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2-21 03:36魏君英黎东升
关键词:创新型产学研应用型

魏君英 黎东升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过去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学习、模仿和吸收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能熟练应用发达国家技术、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许多高校将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要赶超发达国家,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更多自主创新,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应用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即迫切需要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笔者在阐释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不同的学者表述有所不同。钱国英等(2007)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较好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顺利完成理论的应用转化的人才[1](P12)。即应用型人才应该既具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更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陈萍和胡瑜(2011)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设计、制造、试验、技术应用和开发工作[2]。熊婧(2012)等人认为应用型人才是运用别人发现的客观规律或技术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的人。[3]可以看出,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普遍强调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培养创新人才以来,许多学者对创新人才的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涂铭旌等(2012)和刘琳琳(2014)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并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从事相关专业性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带来价值和财富的人。[4,5]朱晓妹等人(2013)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事创新性活动,并能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和贡献的人才。[6]刘兴凤(2014)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高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其具有创新的思维、意识、能力和行为。[7]可以看出,关于创新人才内涵,普遍强调的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人格、综合素质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

根据现有关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界定,如果高校仅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会忽略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仅确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则会忽略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近几年学术界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概念,所谓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由“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二维复合的概念,一方面它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既拥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8~10]。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几乎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各类高校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模拟实验、校内实习以及安排学生到企业内顶岗实习等。但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果较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各高校均设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但相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实践资源仍然非常有限,每位学生获得的实践机会与实践时间并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第二,有些学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引厂入校”进行实践教学,但受各种因素限制,真正引入的企业数量非常少,且校内实习同样存在与真实环境差距较大的问题;第三,企业内顶岗实习虽然可以让学生真正接触真实环境,但也存在许多局限,比如由于顶岗成本问题、商业秘密等问题,许多企业并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而学校往往因为派出学生的安全与管理问题,也缺乏派出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第四,对于参与实践训练的学生而言,多数并没有真正认识实践课程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修满实践课的学分,有些实践活动是老师单方面安排,可能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兴趣,因此,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五,指导实践课程的老师多数没有相关从业经验,实际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简单延伸。

(二)应用能力的培养过度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界定主要强调简单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过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人才培养与学生一次性就业挂钩,人才培养考核指标主要是就业率,人才培养的功利性、适用主义浓厚。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实践活动安排上更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而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形式单一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培养计划(第一课堂)和自主发展计划(第二课堂)两部分构成,二者互为补充。但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相关课外创新活动,即第二课堂活动,但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第二课堂创新活动非常有限。目前我国针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训活动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以及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该项目自2012年实施以来,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项目经费有限,各高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参与团队和团队成员的数量进行限制,真正能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非常少,此外,由于经费不足,学校以及参与创新指导的老师的热情都不高,项目的组织管理流于形式。

(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体不足

培养人才虽然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但纵观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不难发现:人才培养并不是仅靠高校的一己之力,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协助,甚至还需要家庭、学生和社会等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高等教育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提高充足的人才、技术和知识,也为企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微观主体带来利益。目前,各类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参与不足,更谈不上家庭的参与。可以说,高校培养人才独当一面,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前述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培养经费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而这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应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需求的特征和趋势,调整人才目标定位,改变过去仅强调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定位,强调所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确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使所培养人才既能在实践中创新,又能将创新运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事实上,虽然许多高校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但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高校仍需继续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一是在理念上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作用,不仅仅是学校自己要提高认识,而且也要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二是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三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实践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客座专家或实践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还可以派遣老师深入企业学习,培养能够胜任实践指导的师资力量;五是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学生面向应用的研究、发展和技术转化能力的训练。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基于利益相关关系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协作关系。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的最佳途径,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就高校而言,深化产学研合作,一是要提高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高校应认识到自身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与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意识,同时应把校企合作看作是科学研究的应用与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不仅仅是高校筹资以及解决学生实习与一次就业的渠道;二是高校要面向企业、行业积极宣传和推广师生的科研成果,探索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的机制;三是高校应建立与企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反馈机制,对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提高学校在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中的发言权,使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

(四)构建多样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应调整教学体系,构建多样化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第一,要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一是需要培养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与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观念与创新思维;二是要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思维活跃性为标准,允许教学方式不拘一格;三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改变过去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设置,增加创新教育课程,例如增加专业交叉课程、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等课程。第二,要丰富现有第二课堂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一是要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让学生能参与企业、行业以及科研机构组织的创新活动;二是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开展课后科研活动,由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三是开展各类知识、科技、研究以及实践竞赛活动,由此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各类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1] 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萍,胡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教师阻抗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3] 熊婧,刘华,梅高萍.关于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2(9).

[4] 涂铭旌,唐英,张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J].西华大学学报,2012(4).

[5] 刘琳琳.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1).

[6] 朱晓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13(1).

[7] 刘兴凤.创新型人才知识增值的促进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2).

[8] 许劲松,朱蓉蓉,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9] 杜才平,邢晓红,陈昌兴.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

[10] 胡国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月刊,2012(9).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产学研应用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