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版《宾退录》校点商榷

2015-02-15 04:01朱春雨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书名号四库全书

朱春雨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83版《宾退录》校点商榷

朱春雨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宾退录》,是目前几个点校本中影响较大的一种,但在标点方面存在断句错误和误用标点符号的情况,在文字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

《宾退录》;标点;文字;校勘

南宋赵与时的《宾退录》是一部颇具影响的笔记体著作,全书10卷,八万余字,是宋代笔记中的上乘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可为《梦溪笔谈》及《容斋随笔》之续”,有学者誉之为“宋人杂说之最佳者”。[1]161

据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五十四记载,《宾退录》最早著录于焦竑《经籍志》(《宾退录》附录三)。[1]159齐志平说,《宾退录》的刻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南宋临安府睦亲坊南陈宅经籍铺本(或称宋书棚本,今简称宋本),该本似为今世仅存之宋本,江阴廖氏对雨楼本、吴兴张氏择是居本、《古书丛刊》本均属于该系统;二是乾隆十七年存恕堂仿宋本,该本所仿宋本今不可考,但知其与书棚本绝非一本,两本各有短长,可以互勘。另有《学海类编》本及明钞本一种,清钞本三种,介于以上两种之间,文字或同宋本,或同存恕本,偶有异文,亦多讹误,在校勘上用处不大。[1]4

目前,《宾退录》有四个点校本: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以存恕堂本为底本,齐治平先生校点(以下简称83版);1985年中华书局本,以《学海类编》本为底本;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丛书本,底本为《古书丛刊》本,傅成校点,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丛书又翻印了此本;2013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笔记》丛书本,底本为《学海类编》本,姜汉椿校点。

比较而言,四个点校本中83版出现最早,影响更大。整理者齐治平先生“以存恕堂本为底本,以宋本对校,以其他各本作为参考”[1]5来点校此书,比勘异文,订正了不少讹误,为我们研读《宾退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应该说,83版是目前最好的整理本,自其问世以来,研究者往往以之为据。

但是,我们在使用83版时也发现,其中仍有一些错误或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标点和文字两个方面。

一 标点方面

正确的标点体现了整理者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反之,错误的标点不仅反映了整理者对文本的错误理解,还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使用。本书标点方面主要有断句错误(1条)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17条)两方面。

(一)断句错误

卷九:虽《集韵》“枇亦作笓”,《类篇》“笓,又毗至切,栉属”,然二书晚出,不当从。古诗曰:“其比如栉。”[1]112齐志平《校勘记》曰:“不当从”各本均作“当从”,文意不顺,今以意补“不”字。[1]122

按,此处不应补“不”字,该句断句错误所以导致文意不顺。“其比如栉”四字出自《诗经·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此处误把《诗经》称作古诗,《诗》即指《诗经》。“古”与《集韵》《类篇》相对,指前文所述《说文》《博雅》等书,然后举《诗经》作进一步例证,故该句应断为:

虽《集韵》“枇亦作笓”,《类篇》“笓,又毗至切,栉属”,然二书晚出,当从古,《诗》曰:“其比如栉。”

(二)误用标点符号

误用标点符号有不同的情况:误加书名号、漏加书名号、书名号位置不当、误加引号、引号位置有误、漏加省略号等,下面分别说明。

1.误加书名号

卷一:近时有妄人假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序》称……[1]9

卷二:有《平水老人诗集》十卷,行于虏境……《序》称其父当宋大观三年上舍登第,后中宏词科,季年尝任给事中。[1]18

按,卷一中的序指《老杜事实》之序,卷二中的序指《平水老人诗集》之序,均不应加书名号。

卷八:绍熙庚戌腊,从会稽西归,至甲寅之夏季,《夷坚》之书绪成辛、壬、癸三《志》,合六十卷,及《支甲》十卷。[1]98

按,“三志”指的是《辛志》《壬志》《癸志》,故“志”不应加书名号。

2.漏加书名号

卷一:兰亭石刻,惟定武者得其真。[1]2

按,“兰亭石刻”四字应加书名号。《兰亭考》卷十一曰:“《兰亭石刻》世以定武为最先,公熙宁间得此本,志而藏之。”[2]144该书卷六:“定武《兰亭石刻》,富春何子楚能道其详……故世传定武者有二,今宜中所藏两卷,此其善者也。”[2]119《宝刻丛编》卷六亦曰:“定武郡斋旧有《兰亭石刻》,为薛师正之子绍彭易去。”[3]288

卷二:《摭言》载其(郑合敬)宿平康里诗云:“春来无处不闲行,楚闰相看别有情。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1]23

按,《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七:郑合,一作郑合敬《及第后宿平康里诗》。[4]7636“宿平康里诗”应加书名号。

卷三:“鬲子、天隹、漏篮三物,本草皆不著。”[1]33

按,此处本草指《本草经》,当加书名号。“皆”指鬲子、天隹、漏篮三物。

卷九:周益公《行归正人萧中一次妻耶律氏制》,谓次妻二字,别无经据,乞改称小妻。札子中注云“出汉书”,指此。[1]112-113

按,“汉书”指东汉班固所作《汉书》,故应加书名号。

3.书名号位置不当

卷一:《王子年拾遗记》载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二名翻羽,三名奔霄,四名超影,五名踰辉,六名超光,七名腾雾,八名挟翼。[1]7

按,《王子年拾遗记》当为:王子年《拾遗记》。王子年即王嘉。《十六国春秋·王嘉传》:“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著《拾遗记》十卷,其记事诡怪,今行于世。”[5]681该处所引八骏之名见《拾遗记》卷三。[6]324

卷一:杨文公《谈苑》载国朝赐带之制,谓:驸马都尉初选尚,赐白玉带;亲王皇族皆许通服雕玉、白玉等带。[1]12

按,此条出自《杨文公谈苑·赐带》:“唯驸马都尉初选尚,赐白玉带。”[7]73《杨文公谈苑》为宋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而成的一部笔记著作。杨亿即杨文公,此书是杨亿在真宗朝与人闲谈时,由其门人黄鉴记录下来的,故“杨文公《谈苑》”应为《杨文公谈苑》。

卷八:今按《礼记》《注》:“水庸,沟也。”[1]103

按,郑玄注“三《礼》”,《礼记注》为其中之一,是一部独立的书,原与《礼记》分开别行,宋人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附在《礼记》原文之下。“《礼记》《注》”应为《礼记注》。

4.漏加引号

卷八:《礼》,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侠者,夹。谓男子一拜,妇人两拜,夹男子拜。[1]105

按,《仪礼》卷五:“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8]100《礼》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礼》:“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

5.误加引号

卷一:王仲言明清《挥麈录》谓:“玉带为朝仪始此。其后尝赐王安石,安石力辞,不从,不得已受诏,次日即释去。至徽宗朝,以赐蔡京,京请佩金鱼以自别于诸王,从之。自是何执中、郑居中、王黼、蔡攸、童贯皆受赐。”[1]12

按,双引号应去掉。此处把赵与时的叙言误作记言。

卷三:《玉壶清话》云:“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丁晋公奏曰:‘每升三十。杜甫诗曰: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1]34

按,此条见《玉壶清话》卷一:上遽问近臣曰:“唐酒价几何?”无能对者,唯丁晋公奏曰:“唐酒每升三十。”上曰:“安知?”丁曰:“臣尝读杜甫诗曰:‘蚤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是知一升三十钱。”上大喜曰:“甫之诗自可为一时之史。”[9]1可见,此处为赵与时意引,故不应加双引号,原条目中单引号应相应改为双引号。

卷五:《列仙传》:“琴高,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弟子洁齐候于水旁,且设祠屋。果乘赤鲤出,祠中留一月余,复入水去。”[1]57

按,该条内容为意引,不应加双引号。《列仙传》卷上:“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之间二百馀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傍,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旦有万人观之,留一月馀,复入水去。”[10]494-495

6.漏加省略号

卷三:汉成帝诏言:“昌陵作治五年,客土疏恶,终不可成。”服虔注曰:“取他处土以增高,为客土。”[1]34

按,此条引自宋代杨侃《两汉博闻》卷五“客土”条,“昌陵作治五年”下有“百姓罢劳”四字[11]97,所以,此处引文应为:“昌陵作治五年……客土疏恶,终不可成。”

卷五:《颜氏家训》载:“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徧满经传。”[1]58

按,此条见《颜氏家训·杂艺篇》[12]986-987,“加以专辄造字”下有“猥拙甚于江南”。所以,此处引文应为:“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徧满经传。”

7.引号位置有误

卷四:陆放翁《入蜀记》载其“入沌后,见舟人焚香祈神云:‘告红头须小使头,长年三老,莫令错呼错唤。’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公是也。’长读如长幼之长……”[1]54

按,“入沌后”三字不是《入蜀记》该条原文,是赵与时叙述之语,应放在前引号之前。

卷五:余按《魏书·江式传》:“延昌三年,上表论字体不正,略曰: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1]58

按,“延昌三年,上表论字体不正,略曰”几个字不是《魏书·江式传》的原文,是赵与时叙述之语,故不应放在引号内。

二 文字方面

卷二:殷均书,如高丽人抗浪,乃不有意气,而姿颜自足精味。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尚风轨,殊不寒乞。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1]19

按,“殊不寒乞”,宋本、四库本、择是居本、《古书丛刊》本均作“然不寒乞”。“风轨”指风标、规范,“寒乞”指艺术作品风神不足,浅薄。从语境和句义来看,殷均书和陶隐居书前半句和后半句语义转折,有转折词“而”,此句讲徐淮南书,用转折词“然”与前后语义切合,谓徐淮南书虽然崇尚风标、规范,然而并不缺乏风神、并不浅薄,“然”字是。

卷二:吴施书,如新亭伧父,一往扬州,逢人共语,语便态出。[1]19

按,“一往扬州,逢人共语”,宋本作“一往似扬州人共语”。据方一新考证,“一往”是六朝时俗语,义为“仓猝、突然”,后人不理解此义,训“一往”为“前往”义,误改“一往似扬州人共语”为“一往扬州,逢人共语”。[13]据文义及方先生考证,宋本是。

卷二:岑彭引兵从光武,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教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耿弇图之,而车驾东归。[1]24

按,“教”字,宋本、四库本、择是居本均作“救”,是。此条引自《后汉书》卷十七:“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联弇围之,而车驾东归。”[14]541《后汉书》卷十三亦有:“八年,帝使诸将攻隗嚣,述遣李育将万馀人救嚣。”[14]660可知“教”“救”形近讹误,标点也应改为: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耿弇图之,而车驾东归。可见用字错误,也会引起标点错误。

卷三:余按《唐会要》,武德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诏:“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九日,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钓,永为常式。”[1]29-30

按,“九日”,宋本、四库本、择是居本、《古书丛刊》本等均作“九月”,是。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断屠月禁杀日》引《宾退录》此条云:“正月本是断屠月,不应单举九日,当是‘五月、九月’四字,传写有脱漏耳。”[15]

卷四:引洪文敏《夷坚己志》:三人人争不决。[1]51

按,此处衍一“人”字。宋本、四库本、择是居本及洪迈《夷坚志》皆作“三人争不决”。

卷七:按《山海经》载诸山之神,各举其形状,及祠之之物,有糈者居多。如……自支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糈用稌。[1]94-95

按,“支几山”,宋本、四库本等均作“女几山”,是。《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九经》:“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16]300《山海经》及各文献中均未见“支女山”。“支”与“女”形近讹误。

卷九:予既爱其(韦应物)诗,因考次其平生,行义官代,皆有凭藉,始终可概见如此。[1]121

按,“代”字宋本、择是居本作“伐”,四库本作“阀”。“官代”文意不通,当作“官阀”。此处“行义”指“履历、事迹”,“官阀”指“官阶、门第”。

另外,齐治平先生在《宾退录》前言中说:“《宾退录》所引各书,今尚存者,均尽量检核原文,审其异同,悉心勘正”[1]5,可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但以下三例原书征引有误,齐先生尚未指出,特在此补充说明:

卷一:会稽虞少崔仲琳送林懿成季仲诗云:“男儿何苦敝群书,学到根原物物无。曾子当年多一唯,颜渊终日只如愚。水流万折心无竞,月落千山影自孤。执手沙头休话别,与君元不隔江湖。”阅《庚溪诗话》,喜而录之。[1]6

按,《庚溪诗话》卷下载有此诗,前曰:“林懿成季仲为太常少卿,永嘉人,颇喜为诗,尝与会稽虞仲琳少崔相好,虞颇通性理之学,林以诗送其行。”[17]75由此可知,该诗是林懿成送虞少崔的诗,而不是虞少崔送林懿成的诗,《宾退录》记载有误。林懿成所著《竹轩杂著》卷二收有此诗,记载亦与《庚溪诗话》同。另,《全宋诗》卷一七九〇[18]19960载有此诗,只个别位置有异文,作者即为林懿成,可为又一佐证。

卷二:“张友直如宫女插花,媚娇对鉴,端正自然,别有一种骄态。”[1]20

按,此处“张友直”当为“张友正”之误。此条为米元章续《淳化法帖》第五卷“梁武帝评书”,评各家书法中的一条。据王宏生考证[19],《宋史·张士逊传》对张友直记载颇详,然未云其善书,“子友直,字益之……幼子友正,字义祖。杜门不治家事,居小阁学书,积三十年不辍,遂以书名。神宗评其草书为本朝第一。”可见,善书的当为张友正而非张有直,张友正善书,亦见载于黄庭坚《山谷别集》、叶梦得《避暑录话》、徐度《却扫编》等书。

卷五:《战国策》旧传高诱注,残缺疎略,殊不足观。姚令威宽补注,亦未周尽。[1]65

按,姚宽当为姚宏之误。姚宽是姚宏之弟,著有《西溪丛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鲍氏《战国策注》中亦指出:“案,《补注》乃姚宽之兄姚宏所作,此作姚宽,殊误,谨附订於此。”[20]512士里居丛书影宋本《战国策注》,题名即为汉高诱注,宋姚宏补注。

结语

83版《宾退录》是该书几个点校本中的佼佼者,已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它不仅泽惠学林,其在点校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被后出的点校本沿袭,因此,对《宾退录》的进一步整理,将有利于《宾退录》文本的完善和利用。

[1]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桑世昌.兰亭考[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陈思.宝刻丛编[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彭定求,等.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崔鸿.十六国春秋[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王嘉.拾遗记[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7]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杨文公谈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郑玄.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刘向.列仙传[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杨侃.两汉博闻[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2]颜之推.颜氏家训[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3]方一新.《全晋文》解诂[J].杭州大学学报,1989(2).

[1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顾吉辰.《新旧唐书·刑法志》订误[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16]张步天.山海经解[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

[17]陈严肖.庚溪诗话[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8]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王宏生.米芾《书评》考辨[J].襄樊学院学报,2007 (7).

[20]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责任编辑:李 青〕

Proofreading of the 83 Edition of Bin Tui Lu

ZHU Chunyu
(College of Humanit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Bin Tui Lu published by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in 1983 is one of themost influential editions among the several proofread and punctuated editions.But there aremany errors in punctuation and character usage in some places also remains to be discussed.

Bin Tui Lu;punctuation;character;proofread

H131;I207.41

A

1671-5365(2015)02-0100-06

2014-10-1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104)

朱春雨(198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代汉语词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书名号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书名号这样用才完美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书名号回来了
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不要使用顿号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唐宋元人总集考辨
"书名号"让我挑起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