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

2015-02-12 04:09
阴山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模式评价

刘 春 玲

(包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

刘 春 玲

(包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研究性教学目前已成为各学科课程教改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中国古代史作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科的专业必修课,是极具传统特色的主干课程,为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成为当今重要的课题。

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学专业的传统基础课程,也是历史学科主干课程,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局限,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仍存在着教学内容偏重教材、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评价体系单一化等问题,加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正进行着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为标志的深刻变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新课标教学要求的中学历史教师重要课程的高师中国古代史,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去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更显重要。目前,研究性教学以其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有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共性主题,在研究性大学各学科中积极推进。高师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需要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相契合,也应适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符合新课标需要的史学人才。

一、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科中的“源头”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效果关系着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典型意义。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我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注重系统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其明显优点,却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难以达到中国古代史教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研究性教学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获取知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实现真正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深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特别指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1](P73)。的确,教学与科研是高等院校的两大中心任务,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研究性教学包含探究和科研活动,一方面使教师将研究引入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深刻地理解科学规律,把握学科精髓,更好地传授历史知识,促进和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摸索、探究和尝试,促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2](P44~45)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就架起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桥梁,既提升了科研的价值,又以科研的最新成果支持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还能实现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教育的有效对接,对中国古代史及相关课程的质量工程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史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奠定学生专业理论的基础,促进学生历史专业水平的提高,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的高素质历史人才。但由于中国古代史教学多以教材为主,教材内容陈述多于论述与论证,学生时常被限制在教材范围内,被动接受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利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一直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在年复一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非常明显。研究性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它在教材基础上,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是一种立足于课堂又超越课堂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异思维,帮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其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潜能得到发掘,素质得到提高,成长为具有质疑精神、善于思考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模式应根据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要求,结合高师中国古代史课程的特性、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及历史系学生的实情进行构建。

(一)以探究、创新为中心,创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其研究能力、创新能力[3](P172)。由此可看出,研究性教学把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最核心的要求。《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史料浩瀚、文物古迹丰实,都是引发学生探究意识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而且中国古代史开设于历史系一年级,此时学生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引导新生进行学习,对他们日后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要以探究、创新为中心,灵活多样地采用诸如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展示历史的概况与场景,尤其注重以史料来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以文物古迹透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脉络,使学生在自主、开放的教学情境中掌握中国古代史知识。课后采用分组讨论式、调查研究式、课后作业等不同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思考,探究中国古代史的源流与现象。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专业敏感性,还会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形成历史意识和科学历史观,充分体现指导与自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

(二)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宗旨,建立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

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达到有效学习。中国古代史具有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的特点,但授课时数压缩,加上由于时间线段较远,很多知识很难为学生建构形象的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要依据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对中国古代史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问题或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线索重组课程内容结构。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分为精讲、自学和研究性教学三部分。精讲秦汉、唐、北宋、明代、清代中央集权的强化等最具迁移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最核心的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各朝经济发展实况等过程性知识,留给学生课下自学、探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质疑辨析;研究型教学内容:由教师有意识地将中国古代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识(如贞观之治、张居正改革等问题)转化为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在不破坏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穿插研究专题。专题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基础性、启发性,又要体现科学性,有意识为学生选择中国古代史方向的毕业论文角度提供思考依据,初步掌握史学研究方法,为培养学生中国古代史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采取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必然导致评价体系的重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评定学生分数,而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成果,传递着爱国统一的优良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下,中国古代史评价体系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遵循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统一和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不仅有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学科知识的认知,还包括学生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等情感态度因素。即学习态度占总成绩15%、实践能力占总成绩20%、创新意识占15%、期末笔试占总成绩50%。评价方式也呈现灵活多样性,包括开卷、闭卷考试、集体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学生本人、班长、小组成员。总之,评价体系要做到民主、公正,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三、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客观认识与评价

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确实给中国古代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应看到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更新了教学理念,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了中国古代史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的角色从传导性的授业者到创造性活动的思想者和引导者:从真理的掌握者、知识的权威到知识的解读者、平等的对话者[4](P85~86)。因为在研究性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既是教学行为的实践者,又是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者,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还要善于多听学生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改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提高,教学过程在师生平等交流中完成。所以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5](P26)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培育的过程,丰富了教学相长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使中国古代史教学评定改变了原来评价维度单一、评价主体一元,即以期末考试为主、任课教师单独裁定的传统考核方式,也改变了单纯依据分数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改进功能。一方面评价内容全面,不仅考察了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获取中国古代史新知的创造力,还考查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态度、方法,多维度、立体地评价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状况。另一方面,评价客观、科学。参与评价的不仅有任课教师,还有学生,学生不仅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保证了中国古代史学习评价的公正性,体现了教学评价的智慧。所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独立自主的判断力,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锻炼学生对探究问题的信心与耐挫品质,促进学生中国古代史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师课程创新能力,拓宽教师科学研究领域

研究性教学对中国古代史教师来讲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要有最新的教学理念、较强的课堂设计和组织能力。所以,在实施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形成广阔的学术视野,并用自己丰富的科研成果补充教学内容,使知识变“活”。同时又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自觉学习前沿教学理念,吸纳中外最新教学成果,设计出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并在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中,探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引导能力,教育理论水平无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中,积累了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科研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术性科研与教学实践分离的问题,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教育教学,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古代史师资优势和科研实力,对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古代史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也起到推动作用。

(四)研究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各专业课程、各院系及学校的共同支持

研究性教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但并不是要脱离教师、脱离课堂、脱离教材。我校属教学型院校,生源原有基础较弱,况且中国古代史教学面对的是新生,学生们还依赖于传统的授课式教学,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素养,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需循序渐进,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借助于优秀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推进。其次,研究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各学科、各阶段的教育过程。从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看,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为初级阶段,着重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还需要后续历史专业课程的补充实施,尤其是三四年级时,要充分利用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从整体性看,学分制下学生的课程体系是开放的,是以专业课为主集合各学科课程而构成,中国古代史只是其中之一。教学目的要各学科共同支持完成。其三,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工作量加大。研究性教学实施的程度,还需要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保证。

总之,研究性教学符合创新型社会和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新课标对高师中国古代史教学的要求,给了中国古代史教学一次自我省思、提高改进的机会。中国古代史作为我校历史系的骨干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但也应看到,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教师自身不仅要超越传统观念,进一步提升教学组织设计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心理,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转变理念和角色,主动适应研究性学习,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当然,学校也应积极创新研究性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推进研究性教学,以保证研究性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1]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3]李宏祥,姚利民.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4]胡金平.后现代精神关照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审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5]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责任编辑 常芳芳〕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 of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Patterns Of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in Normal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Course in Baotou Teachers College

LIU Chun-ling

(School of Historic Culture, Baotou Teachers College;Baotou 014030)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has become a new teaching mode and educational idea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s a 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 in normal colleges in China,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is a traditional backbone cour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we should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ode,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educatio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ode

2014-11-20

2013年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BSJG13Y006)研究成果;2014年包头师范学院“中西文化交流史”优秀课程建设成果;2013年包头师范学院自治区级“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建设成果。

刘春玲(1965-),女,河北保定人,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晚明文化史、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G658.3

A

1004-1869(2015)03-0099-04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模式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