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淑英教授治疗小儿久咳

2015-02-22 20:50庾美玲
新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淑英姜汁吴茱萸

庾美玲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900

詹淑英教授治疗小儿久咳

庾美玲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900

久咳;辨证论治;慢性病;儿童

詹淑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授,从事中西医临床、教研工作50余年,擅长儿科咳喘、疳证、遗尿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詹教授学习,受益匪浅,詹淑英教授治病,辨证用药,每有独到之处。

1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治肺脾两虚、痰湿久咳

肺脾两虚、痰湿久咳多见小儿支气管炎及肺炎后期,是小儿久咳最常见的一种证型。因小儿时期,肺脏娇嫩,脾常不足,形气未充;肺虚则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凝聚为痰。痰湿内困而致久咳,或反复咳嗽。症见咳嗽反复不已,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畏寒喜嗳,纳谷不香,舌淡嫩、苔白腻,指纹淡,脉微细。查体:咽部充血不明显,肺部听诊闻及少量细湿啰音,或痰鸣音。胸部X线示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增多。此时多经长时间运用抗生素治疗而疗效不显。詹淑英教授认为小儿咳嗽,初病在肺,久则伤脾,对此继续运用抗生素治疗只能使脾虚更甚,痰湿难消,对病情有害无益,以原本有脾肾阳虚患儿,更是如此。对此类患儿的治疗,应遵偱“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训,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为治。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法,方用陈夏四君子汤加减。临证加厚朴、紫苏梗;肺虚甚者合玉屏散,寒者明显加细辛、干姜、黄芪;肾阳虚明显加鹿茸或制附子、桂枝等。

陈某,男,4岁,2012年3月9日初诊。患支气管肺炎咳嗽4月。其母代诉:患者自幼易感,曾多次患肺炎,此次发病已1月,平时咳嗽不甚,喉间闻及痰声,胸闷纳呆,便溏,语声低微,咳而无力。曾四周求医,疗效均不理想。诊见:面色苍白无华,消瘦,舌淡、苔白滑,指纹淡。肺部听诊可闻及双肺布满湿啰音。詹教授认为证属脾肾气虚,肺气不足,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湿痰气交阻肺。治以温肾固本,健脾化痰,壮火培土生金。方用陈夏四君子汤加减。处方:陈皮、法半夏各6 g,党参、黄芪、茯苓各15 g,白术、防风各10 g,紫菀、款冬花、枇杷叶各9 g,细辛、干姜各3 g,益智仁10 g,鹿茸片(另炖)1.5 g。7剂,每天1剂,水煎2次。频频喂服,停服其他药。配合吴茱萸粉3 g,用生姜汁调成米糊外贴天突穴,每晚1次。1周后二诊,诉患者服药后痰鸣音明显减少。查视患者,症状及体征已明显好转,面色稍转红润,此脾肾阳气已复,而痰湿未净,继用上方去鹿茸,再服7剂。1周后复诊,前后半月,患者症状体征已消失,X线复查示:心肺未见异常。继用参苓白术散加减1月。随访半年未见咳嗽再作。

2 益肺滋肾治肺燥久咳

肺燥久咳多见小儿过敏性咳嗽或部分支气管过敏性咳嗽。症见患儿长时间咳嗽不愈,干咳嗽无痰,口喝,咽干,喉痒。体检未见明显异常。本病发病率不甚高,而治疗特别困难。詹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肺热阴虚,易感风邪有关,故治疗以滋阴润肺、搜风通络为主,并适当配合虫类药,能取得较好疗效。自拟“沙参麦冬合止嗽散”加减:白前、紫菀、款冬花、苦杏仁、白果、沙参、麦冬、五味子、黄精、熟地黄、僵蚕、地龙、枳壳。每天1剂。配合吴茱萸粉3 g,用生姜汁调成米糊贴天突穴。若辨证准确每获佳效。

陈某,男,6岁,2010年7月26号初诊。其母代诉:患者一年来一直咳嗽不愈,自觉咽部异常痒,无痰,曾经多家医院诊治疗,诊断为过敏性咳嗽,给予抗过敏等治疗后,效果不显。咽、心、肺均未见异常体征,舌淡、苔薄白。血及胸片未见异常。詹淑英教授认为,本病应以补肺滋肾、搜风通络为治,处方:白前、紫菀、款冬花各10 g,苦杏仁、白果、麦冬各8 g,太子参、黄精各15 g,五味子3 g,熟地黄12 g,地龙9 g。7剂,每天1剂,复煎,分2次服。配合吴茱萸粉3 g,用生姜汁调成米糊贴天突穴。1周后复诊,病告痊愈。为巩固疗效,再以上方加减,隔天1剂,服半月后停药,随访1年,病无复发。

3 滋肾健脾、益胃生津治疗虚火喉痹久咳

虚火喉痹久咳多见慢性咽喉炎或慢性扁桃体炎,在南方地区发病率高。症见长期轻咳嗽或咽不适。查体可见咽部充血不明显,有时见咽后壁淋巴增生,或见扁桃体肥大或有脓点,舌质淡或尖红、苔薄白,脉细无力。双肺听诊未见异常。本证型咳嗽不显。但治疗不易。詹教授认为,虚炎喉痹久咳其病位在咽,而病因在脾肾两虚,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无力滋养咽部而成本病。故治疗上以滋肾运脾、养胃生津、宣肺活血通络为主。处方:太子参、木蝴蝶、陈皮、黄精、山药、诃子、白果、桔梗、岗梅根。上方加红糖20 g(舌尖红或苔黄腻者去之)同煎,每天1剂,复煎,分2次服。或随证略作加减,患者若能坚持治疗4周以上,常能达到近期治愈。

陈某,男,8岁,2010年4月21日初诊。家长代诉:患者1年多前曾发热、咽痛、咳嗽,此后热退后反复咽喉不适,咳嗽,常有口干渴而饮水不多,尿频及夜尿多,曾到多间医院诊治,均考虑为慢性咽喉炎,经多次治疗,均效果不显。诊见:患者咽部充血不明显,扁桃腺不大,舌质淡、苔薄白而少津,脉细弱,双肺听诊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慢性咽喉炎;中医诊断为咳嗽,证属脾肾双虚,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治疗以滋肾运脾、养胃生津,宣肺活血通络。处方:太子参、山药、黄精、红糖各20 g,麦冬、猫爪草、桔梗、生地黄、诃子各12 g,陈皮、蝉蜕、人参叶各6 g。7剂,每天1剂,复煎,分2次服。配合吴茱萸粉3 g,用生姜汁调成米糊外贴天突穴,每晚1次。1周后二诊,咳嗽、咽喉不适症状改善。上方先后坚持服3月,咳嗽症状已完全消失,病已痊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49;R256.11

B

0256-7415(2015)03-0281-02

10.13457/j.cnki.jncm.2015.03.132

2014-10-25

庾美玲(1975-),女,主冶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儿科常见病。

猜你喜欢
淑英姜汁吴茱萸
蔚淑英作品
兵王要飞(连载)
兵王要飞 (连载)
兵王要飞(连载)
姜汁撞奶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临证指南医案》中生姜汁应用试析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