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对策

2015-02-14 09:13王占益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打造

烟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对策

王占益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3)

摘要:烟台是胶东发展的主体,胶东文化的发祥地。烟台市提出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目标,既是烟台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也是烟台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烟台要充分发挥优势,着力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

关键词: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打造

收稿日期:2014-06-09

作者简介:王占益(1964-),男,山东蓬莱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教授.

中图分类号:G127.52文献标识码:A

一个成功的城市是文化城市,未来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竞争。烟台自古就是胶东发展的主体,胶东文化的发祥地。基于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目标的实现,2012年12月,烟台市提出了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目标。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烟台在文化建设上的文化自觉,又体现了烟台在文化建设途径上的探索,即通过以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为目标与载体,加快推动烟台文化大市、强市的建设。这标志烟台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内涵及实现的意义

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胶东地区传承和创造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而又值得当今时代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优秀胶东传统文化,历史上曾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这些优秀的胶东传统文化,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弘扬,尤其是对烟台的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早日把烟台打造成蓝色、文明、幸福之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在2012年12月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烟台市明确提出了建设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并提出市做大做强胶东特色文化品牌,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1]。

1.1 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内涵

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既是烟台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即烟台建设成为胶东文化研究、传承、发扬光大的城市;又是烟台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即通过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实现烟台文化大市、强市的目标。胶东文化龙头城市之中的文化,既包含胶东文化,又不仅仅局限于胶东文化,又是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因此,烟台提出的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内涵相当丰富。

①烟台文化建设中体现胶东文化优秀基因明显增多。在烟台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能够充分体现出胶东文化优秀特质;在文化创新中能够体现出对优秀胶东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优秀的胶东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弘扬与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烟台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②烟台综合竞争力提升中胶东文化促进作用显著。在烟台经济发展中,胶东文化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作用的日益增强,优秀传统胶东文化的基因注入烟台经济领域的成份越来越多,融入了胶东文化优秀基因的物质产品越来越多,其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伴随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优秀的胶东文化与烟台的经济、科技日益融合与渗透,催生出一批体现胶东文化特色的新型文化业态,全面提升烟台的综合竞争力。

③烟台“五位一体”建设中胶东文化推动作用增强。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文化建设是灵魂。要充分挖掘胶东文化的优秀特质,并加以传承与弘扬,提升优秀传统胶东文化在社会、社会、社会、生态建设中的效益;在开放兼容中,胶东文化能够不断汲取创新活力,为烟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1.2 烟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意义

①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胶东文化具有当代价值。推动经济发展。胶东文化具有吸收、创新的特质,其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对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发端于胶东半岛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胶东先民所开创的与韩国、日本的经贸活动,以及友往来,至今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齐文化时期,胶东地区形成了“因其俗,简其礼”,学习和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时注意结合烟台实际,既革新开放又不求虚名的文化传统,一直促进着烟台地区的经济发展[2]。

推动文明进步。爱国主义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胶东大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扬光大。胶东地区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封建社会朝堂上众多的胶东籍爱国官员,民族英雄戚继光、王懿荣等,点燃山东辛亥革命之火的胶东籍先烈,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无数英灵,都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②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烟台现实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程度之后,需要以文化为支撑,来实现经济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烟台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烟台的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烟台的经济总量已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13年,烟台实现生产总值561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423元,折合12985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9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61万元。与快速提升的综合实力相比,与烟台在山东省、全国的经济地位,烟台的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的,文化的地位还不相称。这既是烟台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烟台发展的潜力。烟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加快文化建设。

③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烟台未来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城市之间的竞争,文化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的品位与层次,更主要体现在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

面向烟台未来的发展,从实际出发,经过科学论证,烟台市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早日把烟台打造成蓝色、文明、幸福之都的宏伟目标[3]。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既需要物质财富的充裕富足,也需要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既要在经济建设上争创一流,也要在文化建设上率先发展。

烟台必须以更高境界、用更大力度抓好文化建设,而抓好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抓好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建设,也就是胶东文化的建设。

2烟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的分析

2.1 烟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有利条件

在胶东半岛各城市中,烟台文化起源最早。烟台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且近年来,烟台文化建设成就突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具备了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条件。

①胶东文化主体。烟台全域都处于胶东,在胶东所占面积最大。几千年来,尽管胶东地区的区划范围不断变化,但是,在胶东半岛各城市中,烟台自古以来始终是胶东区域的主体板块,胶东文化发祥、发展的主体。

历史上,以烟台为中心的过国、莱国、东莱郡、莱州府、登州府等,都管辖着西起胶莱河东至文登、荣成的半岛地区,登州府还曾管辖过辽东半岛的部分区域,烟台一直是胶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历史上,烟台长期作为胶东文化的核心区域[4],在胶东文化的历史传承上,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深厚积淀和丰富资源,可以说,在传承、弘扬胶东优秀文化方面,烟台优势最明显、最具代表性。

烟台提出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胶东不仅比烟台范围更大,而且名声在外,尤为重要的是,烟台全域都处于胶东,在胶东所占面积最大。

②文化资源丰富。作为胶东文化的发祥地,烟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目前烟台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项,包括海阳大秧歌、蓝关戏、胶东大鼓、八仙传说、长岛渔号、胶东全真道教音乐、八卦鼓舞、螳螂拳、莱州草辫、掖县滑石雕刻、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渔灯节、烟台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97项。2009年9月,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烟台市拥有文物古迹8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蓬莱阁,中国古海军基地蓬莱水城,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昆嵛山,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牟氏庄园以及近代领事馆群等,都具有极大文化价值。

近年来,烟台坚持在传承中求发展,部分非物质遗产项目不仅在当地和国内打出了名声,甚至走出国门,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如,在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下,胶东大鼓、茂腔、柳腔、蓬莱大杆号等一批胶东民间文艺资源,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不仅登上了现代城市文艺的大雅之堂,而且还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③文化建设成就显著。“十一五”以来,烟台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谐”的理念,把文化建设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贯彻落实上级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通过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等“五大文化工程”建设,日前烟台市已形成了完善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二是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投入,烟台市建立完善了15分钟-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结合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层次与程度,推出了“社区文化乐万家”、“好歌大家唱”、“放歌烟台”等一批群众参与程度高、文化娱乐强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烟台市的群众文化享有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是增强了区域文化扩张力。近年来,烟台加大了对胶东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尤其在打造了“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在文化建设中,推进了一批“文化惠民、服务群众”项目,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同感日趋增强,满意度不断提升。

2013年10月,在首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评比中,烟台市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称号。这一称号的获得,为烟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④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多年来,烟台市始终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把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文化大市强市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201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烟台市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8月2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山东省烟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这标志着烟台成为中国第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品牌,也是一张“国”字号的城市“名片”。这张“国”字号的荣获,是对多年来烟台市从着眼实现文化大市、强市的出发,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基业的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的一种充分肯定。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多年的蓄力和坚持,换来了烟台文化建设的厚积薄发,是对优秀胶东文化的一种肯定。应该说,在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方面,烟台市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⑤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近年来,烟台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1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7.2亿元;列2013年中国城市财力50强的第28位。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加,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烟台文化建设总投入达到60多亿元。如,2007年,烟台投入10.7亿元建设了集博物馆、大剧院、群众艺术馆、京剧院、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为一体的市文化中心,且市财政每年拨款1500万元,以公益、低票价方式,让市民走进大剧院,充分体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普及性、均等性、便利性。投资8300多万元,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投资8.56亿元建设了滨海文化广场,投资7.3亿元建设了体育公园,投资5000多万元在滨海文化广场建设了高档次、多功能的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新馆,全天候对市民免费开放。

2.2 烟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不利因素

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认识。在充分肯定烟台拥有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一定的基础与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不够到位”:

①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由于烟台提出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这一目标时间较短,仅有一年多的时间,而且这一目标的具体定位不十分准确,对此,在烟台的一些地方和单位、以及领导干部中尚没有从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真正地认识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极端重要性,缺乏打造成为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自觉性。认识的不到位,导致建设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工作开展的不够深入、全面、持久。

②研究宣传不够到位。胶东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是肯定的,但是,就目前我们烟台对胶东文化的研究、宣传还是不够充分的。鲁东大学有一个胶东文化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胶东文化研究,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能够代表胶东文化研究水平的精品力作还很少,影响不太。多年来,烟台的新闻媒体对胶东文化的宣传报道力度也不够大,胶东文化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较少。烟台虽然成立了烟台市胶东文化研究会,但是由于其是一个民间社团,没有多大的领导力、号召力。

③资源整合不够到位。目前烟台全社会虽然对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这一文化建设目标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地理概念、范围和行政区划范围的不一,“胶东”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山东省2009年出台的《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其对胶东半岛的界定,则是:“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

由于胶东地理概念范围和行政区划范围的不一,文化资源分布于各县市区,而这些县市区又直辖于不同的地市。因而出现这样的一种局面,胶东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致使胶东文化资源未能够发挥出应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烟台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的对策与措施

3.1 融合胶东文化资源

胶东文化,是胶东地区自有人类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性区域文化。烟台是胶东发展的主体,但不是全部。为此,烟台必须加大对胶东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利用的力度,铸造胶东文化个性,把胶东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对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①制定胶东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根据烟台的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胶东文化开发规划,编制胶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专项规划,以及胶东历史文物保养、修复、展示规划等。

②实施胶东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程。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胶东历史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并使珍贵的胶东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胶东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把我们烟台建设成为现代文化与传统胶东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城市。

③加强胶东文化资源的研究。要大力支持学术组织开展胶东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整合学术研究力量,对胶东文化资源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3.2 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具有文化提升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作用。文化品牌的建设,对提升胶东文化影响力、推进烟台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至关重要。打造胶东文化品牌,烟台市既在结合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又要结合胶东文化内在的特质,重点要打造“红色文化”、“蓝色文化”、“紫色文化”和“绿色文化”四大特色文化品牌。

①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这就是要在烟台全社会传承弘扬“坚定信念、献身事业”的革命文化传统。烟台是革命老区,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文化,烟台是山东省最早开展党的活动、建立党的组织的地区之一,也是胶东地区党组织的发源地和革命斗争的政治中心[5]。打造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载体,富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景点、富有感染力的精品路线。

②打造“蓝色文化”品牌。就是要在在烟台全社会开发弘扬“开放包容、创新拼搏”的海洋文化传统。胶东特殊的半岛地理位置,促使了海洋文化成为胶东历史文化的发展基石。烟台要按照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定位,坚持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充分展现胶东的海洋文化底蕴;坚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胶东的海洋文化创新。

③打造“紫色文化”品牌。这就是要在烟台全社会做大做优“醇厚高雅、魅力时尚”的葡萄酒文化传统。烟台市被是亚洲唯一命名为“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的城市,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基地。烟台要充分发挥已有的葡萄及葡萄酒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坚持高点定位,发展壮大一批实力雄厚的葡萄酒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充分体现葡萄酒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开辟拓宽一批丰富多彩的葡萄?葡萄酒旅游线路,让烟台的葡萄酒文化享誉全国、香飘世界。

④打造“绿色文化”品牌。就是要在烟台全社会发掘弘扬“崇尚自然、生态宜居”的胶东传统优秀文化。烟台自古就拥有山海相依、神奇美丽的自然环境。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烟台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文明的烟台。

3.3 加大宣传力度

①要强化话语权。包括烟台在内的整个胶东文化是非常丰厚,并不缺文化,缺的是话语权,缺的是传播力和影响力。烟台提出要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这一目标,就应该加大胶东文化建设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烟台来说,必须强化胶东文化这方面的话语权,有话语权才有传播力,才有影响力,才能让胶东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②通过广泛文化交流活动推介胶东文化。文化交流活动,是当今宣传推介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外交流方面,应当充分发挥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的力量和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文化节会、文化产品、各类媒体、旅游活动等途径,在与烟台有广泛联系的各友好城市、建有孔子学院的世界各地城市,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全方位展示、推介胶东文化。

③创作精品力作扩大胶东文化的影响力。第一,编写胶东文化系列教材和普及性读物,作为乡土教材,进入国民基础教育大纲,让胶东文化精神、精华,成为大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精神财富,成为国内外共享的宝贵资源。第二,组织开展一系列胶东特色文化主题讲座、展览和宣教活动,提升胶东文化在市民中的认知度。第三,创作精品力作。我们烟台是文化资源大市,历史文化厚重,历代名人汇聚,文物古迹众多,艺术种类齐全,具有打造精品力作的独特的优势。要依托烟台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打造一批传承胶东特色文化、代表烟台艺术水准的精品佳作。第四,开展胶东文化文艺创作。组织各文艺家协会开展胶东文化文艺创作,办好文艺期刊,如,《胶东文学》、《胶东戏剧》、《胶东书画》、《胶东民间文艺》等,提高胶东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

3.4 建立投入机制

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为此,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①强化政府财政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在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随着烟台市级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政府应加大对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投入。同时,烟台市政府应设立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文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和使用管理办法。

②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弥补政府财力投入的不足问题。在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中,要通过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与鼓励社会和企业承办、参与政府组织、开展的大型胶东文化建设活动,参与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③吸引外资的投入。通过设立胶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外资的投入,培育更多的历史文化载体,加快传统胶东文化的发展。

3.5 加强队伍建设

人才是文化生产力发展中的最核心、最活跃因素,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实施文化人才战略,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热情,为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夯实人才基础。

①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一方面,充分利用驻烟高校的力量,如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的大学学科方面的优势,增设涉及胶东文化的相关专业,以加快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引进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方面所急需的文化创意、文化营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②激励和用活文化人才。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人才的作用,让人才尽展其能。为此,在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中,烟台要通过强化政策措施,建立制度,如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等,加大对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员,特别是做出重大贡献人员的奖励。

③利用和发挥文化名人。在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建设中,烟台要注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在胶东文化研究、传承、弘扬方面,专家学者们将会发挥着特殊的、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胶东文化研究方面,烟台拥有如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的刘凤鸣研究员、山东大学的张景芬教授等的一批专家学者。要以这些胶东文化研究工作名人为品牌,构平台、推精品,集聚一流的创作团队。

④营造良好人才环境。要充分尊重文化、尊重文化工作者,充分满足他们的工作需要、关爱他们的工作生活、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才有所用、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张江汀.在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2-12-29.

[2]刘凤鸣.胶东文化概要[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3]中共烟台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N].烟台日报,2014-01-06.

[4]王志民.要重视胶东文化的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5]佚名.烟台着力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N].大众日报,2014-01-18.

Measures of Yantai in Building Leading City of Jiaodong Culture

WANG Zhan-yi

(PartySchoolofCPCYantaiMunicipalCommittee,Yantai264003,China)

Abstract:Yantai is the subject of Jiaodong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birthplace of Jiaodong culture. Yantai City puts forward the target of building leading city of Jiaodong Culture, which not only shows the culture self-consciousness of Yantai's cult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Yantai's cultural construction. Yantai shall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to build a leading city of Jiaodong Culture.

Key words: Jiaodong Culture; leading city; build

(责任编辑侯中岩)

猜你喜欢
打造
浅谈供电企业基层班组文化的打造
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新形势下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员工团队
新形势下如何打造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佳模式
新形势下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员工团队
如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搭建发展成长平台 打造高绩效团队
浅谈如何打造魅力德育课
打造生物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