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路径——基于中德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

2015-02-20 10:07胡伟华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德国课程

李 颖,胡伟华,师 奇,黄 玲

(西安工程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04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1]指出,我国应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高度,制定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将教育开放作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开放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研究越来越多,主要涉及到现状分析、跨国教育与国际合作以及对其成功经验的借鉴等方面.刘京辉[2]基于德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对象、范围、学科领域、主要任务和措施等方面的介绍,指出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以欧美国家为主,也很重视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合作.徐理勤[3]主要从高等教育改革中国际化的作用、信息要素的国际化、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得出具体的启示;赖炳根等[4]总结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大力发展国际合作项目、课程国际化、加强教育质量监督策略和完善留学任务等方面的主要经验;吴坚[5]分析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学生国际交流、课程国际化、国际教育合作与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国外对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的研究多由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协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进行,涉及到欧盟成员国之间、欧美发达国家间以及欧盟与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合作.近年国内外对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多为某一领域具体措施的介绍或成功经验的启示,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总结.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主体为获得以知识资本为基本特征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目的,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按照世界教育服务贸易规则而进行的国家间高等教育资源交换过程[6].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一是将其理解为“国际化了的高等教育”的一种结果;二是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理解为一种对人的能力培养方向;三是理解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精神和态度观念;四是从内容的角度理解为一组与国际教育交流及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五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而言,将其理解为一种趋势和过程[7];本文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高等院校的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以及贯穿其中的整个过程.

2 中德高等教育的比较

就德国而言,基于其自身对国际资源和市场的依赖性,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中,无疑是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1年全球高等教育阶段长期留学生约430万人,其中21%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因其先进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别吸引了16.5%和13%的留学生,德国以6.3%的成绩紧随其后[8].本文比较了中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

2.1 国家政策的不同

德国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由《薪金法》统一规定,标准高于一般公务员,同时还享有各种津贴和安全保障.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一份名为“美国与其他八国集团成员国教育指标比较”的统计分析报告,德国公立学校不仅不收取学费且教师待遇最高[9].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虽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事实上,教师工资水平很难与公务员持平,相关福利和待遇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也很难得到全面落实.除此之外,德国各种国际项目的开展和奖学金的设置成为其高等教育资源成功输出的主要保障.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eutseher Akademiseher Austansehdienst,简称DAAD),作为德国特色的第三部门,其非官方的民间组织身份,在从事文化对话和交流时因其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交流活动得到高效运转.DAAD是德国高校和政府之间的中介组织机构,己成功开展了250多个项目,每年资助67 000多名德国国内外学者,2010年受资助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85%[10].而陕西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对于“输入”与“输出”项目的奖学金和科研投入力度仍然不足,除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官方组织之外,并未设立政府直接管辖的第三方组织为留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便利.

2.2 办学理念的不同

曾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柏林洪堡大学因“洪堡办学理念”曾使德国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耶路撒冷”,该理念在新时期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中有新的体现:第一,学术和教学自由.德国大学由政府出资、国家设立,却保持着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这种学术和教学上的自由氛围不仅能突出本校特色理念和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外国留学生和科研人员的理想之所.第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德国高等院校中同级别的综合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有严格区分,并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础上各有所重.综合性大学重科研与学术,应用型大学重实践和应用,两者紧密结合基础上的严格区分为国外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在选择目的院校时提供了明确方向.而陕西高等院校对同级别的综合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并未有严格区分,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可能忽视院校自身特色,或因科研压力较大忽视教学,这些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的不同

德国的高校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大学类型和不同的专业而定,并有相关的英文课程.在综合性大学里,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很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更多广泛的课程.在应用型大学里,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选择相关必修课程,学校通常与企业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并且专门设有一个学期的实习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平台.而陕西高校大部分学校缺少特色专业的双语或全英课程,其课程设置多属“一刀切”的方式,相关专业所要求的实习也大都流于形式.在课程评价方面,德国大学教师授课时没有固定的教材和严格的考勤制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期展示和笔试成绩决定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对学分的认定包括课上课下两方面的投入时长.此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和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作为陕西高等教育改革的借鉴,但基于中国现阶段国情和教育传统,大多高校对于本科生的评价方式的探索虽在进行,但期中、期末考试仍是目前评价和认定学生相对公平的评价方式.

3 陕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路径

3.1 现状

陕西作为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已成为西部高等教育的龙头和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在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陕西教育国际化也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全省高校已与50余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各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师生互访、互换、合作研究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但是,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投入不足,有些高校依然存在办学理念不够先进、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体系不够创新等问题.

3.2 路径

如何使当今中国特色文化和教育继续从陕西走向世界,是陕西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正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以上中德国高等教育的对比分析,结合陕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现状,本文提出陕西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如下几点具体措施:

(1)政策国际化 在陕西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初级阶段,足够的经费投入和合理使用是有效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切实保障.政府财政应着力加大在国际合作项目、教师待遇、奖学金设置以及第三方非官方组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采取激励措施,提高海外宣传意识,健全服务体系,设立国际化专项经费,营造国际化办学的氛围,保证陕西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宏观政策的正确方向.

(2)办学理念国际化 中德高等教育战略对话曾特别指出,国内大多数学习项目仅仅面向中国学生,应多开发一些面向德国学生的国际化项目.在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改革中应首先确保其秉承先进的国际化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化教育资源,扩大高校办学的全球化视野,营造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同时,在今后开展的陕西省高校国际合作项目中,应考虑双方高等教育体制的最新发展,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基础上,以教学作为双方合作的核心,结合实际情况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3)教育资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国际化 教育资源既指师资队伍为主的软件教育资源,也指先进教育设备等硬件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据最新统计,英国的大学教师中,大约20%是外籍人士,牛津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外籍人士高达40%.陕西高校在师资建设上应坚持“自我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增加省内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提供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引进国际一流师资队伍.在教育资源的硬件设备方面,应以教学与科研为载体,建设一批高质量学研实习基地,并以现代教育科学技术为依托大力发挥远程教育在陕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巨大潜力.在教学模式方面,陕西高校教师应适时摒弃“满堂灌”的以维持性学习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双语教学为基础,根据中外学生的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增加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并融入异国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方面,开设更多面向国际的课程,特别增加省内特色专业的英文课程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但针对陕西省高校课程体系的现状,除英语相关专业和已有联合项目外,并未有针对本校生和留学生开设更多的英文或双语课程.因此,省内高校可以从课程观念、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多方面推进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适当增加双语教学和特色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4)学生来源国际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中,教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据统计,2009年,在德外国学生人数为239 143人,外国学生人数占德国高校学生总人数的11.8%,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欧洲和亚洲学生人数增速最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德国高校1/3的学士课程需学生出国留学,属于强制性要求[10].美国大学的学生国际化程度最高,其中在读研究生中,外国学生约占40%.据此,陕西省应提出国内高校学生出国数和留学生数占到学生总数适度比例的强制性政策要求,大力推进留学生教育.同时,在推进留学生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从心理学视角确保留学生教育的成功开展.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很多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在促进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依据心理学规律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升留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对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和学术交流都有较大意义[11].

(5)科研促进教学的国际化 德国高等教育中著名的洪堡理念十分强调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重要性.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也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高校科研压力不断加大,教学工作得不到重视,使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很难得到实质性落实.对此,为提高陕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应秉承科研促教学国际化原则,促使科学研究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创建和完善教学实习基地,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等教学环节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教学实践也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应有的人力支持、优质生源和科研课题素材.

(6)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化 欧美国家因其成熟的学分转换系统和跨国教育认证机构而成为全球高等教育输出的主要源地.中外合作办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目前其发展瓶颈是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而现行的一些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还缺乏普遍适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了合作办学项目运行中各类问题的及时解决[12].陕西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应主要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部分.内部评估主要依据双方院校的要求,采用标准化考试对两国学生定期进行评估,以建立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全过程跟踪教育.外部评估则根据双方的国家认证机构来认证相关项目和课程的综合指标和质量指数.

(7)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国际化 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传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陕西高校在加强文化传承的国际化方面,不仅要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将其真正带向世界.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比中德高等教育的不同,根据陕西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和现状,从宏观方向和微观措施探究其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得出陕西省应充分利用其高校云集、文化资源富集等已有优势的结论.首先在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正确宏观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借鉴先进的国际化现代教育理念,引进国际化教师结构和先进教育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其次要不断扩大学生的国际化来源,促进世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使科研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国际化.同时,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应有的份额.最后,陕西高校也应肩负起文化传承的特殊使命,在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要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1] 谈松华,谢维和.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J].教育研究,2010(7):49.TAN Songhua,XIE Weihe.Research o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2010(7):49.

[2] 刘京辉.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广泛活跃[J].中国高等教育,2005(9):46-47.LIU Jinghui.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J].China Higher Education,2005(9):46-47.

[3] 徐理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08(3):72-80.XU Liqin.Implications o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bologna-process[J].Deutschland-Studien(German Study),2008(3):72-80.

[4] 赖炳根,周谊.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9(6):140-141.LAI Binggen,ZHOU Yi.Implications o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J].Education Exploration,2009(6):140-141.

[5] 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WU Jian.Research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M].Beijing:Beijing People′s Press,2009:62.

[6] 肖风翔,王光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107-108.XIAO Fengxiang,WANG Guangming.Globaliz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2008,10:107-108.

[7] 王庆石,刘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5:24-27.WANG Qingshi,LIU Wei.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J].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2009,5:24-27.

[8] 朱兴德.教育国际化及未来走向[J].世界教育信息,2014,17:63.ZHU Xingde.International trend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J].World Education Information,2014,17:63.

[9] 郭洋波.德国教育对我国国民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1-64.GUO Yangbo.German Education′s implications on 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2013(3):61-64.

[10] 袁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65-74;124-127.YUAN Lin.A study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D].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2011:65-74;124-127.

[11] 黄玲,胡伟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3,27(4):530-533.HUANG Ling,HU Weihua.The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elem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3,27(4):530-533.

[12] 殷永建,郭伟,王晓地,等.陕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评价[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4):107-113.YIN Yongjian,GUO Wei,WANG Xiaodi,et al.Quality assessment research on the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in univers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9,23(4):107-113.

猜你喜欢
国际化德国课程
聚焦港口国际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德国弃煤的烦恼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梦梦”“娇庆”德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