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破锋八刀》与西北军大刀队的铸就

2015-02-23 11:09于文杰
老年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之江大刀冯玉祥

◇于文杰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破锋八刀》与西北军大刀队的铸就

◇于文杰

历史上,将武术引入军旅的事例并不少见,多少抗暴御侮、保家卫国的历史均结缘武术。然而,其中最令人畅快淋漓的,莫过于抗战时期西北军的“大刀队”,以及传唱至今的那首《大刀进行曲》。

寻访传人

在兰州武术界,马凤图先生的大名几乎家喻户晓。日前,我们有幸在先生的三子、年过古稀的马令达先生那里,聆听了凤图先生的一些往事,还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马凤图先生(1888-1973),字健翊,回族,沧州东南乡杨石桥人,幼学儒习武,承家学,练家传劈挂、八极拳。为深入探求八极拳、劈挂掌的奥妙,他12岁拜劈挂宗师黄林彪习盐山左传劈挂,又到孟村问艺“春爷”吴世科习孟村老架子八极拳和大枪。为深造八极内场精要,拜罗疃“神枪”张景星门下为徒。期间又得老师父黄四海先生点拨,得师兄张毓衡、韩会清帮助,其艺大进。

宣统元年(1909),凤图先生考入天津北洋师范学堂。此期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同李瑞东、李存义、李书文等一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教习。

1915年他邀师兄韩会清先生到沈阳,与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结为金兰,他将劈挂、八极拳法传于东北,也将其他人之戳脚、翻子等拳法融于己身,之后返乡练武习中医,又跟随晚年的张景星师傅继续学习。

令达先生告诉我们,1920年家乡大旱,凤图先生率二弟英图、三弟昌图及长子广达赴豫投奔冯玉祥。民国十五年(1926),冯军主力向西撤退到了甘肃,马英图随张之江去南京,凤图先生则定居兰州。

“在此期间,父亲和叔叔为冯军编写了《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训练出的大刀队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先父虽早在1973年就已作古,但他在世的85年间,一生均潜心于中国古典武艺精粹的继承,为传统武术的挖掘和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令达先生说,“有关先父和《破锋八刀》的事,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模糊。我大

哥颖达的女婿郭乃辉,对这有研究,还收集了许多史料,他比较清楚。”

破锋八刀

在先生的指引下,我们顺利地找到执教于甘肃省体校的郭乃辉。

“说起西北军的大刀,不得不说一个人——张之江。1924年,凤图先生他们跟随冯玉祥撤出北京,应冯部张之江的邀请,成为张的随员。张之江提倡武术,凤图先生便在张家口筹办起新武术研究会,为冯军编写《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训练了西北军的大刀队。”

郭乃辉接着告诉我们,“所谓《破锋八刀》,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大刀的八套刀法,其每招每式都干净利落,刀刀可中敌之要害,是专门针对日本鬼子擅刺的特点编制的。”

他介绍说,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在形制上既不同于明清以来刀身修长近似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也与汉代以来的环首刀以及宋代以来的手刀有很大差异。西北军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而且似汉代环首刀的刀环。所以,西北军大刀是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等传统刀的综合。在使用时,西北军的大刀是双手握持的,这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西北军大刀的技术来源,是传统的双手长刀法。刀身重、刀柄长的形制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所设计的。

其次在重量上,西北军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讲究“快马轻刀”。“明代双手长刀重1475克,腰刀为960克,而解放军骑兵所用马刀重1850克,但骑兵用刀,可以借助马飞驰的冲力攻击敌人,所以马刀偏重并不妨碍其杀伤力。由此可见,西北军4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证有效地砍杀敌人,又不致于过分消耗官兵体力的合适重量。”郭乃辉这样解释。

使用这种大刀,显然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事实上,西北军严格的选兵和训练,保证了其官兵健壮的体格。在民国将领中,冯玉祥是以善于练兵著称的,西北军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训练劈刀、刺枪和打拳。1925 年6月,苏联顾问普里马科夫在北京鹿钟麟的司令部里,有幸看到士兵在操练大刀:“院内,许多身着白上衣的警卫士兵在挥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个劈杀动作,场面非常壮观。约六百名身体非常结实的青年士兵,飞速地舞动着闪闪发光的大刀,时而防卫,时而出击,练兵场上夯实了的土地,由于六百双脚的冲击和跳跃,发出低沉的声响。”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大刀队训练的壮观景象。普里马科夫所见到的,是西北军按照早期军训教材《劈刀十二法》进行的练习。之后不久,在西北军第二号人物张之江的主持下,马凤图、马英图等人编创成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取代了旧有的刀术教材。1926年初,张之江代替冯玉祥主持西北军全局,这一易学而实用的刀法迅速推广到西北军各部,形成了西北军自成风格的著名大刀术。

随后,他还特别解释了“西北军”和“大刀队”。

“西北军”是人们对冯玉

祥军队的通俗称呼。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其所属军队改称西北边防军,这就是“西北军”的由来。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冯系军队才正式被称为西北军。冯玉祥的军队自第十六混成旅时起,历经国民军(1924年)、西北边防军(1925年)、国民军联军(1926年)、国民革命军(1927年)等多次名称变更,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残余部队被改编为吉鸿昌部第二十二军、孙连仲第二十六军和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部,人们仍习惯称之为“西北军”。

西北军大刀队正式名称是手枪队,由于每人身上背着一把大刀,所以社会上又把它叫做“大刀队”。

喜峰口——大刀传美名

在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西北军系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浴血奋战喜峰口,歼敌5000余人,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大刀队因此名声大震,其威名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而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

不久以后,二十九军的大刀片又一次震慑日寇。1937年端午节,即七七事变的前夕,驻华北日军邀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气焰骄横的日军军官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二十九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都是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名将,二人不甘示弱,先后起身打拳助兴。日军中佐松岛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杀出大刀队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董旅长双手执刀柄,锋刃直指松岛,缓步逼近。松岛气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场。接着李致远旅长又下去练了一趟西北军的“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国军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联欢”最后在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

之后,日寇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爱国军民奋起抗战,原西北军系各部英勇善战,几乎参与了抗战的每一场恶战。在战斗中,大刀队多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

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白刃战歌》,表达了对前线将士的崇高敬意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九一八案未获平,芦沟桥畔敌炮鸣。毁公约,破联盟,侵平京,略沪宁。嗟我将士齐拼命,焦士抗战挫凶锋。海陆空军机械兵,狂奴迷梦久未醒。山地战,势不同,夺彼势,展我能。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猜你喜欢
之江大刀冯玉祥
川之江造机株式会社
健身百态
冯玉祥智斗日顽
寄冯玉祥书
聚集十九大:之江大地写鸿篇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之江新语》读后感悟
从“之江新语”中看习近平对群众观思想的实践
冯玉祥的“五虎将”和“十三太保”
冯玉祥治军特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