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流行特点和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2015-02-23 10:08赵锁花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城疫致病性毒株

赵锁花

(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 300384)

新城疫流行特点和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赵锁花

(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 300384)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强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ND自1926首次发现于印尼,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而得名。1928年我国已有本病的记载,1935年在我国有些地区流行,1946年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证实了ND在我国的存在。该病死亡率很高,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近年来,ND在我国出现了新的流行趋势:发病率呈升高的态势,非典型病例多发,免疫失败时有发生。国内外专家经过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目前ND流行病毒的基因型与疫苗毒株基因型出现了较大的偏离可能是导致ND新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新城疫;新城疫病毒;致病性;基因型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属于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Rubulavirus),完整病毒粒子近圆形,直径为120-300nm。是一种有囊膜、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在囊膜的外层是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DNV基因组包括NP、P、M、F、HN、和L六个基因,分别编码核衣壳蛋白(NP)、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和大分子蛋白(L),其中NP、P及L为内部蛋白,共同参与病毒RNA的转录与复制;HN、F和M为外部蛋白,HN与F是两种糖基化蛋白,位于NDV囊膜外表面,分别形成大、小纤突,这两种蛋白不仅是重要的宿主保护性抗原,而且也是NDV致病性的主要分子生物学基础,HN蛋白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来启动致病性,F蛋白通过释放融合多肽发挥穿膜作用,因此这两种蛋白对于NDV侵染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

NDV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之间的致病性和抗原性有非常大的差距,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基因决定的。

1 ND的流行特点

NDV可引起240多种禽类和鸟类感染(KaletaEF,BaldaufC.1988),但是对不同宿主的致病性差异较大,鸡、火鸡等高度敏感。20世纪90年代以前鸭和鹅等水禽可以感染,但很少发病,自1997年以来,江苏、山东、浙江、四川等地陆续分离出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鹅NDV。人也可以感染,引起急性结膜炎。

病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温和型NDV的病鸡可长期不断排毒,成为持久性传染源。潜伏期的病鸡,特别是潜伏期的末期体内含有大量病毒,通过鼻腔、口腔和眼的分泌物以及粪便排出体外,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禽或间接摄入被病禽的分泌物和粪便等污染的饲料、垫料或饮水而感染,也可经眼结膜、伤口和交配传染。

疾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病禽的交易、病死禽的不当处理以及与病禽接触人员的流动而造成,另外鼠类、野禽等也可导致疾病的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尤其是冬、春季多发。

2 NDV毒株的致病性

病毒的致病性与其数量、感染途径、易感鸡的日龄和外界环境有关,但致死性主要取决于毒株的毒力。一般情况下,日龄愈小,发病愈严重。雏鸡感染NDV强毒不表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日龄较大的鸡对该病有一定抗性,病程较长时会出现特征性的ND临诊症状。鸡的品种对其易感性影响较小。根据ND的临床特点将其归纳为5种类型(Beard&Hanson,1984):

2.1 Doyle氏型即嗜内脏速发型,可致各种年龄鸡急性致死性感染,常见消化道出血性损害。

2.2 Beach氏型即嗜神经速发型,常引起所有年龄鸡急性致死性感染,以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症状为特征。

2.3 Beaudette氏型是致病性较弱的嗜神经速发型,常以感染幼禽为主。

2.4 Hitchner氏型表现为极轻微的呼吸道感染症状。

2.5 肠型主要为肠道感染,发病不明显。

3 NDV基因型的流行趋势

3.1 基因分类

根据病毒基因组长度、F基因和L基因序列,NDV可分为两大分支:ClassI、ClassⅡ。ClassⅠ一般为低毒力或无毒力的毒株,多从水禽中分离;ClassⅡ新城疫病毒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有9个基因型,分别为基因Ⅰ~Ⅸ型,基因Ⅰ型为无毒株,Ⅸ型是我国特有的基因型。

3.2 NDV基因型的流行情况

3.2.1 NDV弱毒返强NDV病毒的弱毒株主要包括ClassI中的1-9型和ClassⅡ中的全部基因Ⅰ型和部分基因Ⅱ型。近年有研究表明,某些ClassI中的弱毒株如Goose/Alsaka/415/91的毒力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和自然环境返强,并对鸡群造成100%的发病和死亡。这些毒力返强的NDV对养禽业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3.2.2 NDV主要基因型流行情况NDV的基因型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行的NDV属于基因Ⅱ、Ⅲ、Ⅳ型。基因II型毒株中的强毒,包括50年代中期前分离的大批毒株如Lasota(1946)、B1(1947)、等。基因Ⅲ型既有中毒也有强毒。进入70年代出现了基因型Ⅴ和Ⅵ型,包括从香港分离的基因Ⅵc亚型,到70年代末以鸽源的基因VIb型毒株为主。进入90年代又发现了基因Ⅶ、Ⅷ、Ⅸ型,其中基因Ⅶ型根据分离年代和遗传距离进一步分为Ⅶa、Ⅶb、Ⅶc、Ⅶd和Ⅶe等亚型。

基因Ⅶ型是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基因型,约占53.8%,我国的基因Ⅶ型是新的基因亚型Ⅶd和Ⅶe,国外的基因Ⅶ型属于Ⅶa、Ⅶb亚型。此外,还有基因Ⅵ、我国特有的基因Ⅸ型,有的地方发现Ⅰ型强毒,有的地区仍存在有基因Ⅱ型。我国现阶段流行的基因Ⅵ型不仅有新发现的Ⅵf和Ⅵg亚型,还存在有曾经引起世界性ND大流行的鸽源Ⅵb亚型。因此,目前我国NDV流行的基因型与90年代前流行的基因型相比不仅基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基因型的种类比较复杂。

4 近年来我国ND的流行特点

4.1 非典型症状多发

自2000年我国华北、华南等部分养禽发达地区的产蛋鸡群流行非典型新城疫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报道非典型新城疫疫情,其临床表现是轻微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产蛋水平严重下降,高的可达到50%的降幅,后期产蛋率回复较慢,发病鸡群的产蛋高峰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蛋壳的质量变差。种蛋如果消毒不彻底很容易导致雏鸡发病,且发病致死率较高;成鸡的死亡率虽然较低,但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耐过非典型新城疫的雏鸡与育成鸡则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4.2 高抗体水平发生感染

从1996年开始,我国各地相继在免疫鸡群中爆发新城疫,与以往不同的是,发病鸡群通常有较高的HI抗体滴度。据报道鸡群HI抗体平均水平在28以上,甚至达到210的鸡群依然可以感染鸡新城疫病毒。

4.3 紧急免疫接种无效

用ND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及紧急免疫接种是多年来预防新城疫的常规方法,但是近年来许多地方报道鸡群发生新城疫时,进行紧急肌肉接种I系或Ⅳ系(Lasota)饮水或滴鼻不起作用或效果甚微,而且雏鸡免疫失败的报道也较多。

4.4 易感禽类的范围越来越大

90年代以前NDV主要感染鸡和火鸡,水禽在自然条件下不会被感染。Ⅰ类ND病毒以往只能在野生水鸟、水禽中发现,近年来在家养禽类体内发现,表明NDV现在已经可以在野生鸟类、水禽及家养禽类之间相互传播。鹅以前自然状态下不被感染,现在各种日龄的鹅均可感染NDV,特别是雏鹅感染率和发病率都比较高。鸽子、鸵鸟感染ND的报道也时有发生,并且发病率、死亡率都有升高的趋势,同时野生禽类、家养鸟类的易感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由于新基因型的出现及多种基因并存,使ND疫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国内外一直广泛应用的LaSota、Clone30等ND疫苗株仍然是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基因Ⅱ型和Ⅰ型毒株,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新基因型出现的同时NDV原有的抗原性与疫苗株的抗原型发生了较大的偏离,因此在流行毒株基因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疫苗株能否有效地控制新城疫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临床论证。由扬州大学等研发成功的ND A-Ⅶ株为经基因改造后的基因Ⅶ型弱毒株,制成灭活疫苗后,结合传统的活疫苗有望对我国以基因Ⅶ型为主的鸡新城疫得到有效防控。

[1]秦卓明,等.新城疫病毒F和HN基因遗传变异相关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6,46(2):227-232.

[2]崔治中.我国家禽新城疫流行现状[J].中国家禽,2002,24(4):4-6,149.

[3]程相朝,等.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分型和分子流行病学[J].2004,31(8):39-41.

[4]曹殿军,等.我国部分地区N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l,23(1):29-32.

[5]瞿国润,等.我国部分地区N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2001,31(3)10-12.

[6]秦智锋,等.华南地区三株新城疫地方强毒株的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3,34(1):67-71.

[7]刘华雷,等.中国部分地区2008年Ⅰ类新城疫病毒F基因遗传变异分析[J].病毒学报,2009,25(5):382-387.

[8]秦卓明,等.新城疫病毒流行株致病性和抗原性及其与F和H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D].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118-130.

[9]王汝都,等.近期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及其防制[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4):60,62.

[10]赵虎,等.免疫鸡群中新城疫强毒感染流行趋势[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2)10-130.

[11]胡顺林,等.鹅源新城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与不同NDV毒株的反应性[J].中国兽医科技,2005,5:341-345.

[12]王忠发,等.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兽医科技,2000,30(6):36-37.

[13]王伟伟.江苏省新城疫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鸽源分离株基因组序列的分析[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9.

[14]严亚贤,等.企鹅爆发新城疫[J].畜牧与兽医,2001,33(2):21-22.

[15]陈连忠,等.孔雀新城疫诊断与防治[J].畜牧与兽医,1999,33(1):37.

10.3969/J.ISSN.1671-6027.2015.08.003

赵锁花(1967~),副教授,从事兽医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研究方向:动物预防医学

项目名称:天津市高校“兽医生物技术”创新团队(项目批准号:TD12-5019)

猜你喜欢
新城疫致病性毒株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商品化鸡新城疫活苗分类及特点
比利时:商业家禽养殖场爆发新城疫
鸽新城疫流行新特点及免疫程序
尿感方清除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胞内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流行现状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不同免疫方式对水禽的免疫效果观察
致病性大肠杆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