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

2015-02-13 20:44苏军锋
关键词:学科发展内涵建设商务英语

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学界对商务英语有外贸英语、经贸英语、商务英语等称谓,如此模糊的定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该学科的发展。商务英语与前两者相比,在术语涵义、学科分类、学界接受度等方面更能突出其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学科名称的统一能促进商务英语的学科发展和内涵建设。

关键词:商务英语;外贸英语;经贸英语;学科定位;学科发展;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作者简介:苏军锋(1976—),男,山西芮城人,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商务英语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1.027

术语,指某一学科中的专门用语,现代各学科的建立无不以术语的确立为先导,符合定名理据的才是善名,即科学的术语。就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商务英语来说,也不例外,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而蓬勃发展。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该学科究竟是叫外贸英语、经贸英语还是商务英语?它们各自名称的含义和理据是什么?对“外贸英语”、“经贸英语”和“商务英语”名称的辨析,尤其是从构词理据的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一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外贸英语

根据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下称双语《现汉》)的解释,“外贸”即对外贸易的简称,而贸易则是货物和/或服务交换的活动。显然,外贸是与内贸相对,是以自身为参照系,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交换活动就是对外贸易。

以“外贸英语”作为学科名称,似乎一目了然,即在对外贸易活动语境中的英语运用。但笔者认为,其语义范围过于窄仄。众所周知,外贸活动环环相扣,其中的中心环节是国际货款的结算,这就必然涉及金融知识,而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是并列于应用经济学下的学科门类。外贸活动因其线长、面广、量大,引起的摩擦纠纷层不出穷,国际商法的知识不可或缺,这又属于法学下的国际法学分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撇开意识形态领域不谈,只要在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交易,就不应“内外有别”,而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因此,以“外贸英语”为学科名称有失妥帖。

二、经贸英语

根据双语《现汉》的解释,经贸即经济、贸易的合称。“经济”一词我国古汉语意为“经国济民”、“经邦济世”,与西语中的“经济”含义不同。如今,“经济”一词涵盖的语义有以下四方面:(1)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2)指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3)指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的总称;(4)指节约、节省,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1]。从(1)中我们可知,以交换共赢为目的的贸易活动属于“经济”的范畴。鉴于贸易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把“经贸英语”作为学科名称,语义上易于混淆,到底是经济还是贸易,显得不够严谨。那么,“商务英语”如何呢?

三、商务英语

根据双语《现汉》的解释,商务即商业上的事务。究竟如何界定“商务英语”,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有争议,还无定论。如有学者认为“商务英语”是与旅游英语、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并列的职业英语[2]。有学者解释,“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3]。如此界定强调了主体、目的、手段和过程,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何谓“商务场合”呢?从定义的角度看,我们至少不能用概念中的词来解释概念吧?类似的还有把“商务英语”当作“商务活动的工具,是英语的一种应用变体,落脚点在英语语言上”[4]。此外,还有学者从三个层面定义“商务英语”,“最窄的定义是‘只有与商业直接有关的英语才能叫商务英语’。稍宽一点的定义是‘一切与商业相关的领域(经济、管理、法律等等)的英语都算商务英语’。最宽泛的定义则是‘凡是一切超越了私人关系的英语都是商务英语’”[5]。

与国内学界相同的是,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虽然起步很早,其教学研究可追溯到16世纪中期的欧洲,但也未能准确定义“商务英语”。如Pauline C. Robinson以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中的“Specific”切入,认为“一个领域特有且得体的语言,在其他领域未必如此。所以不可能给ESP下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6]。因此,他只是提出了ESP两大标准:目标明确(goal directed)、基于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又如英国学者Leo Johns和Richard Alexander把商务英语定名为“English for business or English used in business contexts”[7]。Mark Ellis & Christine Johnson则认为,商务英语作为ESP的一种,通常是专业知识(与特定的工作、行业相关)和一般技能(如有效交际能力)的结合[8]。

鉴于“商务英语”学科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系,涉及范围广,本文认同Robinson的观点,ESP无法界定,遑论作为它的分支之一——商务英语?但可以肯定,“商务英语”绝不是商务知识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二者的有机融合[9]。我们可借鉴Robinson界定ESP的两大标准,制定“商务英语”学科的大纲,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等。

从学科分类来看,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称《目录》)中,关于英语专业的设置如下: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英语,“商务英语”只是在《目录》外专业名单中列出。2007年经调整,把“商务英语”与英语语言文学列为并列学科。也就是说,“商务英语”在我国作为独立的本科专业始于2007年。2012年9月颁布的最新《目录》同样把“商务英语”与英语两个学科并列。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教育主管部门从未有过“外贸英语”、“经贸英语”的提法。

笔者在2013年9月26日,以“外贸英语”为主题,选择中国知网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和II辑为范围,年代和来源类别不限,精确地检索到关于“外贸英语”的论文869篇,其中最早的是1977年,数量1篇,2013年有25篇。而以“经贸英语”为主题,其他条件不变,检索到302篇,最早的是1989年,数量也是1篇, 2013年11篇。同样的检索条件,关于“商务英语”的论文有8181篇,最早的是1993年1篇,2013年727篇。上述数据表明,与“外贸英语”、“经贸英语”相比,学界认可度和接受度最高的提法还是“商务英语”。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2003年3月之前由国家经贸委管理国内贸易,外贸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管理。2001年12月“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市场进一步融合,无法再继续严格区分内贸与外贸,2003年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把前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后者合并为“商务部”,负责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可见“商务”一词语义的广域性。

综上,“商务英语”的定名,在21世纪新的语境下,无论是从官方的专业目录,还是从学界的接受度,以及贸易的行政权限划分来看,都优于所谓的“外贸英语”和“经贸英语”。

4)中国女篮主力队员的前场篮板场均数在日、澳女篮之间;在大前锋和小前锋的位置上,低于2强均值的前场篮板数值;在中锋、组织后卫、得分后卫位置上,中国女篮的前场篮板球数量较2强具有一定优势。

四、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如前所述,商务英语是英语和商务知识的有机结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以英语学习为重心,注重夯实语言基础,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辅之以基本商务知识,如认知商务英语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特点等,为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奠定基础。到了高年级,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规划为导向,把重心转向商务知识的习得上来,侧重培养学生的商务技能。这一阶段,目前比较成熟并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做法是把课程分为学科知识类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基本课程),行业惯例、程序和常识类课程(包括商务实务、礼仪等具体课程),商务话语类课程(包括商务话语实践、语用学、商务话语分析、跨文化交流等具体课程)等三大类。当然,这两个阶段的关系绝非完全割裂,前者是基石,后者是发展。二者如何做到循序渐进、自然衔接,值得进一步深思探究。

另外,为培养新形势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也为学生择业、就业计议,不能再简单地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把它归为应用语言学下的分支学科,而要以应用语言学为依托,并与应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交叉。换言之,商务英语已发展为“应用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等学科相交叉产生的新学科[10]”。若换位思考,用人单位会对毕业生所持的英语语言文学毕业证,有何反应?可喜的是,从2008年开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业已颁发英语语言文学和管理学两种本科学位[11],这种尝试性做法值得借鉴。

我国现有1.3亿之多的商务从业人员,但兼有较强外语能力和丰富商务知识的可谓凤毛麟角。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全国范围内,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仅有2000个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更是稀缺,即便在最前端的上海,5000多名律师中只有约50名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12]而另一方面,对既掌握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丰富知识,又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形势下我国又有着强烈需求。这样的供需矛盾无疑为我国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或方向的高校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正处于理论体系构建和专业内涵充实与调整阶段”[13],“在传统人文社科和商务英语基础上加强科技英语的素养”将是未来英语专业建设需重视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之一[14]。长期以来,我国学界有外贸英语、经贸英语、商务英语等称谓,尽管目前还无“商务英语”的公认界定,但其标准和内涵业已明确。鉴于此,应该也有必要改变上述三个名称并存的局面。我国语言学家胡以鲁先生曾指出,译名的统一“宜由各科专家集为学会,讨论抉择,折中于国语国文之士,复由政府审定而颁行之”[15]。对学科的定名,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这样审定合乎理据的学科名称,“商务英语”才能在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定位明确,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才会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良春.政治经济学[M].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程世禄,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张佐成,王彦.商务英语的界定[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6):51-56.

[4]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997(1):24-28.

[5]叶兴国.新形势下的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Pauline C. Robinson.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M].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91.

[7]Leo Johns & Richard Alexander.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Students Book[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8]Mark Ellis & Christine Johnso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9]邹美兰.现代商务英语的界定和内涵[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114-116.

[10]王立非.论商务外语学科及学术研究的再定位[J].中国外语,2012(3):4-9.

[11]孙肇春.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兼谈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3):96-99.

[12]董伟.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N].中国青年报,2010-07-08.

[13]曹德春.学科交融与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5-107.

[14]赖铮.高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十个指标[J].外国语文,2009(5):128-132.

[15]杨全红.一词之立费三百载——logic定名评述过眼录[J].科技术语研究,2006(1):61-64.

〔责任编辑:朱根〕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内涵建设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