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谭盾《水乐》的中国意味

2015-02-12 19:51文/耿
音乐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谭盾乐章演奏者

文/耿 蕾

浅析谭盾《水乐》的中国意味

文/耿 蕾

内容提要

“水”不仅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更孕育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启迪了中国古代先哲们的哲学体悟与沉思。谭盾《水乐》的创作,正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命题的影响,不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更蕴涵了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及审美观念。

谭盾 有机音乐 内涵观念 实验音乐

谭盾是我国当代享誉国际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在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穿梭,用音乐呈现独特的个人哲学与美学观念。他的音乐不仅打动了与他同根同源的中国人,也打动了全世界。本文即是以谭盾的《水乐》为对象,阐述其创作中所蕴涵的深层次思想文化内涵及审美观念。

1.《水乐》深层次的创作背景

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曾在当地乡下当过农民,后进入湖南京剧团担任演奏员,故乡的种种从此成为了他的“母文化”,生长的烙印深深刻在了谭盾的身上,成为一种永不褪去的情结。他本人曾说:我的作品,无论怎么样去组织一个语言,或涉及一个结构,有一种东西在头脑中是永远摆脱不了的,那就是家乡湖南的巫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试图与自然对话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表达了一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是人类对自然崇拜的体现。巫文化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它不仅承载了远古时期人类的艺术观、哲学观,还渗透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法等大哲的思想,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受巫文化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一主题的影响,谭盾在创作音乐时不仅关注“人与乐音”,更关注“人与自然”。他曾说:“在我的创作中,你说它属于现代吗?它属于国际吗?实际上它属于我儿时、童年时代的一种不自觉的回想。”可见,传统独特的家乡文化,早已溶入谭盾的血液之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思想来源。离开故土,谭盾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其间,谭盾学习了西方作曲技法和指挥,留美的经历,也让他能够亲身体验到西方文化的魅力和特征,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就可看到来自约翰·凯奇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先后在谭盾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激起了他在音乐创作上不一样的火花,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创作个性。谭盾创作的一系作品,如:《水乐》《纸乐》《陶乐:大地之声》等,都是用音乐来诠释自己、诠释中国文化,其创作理念离不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思想。其中关于“水”的内涵、精神等问题,在儒道释为代表的各家著作中均可找到对此的论述。因此,这首以“水”为乐器的乐曲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次思想文化内涵及审美观念,十分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究。

2.《水乐》的特色性表达

谭盾《水的协奏曲:为水乐和管弦乐队而作》又名《永恒的水》,是他有机音乐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文所讨论的是谭盾指挥纽约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水的协奏曲》顾名思义,是以“水”为主题的音乐,又或者用后现代角度来看待,其实并无中心和主题可言,水只是作为乐器发出声音,既作为声音元素存在,又作为乐音而存在。整首乐曲中,谭盾将“水”和乐器、甚至算不上乐器的生活物品融合使用,在乐曲中加入了许多独创的演奏方法:在演出时,舞台的两边和中间放有三个透明的半圆形水盆,演奏者将水管、锣、水杯、木碗、水琴等乐器和物品置于水中演奏,使观众在听觉上与视觉上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无限魅力。尽管这首颇具实验风格的作品表面上看来与中国传统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然而当我们深入品味并全身心置身于音乐中时,与谭盾拥有同样“母文化”的我们必将产生某种共鸣,并在其中捕捉到来自传统文化的声音,从而深深地感受到浓烈的“中国韵味”。

《水乐》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大自然的眼泪》,第二乐章《神秘的慢板》和第三乐章《歌唱的行板》。在全曲的开头处,演奏者手执水琴站在观众席中演奏,继而从阴暗走向明亮的舞台,水琴尖锐而忽明忽暗的音色,呈现出水那种鬼魅而迷离不定的摇曳之感。透明水盆中的水在幽蓝的灯光下静而暗,仿佛正在等待着人与水的亲近低语。演奏者们用手拍打着、拨弄着盆中的水,轻柔与强烈,缓慢与急促的节奏交错开来,在低沉的管乐烘托下,凸显出水捉摸不定的性情;第二乐章,水和管弦乐队一起渐渐静下,沉静之后清洌的水声再次响起,如荡开的波浪一般,层叠而来,演奏者们用水杯拍打水面,竖琴与水一起演奏,营造出诗画般美妙的意境。接着,演奏者与“水”独奏,他们用手与水杯结合肆意拍打、敲击着水面,起伏的水声之后是大提琴与锣带着浓烈的中国味席卷而来,接着演奏者将水管置于水中敲击,那叮叮咚咚的音色,悦耳活跃。音乐由第一乐章的沉寂诡秘逐渐转向丰富多彩;第三乐章,演奏者用长管子置于水中敲击管子的顶部进行独奏,那沉闷的音色,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水的声音,随着鲜明有力的节奏,管弦乐队逐渐进入,全曲到达高潮,音色也随之丰富起来——水管、木碗等与水相融的乐器轮番演奏,紧凑的节奏营造出沸腾之感,最后以演奏者将水倾倒入水盆这一动作结束全曲。

在这首乐曲中有几样乐器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大提琴的演奏,似中国风格的滑音以及坠胡特色的悬腕揉弦使它为全曲染上浓烈中国色彩,带给人听觉上最直观和明确的指向。虽然大提琴并非中国传统乐器,但在演奏中却传神地呈现了中国味;其次是在第二乐章的演奏中,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锣与水相结合的演奏方法。演奏者们将铜锣置于水中敲击演奏,又时而将铜锣从水中拿出演奏,交错进行的不同演奏方式,赋予了这件乐器全新的生命;最后,第二乐章中竖琴那自上而下的音阶与“水”相映衬,颇具“高山流水”的韵味和风采。这首《水的协奏曲》如果仅仅只是聆听是不够完整的,演奏时的视觉效果与声音相结合产生的整体性感受,才是该曲精髓之处。“水”的演奏者们驾驭了“水”,却又被“水”指引着,他们演奏时舞动的手臂仿佛舞蹈一般,这是人与“水”的对话,也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倾听。

3.《水乐》的传统性依托及所蕴涵的哲学与审美意义

水文化,其主要研究的是人与水关系的问题。自出生之日起,我们每天都要看到水、听到水,它日日伴随着我们,久而久之水的模样、特性、韵味等关于水的记忆,逐渐在每个人的心中成型。谭盾本在提到他有关“水”的记忆时也说到:水总是使他想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水不仅是生命的源头,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头。

水孕育了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同样也启迪了古代先哲们的哲学体悟和沉思。他们重视探究人与水的关系,追求人水和谐的至高境界。在我国传统哲学中,道家《道德经》《太一生水》等作品里都有关于水性的论述;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雍也篇》也曾提到聪慧之人喜爱水,水象征着智慧和仁爱;孟子则将水比做人性,认为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性没有不善的;《周易》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认为“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关于水的论述在法家、墨家等诸多思想派别中也同样广泛存在。先哲们赞叹水的品性,以水为例阐述仁德和人性。可见,水不单可以“用”,还呈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和品格。我国古诗词中亦不乏咏水、叹水的词句,例如:杜甫《春水》,白居易《湖亭望水》等。古人早已将水作为审美对象,不但在哲学意义上有所发觉,更阐释了“水”的审美意义,足见“水”的涵义之深、意味之广。

对谭盾《水乐》创作影响最深的要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两个哲学命题。《水乐》以古代“天人合一”、万物同根同源的哲学思想,引申到当代的环保理念。在当今社会,在人类的精神与道德都得以完善后,最终还是要回归自然。《水乐》中既体现了自然之水,又呈现出艺术之水。观赏者们看水、品水、听水、赏水,演奏家们用水、玩水、咏水种种,无不体现出“水”之魅力,展现着人与水不可切断的深刻关系,以及“水”本身所传达出的非凡哲学和美学意味。

结语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若没文化土壤的孕育和支撑,必将会是苍白无力的。谭盾之所以能够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当然与他音乐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其音乐形式的表达中,我们最能够直观、清楚地感受到的也是其中国特点,这种特点仅靠外形塑造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依托。谭盾这首颇具试验音乐特点的《水乐》,呈现出的不仅仅是音乐形式上的“水”,更包涵了中国深层次传统文化内涵的“水”。传统文化成为谭盾创作的文化根基和灵感源泉,也正是由于将自己的作品置于中国传统化的语境下,通过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审美理念及故乡文化的解读及体会,融入外来文化,才使其创作呈现出独树一帜、又不失中国韵味的强烈个人风格。

[1]罗平冠.《谭盾音乐及其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启示》[J].武汉:江汉大学学报,2005

[2]谭盾自述.《根籟:谭盾与家乡的对话》.影像资料

[3]孙小文.《谈谭盾“水音乐”》[J].云南:民族音乐,2011

[4]王媛媛.《谭盾音乐的中国意味》[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5]肖冬华.《人水和谐—中国古代水文化思想研究》[J].广西:学术论坛,2013

[6]侯太勇.《谭盾—解构与重组》[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6

(责任编辑 霍 闽)

耿蕾(1981—)女,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讲师。

猜你喜欢
谭盾乐章演奏者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谱写肌肤新乐章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