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鼎农史数字图书馆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2015-02-21 08:02
关键词:万国数字图书馆

李 立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210095)

万国鼎农史数字图书馆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李 立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210095)

万国鼎是我国著名的农史学家,对中国农业历史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学术研究成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者对万国鼎的研究成果以及所搜集的资料都极为关注,进而使万国鼎本人及其相关资料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农史不可多得的财富和不可缺少的参考。目前,万国鼎资料包括出版物、手稿、著作油印本、音频视频资料以及藏书等,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下,完全可以实现数字化保存,建设万国鼎数字图书馆。为此,文章对建设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意义、技术实现手段、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终服务于农史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万国鼎;数字图书馆;构建;技术实现

万国鼎是我国著名的农史学家,与石声汉、梁家勉、王毓瑚等学者一起被学界誉为农史四大家。万国鼎毕其一生致力于农史科学研究和农史学科建设,研究领域广泛,学术成果丰富。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万国鼎数字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改进教学手段,提供信息服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史学术研究和农史教学工作。

一、万国鼎生平及影响

万国鼎,字孟周,1897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小新桥乡,1915年江苏常州中学毕业后报考金陵大学农林科;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即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大学毕业后,曾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编辑,负责农业类图书的编辑和校订;不久调入金陵大学图书馆工作,曾任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期间开始系统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农业历史资料,并在学校开设了“中国农业史”课程;1955年,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被任命为第一任研究室主任。他去世前在任八年,为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开展了开创性工作,组织开展对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奠定了农史学科的基础,推动了农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基础上建立的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农业历史研究机构,硕果累累,成为国内公认、享誉国际的农业历史文献整理和农业历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基本完成资料收集与整理的阶段性任务后,逐步转向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研究,产生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1,2]。

二、建设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传统方式下,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是印刷型,特别是农史文献,大量都是原始手稿或抄写的孤本,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还有一些实物型文献,如古代农具等。这些文献的原始文献保存有着极大的困难,也不便于读者研究利用。如今,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数字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信息保存和传播的先进手段。这对农史文献的保存和开发利用极为有益。我国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我国古代农业智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十分重视农史研究,万国鼎先生就是农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若将万国鼎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供研究者共享,以便学术研究,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这是本文的初衷。

1.图书资料数字化是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开始进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取知识的途径,数字化阅读必将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关于万国鼎农史研究资料的数字化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2.有利于保护和保存优秀的文化遗产。万国鼎先生对中国农业历史等方面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是我们研究中国农史不可多得的财富,但是先生的许多手稿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变得脆弱易碎,相关收藏单位为了对其进行保护,采取了严格限制阅览、流通的手段,这与图书馆“藏以致用,读者至上”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用数字化的手段将这些瑰宝贮存于易传输、易检索、易复制、可永久保存的现代化管理系统中,将有利于文献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3.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将手稿文献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提供给读者检索和阅览,不仅可以达到永远保存其史料价值的目的,还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由于受到传统文献载体的限制,万国鼎先生的许多研究资料一般只能在很有限的地区范围内使用。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将自己的馆藏共享到网络上,既可以避免数据库的重复建设,节省了有限的资源,又可以使读者通过文献下载等方式在同一时间获取不同地点的馆藏内容,突破时空的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广大读者和用户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4.建设数字图书馆可提高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内,而应走向市场,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由于数字图书馆实现了电子信息服务,形成了无时间、无空间限制的全球服务体系,因此能占领更广阔的信息市场,并且还可实现国际信息交流和市场运作,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建国以来,农史研究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坎坷,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恢复发展,逐渐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愈加体会到万国鼎先生的开拓之功,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学者曹隆恭等对万国鼎先生的学术研究及贡献撰文回忆。叶依能的《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万国鼎》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入传专家是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具有高尚道德风范,且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有影响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全面介绍了万国鼎农史研究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万国鼎先生的学术声誉。在此基础上,王思明、陈少华对万国鼎先生农史研究以及学术生涯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编辑了《万国鼎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年),选取了万国鼎先生重要的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以及古农书整理等方面的论作,并撰写万国鼎先生的学术传记及著述目录以及学者家人的回忆文章。进入21世纪,学术界对近代代表性学术人物编写学术传记,“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业卷》收录了万国鼎条目(王思明、陈少华撰写)。2011年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万国鼎学术名著《中国田制史》,王思明、陈少华担任编辑顾问,撰写《万国鼎与<中国田制史>》文章。2010年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还组织拍摄《万国鼎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专题片,尝试弘扬万国鼎学术影响新的方式。

由于万国鼎先生的农史研究范围广泛、影响深远,与他同时代以及后辈学者的文章论作中对多项具体的研究有探讨商榷。专文介绍的也有不少,如侯汉清、王雅戈等人对万国鼎先生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特别是索引方面的工作作了研究[3]。马盈盈对万先生在中国地政方面的研究作了讨论[4]。王俊强讨论了万先生在我国古农书整理领域做出的贡献及其地位[5]。

尽管人们对万先生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万先生的日记、书信、未出版文稿,还未有人系统整理,许多文献和资料较为分散,不便于学习和研究。万国鼎是我国农史界的泰斗式人物,在数字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为更好地发挥万国鼎文献的作用,需要建设万国鼎数字图书馆。

三、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设计

构建万国鼎数字图书馆,首先要理清万国鼎相关的文献内容,确定数字图书馆的收录范围。从理论上来说,万国鼎数字图书馆应当包括一切相关资料。但是,从实践过程中看,却需要对收录内容进行一定的界定,特别是要划分出相应的类别,这样才能建构合理的数据库结构,使文献排列有序,检索方便。万国鼎数字图书馆收录的文献,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其的评价。万国鼎致力于农业史与农业科技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从1920年开始对农业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万国鼎又参与创立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并任室主任,研究室在其领导下搜集整理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农史资料。万国鼎先生为推动农史学科的建立、农业遗产的整理、农史研究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农学界和史学界颇具影响。

万国鼎的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其的评价是万国鼎数字图书馆内容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其道德文章。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有各个时期的人物照片,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留影以及他和家人们的合影。万老各种证书比如1975年3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证书、1987年《中国农学史》获得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还有证件、信件、个人用品的照片、书法、绘画作品等,以及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其的评价,凡是与万国鼎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都应当尽量收录完备。

万国鼎在金陵大学时期除了农业历史研究以外,对图书馆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也颇有功力,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建立万国鼎数字图书馆时也应该加以关注。

2.有关出版物。万国鼎出版的论著总量有200多篇(部),包括专著、教科书、工具书等,类型多样。其中有独著、合著,还有他人编写、万国鼎校订的,还有为别人著作题写的序言。另外,还有大量的期刊学术论文、报刊文章等。这些论著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如《中国田制史》[6]、《中国农学史》、《氾胜之书辑释》等许多开拓性、有独到见解的著作。万国鼎的出版物目录可参见《万国鼎文集》第378至386页陈少华编写的《万国鼎著述目录》一文进行收集。

3.手稿。万国鼎的手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和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手稿有的损坏了,有的遗失了。保存下来的有几十种,手稿中有的已经出版了,有的由于内容范围和讨论对象没有出版。但是,这些手稿无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如《农书考稿》(1928-1930)至今仍是系统整理我国古代农书的基本参考资料,《整理祖国农学遗产工作计划草案》(1950)对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五谷史话的未刊稿》是开展农业科普教育的好材料。

4.著作的油印本。万国鼎的有些论著,当时没有出版,但是为了能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利用,出了油印本。油印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印刷方法,现在已经很少有地方在使用。油印的论著类型也比较多,但不及正式出版的类型多。有讲议类、论文类、工具书等,如《土地政策讲议》、《徐光启的学问事业和思想》、《万氏著者号码表》等。

5.相关音频视频资料。万国鼎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也是数字图书馆收集的重要资料,尽可能收录万国鼎当年的所有录音资料,包括万国鼎本人参加各种学术或工作会议的讲话录音或录像资料,个人生活中的录音、录像资料。这类音频、视频资料在万国鼎数字图书馆中虽然比例不高,但却能更加真实地显现万国鼎的音容笑貌,因此非常珍贵,值得重视搜集整理。

6.藏书。万国鼎先生酷爱读书,不仅著述很多,同时他的藏书也很丰富。一方面,他在图书馆工作时为图书馆购置了许多农史方面的图书馆资料,包括图书、期刊等;另一方面,他个人家庭也收藏有很多专业和非专业的资料,有的还是非常珍贵的珍本。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可以展示万国鼎先生的治学路径,为后辈学习提供很好的参考。

四、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设计

数字图书馆构建主要包括内技术设计和技术实现两个方面。在技术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对相关资料按一定的体系进行组织排列,使数字化与多种有效的检索以及处理工具完美结合,才能力争使数字化后的万国鼎先生的研究成果成为读者的知识库和高效的现代化研究工具,使这些研究成果能发挥更大的效用。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设计主要考虑如下具体因素:

1.路径规划。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是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也是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补充[7]。个人数字图书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便捷型数字图书馆构建工具。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是功能不是特别强大,但是却具有软件获取容易、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等特点。

万国鼎数字图书馆所收集的多是农史科学的重要文献资源,文献量不是特别大,但是专题性很强,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科学研究所能起到的支持作用却是十分重要。因此,十分适合采用个人数字图书馆技术实现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构建。

2.个性化。从信息资源选择到整合,直到最终形成的信息资源模式,完全是用户个性、爱好、馆藏倾向的展示,是一种“按照用户需求进行量身定做的数据资源库”[8]。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和用户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加工、提供信息,因而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和针对性。

万国鼎是农史学科的创始人,农史学科现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同时也归属于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读者主要是校内、外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可见,万国鼎数字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适合利用个人数字化图书馆工具进行构建。

3.兼容性。万国鼎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要考虑其内容和服务的个性化特征,还要重视其与已有数字化资源的兼容性。这是因为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实现,需要兼顾学科、人才、科研等相关因素。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了包含大量信息资源的“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万国鼎数字图书馆应当与已经建成的“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系统尽量兼容,使已经建成的农史文献数据库能够在统一的平台模式下管理,为管理者建设资源提供便利,为用户检索文献提供方便,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数字化农史资源的使用效率。

4.管理模式。万国鼎数字图书馆“采用集文献数字化加工、信息全文检索和数据管理为一体的数字文献建设管理系统”,“在管理维护和应用上采用了C/S体系结构和Internet/Intranet工作模式,能很好地实现本文献数据开放平台的各种功能”[9]。

五、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实现

近年来,专题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发展比较快,开发出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构建工具。目前,比较成熟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构建工具主要有CNKI网络版个人数字图书馆、My Library系统、360doc个人图书馆等可供选择。

1.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功能。万国鼎数字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料的数字化、编制、存储与管理、保护与分布访问等5项综合功能,而这些功能又分布于客户端、服务器和后端维护三者之中”[10]。

2.万国鼎农史数字图书馆元数据的构建。万国鼎农史数字图书馆资源载体具有多样性,包括实体和数字格式,而数字格式又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资源,这对数据的存储和维护提出了挑战。这些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不仅要统一数据格式,还要强调数据的优化,以提高服务质量。数字图书馆设计之初,即根据资源特点,设计了统一的元数据描述格式。

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资源属性的数据,对资源的内容如题名、主题、来源、语种、关联和覆盖范围等,对知识产权如出版者、责任者等,对外部属性如日期、类型、格式等进行描述。经过元数据描述和定位的数据信息资源才可以被检索利用。

3.万国鼎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工具选择。经从管理功能和数据规模等因素调研分析,“CNKI研究型个人数字图书馆”工具的比较适合应用于万国鼎数字图书馆建设。这是因为,“CNKI研究型个人数字图书馆”拥有的知识元挖掘系统、多媒体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技术模块的嵌入,及其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管理者加工资源和读者利用资源都极其方便[11]。

4.万国鼎农史知识库构建。知识库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之一,建立结构良好的知识库,是提供高效准确检索的基本保证。建立万国鼎农史知识库之后,万国鼎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单元就更容易操作和利用,并可以通过模式化的数据采集提高检索效率[12]。

5.万国鼎农史数据挖掘。历史资料中往往会隐含着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通过直接的阅读难以发现这些隐含的内容。近年来出现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由系统为研究发现一些仅由人工推理难以发现的具有学术价值的信息[13]。万国鼎数字图书馆数据挖掘系统的应用,将会为农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学术研究工具,发现一些新的过去人们难以发现的农史知识,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例如,不同地域农作物的生长与气候以及时代变迁的关系,通过数据挖掘可以知道变化的轨迹,并能提出模拟方案,为现在的科学种植和生态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建议。

6.即时性的个性化服务。基于用户的信息利用特点,特别设计了RSS推送服务,用户可以订阅农史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学术活动通知。

鉴于很多特色数据库存在访问率比较低,无法获得用户的及时反馈的问题,特别设计了SNS宣传推广板块,整合了微博、微信、人人网、QQ等多种Web2.0工具,在建设初期做好宣传,尝试让学生尽早使用该库,并要求他们提出使用意见,如数据库是否能满足相关用户需求、数据库检索界面是否符合用户习惯、检索结果查阅是否方便等,以促进数据库的完善。

六、万国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万国鼎数字图书馆,为农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对“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推广。

1.建设农史学科专家个人数字图书馆群。如今,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单位都是我国农史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镇,以“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为首,都曾建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信息化资源,提供着良好的信息服务。

这些单位或其他单位都曾涌现过一批以万国鼎、石声汉[14]、梁家勉[15]、王毓瑚[16]等人为代表的著名农史学者,如果能以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方式,为这些学者分别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形成一个具有农史学科特点的专题个人数字图书馆群,那样将极大提升农史学科的信息资源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

2.历史学科需要重视信息服务交流。多年来,农史学科具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良好风气,各级学术机构经常举办各类学术会议,为广大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为促进学术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作为一门历史学科,需要大量应用各类信息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如今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和利用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获取资料还有很多方面仍然局限于传统方式。更为出人意料的是,本学科虽然已经建成大量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其中不乏重要的经验,但是却很少有学者研讨、交流信息资源服务方面的问题。其实,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也是促进本学科发展的重要议题,值得引起重视。希望在以后的学术活动中,人们能够重视交流信息资源建设、服务、利用方面的经验和技能,从更多途径促进农史学科发展。

七、结 语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万国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有意义且十分必要的,随着万国鼎数字化图书馆项目的开展,我国农史研究将拥有更丰富的资料来源,我国五千年的优秀农业文明成果也必将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1] 万国鼎[EB/OL].[2014-07-04].http://info.datang.net/W/W0129.htm.

[2] 王思明,陈少华.万国鼎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序.

[3] 王雅戈,侯汉清.近代索引研究的先驱万国鼎——纪念万国鼎先生诞辰110周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106-110.

[4] 马盈盈.论万国鼎在地政研究方面的贡献[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王俊强.万国鼎与古农书整理[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3(5):52-53.

[6] 樊志民.中古均田制度的农史观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9-102.

[7] 李诗平.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方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5):32-34.

[8] 黄义侠,张银犬.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关键技术[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56-57.

[9] 曹玲,常娥,薛春香.农史研究的新工具——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农史,2006(1):127-133.

[10] 张惠君.关于建立“钱学森数字图书馆”特色库的设想[J],情报杂志,1999(2):35-39.

[11] CNKI研究型个人数字图书馆(PIJL一R)——为每一位创新型人才量身定做个人的智能化情报分析专家和协同研究平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107.

[12] 郝继英.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知识库建设实践与思考[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4):1-6.

[13] 许鑫,郭金龙.基于领域本体的专题库构建:以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为例.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12):2-9.

[14] 叶嘉莹.“春蚕梦”与“簪花照镜”中的人生体悟——古生物学家石声汉先生两组词作赏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4.

[15] 翟麦玲.《徐光启集》《徐光启年谱》与陈垣先生——为纪念梁家勉教授诞生100周年而作[J].中国农史,2009(2):134-140.

[16] 李军,王秀清.继承与传扬:历史视角中的“三农”——纪念王毓瑚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174-176.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of Wan Guodings’Agricultural History Research

LI Li
(College of Humaniti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Wan Guoding is a famous agricultural historian in China.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history and the academic result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circles.Scholars pay much attention to Wan’s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data he collected,and then make him to become a valuable wealth and indispensable reference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istory.At present,the data about Wan Guoding include publications,mimeo,manuscripts,books,audio and video data collection,etc.In today's digital age,we can completely achieve digital preservation,and construct Wan Guoding digital library.To this end,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eaning of Wan Guoding digital library,the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method,designing of content and so on for 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history.

Wan Guoding;digital library;construction;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G250.7

A

1009-9107(2015)01-0140-06

2014-01-29

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K2014031);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资助项目(2014YB01)

李立(1972-),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图书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万国数字图书馆
万国来朝《职贡图》里的大国外交
万国造枪打鬼子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万国茶帮”拜妈祖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眼开眼闭查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