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情态隐喻看奥巴马的演说词

2015-02-21 03:36黄毅万开如
关键词:情态语言学隐喻

黄毅 万开如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近几十年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现象学等角度对隐喻这一现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以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和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在隐喻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1]功能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variance),不局限于词汇层,也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与传统语法主要把情态置于情态动词范畴的研究有区别。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包括 Ravelli,Martin,Goatly,Matthiessen,Thompson,以及我国学者胡壮麟、朱永生、范文芳、束定芳和严世清等。语法隐喻的提出扩大了隐喻的研究范围,对当代的隐喻研究具有重要贡献。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理论不仅从新的视角阐述了隐喻本质,同时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体现出语法隐喻重塑人类经验的功能。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其中人际语法隐喻又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自古希腊以来,隐喻已被无数的政治家用在其演讲中。如今,隐喻仍然是政治家们用以劝导公众并赢得他们支持的强有力武器。隐喻策略被政治家用来建立自己的政治权威,影响公众的情感,让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执政措施。成功的演讲是体现政治家领导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在任期内成功管理一个国家的必要手段,奥巴马作为美国的最高领导人,他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成功的演讲艺术,即语言策略的有效利用。

一、情态隐喻

Halliday指出,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了表达肯定和否定的两极可能性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性,即“中间状态”,这种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可能性或中间状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被称为“情态”。[2]情态系统用来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来表达,但这并不是表达情态的唯一方式。根据功能语言学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的原理,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与意义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来体现。[3]情态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情态表达上除了一致式表达外,还可能出现隐喻现象。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都可表达情态意义。[4]例如:

(1)John is probably late.

(2)I think John is late.

(3)It’s likely that John is late.

在例(1)中,情态的判断建立在小句中的情态成分“probably”上,该句表现为一致式(congruent),体现了讲话者对“John is late”的推测。这种推测也可以通过例(2)和例(3)来实现,例(2)和例(3)把原来含有情态成分的小句“John is probably late”,变成了不含情态成分的小句“John is late”,而对情态的判断则建构为两个小句“I think”和“It is likely”,它们被装扮成命题的形式出现并且在语法中处于主导地位,然而真正的命题并非“I think”或“It’s likely”,而是“John is late”。说话人不是用小句中的情态成分(情态助动词或情态附加语)来表达情态意义,而是以一个命题的形式来表达,这就形成一个情态隐喻。

二、情态隐喻在奥巴马演说词中的运用

表达同一语义潜势的方法有很多种,而表达方式的选择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致式虽然更容易被语言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但它同时也存在缺陷,其单位信息含量小、太直白,不适合用来表达语义内容复杂的语篇,而情态隐喻正好可以弥补一致式这方面的不足。

隐喻是政治人士在演讲中用来劝导公众并取得其支持的强有力武器。隐喻由于这一特殊的人际功能而受到许多政治家的青睐。情态隐喻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领导人的演讲中随处可见。政治人士在公共演讲中常常把情态隐喻和其他一系列语言策略相结合,从交流方式上干扰公众注意力,宣扬他们的政策或反对别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合理化,从而迎合公众有意识的理性判断,同时借助情态隐喻彰显自己的精神气质,展现其丰富的情感,以此激起公众无意识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其劝说的目的。因此,在演讲中有效使用情态隐喻对政治家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情态隐喻的向度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即通过附加投射小句的方式,投射的逻辑—语义关系生成语法变异,使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实现从词汇层面向小句层面的跃迁。[5]在明确的主观情态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大多表达一个心理过程(如:I think,I believe),以强调说话人个人看法的主观性,使其对所作的提议或判断负责;在明确的客观情态中,情态意义通常由一个关系小句(如:it’s likely,it’s possible)来体现,使得说话人的观点似乎不再是个人看法,而是一个固有特征,为本来是一个主观看法的东西增添了客观性,使受话人听起来感觉客观自然。例如:

(4)Together,we resolved that a great nation must care for the vulnerable,and protect its people from life’s worst hazards and misfortune.(Obama’s 2009 Address)

该句使用清晰主观情态隐喻we resolved表达了发话人的主观取向,人称代词we包括I(我),表明自己能够对所作的承诺负责,体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表明自己作为国家首脑,有能力带领美国人民远离危险,不受侵扰,通过“we”与“I”的成功置换,达到了“我们共同决定,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期望”的效果,强调这不仅是自己的看法,也是所有受话人的信仰,悄无声息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受众,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交际双方达到情感的共鸣,增加了演讲的感染力,更易于使受众接受演讲人的意识形态。再如:

(5)And it’s understandable that your frustration with what goes on in Washington has never been higher.(Obama’s 2013 Address)

本句中投射小句“it’s understandable(可以理解)”属于客观情态隐喻,这种非人称主语句式体现出一种客观冷静的陈述,掩盖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奥巴马认为目前美国人对于美国的处境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用了一个客观情态隐喻,表现出一种客观性,从而隐藏了情态来源,使公众感觉更容易接受,即使有人从话语中感觉到反感、压力等类似意义,听起来也与发话人无关,人们难以提出质疑,避免了受话人因反感、不接受此看法而对发话人感到不满,同时给有不同看法的人留有商榷的空间,使受话人有更多的空间对话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表达出一种礼貌态度,有效避免了人际感情冲突。

(二)情态隐喻的价值

英语中的情态值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级。情态的多量值使英语表达具有一个十分丰富的情态系统,言者在交际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出最适合的情态表达方式。情态价值与话语的直接性相关,体现了情态意义的强弱。一般情况下,情态值越高,则情态意义越强,越直接,越能体现发话人的权威性;反之,情态值越低,则情态意义越弱,越间接、委婉、有礼貌。例如:

(6)We,the people,still believe that every citizen deserves a basic measure of security and dignity.(Obama’s 2009 Address)

例(6)是带有投射句 We,the people,still believe的高值主观情态隐喻,高值情态词believe(相信)体现了奥巴马的权威地位,同时传达出他不容任何人质疑的强硬态度,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应有的权威。在此,演讲者鼓励民众要有信心,指出在自己的领导下,美国人民能够捍卫自身的人身安全和尊严。不仅强调奥巴马本人对此看法深信不疑,而且强调其他听众也都应该相信每个公民有基本的安全感和尊严。该句使听众感到总统确实在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考虑,所作的陈述与美国人民的共同期望相一致,有助于得到听众的情感支持,为接下来的演讲作了很好的铺垫。

(7)We recognize that no matter how responsibility we live our lives,any one of us,at any time,may face a job loss,or a sudden illness,or a home swept away in a terrible storm.(Obama’s 2009 Address)

低值的主观情态隐喻,使这位总统的话听起来像是一种建议而不是命令,在人际功能上显得更礼貌,更有亲和力,营造出一种友好的气氛,让受众感到更为亲近,更容易接受,传达的信息也更容易被认可,从而避免受众的批评和挑战。

三、结语

笔者在情态隐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奥巴马演讲中情态隐喻的使用。奥巴马演讲中高值主观情态隐喻出现较多,而且很多情态隐喻中的主语用第一人称复数we替换了第一人称单数I,在突出自己主观看法的同时,也强调自己与美国人民是一体的,体现了对受众负责任的态度,由此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情态隐喻的使用也让发话人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在无形中强加给受众,使受众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其观点,最终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政策措施。演说中也使用了一些低值的客观情态隐喻,对一些社会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有效避免与受众产生心理冲突。演说者通过对情态隐喻的灵活运用,巧妙地将信息按所需的情态责任进行编码,使情态意义得以合理配置,在努力与受众建立起人际关系的同时,试图影响受众的态度与行为,获得他们的支持,最终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服务。

英语的情态隐喻使得情态功能不限于由情态动词体现,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动词词组等相应的不同结构都可以是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这是功能语法的重大突破[6]。情态隐喻可以派生出众多的隐喻表达方式来反映发话人真实的想法及态度。对情态隐喻的分析能让受众从这些华丽的、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政治性公共演说文体背后看到演说者的真正意图和目的。

[1] G.Lakoff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85.

[3] 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 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情态语言学隐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