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系长6油藏二氧化碳驱技术方案优选

2015-02-17 09:01廖新维黄海龙张凤远穆凌雨
特种油气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开发方式关井产油量

叶 恒,廖新维,黄海龙,张凤远,穆凌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三叠系长6油藏二氧化碳驱技术方案优选

叶 恒,廖新维,黄海龙,张凤远,穆凌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针对长庆油田三叠系长6特低渗透油藏物性差、水驱开发采收率低、含水上升快等问题,研究CO2驱在该油藏中的应用。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分别对CO2水气交替驱(CO2-WAG)和CO2连续气驱的注采参数进行了优选,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这2种开发方式。得到了最优的技术方案:采用CO2-WAG驱技术,产油速度提高1.5倍,单井平均产油速度为3 m3/d,关井气油比为1×103m3/m3,单井注气速度为1×104m3/d,水气比为1,交替注入6个月。模拟结果表明,20 a预测期内,优选方案的采出程度比水驱增加了9.7%。优化CO2驱方案适合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

特低渗透油藏;CO2水气交替驱(CO2-WAG);CO2连续气驱;三叠系长6油藏

0 引 言

三叠系长6油藏属于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为12.48%,平均渗透率为1.98×10-3μm2,原始地层压力为10 MPa,饱和压力为6.85 MPa,压力系数为0.7~0.8,属于低压油藏。当地层压力大于17.5 MPa,地层微裂缝开启。地层温度为48.88℃。截至2013年底,油藏的平均含水率超过了50%。

CO2驱替技术在国内的一些油田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8]。但目前缺乏对三叠系长6油藏CO2驱技术方案的研究。王欢等人对其相邻的安塞王窑长6储层进行了CO2驱研究,但主要为CO2水气交替驱(CO2-WAG)的研究[9-18]。针对目标油藏,需要分别对CO2-WAG驱和CO2连续气驱2种开发方式进行了优选对比,获得最优技术方案。

1 模型的建立

选择目标油藏的4个典型井组作为试验区,为了更精确模拟边界间的物性交换,研究范围向外扩大了1个井距。根据资料建立组分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网格总个数为20 976(76×46×6),模拟过程中将原油分为8个拟组分(表1)。该区原油CO2最小混相压力为15 MPa。模型通过历史拟合得到修正。

表1 拟组分的原油组成

2 CO2驱开发方案的优选

从2014年1月1日开始,模拟注CO2,以20 a为限,研究其开发效果。试验区内部分别模拟了CO2连续气驱和CO2-WAG驱,而试验区外部扩大部分则保持原有的注采情况。将采出程度和换油率(20 a增油量/总注气量)作为优选的评价指标。

2.1 CO2-WAG驱注采参数优化

注采参数的权重由大到小为:注采比、关井气油比、注气速度、水气比[10-11]。因此,根据该权重设置优化先后顺序,使用单因素分析法,一共设计了19组方案(表2)。定日产油量生产,当不能满足定日产油生产时,改为定井底流压生产。

表2 CO2-WAG驱注采参数优选方案设计

2.1.1 日产油量

设计5组方案进行优选,方案编号为表2中1~5,模拟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当日产油量达到3.0 m3/d时,采出程度达到最优值,继续增大产油量,采出程度几乎不再变化且换油率变化较小。压力、关井数、波及系数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优选日产油量,从上述3方面进行分析。压力水平方面,日产油量与压力呈负相关,日产油量低于3 m3/d时,地层平均压力高于地层的裂缝开启压力(17.5 MPa),造成气窜。当日产油量高于3.5 m3/d时,平均地层压力低于混相压力(15 MPa);关井程度方面,关井数与日产油量呈正相关,方案1~5各自的关井数分别为9、9、10、11、12。生产中,关井越少越好;波及系数水平方面,波及系数与日产油量呈正相关。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日产油量的优选值为3 m3/d。

图1 不同日产油量方案下的采出程度和换油率

2.1.2 关井气油比

设计了5组方案进行优选,方案编号为3、6、7、8、9,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关井气油比为1×103m3/m3时采出程度和换油率最大。同理,从压力水平、关井数和波及系数3个方面进行分析,关井气油比与关井数和波及系数呈正相关,与压力水平呈负相关。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关井气油比的优选值为1 000 m3/m3。

图2 不同关井气油比方案下的采出程度和换油率

2.1.3 注气速度

采用地面注气速度,设计了5组方案进行优选,方案编号为3、10、11、12、13,模拟结果见图3。由于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的注入能力有限,当注气速度不小于2×104m3/d时,不能将所有气体注入,达不到设定的注气量。由图3可知,当注气速度为1×104m3/d时,采出程度达到最优值,继续增加注气速度,采出程度几乎不再变化且换油率下降迅速。同理,从压力水平、关井数和波及系数3个方面进行分析,注气速度与波及系数、关井数和压力水平呈正相关。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注气速度的优选值为1×104m3/d。

图3 不同注气速度方案下的采出程度和换油率

2.1.4 水气比

设计了5组方案进行优选,方案编号为3、14、15、16、17,模拟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水气比为1 m3/m3时采出程度最高,继续增大水气比虽然有更好的换油率,但采出程度下降过快。同理,从压力水平、关井数和波及系数3个方面进行分析,水气比与波及系数、压力、关井数呈负相关。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水气比的优选值为1 m3/m3。

图4 不同水气比方案下的采出程度和换油率

2.1.5 交替周期

设计了3组方案进行优选,方案编号为3、18、19。模拟结果表明,不同交替周期在采出程度、换油率和波及系数方面的结果都相差不大,主要的差别在于当注气周期和注水周期均为12个月时,单个周期内注气时间长,压力水平过大,实际生产中导致裂缝开启,影响开发效果。而注气周期和注水周期均为3个月时,交替周期太过于频繁,不利于实际的操作。因此,交替周期的优选值为注气、注水周期均为6个月。

综上,CO2-WAG驱的优选方案为表2中方案编号3。

2.2 CO2连续气驱注采参数优选

使用单因素分析法,共设计了12组方案。优选方法与CO2-WAG驱参数优选类似。优选参数结果为:平均日产油为4 m3/d,关井气油比为2×103m3/m3,注气速度为1×104m3/d。

2.3 CO2驱开发方式优选

根据上述2种开发方式各自的优选方案,对开发方式进行了优选(表3)。由表3可知,2种开发方式的采出程度一致,但CO2-WAG驱的换油率几乎是CO2连续气驱的2倍。因此,优选的开发方式为CO2-WAG驱。

表3 优选的开发方式对比结果

从压力、波及系数和关井数三方面对优选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压力和波及系数对2种开发方式的影响差别不大。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关井数,由于CO2-WAG驱防止了气体的过早气窜,导致CO2-WAG驱关井数(10口)远小于CO2连续气驱的关井数(16口)。因此,CO2-WAG驱能够实现更好的CO2换油率。

3 优选的CO2驱技术方案预测

优选方案增产效果预测:预测时间为20 a,试验区采用CO2-WAG驱采出程度为39.9%,而水驱的采出程度为30.2%。相对水驱,CO2-WAG驱提高采出程度9.7个百分点。此外,CO2总注入量为27.22×104t,埋存量为13.79×104t,滞留率为0.51。因此,优选的CO2驱方案是一种适合该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方式。

4 结 论

(1) 保证CO2驱能取得最优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压力水平、关井数和波及系数。

(2) 对于三叠系长6油藏试验区,优选了CO2驱的技术方案。最优技术方案为:注气方式为CO2-WAG驱,产油速度提高1.5倍,平均单井日产油为3 m3/d,关井气油比为1 000 m3/m3,单井注气速度为10 000 m3/d,水气比为1,交替周期为6个月注气,6个月注水。

(3) 试验区优选方案增产效果预测:预测时间为20 a,相对水驱,CO2-WAG驱提高采出程度9.7个百分点。

[1] 廖长霖,廖新维,赵晓亮,等.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及埋存可行性研究——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20(5):79-83.

[2] 李延军.海拉尔油田注空气和CO2驱试验效果及应用潜力[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5):132-136.

[3] 罗二辉,胡永乐,李保柱,等.中国油气田注CO2提高采收率实践[J].特种油气藏,2013,20(2):1-7.

[4] 娄毅,杨胜来,章星,等.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5):78-80.

[5] 李士伦,郭平,戴磊,等.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22(3):41-45.

[6] 刘炳官,朱平,雍志强,等.江苏油田CO2混相驱现场试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2,23(4):56-60.

[7] 马涛,汤达祯,蒋平,等.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J].油田化学,2008,24(4):379-383.

[8] Lian hai L,Bing guan L.A feasibility research method and project design on CO2miscible flooding for a small complex fault block field[C].SPE50930,1998:501-515.

[9] 王欢,廖新维,赵晓亮.特低渗透油藏注CO2驱参数优化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6):95-103.

[10] 熊健,郭平.低渗高含水油藏注气参数正交实验研究[J].吐哈油气,2012,18(4):334-336.

[11] 宋兆杰,李治平,赖枫鹏,等.水驱油藏转注CO2驱油参数优化与效果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6):42-47.

[12] 王光付,廖荣凤,李江龙,等.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及前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03):84-89.

[13] 胡文瑞.中国低渗透油气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石油企业,2009,11(8):29-37.

[14] 袁林,赵继勇,张钊,等.靖安油田特低渗透油藏矿场注气试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85-88.

[15] 张俊,周自武,王伟胜,等.葡北油田气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06(31):85-87.

[16] 梅海燕,顾鸿军,徐国勇,等.克拉玛依油田五2西区油藏气水交替驱方案设计[J].新疆石油地质,2006,01(27):59-61.

[17] 李向良,李振泉,郭平,等.二氧化碳混相驱的长岩心物理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5):102-104.

[18] 王高峰,郑雄杰,张玉,等.适合二氧化碳驱的低渗透油藏筛选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03(42):358-363.

编辑 张耀星

20150116;改回日期:201506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研究”(U1262101)

叶恒(1990-),男,2012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油气藏数值模拟方面的科研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4.034

TE341

A

1006-6535(2015)04-0129-04

猜你喜欢
开发方式关井产油量
长关井综合治理效果分析
甘蓝型油菜的产油量分析
钻关区生产动态变化规律
——以B3区块为例
井下作业发生井喷的安全处理措施
配方施肥对澳洲茶树枝叶产量和产油量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方案背景下的高一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数字海洋的开发方式选择和研究
不同海拔条件下春油菜光合生理和产油量的响应
关井也需匠心
车身开发中的尺寸工程技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