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石龙白族儿童语言使用及其能力调查①

2015-02-24 15:37张万君季红丽瞿海萍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石龙白族双语

张万君 季红丽 瞿海萍

(玉溪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剑川石龙白族儿童语言使用及其能力调查①

张万君 季红丽 瞿海萍

(玉溪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白族儿童;语言使用;白语能力;双语教育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弱势民族语言的急剧消失,双语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语言保护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词汇测试等途径,调查了白汉双语教育背景下大理剑川石龙村儿童的语言使用及语言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不仅能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还能促进民族语言及文化的保护工作。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弱势民族语言的急剧消失,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面临着空前绝后的挑战。腾星指出:如何处理“国家一体”与“民族文化多元文化”的冲突及和谐的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之一②腾星.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J].民族教育研究,2000(1).。徐世璇在《濒危语言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在思考和讨论当代语言濒危现象和关于语言保留的问题时,最佳对策就是在民族地区倡导并保持双语教育③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32.。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近年来再次成为国内外讨论、研究的焦点。

大理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是一个白族聚居地,白语保存较好,是全村的通用语言。2004年,在SIL(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云南省民语委和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云南第一个白汉双语教育项目试验点在石龙小学成立。该项目的宗旨是:在白族聚居地区推广白族文字,抢救和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白汉双语教学实验,促进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实施学校硬件建设,构建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资助贫困学生学习,减轻贫困学生家长负担④Bai Project Report,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东亚部,2009.。剑川县白汉双语教育项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剑川县白语合作项目”(2004年3月~2010年6月),共6年;第二阶段为“零障碍·双语教学”合作项目(2010年7月~2020年7月),共10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对立统一的大背景下,抢救、保存、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问题更是民族发展核心的重中之重⑤林泳海,张茜,王勇.少数民族儿童语言能力优势及双语教育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1(4):89-93.。白族儿童作为白族语言和文化基因的继承者,他们的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及其能力都必将影响白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也直接关系到白汉双语项目的实施效果。本文采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400词汇测试法等手段,对石龙小学(包括学前班)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以及村民展开调查,旨在分析白汉双语教学背景下石龙村儿童的语言使用及语言能力等情况。

语言态度 在对石龙小学的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石龙村村民对白语的深厚感情,他们认为白语将仍然是村中日常交流的惯用语言,他们相信即使没有白文,白语作为有声语言绝对不会消失。另一方面,村民对汉语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白语要学,汉语也一定要学。学了汉语,就能和外面的汉族交流,能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可以看出,对于石龙村而言,白语文的学习出自于民族情感需要,符合客观事实,而汉语文学习的动机基本上是功利的。

对石龙小学六年级的1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详见表1和表2)也表明该村儿童对白语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他们希望能将民族语言传承下去。被调查的18名白族学生一致认为白语在和家人交流的时候都是重要的。在他们看来,白语值得学习并且容易学习,在学校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学习也有一些帮助,他们愿意花时间学习白语。另外,超过70%的学生认为白语在以下场合表现出它的重要性:和石龙村的人一起生活、在幼儿园读书识字、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耍、学习和了解白族文化。

表1 白族儿童对母语的看法及认识

表2 你如何看待白语在下述场合的重要性

语言学习及使用情况 石龙村是白族聚居村,是孩子们学习白语的一个天然语言环境。在这里,不仅家庭内部使用白语,而且孩子们在村子里玩耍互相交流时,也使用白语,就连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孩子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基本上使用白语作为交际语言。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白语成了孩子们的第一语言,正规的汉语学习是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的。

2014年1月初,我们到石龙小学调查,当时学前班共有46名学生,均为沙溪镇石龙村人,其中36名为白族学生,居住在石龙坝区的白族村落,其余学生为彝族和傈僳族,散居在石龙南面和西面的高寒山区。石龙村以白族为主体的小聚居生活状态以及相对偏僻的地理环境为人们学习和使用母语提供了天然保障,石龙村儿童均能熟练使用母语,彝族和傈僳族学生除熟练使用本民族母语外,还基本通用白语。

白语是当地家庭和村里主要的交际语言,石龙本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例如彝族和傈僳族与白族之间交流也基本上是用白语,彝族和傈僳族只有在族内才使用本民族语言。因此,孩子们在上学前班的时候,基本不具备汉语听说能力,他们知道的少量汉语大多通过非正规习得途径获得,如看电视、与邻村小伙伴交流等。汉语一般用于课堂教学、哥姐辅导弟妹做家庭作业、与不会说白语的汉人或陌生人交谈等场合。

石龙小学六年级共有18名学生,其中男生10名,女生8名,白族学生14名,彝族3名,傈僳族1名。这18名学生是石龙白汉双语教学正式开展时(2006年9月)入学的第一届学生,他们都是石龙本地人,基本没有离开过石龙。我们到石龙小学调查时,他们在石龙小学学习的时间已经快有8年了,从学前大班开始学习简单的汉语口语算起,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大约7年。从课堂观察与对老师和学生们的访谈来看,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听懂汉语授课内容,能用汉语回答老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母语能力 词汇量大小是一个人语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母语能力,我们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白语400词测试。选择他们作为测试对象主要是因为:第一,这18名学生是石龙白汉双语项目正式开展以来的第一批项目受益儿童,要了解双语项目对白族儿童的白语和汉语学习的影响,这是最合适的受试对象;第二,他们已经接受了约7年的正规汉语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应用能力;第三,词汇测试表中的400个汉语词汇基本上都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能确保测试的可操作性。

400词词汇测试结果表明石龙儿童具有较强的白语能力。除了第14号彝族学生以外,其余学生“熟练说出”400词的比率都在93.5%以上,词汇量最大的四名学生熟练掌握的词汇量比率高达99.5%。C级和D级词汇的比例非常低,基本是一些生僻词如“水獭、洞、蚂蟥、水田、铜、板栗、木耳、芽儿”等。其中“水獭”这个词有11名学生提示后能懂,7名学生提示后依然不懂;“铜”在D级中出现4次,其余的均为3次并且测试对象多为非白族学生。如果排除这些生僻词,18名测试对象的A级词汇几乎是100%。白语400词测试结果详见下表3①这里的语言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熟练:听、说能力俱佳,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应用;B、一般: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自如应用;C、略懂:具有部分交际能力,能听懂简单的会话,但不能自如应用;D、不会:听、说能力较低或完全不懂,日常生活中不能使用。。

表3 白语400词测试结果统计表

石龙儿童熟练的白语能力和石龙村的社会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石龙是白族聚居村,基本没有外来人口,白语是当地的日常交际用语,封闭的地理环境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提供了完好保存语言的条件。其次,白—汉双语教育项目开展后石龙村举办了白文成人培训班,白文简报出现在社区,大大促进了白语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白汉双语项目开展后,白语被用于课堂教学,促使白语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石龙村享有浓厚的白族传统文化,一年一度的石宝山传统歌会、民间歌舞霸王鞭和其他丰富的白族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等定期举办并深受群众喜爱,促进了白族语言及文化的持续发展。

通过对石龙村儿童的语言态度、语言使用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石龙村儿童对其母语有很深厚的感情,愿意将白语和白族文化传承下去。此外,人们普遍认可白汉双语项目,认为该项目有助于培养白族儿童的双语能力,并能提高他们的母语及汉语应用能力。白语能力测试也表明,随着白汉双语教育项目的开展,石龙儿童的母语能力没有因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而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这与Toukomaa和Skutnagbb-Kangas(1977),Cummins(1976)提出的门槛理论(The Threshold Theory)假设吻合。儿童接受学前双语教育,学习两种语言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有利于儿童掌握两种语言,促进认知能力发展,也为将来真正成为“双语文化人”打下基础。儿童是个人社会化和获得文化、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期,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需要通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完成①王芳,曹馨月."文化孤岛"中回族儿童的文化传承研究——基于五顷塬回族自治乡龙咀子村的田野调查[J].民族新闻探析,2012(4):74-76.。儿童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来说,只要他们的母语能力得到很好地开发,他们的第二语言学习及使用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使他们成为平衡双语人(在各种场合都能近乎同样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②[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8.。

因此,“民族学校实施双语教育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保存与传递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③李福军.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文化心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作为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本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学会一门语言,并不是单纯的能听懂、能说话就可以了。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能够理解这种语言之中所蕴含的意义,其背后的历史以及这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调查和分析证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在大理剑川开展的白汉双语教学不仅能帮助白族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还能有效保护和传承白族语言及文化。

A Survey of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mong Bai Children in Shilong,Jian Chuan County

ZHANG Wanjun JI Hongli QU Hai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nnan 653100)

Bai children;language use;language proficiency;bilingual educ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tegration and the rapid extin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bilingual education,especially bilingual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protection and culture inheritance.This paper,based on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vocabulary test,makes a survey on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bility among Shilong Bai childre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ai-Han Bilingual Education Project in Jianchuan County,Dali Prefec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could not only improve children's language ability,but als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language and culture.

张万君,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及双语教学研究。

H252

A

1009-9506(2015)09-0055-04

2014年11月5日

①该文属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族地区实施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JQ1306。

猜你喜欢
石龙白族双语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鹧鸪天·游石龙水库
力量哪里去了
曲靖市档案学会倾囊相助 力推石龙村脱贫出列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联墨双馨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