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链—产业联动研究的理论基石

2015-02-18 09:30董千里江志娟
物流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服务

董千里,江志娟,2

(1.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2.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1 引言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而目前普遍认为物流企业处于散、小、弱等状态,笔者认为物流链是物流业组织化的一种方式。本文重点从集成场的视角,阐述物流链作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途径,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理论基础。

对于物流链和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文献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商(简称集成物流商)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给过程(田宇,2002;闫秀霞,2005;蔡云飞,2006;刘伟华,2007;崔爱平,2008),强调集成物流商的核心作用以及物流服务供给“过程”的研究;物流链是物流系统化、集成化的组织形式,是基于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服务的集成(李克宁,1988;孙元欣,1997;董千里,1997,2010),强调物流服务的集成,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然而,笔者在物流集成场理论研究中,将集成物流商作为物流集成体的网链结构视为高端网链结构[1],将物流服务供应链纳入到了物流链的研究范畴中。虽然国内学者关于物流链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和结论,但是,将物流服务供应链纳入物流链研究范畴有利于物流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延伸并拓展物流链理论基础研究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值得进一步探讨。

2 文献研究综述

2.1 物流服务供应链

LSSC(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即物流服务供应链。田宇(2002)[2]探讨了以集成物流商为主导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由资源物流商、功能物流商和集成物流商构成;闫秀霞等(2005)[3]分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结构,进一步提出了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是以集成物流商为核心,将链上的物流服务业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蔡云飞等(2006)[4]将物流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给过程,并列出了供应链上七类物流服务供应链成员、五类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业务内容。刘伟华(2007)[5]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种以能力合作为核心的服务供应链。崔爱平等(2008)[6]将LSSC定义为:LSSC指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以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服务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整合链上所有物流资源,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顾客价值管理集成,创造从物流分包商到物流需求方的物流服务增值的完整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2.2 物流链

1988 年李克宁[7]编译的《企业物流革新十原则》中提到了“物流链”一词,认为企业是物流链中的一环。1995年孙元欣[8]在《JIT实时管理及其应用前景》中,认为整个物流链上各类企业公开内部信息、互相协调、长期合作、互利互惠、质量保证、运转可靠,能够实现系统总体优化。孙元欣(1997)在对麦德龙的销售物流即时管理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了对物流链的认识,认为麦德龙的会员客户、销售店面、仓库、采购运输、制造供应商逐级商品补充和流动形成一条高效的物流链[9]。董千里、闫敏(1997)在《物流战略管理研究》中提出物流链是将传统概念上的两点(城市、货运站、运输枢纽等)之间的货物位移与两端点上的延伸服务(如订货、取货、分拣、包装、仓储、装卸、配送、咨询及信息服务等)紧密结合为一体,使货物(物品)从最初供应者到最终用户间的各个物流环节成为完整的链[10]。张仁俐、董千里(2001)[11]在《EDI 在物流链中的作用》一文中,认为从功能的角度,物流链由原料组织、生产、销售、运输装卸以及库存控制等环节构成。黄祖辉等(2006)[12]在关于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研究中,进行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纵向组织化程度分析时,认为物流链的成员涵盖了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物流服务提供方。按照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将农产品物流链分为随机型物流链、计划型物流链、农户自助型物流链和准时制物流链四种典型的形态。董千里(2010)[13]将物流链定义为是由相互衔接的物流活动构成一体化的物流运作过程。鄢飞(2013)[14]认为物流链可以分成以产品供应链为载体的物流链和物流服务供应链。

2.3 物流链与LSSC的研究述评

在国内对物流服务传递过程进行研究有两个分支:田宇(2002)提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和李克宁(1988)编译的《企业物流革新十原则》中提到的“物流链”。LSSC的研究基于集成物流商的核心作用,对物流服务过程的研究,主要从服务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1,15-17]、绩效评价[2,18-19]、协调机制[20-24]等方面进行研究,崔爱平等(2008)对LSSC的演化机制、概念、管理方法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缺乏对LSSC的运作与实践的研究。董千里(1999)[25]将物流链作为物流系统化、集成化的组织形式,贯穿于《高级物流学》全书,并进一步提出物流链管理。从物流链到物流链管理,显然物流链的应用多于理论研究,应用物流链和进行物流链实证研究的文章较多,但缺少对“物流链”的理论框架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关于物流链的研究在于基于物流链的基本概念,从集成场的视角分析物流链形成的条件、结构特征、协调与稳定的基础以及物流链的运作形式。LSSC侧重服务供应链的过程研究,而物流链侧重物流服务的集成研究,但LSSC和物流链的研究对象都是物流服务供应链。可以将物流服务供应链纳入到物流链的研究范畴中,本文从集成场理论的视角,将物流链定义为:物流链是物流集成体在基核的集成引力作用下,为目标客户集成各业务主体的物流服务能力,将物流资源商、物流功能商、集成物流商和客户等通过场线形成的网链结构。

3 物流链的理论基础

3.1 物流链的基本结构

马啸来(2012)[26]运用系统的观点,将物流节点和物流路径作为物流链的主要构成元素,研究了在一个位置有多个物流节点和物流路径可供选择时,如何确定最优物流链的问题。该研究阐述了节点与路径之间的关系,从物流链的实物形态上探讨了物流链的选择,但未对物流链上的物流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做深入的挖掘。物流链是一条动态的链式结构,由于物流主体的业务运作方式、技术手段、管理理念以及物流战略的改变,都将使物流链的结构发生改变。因此,运用集成场理论中的物流集成体、场线、基核,能够更好地阐述物流链从形成、发展到相对稳定的过程,物流链的基本结构如图1 所示。物流集成体是含有物流集成主体单元和物流集成客体单元两种不同性质成分的有机体,物流集成体可以通过集成过程形成更大规模的有机体。如在物流网链结构中,集成物流商是物流集成体的表现形式并处于网链结构的高端。

图1 物流链的基本结构

根据物流集成体在物流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将物流运作分为点、线和网链结构模式,所谓“点”是物流资源商运作的基本模式,“线”是物流功能商运作的基本模式,而“网链”是集成物流商运作的基本模式。物流资源商通过提供设施(场地)、设备、人力、信息等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资源性物流服务;物流功能商提供专线或多线路运输等功能性物流服务;集成物流商通过整合物流功能商、物流资源商相关功能、资源为客户提供集成物流服务,如支持供应链的物流服务。从物流业的发展历程看,解决企业和市场小、散、弱、乱、差等现象,逐步从点、线运作走向网链结构运作,提供转型、创新的集成物流服务是一个发展趋势。因此,物流链是由物流集成体主导的物流业组织化的一种形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提供的是一体化的集成物流服务。

物流链是由集成物流商主导,并由其与客户和物流资源商、物流功能商构成的网链结构。物流链高端的龙头物流企业(即物流集成体)处于“结构洞”的位置,其主导着物流集成能力。集成物流商主导的物流链可以完成客户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业务系统化、集成化的物流服务全过程。

物流链具有服务性、动态性、竞合性和融合性等特征。

(1)服务性。物流链的内涵是物流服务供应链,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物流服务,因而物流链自身组织具有一般服务的非实体性质;其表现为以满足客户服务需求为目的,对各类物流服务的集成过程,因此,物流链是物流业走向有序化、组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

(2)动态性。物流链是一条动态的“链”,它的稳定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所服务客户的需求、规模等场源因素,进而决定其与物流企业资源、功能及其关系等因素。

(3)竞合性。物流链中的成员企业具有自主选择性,相互之间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为同一客户群服务,集合在一起协同运作,就会共享其利益。

(4)融合性。物流链需要并可以融入(客户)供应链中,成为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形成专业化程度更高,服务质量、效率和效益更好的产业联动合作关系。

在产业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物流集成体的主导能力及其与客户、物流商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可以使得多条物流链并存,并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联系在一起,形成物流服务网络。

3.2 集成场视角的物流链结构与特征

客户是物流服务需求的载体,当物流链上的客户是一条完整的产品供应链时,物流链与产品供应链相融合,形成由集成体、联接键、基核和场线等场元构成的集成场,如图2所示。因此,用集成场视角的基本范畴[27]分析物流链的结构,可以看到:

图2 物流链服务于产品供应链[28]

(1)集成体是主导物流链形成的龙头企业—集成物流商,集成物流商为满足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需求,整合上游的物流功能商,物流功能商为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整合上游物流资源商的物流资源,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利用。集成体掌握(场源)基核,其主导物流链的形成,具有较强的集成引力,并合成物流集成力,影响或决定物流场线绩效。

(2)基核涉及集成体所掌握的市场需求、物流基地等场源,起到吸引相关物流功能商、物流资源商等其他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链活动的作用。

(3)联接键首先是物流链与客户联接形成的需求-供给的稳定结构,一般是由信息型、资源型、功能型、技术型、功能型或过程型联接键形成的衔接方式,这种关系越紧密、越稳定,对物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会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是物流链构成的各类经营主体(合成场元)之间的衔接关系,大多是信息型、资源型或功能型衔接关系。

(4)场线是各业务主体到最终客户之间形成的阶段性或全过程的集成物流服务(轨迹)绩效。

3.3 物流链的形成机理

从物流专业化分工与集成的演进过程看,初级阶段物流活动以分割的形式分散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一体化,企业内部分工向外部分工市场化,形成新的市场化分工组织—第三方物流,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促使供应链管理形成,进而发展形成服务于产品供应链的物流链。物流链形成机理主要围绕着集成体、基核、联接键和场线等基本范畴展开和形成。

(1)场源集聚的核心竞争力是物流链形成的基本条件。物流链服务于产品供应链,产品供应链的集成物流服务需求是物流链形成的前提条件。物流链上各类物流企业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集中精力运营核心业务,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进行外包,如集成物流商的核心业务是为产品供应链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则将具体的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服务外包给专业的功能物流服务商进行运营,集成物流商集中精力进行物流链的规划和功能物流商的管理。

(2)联接键的稳定性表明了物流链与客户、物流链内部竞合机制的基本特征。这是物流链协调与稳定的基础。在有限的物流市场中,物流企业间共同分割物流服务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集成物流商的服务能力更强,其服务能力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根据非合作博弈理论,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只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假设物流市场中的物流企业有N个,其中有N1个物流企业选择不合作,有N2个物流企业选择合作,N=N1+N2,则N2 个物流企业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容易影响物流市场,使N1 个物流企业逐渐从不合作走向合作。

(3)通过全程场线体现出来的集成物流服务是物流链的最终产品。集成物流商是物流链的核心企业,其通过集成物流服务满足客户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的需求,集成物流服务的实现需要资源的集成、信息的集成、技术的集成、组织集成和文化集成等[29]。集成物流商利用其集成的优势服务于产品供应链,随着集成物流商集成能力的增强,将促进产品供应链的集成,使得物流链与产品供应链之间逐步实现融合,进而实现产业的有序化发展,物流链与产品供应链的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

3.4 物流链的协调与稳定

集成物流商主导物流链的形成,但物流链上的物流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合作关系,因此,协调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物流链稳定的必要条件。作为虚拟的物流链,其协调的主体是物流企业本身,集成物流商是物流链的核心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集成引力,促使企业间通过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使物流链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需要探究集成物流商如何形成较强的集成引力的问题。系统观点一般将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分析研究对象本身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集成引力形成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资源动因和能力动因是集成物流商自身所具备的条件,称之为内因;市场动因是集成物流商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称之为外因,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集成物流商的集成引力。如图3所示,资源动因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所需的资源,能力动因是物流企业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市场动因是物流企业根据物流服务市场的环境,为了实施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集聚战略等进行的服务产品的市场定位。集成物流商作为物流集成体,其集成引力来源于其与其他物流主体之间的场线关系,而这些场线关系来源于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

图3 集成物流商的集成引力影响因素

集成物流商利用自身的集成引力,吸引物流资源商和物流功能商的合作,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刘伟华[4]认为物流企业的能力合作是物流链形成的关键,当物流链的上游企业具备下游企业所需的物流能力,同时物流链的总体效益大于物流链的成员单独提供物流服务的效益之和时,物流链成员期望达成合作。如果功能物流商具备物流服务集成商所需的物流能力时,物流服务集成商将物流能力外包给功能物流商。物流企业间合作后,物流链能够带给物流企业更加广阔的市场,物流资源商和物流功能商通过集成物流商的集成,能够满足客户的集成物流服务需求。因此,物流链的协调与稳定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物流链的协调与稳定路径

4 物流链的运作与实践—产业联动的理论基础

物流链伴随着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服务需求而产生,带动着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其他产业间的互动。物流链以其提供的系统化、专业化、集成化的物流服务,促进各产业的有序发展,是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石。

货运集散一体化是通过集成物流商整合物流功能商服务于产品供应链,是物流链的一种运作方式,货运集散一体化基本模型如图5所示。基本业务模式是经过集货、运输和配送的不同经营主体的合作,对客户提供“一票到底”的物流服务,在整合物流企业的基础上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物流中心是物流功能的集成基地,在这个基地上实现货物集散、信息交换、配装配载等物流业务,因此,物流中心在其服务范围内形成以物流中心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集成体,由货主、配送企业、运输企业、物流设备供应商等构成的物流链。物流中心之间通过联接键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业务传递等关系,实现更大区域范围的物流服务一体化,所构成的物流中心服务网络也是物流链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物流链的运作过程中,集成物流商通过整合各类物流企业,促进了物流产业的集聚,同时,其服务于零售商、供应商和制造商,引导制造业、零售业和物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并通过提供仓单质押监管等融资服务,使金融业和信息业融入物流链,物流链通过嵌入产品生产加工流程的方式,进一步促进了物流链与产品供应链的融合,因此,物流链促进产业集聚,是各产业间联动发展的纽带。

图5 货运集散一体化基本模型

5 结论

(1)物流链是产业有序化的有效组织方式,具有服务性、动态性、竞合性和融合性等基本特征。

(2)物流集成体是主导物流链形成的最重要的主动性合成场元。它是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形成组织和运作多样化的物流链核心实体,可通过信息化、规模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手段,促进物流链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3)全程物流场线体现了物流链的集成物流服务的形成过程和绩效。全程物流场线是集成物流服务形成的路径,包括其传递的物流服务,又涵盖承载物流服务实体的绩效。

(4)基核作为场源的载体,是物流链集成引力的形成之源,是形成物流链向心力的最重要的资源。

(5)不同类型的联接键实质是核心竞争力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在信息、资源、功能、技术和过程等方面所形成相对固定关系的共同作用,不仅促进了物流链的形成,而且决定了其稳定性。

物流链是物流业转型和升级的最新发展趋势之一。物流链的多样化组织形式,是物流集成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待运用集成场理论进一步的探索。

[1]董千里.基于集成场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网链融合发展机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3):1-5,8.

[2]田宇.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02,(4):21-23,26.

[3]闫秀霞,孙林岩,王侃昌.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特性及其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11):969-974.

[4]蔡云飞,邹飞.物流服务供应链及其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8):17-18.

[5]刘伟华.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崔爱平,刘伟,张旭. LSSC基本理论框架[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8,(1):1-6.

[7]李克宁.企业物流革新十原则[J].中国物资流通,1988,(1):31-32.

[8]孙元欣.JIT 实时管理及其应用前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53-56.

[9]孙元欣.析“麦德龙”的销售物流即时管理[J].上海商业,1997,(3):43-45.

[10]董千里,闫敏.物流战略管理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7,(1):93-96.

[11]张仁俐,董千里.EDI在物流链中的作用[J].中国物资流通,2001,(12):15.

[12]黄祖辉,刘东英.论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类型与形成机理[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4-8,16.

[13]董千里,陈树公,王建华.物流运作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鄢飞.关于物流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研究辨析及协同管理的思考[A].Proceedings of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 2013)[C].2013.

[15]任杰.基于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的集成物流服务商选择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5):111-112.

[16]丁蕊.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与优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17]陈虎,葛显龙.集成化服务供应链的物流服务商选择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3):1 034-1 036,1 041.

[18]郭梅,朱金福.基于模糊粗糙集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2007,(7):48-52.

[19]刘伟华,周丽珍,刘春玲,葛美莹.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方法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J].工业工程,2011,(4):52-57.

[20]刘伟华,季建华,顾巧论.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合作的质量监控与协调[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3):47-52.

[21]张德海.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22]刘伟华,季建华,包兴,顾巧论.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2):149-153.

[23]崔爱平.基于供应链契约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优化与协调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9.

[24]王晓立,马士华.供应和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1,(2):44-49.

[25]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6]马啸来.基于多重图的物流链选择决策模型及算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1):56-61,66.

[27]董展,董千里.构建物流集成场的主体思路与基本范畴[J].物流技术,2012,(5):1-3,10.

[28]董千里,鄢飞.物流集成场理论及实现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9]董千里.物流集成的形成机制探讨[J].物流技术,2009,(3):1-2,5.

猜你喜欢
供应链物流服务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