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重临老中医论方剂美学特征与效用

2015-02-22 20:50鲍建敏沈丹指导牟重临
新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方剂效果临床

鲍建敏,沈丹 指导:牟重临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台州 318020

牟重临老中医论方剂美学特征与效用

鲍建敏,沈丹指导:牟重临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台州 318020

总结牟重临主任中医师在方剂配伍及临床运用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介绍牟主任对方剂的美学体现、整体组合出新效应、组方特有思路、辨证用方及使用好经验方等学术见解。

方剂;名医经验;牟重临

牟重临为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领衔人。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6年。牟主任精研经典医籍,善于挖掘古方,结合现代研究,灵活化裁遣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方剂学凝聚着中医学精华,许多名方体现出医学大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笔者跟随牟主任临证有年,对其学术思想有所领会,今将牟主任有关方剂的见解举隅如下。

1 方剂结构的美学体现

方剂学是架通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最能体现中医临床的特点:整体辨证,方证相应。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学科,因为中医学是基于“天人相应”的自然哲理性理论,所以临证特需灵活思维与艺术素养。一张中药处方,最能显示出中医的综合素质:基础理论,思维能力,经验积累与艺术技巧等。牟主任常说,一张良方好比一幅好书画,其结构、量比,非常得体、优美,是中医美学的体现。

方剂的美学体现,首先在于结构之美。方剂的结构设计,不仅在于君、臣、佐、使的配合,许多奥秘蕴藏在用量里。方剂的变化,人们大都重视组成药味的加减,对用量不大注意,其实有时用量恰是关键,故言“中医用方的不传之秘在于用量”。方中药物的用量配比,如同乐曲节奏,孰重孰轻,效果全在于此。明末名医傅山配方非常精要,用量轻重十分到位,如治白带名方完带汤:白术、山药各30 g,白芍5 g,人参、车前子、苍术各9 g,甘草3 g,柴胡2 g,陈皮、黑芥穗各1.5 g[1]。轻重主次配合,呈现了整体的和谐之美。牟主任运用此方于临床,不仅治疗妇女带下病、经漏效果显著,用于治疗脾虚久泻、水肿及慢性肾炎、肾病蛋白尿、乳糜尿等亦卓有成效。

方剂的简洁之美,不仅在于结构,更在于适应证的简明扼要,特别是经方。经方的方证明确,组方严谨,医理深奥,疗效卓著,流传千古不朽,临床运用,往往出入一二味或增损用量,即功效大异。如桂枝汤仅五味药,适应证极其简洁,只要针对“恶寒,汗出,脉浮缓”的症状表现,无论是内伤、外感均可适用,临床适用病证达百余种,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无不涉及[1],故称之为《伤寒论》群方之魁。

牟主任曾治一老年患者,发热10余天,剧烈咳嗽,CT片提示:右下肺炎,肺结核?使用西药抗生素治疗10天无效,转诊中医。诊患者神疲气短,恶寒汗出,体温38.3℃,舌淡少苔,脉象沉细,以新加汤加味:桂枝、白芍、杏仁、炙甘草、生晒参、制附子、生姜、红枣。一剂应,二剂愈。经方组织严谨,方证合拍,效如桴鼓。

桂枝汤衍生出许多方剂,光在《伤寒论》中就有二十多张方,临床运用产生出各种卓著效果,甚至能够解决一些疑难重症。

2 整体组合产生新效应

方剂是通过整体的药物组合,出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效应,产生临床的优势。方剂基于中药配合,古言“七情”,临床产生的增效效应主要是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相辅相成是作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增强效果,如人参与黄芪,羌活与独活,山棱与莪术等。而最能显示方剂组合特色的是相反相成。中药通过药性相反的配伍使用,使药物之间经过拮抗、制约、协调等作用而显现出新的功用,产生出奇妙的效果。

临床最常用的相反相成配合,如表里配合,柴胡配黄芩的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调畅枢机之方,临床使用极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是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对许多免疫系统及胶原性疾病有治疗效果。寒热配合的半夏泻心汤,苦寒药黄连、黄芩配辛温药干姜、半夏,一寒一热,一开一泄,调理中焦气机,疏通胃肠之和法,能治痞证、呕利、小结胸、奔豚、蛔厥等病症。牟主任喜用《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中表里寒热相配,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等客寒包火或寒饮夹热者,效果极佳。牟主任极赞方中细辛与石膏这对妙配,细辛辛散,引石膏寒凉,达上清火,通络止痛,用于治疗痰咳、牙痛、头痛、口臭、鼻炎、关节痹痛等。温泻经典的配合是大黄附子汤,以附子配大黄,用于寒实证。研究表明,大黄降低附子毒副作用,还可增强附子疗效;附子温阳缓大黄苦寒之性,而攻下犹存,共成温下,常用于急重症,如肺心心衰、肠梗阻、肾功能不全等效果不凡,以此方加味治疗腹腔恶性肿瘤引起肠道不全梗阻,获得一定效果。刚柔配合较有代表性的是柴胡配芍药,两者一疏一柔、一升一敛、一达一养,组成名方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治肝胆病、胃肠病、月经病、乳腺病、神经性疾病等。祛痰剂二陈汤中配入乌梅,可谓画龙点睛之作,包含刚柔相济、燥湿互配、散涩相配,该方化裁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药物通过一定的法度组合成方剂,形成了整体的新的功效,特别是对机体产生出多角度的调节作用。如补中益气汤,李东垣原为气虚发热而立,妙在方中以解表药升柴与补气药参芪术相配,柯琴盛赞此方妙配:“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牟主任认为,补中益气汤不仅仅是调治中焦脾胃虚弱疾患,且能治疗上焦心肺虚损气短而喘,尤能疗下焦肝肾诸疾,凡少腹部病变,尤其是妇科病颇为敏感,如月经不调、带下病、妊娠水肿、先兆流产、产后发热等,凡见气虚之候,本方均能使用。牟主任曾治一妊娠妇女,早妊一月半,出现阴道流血,少腹不适,用过西药治疗1周,出血依然,B超提示胚胎着床过低。中医从气虚下陷,脾不统血考虑。嘱卧床,遂使用补中益气汤,服药5天,血止,1月后B超复查胚胎位置上移,遂出院,足月而产。

3 按照中医独特理论的用方思路

牟主任认为,中药处方必须按中医理论进行制定,切不可套用西医的诊断去组方。如降血压就联想平肝方,今人多以天麻钩藤饮之类治疗高血压,这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格格不入。中医治疾不拘于病,而守于证。高血压病,虽然不乏阳亢者,但亦有属阳虚、气虚、血瘀、痰饮者,使用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丸、血府逐瘀汤、苓桂术甘汤皆有效果。如“炎症”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白细胞增高,一般人容易直观地从“热毒”治疗,使用一系列清热药。其实中医治疗“炎症”主要在改变其病机:由热毒之邪导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中医治疗较典型配方,如疡科阳证第一方仙方活命饮:金银花、防风、白芷、当归、陈皮、甘草、赤芍、浙贝母、花粉、乳香、没药、穿山甲、皂角剌,加酒煎服,就是针对这个病机而设。全方仅金银花一味清热解毒,其余大队组成是通经活络、理气行瘀、化痰消结药。牟主任临证喜用本方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得心应手。本方不独治疗疮疡肿毒,亦可用治阑尾炎、前列腺炎、盆腔炎、中耳炎等,对许多非感染性疾病亦有效。中医治疗炎症,完全根据辨证立方,如咽喉炎属热证用银翘散,属寒证可用金匮肾气丸,两者之间差距很大。这不是西医药理所能解释,因为中药是按照自身理论去使用,不是针对疾病的病原,而是在于改善疾病的病理现象与病证表现。

笔者亲见牟教授治疗小儿高热腹泻,西医药治疗无论从病原感染,水电解质平衡考虑用药均无效,转用中药,牟主任认为,是表邪直陷于里,采用喻嘉言的“逆流挽舟”法,投人参败毒散,大都一二剂即获效。中医治病用方贵在知常达变,如支气管扩张咯血,常法以滋阴清肺消痰法为主。有些顽固性咯血经反复使用中西医药各种止血没有效果,按照中医学理论考虑:久病入络,病位在胸,使用活血化瘀法,以血府逐瘀汤治疗即能获得理想效果。正是验证了中医名家治血证的经验:“见血休止血”“宜行血不宜止血”之理法。

4 方剂的辨证使用——异病同治

中医方剂的治疗特色,既有知常达变的同病异治法,还有一个最能体现方剂应用宽度的是异病同治。特别是优良组合复方,显示出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出多功能的效应。如桂枝汤能发汗又能止汗,能退热又能治低体温,能止腹泻又能通大便;补中益气汤能降压又能升压,能治心动过缓又能治心动过速,能治尿闭又能治尿频。所以这类方剂在临床上的用途非常广泛。

利水渗湿剂五苓散,主治水肿、泄泻、水饮内停、小便不利等病证,但临床使用对尿频、多饮多尿等病症亦有效果。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有利尿与抗利尿的双向调节作用。五苓散虽属利水渗湿方,实是调节水液代谢方,适用于人体水液代谢异常的各种病症。本方能够消除这些病变表现,但对水液代谢正常者不显示利尿作用。五苓散证的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失司者有不及与太过两方面,即表现小便不利与小便频多。牟主任认为本方证可概括为全身性或者局部的水液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各种疾病。近年来已得到临床印证,并有所扩展:本方既能治全身性水肿与局部积液、停水,小便不利,尿潴留;又能治尿失禁、遗尿、尿频、尿崩症等。临床治疗病症很广:如肺心病、高血压病、肝硬化腹水、肾炎、水疝(鞘膜积液)、水逆证(急性肠胃炎呕吐)、腹泻、耳流清水、口流涎水、白带过多、眼球胀痛(眼压高)。凡人体局部组织或某器官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症,本方均为适用。牟主任曾治一例自汗出不止患者,使用益气固表、滋阴敛汗等诸方无效。由于表气通于肺,肺与膀胱通气化,表与膀胱有密切内在联系。《灵枢·五癃津液别》言:“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汗与尿有相互补偿和调节的作用,现代医学亦证明这种作用,特别是在病变时尤为明显。依据汗尿相关之理,从患者表现口渴不欲饮,舌质淡白,辨为阳不化气,水道不利,牟主任使用五苓散加味,五剂即效。牟主任认为,汗腺与肾脏的功能有互相代偿的作用,在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时,如见表气不通而无汗者,常于治方中加入发汗之表药,以增强效果。

5 要善于发掘有效的经验方

中医学的方剂浩如烟海,现代方剂学已提炼出常用的名方。主要分经方、时方,两者各有所长,然治病原理相同,临床常起互补作用。如今医家大都熟悉经方、时方,融会贯通。要真正掌握好方剂的灵活运用,需要一定的临床磨炼。许多初涉中医者喜欢找寻经验方,走捷径,简化辨证思路。当然中医有许多经验方,有些为医学名家积一生之经验,有些是师承所传,有些来自民间,它们的继承是不容忽视。如施今墨的调气汤(杏仁、桔梗、枳壳、薤白)用于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胸膜炎、胃炎、消化道溃疡、便秘等;龙胆蒺藜汤(龙胆、蒺藜、桑叶、菊花)用于高血压、中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氧化碳中毒、头痛、面瘫、中耳炎等,都是不错的经验方,临床加减使用,简便有效。国医大师朱良春当年从民间发掘的“南通中医院三支花”:季德胜蛇药,治瘰疬的拔核散,治肺痈的金荞麦,为今临床常用,如金荞麦不独用于肺痈,对有脓性分泌物的病症,如肺炎、脓胸、支气管扩张、鼻炎、化脓性皮肤病等皆有效果。又如《千金方》 《石室秘录》 《验方新编》等,许多方子来源于民间经验,《千金方》的治百种淋方(通草、石韦、王不留行、甘草、滑石、瞿麦、白术、芍药、冬葵子)[2],看似平淡,牟主任曾用治一男性顽固性血尿3年,用过不少中西药无效,用本方竟获得根除。《千金方》中确有不少好方子,牟主任言孙真人十分讲求医德,他搜集的经验方应该有一定可靠性。

一般经验方大都对症下药,并不注重辨证。但是经验使用如果结合辨证运用可以提高效果。如《石室秘录》治腰痛如神方:白术、芡实各90 g,薏苡仁60 g,谓“一剂即愈”[3]。并不是对所有腰痛均有神效,是对脾虚挟湿者效果较好,而腰痛部位以双侧腰肌为主,以脾主肌肉是也。此方不独治腰痛,且治脾虚久泻,脾虚白带过多,低蛋白水肿,慢性肾炎蛋白尿表现脾虚者,该书还记载:“此方治梦遗亦有神效”。牟主任以此方平稳未见明显副反应为临床常用,若于复方中使用,用量可减半。

[1]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5.

[2]孙思邈.千金方[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695.

[3]陈士铎.石室秘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

(责任编辑:刘淑婷)

R289

A

0256-7415(2015)03-0018-03

10.13457/j.cnki.jncm.2015.03.009

2014-10-20

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基金资助项目(GZS2012043);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计划项目(2014ZA122)

鲍建敏(1981-),男,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脾胃病、肿瘤等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方剂效果临床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