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指瑕二则

2015-02-24 08:19魏鹏飞
关键词:音义注音汉书

魏鹏飞,梁 超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社科部,北京 100083)

《读书杂志》指瑕二则

魏鹏飞,梁 超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社科部,北京 100083)

有学者认为“壴”字本义为鼓形食器,“喜”表示饮食之乐以至于一般的喜悦,对此进行了补充论证。并结合《汉书》及颜师古注,认定“喜”“憙”均有上声和去声两读,分别表示“喜悦”义与“喜好”义;而且“憙”的本义应该是“喜悦”,《说文解字》“憙,说也”的解释并没有问题;进而判断《读书杂志》中“喜”条与“憙”条均有错误。

喜;憙;本义;《读书杂志》

王念孙《读书杂志》云:

“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索隐》曰:“此与《战国策》同。[见《齐策》。](《读书杂志》的原文是双行小注,本文将其放在“[]”之内。下同。)旧本作憙,误也。”念孙案:《殷本纪》:“九侯女不憙淫。”《高祖本纪》:“秦人憙。”《封禅书》“而天子心独喜,其事秘”,《汉书·郊祀志》作“憙”。……是“喜”字古通作“憙”,不得以《战国策》改《史记》也。又案:《古今人表》之“司马喜”,《中山策》作“憙”。《赵策》曰:“无憙志而有忧色。”是《战国策》“喜”字亦通作“憙”也。(读书杂志·史记第四)“喜”条)[1]124-125

“而天子心独憙其事秘,世莫知也。”师古曰:“憙,读曰喜。喜,好也,音许吏反。”念孙案:景佑本“憙”作“喜”,是也。喜,乐也,音许里反。憙,好也,音许吏反。独憙,独好也。而景佑本作“喜”者,借字耳。注当作“喜,读曰憙。憙,好也,音许吏反”。今本既改正文作“憙”,又互改注内“喜”“憙”二字,而其义遂不可通。……又《贾谊传》“遇之有礼,故羣臣自喜”,“喜”亦借字也。故师古曰“喜,读曰憙,音许吏反。憙,好也,好为志气也”。而今本正文亦改为“憙”,注文“喜”“憙”二字亦互改矣。〔唯“憙,好也”之“憙”未改。〕(《读书杂志·汉书第四》“憙”条)[1]228-229

王氏在《史记杂志》中指出:“是‘喜’字古通作‘憙’。……是《战国策》‘喜’字亦通作‘憙’也。”在《汉书杂志》中则明确指出:“喜,乐也,音许里反。憙,好也,音许吏反。”在王念孙训诂用语体系中,“通作”是指通假,“或作”是指异体字[2]。王氏作出上述判断,主要基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喜”“憙”二字之异文;同时,他还注意到了颜师古《汉书注》对“喜”之“好也”义项多注为“许吏反”。

表面看来,王念孙的论证颇合情理:既有“喜”“憙”的异文,还有二者音义有别的证据。不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王氏的推理是有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王氏的说解与许慎《说文解字》不合,若按王氏的论断,怎样看待《说文》“憙,说也”的解释,难道许慎的说解发生了错误?其二,《汉书》中“喜”字也可表“喜好”义、“憙”字也可表“喜悦”义,难道没有这种可能——“憙,乐也,音许里反。喜,好也,音许吏反”?

笔者认为,《读书杂志》的论述确有不足。综合有关研究来看,“喜”字本与饮食有关,由“饮食之乐”引申表示一般意义的“喜悦”,再引申为“喜好”之义;而“憙”字确如《说文》所说,就是“喜悦”之义,只不过也有“喜好”“容易”等引申义。

一、“喜”可表示饮食(之乐)

瞿润民曾指出:“盖酒食之饎,喜悦之憙熹,古只作喜,后世事繁,乃制饎、憙,各有专义而喜之本义遂晦。”[3]3047雷汉卿曾结合前辈学者的讨论,进一步论证“壴(鼓的初文)”本为食器,《说文》中“‘喜’字之训‘乐’应该是酒食之乐而非钟鼓之乐”[4]42-55。笔者觉得上述结论是可信的,现补充两条文献证据。

其一,《诗经·小雅·车舝》:“虽无好友,式燕且喜。”郑玄笺云:“式,用也。我得德音而来,虽无同好之贤友,我犹用是燕饮,相庆且喜。”郑氏认为“式”是“用”,“燕”是燕饮,并且增字为训,将“喜”释为“相庆且喜”。则此句意谓,虽然没有好朋友,采用燕饮之礼也很欢乐——文意明显不通。《车舝》下文云“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又云“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式”“且”连接的都是两个独立的动词,则“式燕且喜”中的“喜”字也必为动词,郑氏将其释为喜悦义确实不妥。“式燕且喜”的意思就是举行燕礼并赐予酒食。

其二,《诗经·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郑玄笺:“燕,燕饮也;令,善也。喜公燕饮于内寝,则善其妻,寿其母,谓为之祝庆也。”孔颖达正义:“鲁侯僖公燕饮而皆喜。燕于内寝,则善其妻,寿其母,谓为之祝庆,使妻善而母寿也。”郑氏、孔氏都认为“喜”乃因“燕”(燕饮)所得之喜,也是酒食之乐而非钟鼓之乐。实际上,结合诗意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鲁僖公在燕饮之礼时以酒食“善其妻,寿其母”,也就是郑玄所云“谓为之祝庆也”。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主人在招呼客人吃好喝好的同时,还顺便祝福他们幸福长寿。所以这个“喜”字的意思就是使之饮酒食饭。郑玄注为“喜公燕饮于内寝,则善其妻,寿其母”,将“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分析为“喜——鲁侯燕,令妻寿母”,以“鲁侯燕,令妻寿母”为喜,其实是迂曲不通的。古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很少。

上述两例中的“喜”都可理解为赐予酒食,这比解释为喜悦、高兴要通顺得多。即使按照注疏理解为“喜悦”,也是指因为酒食而引起的喜悦之乐。“喜”可表饮食(之乐)无疑。

二、“喜”“憙”音义情况分析

先看《说文》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对“喜”“憙”“说”的解释:

《说文·喜部》:“憙,说也。从心从喜,喜亦声。”

《说文·言部》:“说,说释也。”段玉裁注云:“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5]93

由此看来,《说文》中“憙”字表示的正是泛指的喜乐之义。“壴”为食器,“喜”表示饮食,进而引申为饮食之乐,再泛指为一般的喜悦,职事繁多,人们就在“喜”的基础上,增加“心”旁,产生了“憙”字。但“憙”字的使用范围远没有“喜”字广泛,喜悦义仍是 “喜”的主要意义 。其间有互用的情况,《史记》中就存在一些用例,如:

《殷本纪》:“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6]106

《高祖本纪》:“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6]361

《高祖本纪》:“(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史记正义》:“喜,许记反。”[6]342-343

《高祖本纪》:“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5]347

以文意推断,“不憙淫”的“憙”是动词,意思是“喜欢、爱好”,“秦人憙”中的“憙”乃是形容词,意思是“喜悦”;而“喜施”就是“喜欢施舍”,“心独喜”就是“心里暗自高兴”[7]。

笔者认为两汉时代的“憙”“喜”二字虽然混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分工:“憙”有两读,义为“喜欢”“爱好”时,用作动词,读“许吏反”;若为“喜悦”义,则读与“喜”之本音(许里反)同。“喜”也有两读,但主要意思是“喜悦”,用作形容词,读如本字,若读为“许吏反”,则表示“喜欢、爱好”,用作动词。下面结合《汉书》及《汉书注》的情况加以论述(如上所述,《史记》中也有“憙”的用例,但考虑到《三家注》作者不一,并且《史记》在很长时间内不是“正史”,流传过程中可能会被擅改字形。而《汉书》较为正统,后人改窜的几率较小;颜师古《汉书注》质量比较高,对于考察用字注音情况比较有利。)。

先谈《汉书》中“喜”字用为人名、地名的情况。除了诸表之外,《汉书》正文中“喜”字出现104例,大都表示喜悦之义。例如《哀帝纪》“孝哀皇帝”,荀悦曰:“讳欣之字曰喜。”“欣”“喜”都是喜悦之义。

至于地名“闻喜”之“喜”也指喜悦,《汉书》及注释如下:

《武帝纪》:“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8]188

《地理志》:“闻喜,故曲沃。”应劭曰:“今曲沃也。秦改为左邑。武帝于此闻南越破,改曰‘闻喜’。”[8]1550-1551

(一)《汉书》及《汉书注》中“喜”的音义情况

1.《汉书》正文“喜”字表示“喜悦”义,无注音

共112例。颜师古无注,当读如本字,意为喜悦、高兴,例如:

《高帝纪》:“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8]7

《五行志》:“皇天说喜。”师古曰:“说读曰悦。”[8]1425

有1例颜师古释为“羡慕”,据文意也可直译为“喜悦”:

《司马相如传》:“虽济万世不足以喜。”师古曰:“故相如言大人之仙……不足羡慕也。”[8]2596-2598

还有1例《汉书》引《诗经·小雅·六月》,颜师古释作“乐之”,意思就是“使之喜”:

《傅常郑甘陈段传》:“其诗曰:‘吉甫燕喜,既多受祉。’”师古曰:“王以燕礼乐之,多受福赐。”[8]3017-3018

2.《汉书》正文“喜”表“喜好”义(仅有2处例外:1例表示喜悦义,注音为“许吏反”;另1例虽表“喜好”义,但没注音。为省篇幅,均放在此类加以讨论,见下文。列表分析“喜”字音义情况时会予以分开。),有注音

共34例。其中30例均为“喜好”义,颜师古注为“许吏反”,例如:

《武五子传》:“其天资喜由乱亡。”师古曰:“喜,好也。喜音许吏反。”[8]2768-2769

《宣元六王传》:“太子宽仁,喜儒术。”师古曰:“喜,好也,音许吏反。”[8]3311-3312

仅有1例意思虽是“喜好”,但《汉书注》并没有注音,当为颜氏遗漏:

《扬雄传》:“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之《汉书全译》(安平秋、张传玺分主编)将此句译为“欣赏往昔的遗风,喜欢虞氏所耕之地”,则“喜”乃指“喜欢”“喜好”之义。)师古曰:“舜耕历山,故云然。”[8]3538-3539

还有1例虽为“喜悦”义,但颜师古指出,其读音仍为“许吏反”,这是因为要“合韵”:

《礼乐志》:“璆磬金鼓,灵其有喜。”师古曰:“喜,合韵音许吏反。”[8]1058

除了注音为“许吏反”之外,《汉书注》中还有两处也标明了反切,其中1例注为“许既反”:

《儒林传》:“太皇窦太后喜《老子》言,不说儒术。”师古曰:“喜音许既反。说读曰悦。”[8]3608-3609

前为“喜《老子》言”,后为“不说儒术”,可见“喜”便是“说”,不过都用为动词,意思是喜好。

还有1例注为“许记反”:

《司马相如传》:“白质黑章,其仪可喜。”师古曰:“喜音许记反。”[8]2607

“其仪可喜”就是“其仪可爱”,“喜”也用为动词,但不是“喜好”,而是“喜爱”之义。

“许既反”和“许记反”在《广韵》音系中并不同音,因为“既”的反切是“居豙切”,见母未韵,而“记”的反切是“居吏切”,见母志韵,但都是止摄去声开口三等字。简言之,“许记反”就是“许吏反”,与“许既反”稍有区别。但它们都表去声,“喜”由“喜悦”义转为“喜好”义,由形容词转为动词,读音也由上声变读为去声,显然属于音变构词。

3.《汉书》正文无“喜”,《注》文有“喜”字

《汉书》正文无“喜”字,注文中出现“喜”字的句子共有31例。其中12例表示“喜悦”义,例如:

《张骞李广利传》:“山雪不积。”张晏曰:“是岁雪少,故得往还,喜得天人之应也。”[8]2703-2704

《王商史丹傅喜传》:“楚以子玉轻重。”师古曰:“谓楚杀子玉而晋侯喜可知。”[8]3380-3381

还有6例“喜”义为“喜好”,例如:

《贾谊传》:“廉耻不立,且不自好。”师古曰:“自好犹言自喜也。好音呼倒反。”[8]2257-2258

《文三王传》:“杀人取财物以为好。”如淳曰:“以是为好喜之事也。”[8]2213

不管表示“喜悦”义还是“喜好”义,《汉书注》均没有读音标志。

其余13例均表示人名,例如:

《艺文志》:“谷梁子,鲁人。”师古曰:“名喜。”[8]1713-1715

《贾邹枚路传》:“城阳顾于卢博。”孟康曰:“城阳王喜也。”[8]2338-2339

《汉书》及《汉书注》中“喜”字音义情况如下表所示:

如上所述,《汉书》及《汉书注》中“喜”的音义情况非常清晰:用为“喜悦”义时不用注音;用为“喜好”义必有注音。《说文》“喜,乐也”,正是指“喜悦”之义。而从“喜悦”到“喜好”,不仅有词类的不同,也伴随着读音的变化,明显属于音变构词。

(二)《汉书》及《汉书注》中“憙”的音义情况

1.《汉书》中“憙”的音义情况

《汉书》中“憙”字共出现9次,其中4例用于人名“司马憙”中,师古注音“许吏反”:

《西域传》:“地节二年,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将免刑罪人田渠犁……至秋收谷,吉、憙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吉、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师古曰:“憙音许吏反。”[8]3922-3923

其余5例中,3例表示“喜好”之义,均注为“许吏反”:

《郊祀志》:“神君所言,上使受书,其名曰‘画法’。其所言,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憙。其事秘,世莫知也。”师古曰:“憙读曰喜。喜,好也,音许吏反。”[8]1220-1221

《地理志》:“周人……憙为商贾,不好仕宦。”师古曰:“憙音许吏反。”[8]1651

《贾谊传》:“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师古曰:“憙读曰喜,音许吏反。喜,好也,好为志气也。”[8]2257-2259

还有1例与“说”同义连文,表示“喜悦”之义:

《郊祀志》:“皇太后诏有司曰:‘皇帝即位,思顺天心,遵经义,定郊礼,天下说憙。’”颜师古注曰:“说读曰悦。”[8]1263-1264

颜师古对“憙”字并未注音释义,但“说”是“喜悦”,“说憙”连文,“憙”字当与“说”同义,亦为“喜悦”(安平秋、张传玺主编《汉书全译》第533页译为“天下欢心”,即取“喜悦”之义。)。

最后1例结合文意,也是“喜悦”之义:

《货殖传》:“蜀卓氏之先……致之临卭,大憙。”[8]3690

卓氏的先人本处赵国,秦兵破赵之后被逼迁蜀。他们的老乡争相贿赂押解流放者的小吏,希望就近安置。只有卓氏颇有远见,愿意到崏山之下的沃野处定居。他们到了临卭之后,发现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就非常高兴,安居之后很快富裕起来。结合文意,此处之“憙”的意思也是“喜悦”(安平秋、张传玺《汉书全译》第1826页译为“全家人非常高兴”,即取“喜悦”之义。)。

2.《汉书注》中“憙”字的音义情况

《汉书注》中“憙”字出现3次,意义为“喜好”或“容易”。其中李奇注1次,意为“喜好”:

《食货志》:“失时不雨,民且狼顾。”李奇注曰:“狼性怯,走憙还顾。”[8]1128-1129

其余2例都是颜师古的注解:

《沟洫志》:“岸善崩。”颜师古注曰:“善崩,言憙崩也。”[8]1681-1682

《儒林传》颜师古注曰:“马肝有毒,食之憙杀人,幸得无食。”[8]3613

“言”是以今语释古语,相当于“(现在)说”,“憙崩”就是容易崩塌,乃是“喜好”之义的引申;“食之憙杀人”之“憙”也可解释为“容易”。

《汉书》及《汉书注》中“憙”字的音义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在李奇、颜师古等为《汉书》作注的时代,“憙”字确有两读:当其义为“喜悦”时,是形容词,《汉书注》并不注音,应属于“憙”的常用用法;当“憙”义为“喜好”时,《汉书注》必有注音。这表明,“憙”读本音(与“喜”的本音相同,即王念孙所谓的“许里反”)时,它的意义是“喜悦”,只有变读为去声时,意义才变成“喜好”或“容易”。《說文》“说,说释也”以及“憙,说也”均为“喜悦”之义,表达人对事物的一种积极情绪,音读为上声“许里反”。如果用为动词,就表示“喜欢”“喜爱”之义,音读也有上声变为去声“许吏反”等。用为非生物主语后面,“喜”“憙”就转而表示该事物适宜于某种环境或具有某种属性,表示“容易”等义。所以它们的词义引申可以概括为:

喜悦→喜好→容易。

结合以上讨论,我们可将“壴”“喜”“饎”“熹”“憙”等字词的主要义项关系梳理如下[9]:

壴:鼓形食器,象形。

喜:饮食(之乐);喜悦;喜好。从壴从□(并非“口”字)。

熹:炙也。从喜(甲骨文为“壴”)在火上,会意[10]。

饎:饮食。从食从喜,喜亦声。(实为“喜”的后起分化字)

憙:喜悦;喜好;容易。从心从喜,喜亦声。

三、王念孙《读书杂志》“喜”条与“憙”条的考释确实不妥

弄清楚了“喜”“憙”的音义情况,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王念孙《读书杂志》中《汉书杂志》 “憙“条以及《史记杂志》“喜”条的考释情况。

从前文所引《读书杂志·汉书第四》“憙”条可以看出,王氏主要比较了《郊祀志》以及《贾谊传》颜师古注“喜,好也,音许吏反”和“憙,好也,音许吏反”,然后作出了“喜”“憙”有别的论断。王氏认为《汉书》正文应为“而天子心独喜”,颜师古注应是“喜,读曰憙。憙,好也,音许吏反”。王氏的论据主要基于异文,对此结论我们并不赞同。

王氏所引《郊祀志》的上下文为:

神君所言,上使受书,其名曰“画法”。其所言,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憙。其事秘,世莫知也。

颜师古注曰:“憙读曰喜。喜,好也,音许吏反。”

“天子心独憙”之“憙”是有宾语的,正是承前省略的“神君之言”,所以这里的“憙”并非喜悦之义,而是“喜欢”“爱好”之义。根据本文分析,“憙”的确可以用作动词,泛指“喜爱”;而“喜”字也确有两音,读如“许吏反”时,才与“憙”之“喜好”义相通。所以颜师古的注解是正确的。王念孙根据景佑本作“喜”,从而认定今本注解有误,有失武断。我们推测,王氏作出上述推断,最根本原因在于认定“憙”字只有“喜好”之义,而无视“憙”字也能表示“喜悦”义。实际上,颜师古所说“憙,读曰喜。喜,好也,音许吏反”,正好说明“憙”“喜”均有两读。如果只注“憙,读曰喜”,就无法说明“憙”到底读哪个音;如果直接说“憙,好也,音许吏反”,就无法说明“喜”读“许吏反”时能表示“喜好”之义。如果王念孙能够通观《汉书》及颜注全文,再认真考虑《说文解字》“憙,说也”的解释,相信他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至于《史记杂志》“喜”条中的异文更是不足为据。因为这些“异文”现象反映的只是字形差异,并不能体现读音差别。更为重要的是,如上所论,“喜”“憙”均为两读,均可表示“喜悦”与“喜好”之义。或许在时人眼中它们就是异体字的关系,“喜”“憙”并非真的有别,只是体现了使用者个人习惯的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史记》和《汉书》中虽然都有“憙”字的用例,不过为数都很少。相反,两书中“喜”的用例很多:“喜”字既可以作动词,表示“喜欢、爱好”;也可以作形容词,表示“喜悦”。这说明,“憙”“喜”相比,后者仍处于优势地位。

四、结论

(一)“壴”本为食器,“喜”字从“壴”得义,确有饮食之义,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饮食之乐,最后才泛指一般的喜乐之义。

(二)从《汉书》及《汉书注》“喜”“憙”二字的使用情况来看,它们均能表示“喜悦”义和“喜好”义,动词义时为去声,形容词义时为上声;这属于汉语中音变构词的现象。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喜”条与“憙”条的校释稍显武断。

[1] 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 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10.

[3] 瞿润民.说壴[M].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辑刊.第2册,1931:3047.

[4] 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0.

[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29-123.

[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M].第1版.成都:巴蜀书社,2000:51-55.

[1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218.

(责任编辑:李 军)

Two Articles about Pointing out Flaws ofMiscellaneousNotesontheClassics

WEI Pengfei,LIANG Chao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zhu(壴)is one of eating utensils;that the character xi(喜)constructed zhu(壴) and (熹)means the happiness of drinking-and-eating or general ones. We have two evidence to add furtherly. Related the examples of Book of Han(汉书) and Annotations to Han Shu ( 汉书注) by Yan Shigu, we find that "xi(喜)" and "xi(熹)" both have two kind of pronunciation——shangsheng and qusheng;respectively demonstrate joyous and liken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xi(熹)" is joyous and the explanation of Shuowen Jiezi is correct by which we argue that notes on xi(喜) and xi(熹)in Miscellaneous Notes on the Classics(读书杂志) are wrong.

xi(喜); xi(憙); original meaning;MiscellaneousNotesontheClassics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2009

2015-02-22

魏鹏飞(1979-),男,河南宝丰人,博士生,研究方向:训诂与历史词汇、汉语史、语言学史。

H028

A

1671-5322(2015)02-0044-06

猜你喜欢
音义注音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