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观察

2015-02-22 20:50张燕萍周晓慧祝方良
新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亚群白血病外周血

张燕萍,周晓慧,祝方良

江山市中医院内二科,浙江 江山 324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观察

张燕萍,周晓慧,祝方良

江山市中医院内二科,浙江 江山 3241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中医辨证选方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亚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2%,高于对照组7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及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显著改善患者免疫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辨证论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是一种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T淋巴细胞少见)。本病常为无痛性的,伴有缓慢进展的成熟的小淋巴细胞的进行性蓄积,这种细胞的免疫机能不全,并且对抗原性刺激反应低下,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常是乏力、疲倦、体力活动时气促。研究显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欧美国家且高发于老年人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自然病程及实验室检查差异性较大,极易与单克隆淋巴细胞增多症及套细胞淋巴瘤等混淆,故治疗难度较大。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2组各36例,观察组男26例,女10例;年龄43~76岁,平均(57.3±1.2)岁;病程1~6年,平均(3.2±0.5)年;初治12例,复治24例;Binet分期Ⅰ期21例,Ⅱ期10例,Ⅲ期5例。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6.1±1.3)岁;病程1~5年,平均(2.6±0.4)年,初治13例,复治23例;Binet分期为Ⅰ期23例,Ⅱ期9例,Ⅲ期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Binet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标准,临床表现头晕、乏力、低热及肝脾肿大等。

2 治疗方法

2组治疗前行常规腹部超声、心电图及血、尿检查,了解淋巴结及肝脾状况,确定临床病理分期.

2.1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方法为FC方案,即环磷酰胺联合氟达拉滨治疗,其中环磷酰胺,每次300 mg/m2;每天1次,氟达拉滨,每次30 mg/m2,,每天1次连续静脉滴注3天,治疗4周为1疗程。

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痰瘀湿热型,处方:茵陈30 g,牡蛎、茯苓各15 g,白术、川贝母、泽泻、五灵脂、莪术各10 g;气阴两虚,痰瘀停滞型,处方:黄精30 g,黄芪、女贞子、丹参、天冬、元参、牡蛎各15 g,川贝母、当归、莪术各10 g;痰瘀互结型,处方:熟地黄、黄芪、元参、茯苓、牡蛎各15 g,白芍、白术、赤芍、当归、川芎、五灵脂、陈皮、昆布、红花、川贝母、蒲黄各10 g,桔梗6 g;气郁痰结型,处方:夏枯草、元参、牡蛎各15 g,川芎、香附、柴胡、枳壳、赤芍、昆布、川贝母、胆南星、陈皮各10 g。以水煎服,每天1剂。

2组治疗3月统计疗效。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亚群变化情况。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拟定。完全缓解:乏力及发热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受累肝脾及淋巴结恢复正常,外周血白细胞不超过10×109/L,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小于60%,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值正常,髓象恢复正常;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受累肝脾及淋巴肿大体积减小一半以上,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小于治疗前的一半;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变甚至加重,外周血及髓象无明显变化。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97.2%,对照组7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2组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见表2。治疗后观察组CD4+及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s)×109/L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6 36 CD 4+0.6±0.2①0.9±0.2 CD 8+0.6±0.1①0.4±0.1 CD 4+/CD 8+1.0±0.4①1.8±0.5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慢淋归属于瘰疬、积聚、痰毒、癥瘕、黄疸、痰核、血症及虚劳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研究表明[3~5],中医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以扶正补虚为主,清热解毒为辅。其中扶正补虚以补益肺气脾气和肝阴肾阴为主,同时参用软坚散结及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早中期患者,以消瘀癖之互结。研究显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其主要由小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引起,T淋巴细胞各亚群可通过相互协调或拮抗作用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辅助性T细胞(CD4+细胞)的Thl、Th2及Th17亚群可通过分泌炎症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CD8+细胞)则可抑制B细胞及CD4+细胞功能,进而降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故CD4+/CD8+比值可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医辨证分为痰瘀湿热型,气阴两虚、痰瘀停滞型,痰瘀互结型,气郁痰结型。分别拟方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CD4+/CD8+低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还能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能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进而支持化疗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发挥中西治疗互补优势,通过辨证分型及针对性治疗促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发现及早治疗,故中西医结合可作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首选方法。

[1]薛艳明,董秀帅,苗丽,等.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 (8):1471-1474.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裴卫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7):935-936.

[4]于阳,吴学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60-1362.

[5]沙雪平.益气养阴补血活血方配合西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12):1614-1616.

(责任编辑:马力)

R557

A

0256-7415(2015)03-0191-02

10.13457/j.cnki.jncm.2015.03.093

2014-09-21

张燕萍(1982-),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血液内科工作。

猜你喜欢
亚群白血病外周血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壮尔颗粒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阅读理解Ⅰ
寿胎丸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Th17/Treg失衡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