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陈建维:生活无处不是茶

2015-02-13 07:44
台声 2015年1期
关键词:制茶乌龙茶客人

所谓茶人,指的并不只是种植茶叶或销售茶叶的专家,

而是真正用心对待茶,必须得有一定的修为与道德涵养,

以及温厚谦和等特质,进而融入“以茶入道”的精神,

这才能真正称得上“茶人”。

对茶人来说,生活无处不是茶。

每当品饮佳茗,轻轻饮啜茶汤滋味,从入口浑厚浓郁的微苦,

到甘甜的芳香余韵,即可体悟“先苦后甘”的精神修为。

面对茶道,以“游于艺”的心境,闻香观色品茗,

悠游自在于茶世界中,在举手投足与言谈间,

皆是茶人的谦和温厚的修养,细腻却又深沉的品茶工夫,

也因这般的品饮过程,仿佛铺陈出气韵生动的茶汤。

陈建维:台湾南投人,北京明水堂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在全球推广台湾茶30余载。台湾游山茶访中国区总代理。

认识陈建维先生已经两年有余,在我看来,他身上集合了台湾男人的所有优点,绅士、温文尔雅,笑容温暖。与他聊天,他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完全不似一般的商人,眼里透着精明,问他:“是不是因为一直都与茶打交道的原因,造就了您温厚沉稳的性格?”他答:“一定是与茶有关系的,制茶、品茶30余年,领会了茶的精神,懂得了茶的博大,茶能养心,茶能清心,与茶打了小半辈子交道,不似它也像它啦。”

走出冻顶,深耕大陆

人的一生,虽然有许多机缘巧合,但大多成功的起点都与生长的那方山水有关联,陈建维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他家乡的那片翠绿茶园造就了他。

陈建维的家乡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脚下,那里出产台湾最有名的冻顶乌龙茶,被誉为台湾茶中之圣。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海拔700米。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绷紧脚尖(冻脚尖)才能到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山”。冻顶山山高林密土质好,栽种的青心乌龙茶等良种茶树生长茂盛,为品质优异的冻顶乌龙茶奠定了基础。

因为家乡以制乌龙茶闻名,从小就熏陶在茶的世界里的陈建维一心想着能为家乡的茶做些什么。1985年,陈建维开始接触制茶技术。“种茶辛苦,不仅看天吃饭,采茶、制茶、炒茶,一道道工序稍有不妥,辛苦便可能毁于一旦。只有一芯二叶的茶树叶才可以采,这时的叶子不嫩不老,最适做茶。将鲜嫩的茶树叶,放在手中轻揉,就可闻到淡淡茶香。采下来的茶树叶,要先经日光萎凋、室内萎凋,而后浪青、杀青、揉捻、初干、热团揉、再干、拣梗、烘焙等等一系列工序。茶的好坏,不仅在于茶树叶的品质,后期工艺也十分重要。比如日光萎凋的时间长了短了,都会影响茶叶最后的味道,更不用说烘焙的火候了。正是经过了这一道道一丝不苟的制炼,不起眼的茶树叶才能成为或清香或醇厚的乌龙。”讲起制茶,陈建维早已烂熟于心,茶,早已成为他生活里的另一半。而他也犹如冻顶乌龙一样,经过了一道道的炼制。

1998 年,陈建维带着自己的茶品牌,第一次来北京参加茶博会,这也是他第一次有机会来到大陆。那一次,大陆,北京,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看到了大陆市场的广阔。经过近5年的考察,2003年,陈建维决定带着他之前在台湾打好的基础落地北京,在大陆推广台湾茶。讲起当初的选择,陈建维回忆说:“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自己在台湾的做茶经验能在大陆发光,那个时候我在台湾的事业已经有不错的基础,加上当时两岸开始密切往来,很多大陆客人对我们的茶非常喜爱,我就想如果能在大陆也有据点为他们服务应该是件好事。当时在大陆的一线城市、重要的省会也都考察过,最后会选择北京,主要是北京人的大气与好客。来北京是先交朋友,再做生意的,这非常符合我的人生理念,如果人的往来只是金钱,那就太浪费人生了。能在做事业的过程中,也结交知心良友,这才是人生最大乐趣。北京的热情,让我留了下来。”

“茶人为茶”,陈建维为了家乡的茶能在大陆沏出好味道,带着梦想,带着期望,飞到了海峡彼岸的大陆。

茶人合一,真心献茶

到了北京,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陈建维首先面对的就是环境的考验。一直在四季温暖多雨的台湾生活,相较于北京冬季的冷冽、干燥,刚来北京的他还真无法适应严寒的冬天。后来慢慢的身体适应了,陈建维反而觉得北京干冷的天气还很舒服:“至少冬天屋内供暖,暖呼呼的,有时候比台北的冬天还温暖。”

适应环境容易,融入环境不易。初来乍到的陈建维在北京人生地不熟,想要开辟新天地谈何容易。“刚到北京设立公司,相关程序是非常繁琐的,必须要非常有耐心,经过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才将公司设立起来。员工的招聘与训练也费了我很大的心思,毕竟两岸隔绝多年,思维逻辑还是不同,必须找到平衡点与沟通的频率,才能渐渐训练出和台湾一样服务水平的销售人员。所以,刚来北京发展时,最大的问题,还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自我调整后再依据实际状况,想出方式引导公司上轨道。就好比我在台湾刚开始创业时一样,处在学习制茶阶段最辛苦。制茶是一种体力与脑力双重付出的专业领域。尤其是乌龙茶工序多,必须有很紧密的思绪,才能制出好茶。当时也只能从制茶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学习心得。感到最困难的,就是心里想着最完美的茶味茶香,但总在挫折中摸索,这种必须忍耐坚持的毅力,可是最挑战人心的。”谈起在大陆的创业之路,陈建维最多的感触,便是有了如制茶般的忍耐和坚持的毅力,有了这,便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了。

事业总有最艰苦的时候,尤其大陆市场广大,每个地方的人喝茶喜好不同,刚开始进入大陆市场,陈建维抱着很高的期许,但是后来发现仍然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陈建维经营的茶以台湾茶为主,尤其是乌龙茶为主力产品。从小在冻顶山长大的他,对家乡茶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说:“乌龙茶是我家乡的特色茶,虽然制茶工艺也是从大陆传到台湾的,但是目前工序保存得最完整,因此制作出来的乌龙茶口味也最正统。我们在正统工艺中,找出些许创意变化,让乌龙茶展现更多的风貌,满足不同喜好的客人。这种同中求异、异中求精的态度,让我们的乌龙茶在传统中具备创新的因子,所以客人很喜欢来我这儿品茶论道”。

陈建维的公司设立在北京著名的京城茶叶一条街马连道茶城,这里云集着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3000余家茶商,而每天来马连道采购茶品的客人也是来自四面八方,因此判断客人从哪儿来的,是陈建维需要锻炼的基本功,也是和台湾做生意最大不同处。陈建维说,“知道客人从哪儿来,多少可以拉近距离,因此能一眼看出来,客人都会感到惊喜与亲切。与客人聊开了,他们也会约我们到他们家乡走走,或是下次他们来北京时,还特地送家乡特产给我们,这感受真喜悦”。

“茶”可以博大精深如陆羽茶经,“茶”也可以日常生活平民百姓之饮。所以茶就是生活,它具备生活的百样,茶虽然变化万千,但它不变的就是包容,它能承载各种生活面貌,可以融入各种时空之中。因此,茶不能只认定是曲高和寡的小众分子所拥有,它应该是普及与百姓的。所以它的普及性、包容性就形成了“茶文化”,以茶之性,融入生活,再从茶之德,改变生活举止,形成优雅的风格内涵,就成了“茶文化”。

所以,陈建维在经营茶事业时,也是一直透过茶的了解与领悟,再传导到公司团队,形成公司文化的基础。茶与人合一,才能真心奉献好茶给客人。

有茶相伴,悠游自在

谈起在大陆经商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陈建维坦言,“算是大陆朋友给我的信任与肯定吧。大陆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是对台湾茶的肯定。茶如其人,朋友们肯定我,是因为我们真诚制茶、选茶,真诚推荐给客户与朋友,渐渐的也就肯定了我的为人处世态度。所以最大的成就,就是结交了很真诚的大陆朋友”。

因为是家族企业,一起经营茶事业,陈建维的家人们也是台湾、大陆两地为业务繁忙。所以,平常能够聚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一旦有重要的展会时,家人会从各地赶到会场,一起布展、一起服务参展民众。在一起打拼的时刻,虽然忙碌疲惫,但也是陈建维心里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只要不忙,每隔两三个月,陈建维就会飞回台湾,看看远在台湾的亲人朋友。“因为现在直航了,交通相对方便很多。思念家乡是必然的,毕竟家乡还是养育自己的地方,总是会回想起成长阶段、奋斗阶段的总总人生经历。”说起彼岸的家,陈建维的眼睛里多了一丝牵挂。

陈建维形容自己现在的生活,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词:悠游自在。他说,在北京待久了,对北京是非常有感情的,不知不觉就当成第二个家乡了,所以现在的生活节奏,主要在北京城里,然后往其他城市走走,见见经销商、客户或朋友,联络感情,算是悠游自在于大陆各地了。

对于陈建维来说,来大陆之前,对大陆的印象只凭台湾朋友与从媒体上的了解,相对是片段与片面的。当时大陆改革开放刚逐步落实,各地的建设逐步展开,到处是工地。如今,已经是不一样了,城市硬件已经完备,城市化发展已经是全球最快速的,人民在拥有富足生活后,也开始对国学、人文生活的追求。“我现在很多大陆朋友,都是饱读诗书,非常有自我上进心的。”

而他更多的期许是,自己尽心尽力将台湾茶的优点让更多大陆人欣赏品尝,培养当地员工,传承台湾茶的制作精神与态度,并传达到服务客户上,让台湾茶的精神成为引领提升生活水平的活水,成为茶界的业界典范。

与陈建维交谈,或是因了有茶相伴的缘故,似也懂了,茶,其实是博大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因素和环节。要懂茶,需要懂得用心地尊重每一款茶;要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要懂茶,需要对于茶的一切,都充满敬意和对缘分的感激。茶是一种精神,而茶人陈建维,就是如此这般,悠游于属于他的茶世界。

猜你喜欢
制茶乌龙茶客人
小客人
举办镇巴手工制茶比赛刍议
来客人了(1)
自制蜜桃柠檬乌龙茶
基于ADAMS的制茶三自由度振动筛设计
不常见的客人
谈谈茶树引种与适制茶
乌龙茶可缓解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