、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以最快的方式,把在延安的各路将领送往前线。

毛泽东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做出了一个令世人惊叹的举动。他决定借助当时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之手去实现这个目标。为此,他派出一直同美国军方打交道的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出面办理此事。

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悄无声息但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一次与美军观察组的例行聚会中,叶剑英在向盟军致以抗战胜利的热烈祝贺后,便以轻松的语气提出想“借”一架飞机,送一批“干部”去太行山麓的十八集团军前方总部,至于这些干部的姓名职务,叶略而不谈。

早在1944年年末,十八集团军太行军区司令部便在晋东南的黎城县长凝镇修了一个简易机场,用于接待前来搜集情报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转运被中共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救护的美国空军人员。太行军区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情报联络处负责这项工作,美军的电台和情报人员也驻扎在附近。美国飞机以前曾多次往返于此地与延安之间,因此,美军观察组把接受叶剑英的这个要求当作是对长期愉快合作的一点小小回报,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8月25日清晨,刚刚接到搭乘飞机通知的20位干部匆匆赶到延安东关机场。机场上停有一架美国制造的DC型飞机,即道格拉斯运货机。绿色的机身,矮小的舱门,由于长期使用,门已关不严实,飞机有两个螺旋桨,但起飞时得靠人力推动才能启动发动机。机舱里的座位是简陋的铁架子,人坐在上面直不起腰,抬不起头。

乘坐这架飞机的20名“干部“到底是些什么人呢?据40年后一些当事人回忆,这20人是:刘伯承、邓小平、林彪、陈毅、薄一波、滕代远、陈赓、萧劲光、杨得志、邓华、李天佑、江华、聂鹤亭、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张际春、宋时轮、傅秋涛和邓克明。任何熟知中共党史的人看到这个名单都会明白,这些人决不是什么普通的干部,他们是我党当时各大战略区的主帅和一批最善战的高级将领。一架普通货机上一下子集中了我党这样多的高级党政领导和军事指挥员,这在我党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毛泽东非常关心这次飞行安全,特地指派叶剑英和杨尚昆到机场检查并组织登机,还要求每个人都带上降落伞以备不测。黄华在看清将要共乘一架美军飞机的是哪些人以后,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担心飞行中万一发生什么紧急情况,这些不懂英语的将帅们无法同美国驾驶员通话联系,将会非常危险。因此他便主动要求随行担任翻译,杨尚昆批准了他的要求。

9点多钟,随着螺旋桨的转动,飞机顺利起飞了。航行途中,机上的气氛比较沉重,大家很少互相交谈,每个人都低头想着自己的心事。的确,大家都明白,此行回去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和面临的任务将会是异乎寻常的艰巨。和机上的气氛相比,延安统帅部里更充满了紧张和担忧,谁都明白,万一这架飞机在飞越日军封锁线时被击落,或因其他什么原因失事,对党来说意味着什么。叶剑英坐立不安,喃喃自语:“愿马克思在天之灵保佑,可别让这架飞机出事,那上面可都是我党的精华啊!”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飞行途中要经过日军控制区,尽管当时日军已宣布投降,但他们并没有放下武器,危险仍然存在。飞机起飞近一个小时后,“乘客”们就明显感到飞机突然升高了,大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去问黄华,黄华走进驾驶舱同美军驾驶员交谈了几句后,回来告诉大家 ,刚才飞机经过同蒲铁路,因这一带可能有日军的高射武器,美军飞行员怕出现意外,因此便提高了飞行高度。飞机又飞行了大约4个小时,依稀发现地面上有火把、烟雾,这是根据地老百姓设立的降落信号。由于长凝机场太简陋,美军飞行员花了近半个小时才安全降落。飞机平安抵达的消息立刻通过电波传到延安统帅部。叶剑英长吁了一口气,立即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同样焦急等待的毛泽东。

飞机的平安抵达,使党中央的这着险棋成功了一大半。将帅们在机场附近稍事休息后,便分别赶赴各自的战区。就这样,美军飞行员一次不明真相的飞行,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本来需要艰难跋涉两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的战略性输送任务。

这次空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例如,处于华北战略要冲晋冀鲁豫根据地,扼守国民党北进的门户,威胁津浦、平汉、正太、同蒲4条铁路干线,是国共争夺的焦点。这次空运,几乎给这个战略区运来了一个完整的统帅部。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薄一波、副司令员滕代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于8月25日飞抵黎城后,27日便马不停蹄地赶到河北涉县赤岸村的司令部召开会议,迅速拟定了上党、平汉两个战役的计划,并立即将处于分散游击状态的各处部队整编为4个野战纵队,由杨得志、陈再道、陈锡联、陈赓分任纵队司令员。各级将领到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便于9月上旬和10月中旬连续发起了上党、平汉战役,经过激战取得重大胜利,共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9万人,促进了停战协定的签字。

被美军运到前方的另一批将领,同样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林彪、萧劲光、杨得志、邓华、李天佑、江华、聂鹤亭等人赶到东北后,及时根据时局的变化,巧妙地调整了党在东北的战略方针,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建立巩固的东北后方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东战略区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与宋时轮、傅秋涛等将领一道,还在赶赴山东的途中,就及时筹划对津浦铁路的彻底破坏,使国民党军不能利用这条铁路来充分发挥自己机械化部队的优势。陈毅到华东后,还有力地协调指挥华东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配合作战,进行了津浦路阻击战,从而有效地阻滞了国民党军沿这条铁路开往华北和东北,掩护了山东部队向东北的战略调动,并为华东部队今后的内线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剑英延安机场
延安的故事
叶剑英半夜调换皮箱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叶剑英74岁学英文
“最大机场”
留宿机场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叶剑英(上)
机场快线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