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2015-02-18 00:54姚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24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姚红

论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姚红

通过构建立体的医德理论课程体系,营造有利于医德养成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培养体系。

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

10.3969/j.issn.1671-489X.2015.24.073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医学院校是医学生良好医德形成的摇篮,对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初始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培养体系。

1当前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院校缺乏系统的医德理论课程体系 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不可能产生道德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德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医学生提升自身医德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医学生的医德理论知识是较为欠缺的。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就读期间,其医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医德课程这个载体来实现的。从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一般情况看,尚未建立起纵横交织、全面而立体的医德课程体系。以医学伦理课为例,目前很多院校课程设置的课时数偏少,一般只有30学时左右,考核的方式也主要以考察课的方式来进行,很难引起医学生的重视。各医学院校为了保证专业课教学,与医德理论相关的其他课程开设少,导致医学生所能接收到的医德理论知识严重欠缺,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医德培育。

医学院校医德养成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环境,良好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将会对医学生的医德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熏陶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医学院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医学院校的领导者看来,搞校园文化活动是不务正业,因此存在抓专业课教学与抓校园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对医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不闻不问。还有一些医学院校虽然开展了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但是活动品味不高,设置的活动内容娱乐性内容过多,过于迁就大学生的感观刺激和一般兴趣,缺乏与医德培育相关的启迪性内容。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规律。社会实践对于医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开阔视野、锻炼才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医学生接受医德培育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有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为医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有的院校把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很难引导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育医德素养。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指导和协调。

2 积极构建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培养体系构建立体的医德理论课程体系

首先,要开设一些医德理论课程相关的前置课程。医德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因此,在医德理论课程开设之前,需要各医学院校首先开设这些与之相关的前置课程。以法学为例,医学院校可结合医学生的特定职业需求,开设与医学专业相关联的法律课程,如执业医师法、法医学、卫生法等。

其次,要高度重视作为医德主干课程的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开设。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医学伦理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时较少、覆盖面低、授课教师不专业。从课程性质来看,在一些医学院校,该课程是作为考察课和选修课设置的,很难引起医学生的重视,而且课时也较少,一般只有30学时左右。从承担医学伦理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来看,大多是人文社科部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门的教师来承担,他们囿于专业限制,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授课质量可想而知。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医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揭示医学道德的意识现象与活动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协调各种医学道德关系的课程[2]。对于医学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伦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将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关医德知识和规范,加强对医德修养的塑造。

最后,开设相关选修课。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理论课时有限,显然所有课程都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行设置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补充。如可以通过选修课讲解《医德史》、孙思邈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

营造有利于医德养成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分为校园外部文化环境和校园内部文化环境两个方面。从校园外部文化环境来看,医学院校可以结合本校特点,设计制作出能够凸显本学校医德精神的校园雕像与题词、宣传长廊、宣传标语、碑刻格言警句、主题文化广场等。从医学学校的校园内部文化环境来看,医学院校可将医德精神渗透到本学校的校歌、校训中,并通过各种校内文化活动进行宣传,使医德精神内化到医学生心中。比如,吉林医药学院的校训是“博学厚德,扶伤济世”,其中就渗透着高尚的医德精神。同时,还要以各种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引导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艾滋病宣传日、512国际护士节等,通过征文、演讲、辩论、座谈、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中增进医德素养。

提升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就目前来看,医学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流于形式。因此,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根本上去提高与医德养成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首先,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此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本学校各专业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医德素养实际情况来部署社会实践活动,合理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人员安排、经费使用、制度保障等内容。

其次,医学院校应该让医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来开展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公共卫生系的医学生可以到农村开展医疗保健知识宣传活动,帮助农民了解真正受用的医疗知识;检验系的医学生可以到附属医院去进行社会调查,亲自体会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通过换位思考亲身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这将极大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3 结语

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初始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要通过构建立体的医德理论课程体系,营造有利于医德养成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体系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构建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培养体系。■

[1]方莉.构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开辟后示范校德育建设新路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5(3).

[2]宫福清,等.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

G641

B

1671-489X(2015)24-0073-02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当代西方道德教育与我国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结合研究”(基金编号:2014年第373号)。

作者:姚红,吉林医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32013)。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