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的内在机理及实现机制

2015-02-14 00:20王奎宏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廉政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

王奎宏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 210012)



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的内在机理及实现机制

王奎宏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摘要:内容高等院校对是大学生教学必要的廉政法制教育,是全社会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主要环节。加强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性力量,打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社会基础。我们在探讨高校廉政法制教育内涵与理念的基础上,从发挥多元主体能动性和多种载体的廉政法制教育功能两方面阐释廉政法制教育实现机制。

关键词:廉政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的廉政法制教育是全社会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主要环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学校”是由于高等院校同样也存在腐败的可能性,于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生态学则强调,高校廉政法制教育是多元主体与多元要素相互协调与配合的整体。因此,将廉政法制教育置于教育生态学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必将开启此话题新的整体论思维方式。

一、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的语义

“所谓大学生廉政教育,是指高校和相关部门用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和实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廉政意识和廉政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政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李红权、张春宇:《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10期。高校廉政法制教育是全社会廉政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能否树立其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守住防腐拒变的道德“底线”,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成为大学教育是否成功的指标。联合国反腐公约同样要求将防腐拒变的内容纳入公共教育的方案,反腐内容进入大学课堂。2007年3月,教育部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政教育的意见》,开始在大中小学全面推行廉政教育。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繁荣,“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与生命有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②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教育生态学就是其中典型范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主旨主要借助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即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原理引入教育学,“从生态环境中选择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因素,以了解其与教育的作用与关系”。③方炳林:《生态环境与教育》,维新书局1975年版,第12页。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资源的系统化、教育结构的平衡性、教育要素的协同性等;其基本运作主要强调防腐拒变教育中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运作研究从而掌握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的发展规律、法制趋势,从而为进一步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当然,大学生处在思维能力不强、辨别是否能力较弱的初级阶段,从而也就决定了其对社会出现的腐败等现象的“不正常”理解,也会造成其道德观念的扭曲,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变态”。现代社会中并非无规可循,而是规则意识的淡薄。*夏云强:《儒家诚信伦理与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载《船山学刊》2009年第1期。从思想认识看,高校在廉政法制教育的对象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从组织机制看,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还没有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从教育资源看,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尚未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廉政教育资源。*邓纯余:《社会化境遇中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理论与实践检视》,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3期。大学生廉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社会负面影响较多,缺乏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学校、家庭与社会未形成合力;宣传载体匮乏,活动形式单一。因此,能否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解读高校廉政法制教育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按照系统论的基本原理,高校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同样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相对整体,而其中各组成部分同样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有机部分;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外在系统之间都得开放性、动态性交互关系,它们之间进行着各种信息的互换与交流,从而保持其与时代的同步性。

二、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的内在机理

加强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过程中追本溯源的关键环节,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公共利益、公共资源、公共关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性力量,从而打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社会基础。高校廉政法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塑造人的社会生态系统,或者说是宏观社会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个子系统,运用生态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高校廉政法制教育可以把教育有效性问题以及有效运行过程问题的分析放置到生态系统的视域当中进行探讨。

一方面,高校廉政法制教育的生态问题内涵应该包括静态和动态系统两方面。从静态角度研究构成高校廉政法制生态的各个环境系统或者社会要素各自的特性和对于廉政教育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廉政法制生态的发生机制,即研究廉政生态形成与维持的能动性过程。*贾东桥:《法治建设的生态学思考》,载《法学》2002年第2期.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构成一个社会廉政存在的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社会价值取向要素、家庭要素、学校要素、法律要素和文化要素。首先是社会价值取向问题。教育部提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在家庭环境的影响方面,由于家长对廉政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忽视了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力。如有些家长对其单位领导的不廉政不是客观评析,而是在子女面前带着羡慕的口吻对单位领导的行为进行不恰当的评价。这样的言辞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塑造,子女也往往会按照家长的说法去努力,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廉政、诚信意识。再次是学校廉政法制教育方面的问题。学校在片面追求就业率的状态下,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廉政法制教育。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机制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导致的。其实,廉政法制文化具有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和穿透力,廉政法制文化通过潜在的熏陶和渗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廉政光荣,贪污可耻”的生态性理念,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另外,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廉政法制教育的本身要素,是廉政法制教育的基本条件。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廉政法制生态的形成与维系过程就是一个各种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廉政法制生态系统的社会价值取向要素、家庭要素、学校要素、法律要素和文化要素。

另一方面,高校廉政法制教育的生态学基本理念包括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平衡原则。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页。“整体,即生态系统本身,完完全全地创造并模塑着它的组成部分”。*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5页。正因为高校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相对整体,而其中各组成部分同样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有机部分;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外在系统之间是开放性、动态性交互关系,因此对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的既要重视整体,又要重视局部和要素,要努力保证整体与局部在的动态平衡。廉政法制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美国学者B.科莫涅尔认为,“一切事物与一切事物有关”是生态学最重要的规律,生态学研究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大学廉政法制教育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以实现一定的功能。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宏观和微观以及各个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魏国孝:《坚持生态教育思想实现大学教育生态化》,载《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生态系统内部各生态要素之间是彼此关联统一的、相互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不断。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开放性,如果教育者能够运用系统论的眼光分析廉政法制教育的构造,就能够关注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各要素的积极性和能力,从而提高教育系统的运行效果。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廉政法制教育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强调了具有系统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之间的交换,主要表现为教育系统与外在环境之间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等。因此,高校廉政法制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要保持一种有序性和持续性,形成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三、大学生廉政法制教育的实现机制

“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瑞士】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廉政法制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多元因素构成的复杂整体,其所有要素是以一个网状的关系而使彼此相互关联,在这个关系中,所有的教育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的。*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载《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因此,生态学理论的廉政法制教育路径必然始终关注各种要素之间的配合和衔接。基于此,我们将从发挥多元主体能动性和多种载体的廉政法制教育功能两方面阐释廉政法制教育实现机制。

首先,从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动性出发,高校廉政法制教育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位一体的体系。根据社会协同理论,高校论证法制教育需要一个多方资源共同配合的平台。实践证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在高校廉政法制教育中虽然所处的角色不同,但均可以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的运行状态,从而将单一主体整合在一起,发挥出各自最大的能量。“建立健全廉政教育教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并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此全面了解和衡量大学生的廉政意识、廉政表现及其发展水平,激发广大师生廉政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吴肇庆,李向成:《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其中,学校理所当然地成为廉政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在廉政法制文化建设方面寻找突破口;高校教师同样要扮演廉政法制教育的“主角”,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法律知识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在课堂上传授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廉政法制意识。在大学,家长虽然从主角退居配角,但其在廉政法制教育方面的功能依然是主角,因此家长必须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从正面的视角要求子女自觉塑造自己的廉政法制意识。

其次,拓展平台、积极发挥多种载体的廉政法制教育功能。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廉政教育打造阵地。教育教学是高校最大的资源优势。整合学校资源优势,通过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开展廉政教育,是推进高校廉政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的“两课”教育、正反典型人物现身说法、形势教育课、学生主题讨论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均为可以充分运用的媒介。为此,高校应该立足课堂,探索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具体实例,将正反两方面典型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可信性。另一方面,以媒介传播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深入网络、微信、课堂等媒介,充分利用高校廉政法制文化建设的相关资源,在廉政法制文化建设的专题网页或网站上刊登有关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在校园内醒目处及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制作廉政警句格言宣传牌,或以历史故事、廉政漫画、廉政警句、谚语为主要内容,编写廉政教育通易读本,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廉政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和多元载体的宣传功能,多元化的生态学语义中的高校廉政法制教育努力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责任编辑刘敏)

收稿日期:2015-01-0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57(2015)01-51-04

猜你喜欢
廉政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刍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腐败行为的产生及预防
遏制校园暴力须重视法制教育
“三级”党风廉政督查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以国学经典为支点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创新廉政教育方式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