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对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实践检视及完善对策的思考

2015-02-12 02:38魏远明

叶 勇 ,魏远明

(1.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2.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16)



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对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实践检视及完善对策的思考

叶勇1,2,魏远明1

(1.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2.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16)

摘要: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为协商民主议事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政府网站公共论坛作为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的全新形式,其作用已初显。文章从当前我国协商民主议事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了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优势与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设立和完善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目标,最后就如何设立和完善政府网站公共论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论坛;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

一、 引言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协商民主议事逐渐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它承认并接受多元社会,正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能够快速有效地达成共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当前的协商民主议事显露出一些其固有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因此很有必要构建新的议事载体。互联网的兴起,为我国协商民主议事载体的构建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作为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的全新重要形式,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设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政府政务公开和公民的政治参与,拓展公共参与的空间;有利于强化公众监督,推进政府与公民的直接对话,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公共论坛又称网络论坛,是指一个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公众可以在这个系统上自由交流、讨论。公共论坛有四个功能:信息发布、内容讨论、文件传输及在线交流。政府网站公共论坛是公共论坛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官方性,经常以民主政治议题为主,是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在重大事件上征求民意的重要网络形式。一般而言,参与者以发帖子的方式在论坛里就某事件或政府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浏览者点击帖子的主题就可以看到详细内容,而且还可以就这个主题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发帖—跟帖—回帖”的过程形成了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基本运行机理。作为一种参与方式,政府网站公共论坛在日常的政治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增加了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进行直接、全面交流的可能性,努力实践着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的理想,最大化地体现公共理性。

二、 当前我国协商民主议事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国情出发、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形式,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协商民主可以在参与者之间产生更多的政治支持、有利于实现不同利益集团的要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等优点,在社会领域也相继出现了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社区议事会、网络民主、三方协商机制等成功实践形式[1],但是当前的协商民主议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主选举不规范导致协商主体缺乏代表性,影响协商民主议事效果

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主选举易受宗族势力的影响。在一项有关农村选举的跟踪调查中,有四成村民和近五成村干部认为,本村宗族对选举有影响,有六成多村民表示投了本族候选人的票。调查结果表明,宗族在选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民投票的宗族取向上[2]。二是在农村等基层选举中常出现被金钱操纵的现象,主要出现在那些有油水可捞的村委会职位中,比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务会计。三是上级组织和政府的干预在某些时候也是影响选举的主要因素,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党委政府通过黑箱操作、指定候选人等非正当手段影响选民意志,从而引发居民不满,甚至造成了地区秩序的不稳定[3]。

(二) 缺乏保障机制,协商民主议事易流于形式

在代议制民主中,协商民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协商主体必须是由社会各界别推荐的能够代表其意志和利益的有识之士所组成,不能由某界别或少数人指定或受某界别少数人的操纵;第二,在政治共同体中,各协商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其议政权利应受到国家法律的平等保护,没有强弱高低之分;第三,协商的内容、程序及时间应由法律明确规定而不是由少数人自由决定。如果上述条件都由某些特权阶层的特殊人物所把持,协商民主便成了少数人专制统治的合法通行证[4]。

协商民主易陷入形式化,这一问题在村民自治条件下的村级基层表现得尤为明显。村民自治权的异化使得协商民主议事变成一件增加决策合法性的外衣,主要表现在由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主持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时,村支书或村主任引导村民按照会议既定程序通过已经形成的决策,忽略了在农村基层进行协商的重要性,使民主决策与管理变为空谈。

(三)协商参与意识的薄弱及认识上的误区,阻碍协商民主议事的运行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民众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对众多社会事务进行了广泛的参与和管理。但是,部分地区还是存在民众参与意识差的现象,总体上不利于协商民主议事的正常运行,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中西部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导致的各种条件缺乏直接影响了民主参与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对村民自治和协商民主的误解。很大一部分村民认为自己的权利就是按程序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选举结束后本村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跟自己毫无关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受几千年来传统“君臣”思想的束缚,村民认为自己只有照章行事的权利;二是很多地区对于村级事务的管理仍未摆脱由村委会或村干部把持的局面,故村民只能选择漠视;三是受文化水平限制,村民民主权利意识淡薄。

三、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政府网站公共论坛

政府网站公共论坛作为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的新形式,为公民与政府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沟通平台,为参与者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出现的协商主体缺乏代表性,协商民主议事由于缺乏保障机制易流于形式,由于参与意识的薄弱及认识上的误区阻碍协商民主议事的运行等问题。协商民主议事虽然有其固有的优点,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 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优势与隐患

1.政府网站公共论坛体现了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可以顺利实现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效果。首先,政府网络公共论坛最大化地消除了时空带来的限制。传统的公共论坛不仅需要考虑参与者的时空因素,还要考虑其他诸如场地及代表选定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参与者则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互动,还可以避免少数人无法参与的情况。其次,政府网站公共论坛为参与者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所有对该议题有兴趣或有想法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不存在空间受限的问题,可以相对实现所有公民的平等参与权。再次,政府网站公共论坛便于打破权威,实现平等参与。在公共论坛,参与者一般互不相识,不知道对方掌握的资源及数量有多少,也不清楚对方的职务高低,所以参与者基本上可以畅所欲言,不必去担心权威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政府网站公共论坛为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直接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在论坛里,参与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政府可以及时了解民意,跟踪某些重要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现阶段我国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隐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但农村网民所占比例仅为28.2%数据来源于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意味着还有相当一部分公民,特别是农村公民并不是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有效参与者。目前我国的实际条件及现实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论坛的运行效果。一方面,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差异对于参与者的影响。由于经济原因,东部地区的网民数量远远大于中西部,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自身条件的滞后使得政府网站公共论坛无法发挥其实际效用。另一方面,制度的缺失也是当前我国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一大隐患。参与者的匿名性很容易使得一些无效、虚假、甚至恶意的信息蔓延,进而误导公众,使公众对议题的判断发生某种程度的偏差,给协商民主带来了一些隐忧。

(二)设立和完善我国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目标

1.公共论坛程序法制化

政府网站公共论坛为民众提供了自由、平等的参与空间,民众可以参与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讨论,发表言论、发帖、回帖,这种形式为民众的自由参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网站公共论坛对于加入准则等方面的管理还远远不够。另外,政府与民众的协商互动也缺乏制度保障。政府一般作为公共论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理应保障公民的公共利益,监督好政府与民众的协商互动行为,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缺乏相关制度来保障官民平等对话、自由言论与协商,大多数情况都是民众在咨询、抱怨。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于民众的要求或问题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回答,这违背了政府网站公共论坛设立的初衷。我国政府网站公共论坛设立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程序的法制化。各层次的参与者对于如何进入论坛、如何互动及实现效果都要有清晰的了解,以便于后期协商对话的顺利开展。

2.公共论坛规则标准化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的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者章程,标准化的规则是公共论坛科学、高效运转的基础。公共论坛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参与政治协商的平台,但是网民有时会失去理性,情绪失控,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和评价事情,甚至在看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时,指责、辱骂其他网民或政府工作人员,这样就使得协商对话陷入失控的局面,妨碍协商对话的进展和效果。其原因就是政府没有设立相关的制度或章程规范公共论坛的运行,使得大众缺乏对公共论坛规则的了解。当前,我国设立和完善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公共论坛的规则标准化,让所有参与者了解协商对话的基本规则,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设立和完善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网络知识的普及

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是政府设立网站公共论坛的基础,是实现民众自由协商、平等对话的条件。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比例还是偏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城镇的网民数量超过农村。我国现在还有很多农村地区的群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力支付电脑成本及上网的费用,同时,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低,许多民众缺乏基本的网络常识。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他们无法参与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互动,极大地影响了最终效果[5]。

要最大化地发挥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作用,实现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就要缩小“数字鸿沟”,努力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加强网络知识的普及。首先,完善网络硬件等基本设施建设,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政府扩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关信息网站;其次,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强化基层公务员在公共论坛设立和完善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可以在村委会定期开展相关互联网知识的培训和讲座,广泛地普及网络知识。

2.注重公共论坛自身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网站公共论坛已经基本成型,实现了信息发布、内容讨论、文件传输及在线交流功能。但是很多地方的公共论坛,特别是基层公共论坛,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政务信息发布不及时、更新缓慢,发帖、回帖缓慢;一些政务论坛的链接打不开或者政务论坛本身就是空的,里面没有任何内容;论坛本身的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当前,为加强政府网站公共论坛自身建设,为协商民主的开展提供载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严格把关信息发布的质量,加强信息的维护与更新。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首要功能就是发布信息,信息质量直接影响民众参与协商对话的效果,关系到协商对话最终能否达成共识。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论坛管理员对论坛信息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信息发布,强化对信息的维护与更新监督。二是强化论坛技术投入,确保论坛安全运行。要确保论坛的安全运行,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开发专业软件,对发布在论坛中的敏感字、词、句进行适时监控,一旦出现与设定标准不符的内容,软件就会对这些言论进行过滤和屏蔽,同时提高相关安全技术等级,防止“黑客”入侵,保护我国信息资源。

3.加强对于参与者的规范和引导

论坛参与者在自由言论、平等协商的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偏好,有时极易形成极端团体主义。参与主体情绪容易失控,丧失理性,不能公平、客观地看待、评价事情,使得协商对话陷入失控的局面,因此,加强对参与者的规范和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强化参与者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论坛伦理规范。参与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秩序,论坛伦理规范能够有效去除协商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对参与者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值得注意的是,论坛伦理规范不应该由政府强制制定,而是应该由参与者自动形成,政府和论坛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只需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其次,加强民众参与意识的培养。“安身立命”的观念使得民众参与意识较为薄弱。政府网站公共论坛是新兴的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这就需要民众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可以在社区大力宣传民众有参与协商民主的权利,让民众加强对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了解,提高民众参与协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实际效用。

4.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律保障

政府网站公共论坛是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的重要形式,民众本应以自由、平等的身份与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当前我国的政府网站公共论坛尚处于欠成熟的阶段,民众与政府的协商互动还未实现完全平等。换言之,论坛协商互动的主动权还掌握在政府手中,何时开通论坛、何时进行互动、何时进行信息更新等都是由政府主导;同时,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对于发挥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作用也是非常不利的。综合以上两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律保障对于设立和建设政府网站公共论坛可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方面,要约束政府在公共论坛的协商互动行为,强化民众在协商过程中的主动性,建立协商监督机制,对政府论坛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对及时更新和维护论坛信息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对违反者进行处罚;同时,建立信息审查制度和言论控制制度,管理者要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删除,对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不法言论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网络论坛的法律规范。当前虽然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是对于政府网站公共论坛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详细的法律说明和法律保障,对论坛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也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势在必行。

四、结语

政府网站公共论坛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的重要形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与其他民众、政府的协商对话中。设立和完善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离不开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及时规范和引导民众参与协商对话,民众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强化道德建设,提升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配合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持续健康运行和社会协商民主的普及。

参考文献:

[1]辛刚国.近十年来协商民主理论在社会领域的成功实践[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22-24.

[2]肖唐镖.农村宗族与村民选举的关系分析——对赣、晋两省56个村选举的跟踪观察和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20-24.

[3]肖立辉.农村基层民主的现状、问题与展望——基于一项以农村基层干部为对象的社会学调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4):87-90.

[4]李广民,张怀勋.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比较[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1(1):37-41.

[5]齐卫平,陈朋.网络公共论坛:虚拟空间中的协商民主实践[J].理论探讨,2010(5):130-134.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rrier Construction Based on Network

(编辑:李红)

——Thinking about the Practice Check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Government Website Public Forum

YE Yong1,2,WEI Yuan-ming1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Fuzhou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16,China;

2.ResearchCenterofAnti-corruption&Governance,ResearchBaseofHumanitiesandSocial

ScienceofFujia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uzhouFujian350116,China)

Abstract:The rising of virtual network space provide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 a totally new perspectiv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the new form of carrier construc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based on network,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website public forum has gradually arisen.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problems concern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hidden trouble of the government website public forum, comes up with the goals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forum and finally discusses how to achieve them.

Key words:public forum;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rrier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D03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5)01-0039-04

作者简介:叶勇(1978-),男,湖南宜章人,福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廉政与治理、政府创新管理;魏远明(1991-),男,江西赣州人,福州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廉政与治理、政府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服务驱动型政府流程再造改革模式的绩效评估、影响机理与优化策略研究”(13YJCZH228);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2011C022)

收稿日期:*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