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今市场以材料的珍惜性决定价格忽略工艺美的价值

2015-02-13 02:27叶国强
天工 2015年4期
关键词:寿山石木雕原材料

文 叶国强

论现今市场以材料的珍惜性决定价格忽略工艺美的价值

文 叶国强

现今在市场上一直存在着“重材轻艺”的现象,对原材料的重视远远大于对雕工的品评。艺术家的思想是不可复制的,更是无价的。以材料的珍惜性决定价格,而忽略工艺美价值的现象由来已早。沉香、海南黄花梨、田黄……提及这些名词,人们第一印象便是原材料昂贵无比。其实,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要综合材质、工艺、创意、神韵、市场成本等等,客观理性而不盲从地做出价值分析。

唯材质论;破坏性开采;原创

一、原创作品更隽永

中国的历史,如同以木为轴的长卷,无论是纸张、装裱、笔墨、书画,莫不以木为表里。木,并非只是有生命而无思维的自然生长物,它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难以割舍的灵魂寄托。

笔者自幼从事木雕创作,所选材料并非都是名贵材料,许多时候诸如黄杨木、龙眼木等一般木材经过巧妙构思亦可使之焕发新生。

黄杨木雕得名于用黄杨木作雕刻原材料。黄杨木原材料之珍稀性虽不能与沉檀香媲美,但黄杨木天生木质光洁、肌理细腻、色彩庄重,其颜色初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质的美感。笔者的大多作品以黄杨木为原材料,运用圆雕、镂雕、深浅浮雕等雕刻技法,使作品“活”起来。黄杨木雕过去大多用于雕刻佛像、龙灯、刻匾、制作屏风、家具和建筑庙宇等方面。现在经过历代艺人努力,已俨然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工艺品。

同样,龙眼木亦是常见的木雕原材料。龙眼树姿态万状、材质坚实、木纹细密和色泽柔和等特点,使其成为了木雕的良材。笔者通过相形度势对龙眼木进行雕刻,以天然逼真取胜。部分龙眼木有天然疤节。笔者通过构思可将疤节雕刻成各种物体,龙眼木原材料虽较为低廉,但是经过巧妙构思之后所创的产品,无论是利用木材本色,还是染成棕褐色,经磨光打蜡,光亮异常,近似红木,都显得古朴、稳重、大方。

如今,福州木雕已然不像当年那样兴盛,提及福州,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寿山石,而木雕无人问津,即便有人提及木雕,现今人们大多脱口而出“莆田”。虽然福州木雕从艺人员不多,然不乏坚持原创的人,这些经过创作者匠心独运,巧妙雕琢出的作品方能隽永,如我所熟悉的题材《苦行僧》,笔者的作品原材料或许并不昂贵,但是作品“神到”“韵到”“精到”“禅到”,仍然称得上佳品。如笔者的另一件作品《蕉叶石纹盒》,蕉叶石纹盒的四壁、盖及底六面通景雕刻芭蕉寿石,在盖下方雕成洞石,盒的周身雕刻出芭蕉叶,叶纹密不漏地,咫尺之间,绿意甚浓,观此作品,人们已然不会在意此作品的材质尊贵与否,而是被作品精致的外观所吸引。于我而言,思想、构思、精湛的雕工往往才是我关注的点,艺术家的思想结晶、劳动成果,这是现当今我们应当重视的,而非仅仅纠结于艺术的载体——材料本身。

二、“重材轻艺”现象比比皆是

在现代收藏界,重材质轻工艺的现象比比皆是。似乎很多人更关注的是原材料市场,他们往往忽略艺术品本身的艺术内涵、文化特征等方面。近些年,以寿山石、和田玉、翡翠“领衔”的玉石艺术品市场延续疯狂涨情,价格不停地被刷新。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以买卖资源为主导的粗放、畸形发展的趋势,滋生出“重材轻艺”现象。

在这“疯狂的石头”背后,珍贵稀有矿产面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现象,石雕艺术创作出现畸形趋势。其实,何止是石雕,各类工艺品、艺术品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许多珍贵资源日益减少,逐渐枯竭,物以稀为贵促成了这些珍贵材质的价格上涨。在许多游资介入与炒作下,人们只关注这些行业的高回报,形成了以材料主导价格,而完全忽略艺术性的现象。

例如田黄,这种全世界只有中国福建寿山不到一平方千米的土地中出产的宝石,价格甚至比黄金都要贵得多,几十克重的田黄,动辄几万、十几万元,稍大的上品田黄,甚至达到上百万元。类似田黄的玉石原料昂贵无比,在拍卖会上屡创佳绩,例如,天成国际2012 年珠宝及翡翠秋季的拍卖,总成交额达4.05亿港元,当时全场焦点是一条由 23颗直径介乎17.35~20.71毫米组成的珍罕天然翡翠珠链,最终以1.06 亿港元的高额成为该季拍卖之最高成交价拍品。之所以能够以如此高的价格成交,原因在于优质翡翠的原料价值已达非常之高。

相对于卖资源的快捷简便,进行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则显得漫长艰辛,许多年轻一代往往耐不住寂寞,很难沉下心来创作。汹涌的逐利浪潮正腐蚀寿山石等玉石雕刻领域,投资炒作的不是艺术,而是好的原材料。这无疑是令人感到遗憾的现象。

笔者从事木雕创作多年,各种材质的木材都曾是我刻刀下的原材料,任何材质对我来说仅仅是媒介,这个媒介是我思想的载体,我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技艺倾注入这个媒介。就艺术品而言,材质原料只是艺术载体,如雕塑用的石膏、画画用的纸、古典家具用的木材,再好的木料,如果只是粗制滥造,那么这件家具就不具备艺术品升值的潜力。现在许多收藏家认定,只要是沉香、海南黄花梨、紫檀的家具就是好的,不管多贵也值得买,这就是典型的“唯材质论”。这恰恰正中很多家具制造商的下怀,制造商往往是利用了人们这不客观的观念,为了降低成本,采用机器来雕刻紫檀、海南黄花梨等珍稀木材。这种情况下,我们暂不论用机器雕刻出来的家具其艺术价值如何,单是对珍贵木材的破坏已经是不可逆转的。

三、 原产地大量破坏性开采,造成大量浪费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深知大多工艺品价格疯涨的根源在于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寿山石为例,一般质地的原石价格也相当高。由于经济不景气,股市萎靡,楼市处于严厉调控压力之下,许多找不到投放出口的游资不断进入艺术品市场,并有大肆炒作哄抬的趋势,从而导致玉石市场显现局部过热迹象。

寿山石因其仅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一带,由于市场疯狂价格的诱导,寿山石产地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现象。随着寿山石石料价格的疯狂上涨,寿山一带大量农户上山下地,搭棚开沟挖掘寿山石的现象很多。寿山石资源被过度开采。相关部门也多次呼吁寿山石开采应采取多方措施,保护资源。正如寿山石专家所说,要避免寿山石资源被破坏,关键还在于培育健康且理性的艺术品市场。

除了寿山石、翡翠等昂贵玉石被过度开采外,许多珍贵木材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例如海南黄花梨已基本处于枯竭的状态,很多人为了牟取暴利,甚至把黄花梨的根都挖出来,大量珍贵的木材面临枯竭。

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应该集形美、工良、材精为一体,“唯材质论”的思想不仅让珍稀木材、石材等面临枯竭,也导致了收藏品位的下降,特别是传统的制作工艺也因此丧失。

当然,笔者的重点不是一味否认材质的重要性,作为艺术品,材质的优良固然重要,但最核心和最高的价值依然是其所赋予的艺术文化深厚的内涵。因此,只有推动当前艺术品市场由资源型向艺术魅力型转变,扭转“重材轻艺”的以偏概全的导向,这个市场才会变得健康、理性,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现象才会得以遏止。

四、三分材质,七分工艺

艺术木雕应该是那些构思巧妙、内涵深刻、能反映作者审美观和艺术技巧的作品,充分体现出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材质美是一方面,但绝对不是主要的部分。

我们在鉴赏一个木雕艺术品之时,材质是我们参考的条件之一,若是材质本身就很珍稀,那很好,但若仅仅是参考材质这条件,人们便进入了“不专业”的境地。

“三分材质,七分工艺”是国际社会对艺术品收藏的判断标准,任何艺术品都是材质和工艺的完美结合。艺术品是艺术家思想的呈现,它往往是创作者内心真切感受的一种再现,注入灵魂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真正美的享受和启迪。如中国的古典家具,特别是明式家具,崇尚简约,时常给人无限美好的感觉。这类古典家具精品在选材时不但追求天然美,巧妙地运用木材天生的色泽和纹理之美,而且雕琢精细。王世襄先生曾指出,明式家具的精髓就是“材美工良,造型优美”,造型、工艺是家具制作的灵魂,“玉不琢,不成器”,紫檀、黄花梨等原木不加工成器物,永远也只是原材料,其价值也只有通过艺术家的创造表现出来。

近年来,红木成为了人们投资的新宠。对于投资者来说,由红木制作的一系列艺术品,不仅耐久性强、易于保存,而且一些红木制品做工精妙,是收藏的上品。尽管人们对于红木的收藏热情有加,然而什么样的红木制品才具备收藏价值、才具有增值的潜力?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在专业人士看来,或许精致的工艺比红木的选材更为重要。

现在市场上红木制品很多,但真正的精品,一般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材质要好,即“真材大料”;其二,设计比例要合理,只有那些真正有感染力的设计,才能诞生打动人心的精美艺术品,不管是红木艺术品还是红木家具,设计都是重中之重;其三,工艺精良,有珍贵的材质、精巧的设计,还需要有一位熟练刻刀的能工巧匠将这件艺术品美轮美奂地展现出来。工艺精湛的艺人才有能力把一块歪七扭八的木头根据它的造型或者纹路打造出精致的艺术品。

追求材质并不过分,因为一些珍贵的木材确实极其珍贵,但过分追求材质,就脱离艺术品的本质了,这就是典型的“唯材质论”了,“唯材质论”的藏家一般是那种跟风型的藏家。

笔者多年来创作木雕,深知木雕作品的完美,不仅体现在材质的珍稀上。若要想创作出绝美的作品,首先艺术家本身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且在创作时要懂得如何“因材施艺”,“ 因材施艺”就是因木料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特点,施以不同的技艺、给予不同的设计。换言之,就是“因形赋意”,就是“顺势”、“顺应规律”,合理运用材料,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许多时候,当我获得一些原料,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审视之后,就会发觉在冥冥之中它已经告诉我该做什么,它指引着我的灵感。

“因材施艺”考验的是创作者工艺技巧的娴熟度,除了要拥有娴熟的工艺技巧,更需要创作者本身的巧妙构思,使作品具有思想性和圆通入化的意境,意境往往成为衡量一件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思想性和意境就是“魂”。有了灵魂,作品就活了。拥有灵魂的作品,才能使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从视觉、触觉的愉悦过渡到感情的愉悦。例如我设计的木雕作品《炫动的青春》,许多观者看完都表示印象深刻,作品中女子的头发飞扬,身体曲线优美,面部表情丰富,作品看似简单,却使人感受到无限的青春活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收藏市场一直存在着重材质、轻文化的现象。多数买家艺术鉴赏力不强,对中国古代的人文历史了解有限,造成很多真正有艺术内涵的作品价值被低估,我希望未来年轻一代的收藏家能够将更多视线投入到艺术品的艺术内涵之上。

全民收藏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我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让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市场健康理性地发展,让其收藏价值回归其本身的人文价值,给予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席之地。

对真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永恒的核心价值,这也是民族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试金石。文物、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市场对其的求或舍,更与“天价”无关。作为一个木雕创作者,我希望我们这一批工艺传承者提高工艺技艺与文化素质,珍惜对待每块材料,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使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材料价值能够完美结合。

叶国强,号木屐山人,字一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年大师,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福州象园派木雕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艺术收藏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J124

A

2095-7556(2015)04-0014-03

猜你喜欢
寿山石木雕原材料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水利工程原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探讨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观点
知识无穷尽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木雕鱼
肥皂及相关原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