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建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价研究

2015-02-11 00:17胡景山,汪波,胡博
关键词:城市雕塑代际尺度

作者简介:王 鹤(1980— ),男,博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王 鹤,wanghetj@163.com.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339(2015)04-347-04

收稿日期: 2014-10-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YJCZH164).

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美化城市景观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功用。传统上,城市雕塑由优胜劣汰的艺术内在规律推动自身有序发展,并始终从尺度、题材等角度保持着与城市人工和人文环境的相对和谐,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城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就是这一领域最成功的案例。但是,建立于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城市雕塑充分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开始向大型化、建筑化发展,越来越深地介入到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中去,这就产生了对其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概念,强调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找到一条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由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备原则,因此专业人士、媒体和公众必然会用这一原则为标尺评价中国当代城市雕塑如火如荼的发展。

但是,由于城市雕塑具有艺术创作属性,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目的不明确,因此当前对城市雕塑是否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总体上较少。部分理论研究出现一种不顾城市雕塑特殊性而摹仿建筑及其他工程领域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现象。部分创作实践为彰显绿色环保观念而选用木、竹等天然材料,或为显示可循环利用观念选用废弃钢材进行焊接创作。这些不同角度的探索都值得肯定,但必须看到其着眼点过于集中在当下。首先,尽管对城市雕塑的可持续发展在定义和内涵上还存在诸多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其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作述评的学者强调:“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代际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 [1]。事实上,可持续发展原则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公平原则。从另一个角度说,城市雕塑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不同于建筑工程领域的相关实践,而是有自身特色,即应当将人放在首位。更确切地说,是将人欣赏及创作艺术作品的权利放在首位。这里的人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如果换用该专项研究领域的术语阐明就是,要实现“‘在场各代之间的公平’和‘在场各代与后代之间的公平’” [2]。

由此可见,鉴于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相对于采用竹、木、废旧钢材等环保型材料而言,代际公平才是中国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核心问题,有必要以前瞻性视角,从学理、法理角度出发加以解释,并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公平问题

代际公平,就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即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基础设施而言,城市雕塑其实是与后代发生关系最为深远,处理起来也最为复杂的现代人工构造物之一。以其他现代人工构造物——写字楼、桥梁等基础设施为例,除去个别历史风貌建筑外,当其物理寿命或经济服务寿命到期后加以拆除是完全合乎逻辑理性和经济权衡的行为。但城市雕塑是物质化了的精神,具有超越物理材料之上的艺术属性,在任何一个时代,拆除甚至迁移前一两代人创作的城市雕塑都会成为一个有巨大争议的话题。比如沈阳火车站有60年历史的纪念中苏两国并肩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苏联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坦克碑》),围绕是否要拆除其为规划让路,沈阳市文物部门、城建部门、铁道部门、民政部门、市民、媒体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3]。类似的案例还有安徽芜湖市的五一广场大转盘雕塑、杭州市西湖畔的《美人凤》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化了舆论环境。

按此推论,当代城市雕塑的论证者和创作者在创作之前认真调研周边人文环境,是尊重周边公众的权利;如果选择不易引起争议的主题是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公众的权利;那么,微观上控制雕塑尺度、宏观上控制发展速度,为子孙后代根据他们必然变化了的审美眼光与品位创作新的城市雕塑着想,不妨碍后代人进一步创作城市雕塑的权利,或使后代不必为维护、迁移现在遗留下的城市雕塑爆发太多争论,或耗费过多的社会资源。这就是尊重不同代际人们的权利,即为城市雕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

二、中国城市雕塑发展代际公平问题凸现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城市雕塑发展中的代际公平通常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尽管在城市雕塑传统比较悠久的西欧,有雕塑家就抱怨发展空间较少,但凡城市中应该布置城市雕塑的位置,就已经有前人创作的作品,其中不乏大师名作。当然,由于西欧社会已经培养出了尊重艺术的社会风气,还基本形成了一套以作者回购、迁入博物馆为代表的城市雕塑退出机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在中国,由于下列3个相互关联的原因,城市雕塑发展中的代际公平问题已经强烈凸现出来。

1.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绝对数量增长过快

中国改革开放后接受西方现代雕塑创作理念与相应材料工艺,开始了快速的城市雕塑建设进程。据统计,截至2006年,北京市已有2 000余座雕塑,其中10米以上的大型城市雕塑134座,截至2004年上海市已有城市雕塑1 034座,重庆市有700余座 [4]。可见全国范围内的城市雕塑绝对数量可观,且数量增长之快超过了艺术客观规律所能允许的上限。这就产生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如果这一速度延续下去,将不会为后代留下用于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的足够土地。

当然,也很可能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土地供应应当可以满足新兴社区的需求,自然也能满足今后时代城市雕塑建设的需求。但是中国从根本上是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土地供应不会是无止境的。另外,按照城市雕塑建设的基本规律,特定题材、内容的城市雕塑往往要建设在特定地点,它们与所处环境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5]。如果在某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就在这些重要节点、关键轴线全部建设完成城市雕塑,无疑是对代际公平原则的极大伤害。当然,还会有一种解释,即城市雕塑是可以迁移的,可以通过迁移解决城市雕塑建设与保有在不同代际之间的矛盾。这就牵涉到中国当前城市雕塑建设的另一个特征,也就是下面要谈到的问题。

2.中国当代城市雕塑尺度相对较大

如前所述,在城市雕塑创作传统悠久的西欧,城市雕塑建设的代际矛盾并不突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城市雕塑的尺度相对较小。今天在欧美各大博物馆所见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经典雕塑,如世人熟悉的《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现藏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尼科》(现藏希腊奥林匹亚博物馆)等。由于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它们的艺术效果保留了自身的独立性。其实在落成之初,这些作品大多数都与特定环境结合在一起,可以被认为是城市雕塑的早期形式。它们被移入博物馆作进一步的收藏、保管和维护的原因部分是由于这些作品自身恒久的艺术价值,部分是由于这些作品历史悠久产生的文物考古价值。但是它们能够移入博物馆的前提却是它们普遍相对有限的尺度,直接降低了迁移和维护的难度。

相比之下,当代中国兴建的大量城市雕塑普遍具有相当大的尺度,当代中国城市雕塑的大尺度一方面是由于立项者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即认为更大尺度的作品更容易产生高知名度,彰显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城市雕塑不锈钢锻造加工工艺的普及,在创作与制做中间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分离,使得雕塑家亲手完成的小稿理论上可以被放大到空前大,其规模仅受到财力和空间制约。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空间较大,这些新兴城市往往规划有尺度较大的广场可供安放雕塑 [6]。

总之,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动辄十几米、几十米的大尺度基本断绝了它们在未来可能会整体迁入博物馆保存的可能性。如果这些作品在空间或题材上与后代对城市雕塑的需求产生矛盾,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中国当代城市雕塑题材相对集中

当代中国大型城市雕塑立项过程中往往被加以较多的非艺术因素,比如要求以表现地区经济发展成果为主要目的等,这导致中国当代大型城市雕塑以主题性雕塑为多,且多集中在奋进、创新、崛起等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题上。雕塑的位置、尺度、形式甚至色彩也往往服务于表现此类主题。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的心态与审美观念完全不同,这些主题在后代人看来可能是不适宜的,需要采取迁移等方式移出公共空间。事实上这一问题在今天也已经凸现出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存在部分建立于几十年前,主题时代性过于鲜明,而内在的美学质量又难成经典的城市雕塑。今天对它们的处理已经引起舆论广泛争议,可为明日之鉴。

4.中国当代城市雕塑占用、消耗的其他资源过多

如前所述,由于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普遍尺度较大,造成对各种原材料的大量消耗。尽管当前的主要材料——不锈钢与铁质框架是可循环再利用的。但大量运用的石材则是不可再生的,事实上中国北方一些石雕业发达的县已经出现了石材资源匮乏的状况。其次,雕塑广场占地较广,其铺装还要大量消耗石材等不可再生物质材料。最后,较高大的城市雕塑在后期维护运营中为了满足夜景照明条件还要消耗大量电能,从而产生相当的运营成本并造成可观的碳排放。这些虽然是次要问题,但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后代造成了负担,影响了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公平。

三、解决城市雕塑代际公平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因为城市雕塑的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个需要统筹安排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方面要素的巨系统,因此如何改善甚至解决城市雕塑发展代际公平问题也是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创作设计者包括公众共同思考和解决的主要课题。

1.提升规划科学性与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并行

近年来,部分城市雕塑由于论证不完善,选址不当,为了适应城市交通系统发展需求不得不在落成不久就拆除、迁移,造成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损失的问题已经为相关主管部门注意到。所以北京、上海、沈阳和杭州等多座城市已经开展了城市雕塑规划编制工作。这一系列城市雕塑规划集中了政府职能部门、设计者等多方力量,应当说提升了城市雕塑建设与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虽然城市雕塑规划编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解决当前问题,比如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金损耗,更快提升当前城市雕塑建设科学水平等。但从长远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无疑是实现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自然也对控制建设速度、提升建设质量等有益于代际公平的问题有所助益。

当然,城市雕塑规划还有部分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执行力度,科学合理的城市雕塑规划只有得到有力贯彻执行才能助推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这就牵涉到赋予城市雕塑规划法定地位等问题。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可能反而引起城市雕塑建设加快速度,建设部决策层就高度警惕在一届领导任期内大量建设城市雕塑以“填充”规划雕塑景观区、带、点的问题,并指出:“编制规划要遵循艺术规律和公众的意愿,特别是要防止近期规划建设项目集中和过多的问题,为城市未来雕塑建设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 [7]。

2.控制城市雕塑尺度与提升艺术质量并行

关于中国当前城市雕塑尺度较大的情况,则需要城市雕塑立项者与设计者转换思路,改变观念,不必再坚持“以大为美”的观念,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控制作品尺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城市核心地带(特别是适于布置城市雕塑的轴线与节点)的宝贵土地资源,为后代发展城市雕塑留出充裕空间。另一方面,相对有限的尺度也为作品今后退出城市雕塑领域(原因不一定与美学质量有关,可能是规划变更或亟待加强保护等),进入博物馆收藏领域铺平道路,既延长了作品的艺术寿命,又便于后代根据自身需求对雕塑进行迁移,从而实现代际公平。

3.全寿命期内维护与迁移问题并重

对当前建设的城市雕塑特别是大型城市雕塑应当有全寿命期考虑,比如为实现照明所需的能源越少越好,以不给后代维护带来困难同时减少碳排放量。另外还要考虑作品在全寿命期内迁移的可能性,从结构角度考虑整体吊装的受力问题,从安装工艺角度考虑拆解并重新组装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人、环境、艺术品合为一体的有机生态系统,因此应当被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综合考虑。通过统筹安排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各方面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但是城市雕塑自身发展的必需,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必需。而在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之中,无论出于怎样的理论出发点与实际考量,都必须“把后代人作为人类整体和社会全体成员的一部分而纳入本代人的思维范围和理论视野之中” [1]29。事实上,实现城市雕塑发展不仅有利于“不在场”的后代,也有利于“在场”的当代,因为尊重后代发展城市雕塑的权利也意味着当代建设的城市雕塑能够更好得到后代的尊重与保护,从而有效延长当代城市雕塑的物理寿命与艺术寿命,打造富于生命力的艺术经典,更好地实现文化发展与传承。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代际尺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宇宙的尺度
9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室外雕塑的尺度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