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黄汤灌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湿热毒盛型盆腔炎临床观察

2015-02-22 20:50李锦丹应土贵
新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黄汤盆腔炎灌肠

李锦丹,应土贵

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缙云 321404

易黄汤灌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湿热毒盛型盆腔炎临床观察

李锦丹,应土贵

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缙云 321404

目的:观察易黄汤灌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湿热毒盛型盆腔炎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易黄汤灌肠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23%,对照组80.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9)。2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结论:易黄汤灌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湿热毒盛型盆腔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盆腔炎;易黄汤;湿热毒盛;灌肠

盆腔炎为女性常见妇科疾病,患者主要以反复的下腹部疼痛、坠胀和腰骶部位疼痛为主,多数患者在劳累、同房和经期加重,部分患者出现白带异常和月经失调,病情缠绵不愈,容易反复,严重的影响女性身心健康[1]。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主要采取综合治疗,如使用透明质酸酶类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静脉或者口服抗菌药物消炎治疗,但是疗程较长、疗效一般、费用较高,中医治疗盆腔炎上具有一定优势[2]。笔者采用采用易黄汤保留灌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湿热毒盛型盆腔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2组各52例。观察组年龄24~56岁,平均(41.55±4.64)岁;病程 1~7年,平均(3.27±1.09)年。对照组年龄21~58岁,平均(41.72±4.71)岁;病程1~7年,平均(3.33±1.12)年。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下列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可见下腹部坠胀、疼痛或者腰骶部酸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不调,部分患者出现低热,子宫区压痛或者附件区压痛,子宫一侧或者双侧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盆腔一侧或者双侧可触及囊性肿物,子宫活动受限或者粘连固定,一侧或者双侧伴有片状的增厚,血沉检查略微增快,超声可探及盆腔炎性包块或者积液[3]。中医诊断符合湿热毒盛型,患者下腹部胀痛刺痛明显,带下量多,质黏稠,月经增多或者经期延长,经血夹杂血块,口腻,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暗红或者舌尖瘀点瘀斑、苔黄腻,脉涩或滑[4]。所有患者年龄在20~60岁,均自愿参加本临床试验。排除标准: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以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患者额,过敏体质患者,有严重认知、智力障碍患者,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给予患者基础抗炎治疗,应用头孢地尼+奥硝唑0.5 g静脉滴注,每天2次。治疗10天为1疗程。

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易黄汤灌肠治疗,方药:山药、芡实、蒲公英、薏苡仁各30 g,车前子、白果各10 g,土茯苓、黄柏、蛇舌草各15 g。瘙痒严重加白鲜皮、地肤子;疼痛较重加白芍、丹参;带下偏白加党参,带下黄加红藤、败酱草;腰痛严重加桑寄生、杜仲。将上述药物煎取成100 mL浓缩药液,温度保持在40℃左右进行灌肠,灌肠液保留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0天为1疗程,经期停止使用。

2组均连续治疗3~4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采用散射比浊法)、血沉等检查情况。记录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其中子宫活动受限、压痛记为5分,输卵管条索状压痛记为5分,子宫一侧或者双侧片状增厚压痛记为5分,下腹腰部疼痛下坠感记为3分,带下增多记为1分,低热记为1分,经期腹痛记为1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重,同时对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情况。

3.2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5]并结合临床拟定。痊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盆腔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超声提示包块消失;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全身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盆腔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超声提示包块缩小超过三分之二;有效:经治疗后全身症状有所好转,盆腔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超声提示包块略有缩小;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超声提示包括未缩小或者增大。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94.23%,对照组80.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2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比较见表2。2 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 0.0000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C-反应蛋白(mg/L) 白细胞计数(×109/L)52 52治疗前27.12±5.75 28.52±5.81治疗后7.94±2.11①②14.56±4.09①治疗前12.86±1.96 12.92±1.89治疗后7.54±0.78①②9.26±1.41①

4.42组中医症状积分和复发情况比较见表3。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盆腔炎属于临床上妇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随着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流产等妇科手术操作的开展,细菌进入到创面造成感染或者经期卫生不洁、经期性交等造成疾病发生,本病严重的会造成不孕,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针对盆腔炎治疗主要通过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组织营养状态以及促进炎症吸收为主,通过松解粘连、缓解疼痛进行对症处理。但是近年来随着用药不规范以及疗程过短等会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临床疗效一般,同时女性的盆腔处在腹腔最低部位,炎症物质不容易被吸收,这些均是造成盆腔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重要因素[6]。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癥瘕、带下病等范畴,主要是由于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或者余浊未尽造成瘀毒积在胞中,或者房事不节、劳累过度造成湿热邪气郁久化热,乘虚而入同气血搏结,积在胞脉与脉络,让任带经脉受阻。湿热毒盛型盆腔炎患者主要是热、湿、瘀为主,因此在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要辅助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的药物降低盆腔炎复发[7~8]。

笔者采用易黄汤灌肠治疗湿热毒盛型盆腔炎,该方出自《傅青主女科》,主要用于治疗女性脾肾两虚、湿热带下症的专方,方中山药和芡实为君药,可以健脾除湿、补脾益肾,黄柏能够清热利湿解毒,热去则湿除,车前子可以利水渗湿,湿除带下自然减少,白果可以收涩止带,薏苡仁、土茯苓、蒲公英、蛇舌草可以增强补脾除湿、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通过健脾祛湿、调补冲任可以调节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能够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清热解毒类药物则可以促进组织黏膜炎症水肿与渗出的吸收,防止了炎性细胞浸润并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强,此外现代药理学证实易黄汤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特别是作用在子宫壁的微循环,促进了盆腔病理变化的修复,促进炎症病灶消退和吸收[9~10]。采用灌肠的治疗方法,利用了直肠同内生殖器邻近的解剖学特点和灌肠液存在一定温度的理论,通过给药后在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后直接进入到直肠静脉丛,因此起效快、局部血药浓度高、副反应低等优势,而且药液具有一定的温度可以直接刺激盆腔的组织产生血管扩张改善血液供应的作用,加速血液流动速度,抑制了结缔组织增生,促进了包快的吸收,疗效显著。

[1]欧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箍腔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21-523.

[2]罗春花.妇产科临床常用中成药应用及部分中药药理作用初探[J].陕西中医,2012,33(3):362-363.

[3]丰有吉,沈铿,马丁,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5-278.

[4]王莉娜.慢性盆腔炎辨证分型规律的文献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6(6):362-363.

[5]肖雁群.浅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评价的临床指标[J].求医问药,2012,10(6):269-270.

[6]王学兰.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153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3):92-93.

[7]靳慧云,王蕊,董士霞,等.五味消毒饮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湿毒蕴结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9):1325-1326.

[8]赵敏.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7):82-83.

[9]李晓红,冯依娜,吕新萍.中医综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2,30(3):33-34.

[10]徐春玲.易黄汤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16-17.

(责任编辑:马力)

R711.33

A

0256-7415(2015)03-0167-02

10.13457/j.cnki.jncm.2015.03.081

2014-10-09

李锦丹(1969-),女,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妇产科护理。

猜你喜欢
黄汤盆腔炎灌肠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当归六黄汤 传承七百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
三黄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炎1例
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老年失眠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