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镇聚落美学理论与方法

2015-02-25 09:24王东,王清华
学术探索 2015年7期
关键词:本体论村镇美学

作者简介:王 东,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美学、传统村落研究;

王清华,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哈尼族梯田文化、影视人类学及艺术人类学研究。

摘要:文章在简述村镇聚落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村镇聚落美学的理论研究命题,借鉴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理论初步确立了村镇聚落美学的人类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基点,并从村镇聚落美的本质、村镇聚落是向着人的生命归复的价值及村镇聚落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析了村镇聚落美学的价值论;最后探析了村镇聚落美学理论研究的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更新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初步构想村镇聚落美学理论与方法的框架,为当前中国村镇聚落的美学研究课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15) 07-0076-06

建筑学关于村镇聚落的研究始于民居的研究,由单一的民居建筑研究扩展到村镇聚落的整体研究,除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外,人们开始思考“诗意的栖居”做何解释,村镇聚落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村镇聚落中人们的审美体验有何异同,村镇聚落的生命力如何维系,村镇聚落与人的相处之道。这些问题的提出反证的是人们已经开始从生命的角度思考村镇聚落的美学问题。

在当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的居住环境在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一些城镇聚落和传统村落却出现极端的异化现象。聚落是人为自己创造出来的宜居环境,它的本质是“宜居”“贵生”,是人心灵的家园,审美的世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从穴居野处的原始社会,到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追求诗意的栖居从未停止。古诗“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反映的是古人对村镇聚居环境的审美选择与追求。“以其废于都,莫如归于田”成了厌倦了都市聚落烦躁喧嚣的时人的精神寄托和审美风尚。村镇聚落审美研究力图通过对漠视生命的现代都市聚落及空巢传统村落的批判,唤醒对生命的尊重,个体的高扬,凸显人文主义情怀。村镇聚落审美的研究不仅仅回答“何为诗意的栖居”,更重要的是揭示人的生命的哲理。

村镇聚落美学的架构可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三方面分析。基础研究包括任务、意义、分类等,实证研究主要是应用层面。本文通过回顾前人对聚落研究的成果并结合时代特征拟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提出村镇聚落美学的理论架构。探析的是村镇聚落美学的理论研究部分。

一、村镇聚落研究历程回顾

关于村镇聚落的研究主要涉及建筑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通过对其研究状况的简单梳理、批判吸收,期冀对村镇聚落美学的架构提供学科背景的支撑及方法论上的借鉴。

(一)建筑学关于村镇聚落的研究

国内建筑学研究村镇聚落始于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刘敦桢对西南民族地区村落的考察。1981年出版的《浙江民居》专设“村镇布局”一章论述乡土聚落,在这及其以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村镇聚落客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村镇聚落主体,强调对村镇聚落中的人的研究。随后建筑学界迎来了村镇聚落研究的繁荣时期,尤其是当前国内传统村落的研究尤为突出。通过对国内“建筑学视野下的聚落研究”文献梳理其研究对象与内容可知, [1]研究对象上从最初的关注单体民居扩展到村镇聚落的整体,包括村镇聚落主体; [2]研究内容上涉及物质层面的民居建筑、村镇聚落景观,也涉及精神层面的村镇聚落主体的心理、文化等。

虽然国内建筑学关于村镇聚落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从建筑美学视野对村镇聚落的研究除皖南古村落的文化美学研究及岭南近代建筑文化美学研究较集中外,其他的研究则相对分散。总的来说,其理论层面的研究是相对较弱的。

(二)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关于村镇聚落的研究

地理学研究聚落形成“聚落地理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内容。余英在《东南传统聚落研究——人类聚落学架构》中说到,“地理学对聚落的研究重点,是地理学的三大传统:人地、空间和区域,尤其是‘区域性’的人—地关系。” [2]他进而概括出地理学关于聚落的“文化景观”“生活方式与方言民俗”“宗教地理” [2]三方面的研究。这里“区域性的人—地关系”“生活方式与方言民俗”值得一提,这是从地理学角度强调对人的关怀,生命的尊重。

人类学是以人为对象而展开研究的,这样的学科特色决定了村镇聚落研究中人的地位被凸显。“人类学家对聚落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移民社会、方言民系以及民俗集团的地缘组织三个主题展开,其研究方法属社会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范围”。 [2]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更多的是关注村镇聚落中的人及其创造的文化,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

社会学家如梁漱溟从“社会—文化”、费孝通从“社会—经济”、陈翰笙等从“经济—政治”的角度研究村镇聚落,吴文藻引入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功能学派,主张社区的研究方法。虽然他们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性之一就是围绕着社区中的人而展开的,凸显人的地位。

通过不同学科对村镇聚落的研究回顾可知:一是关注村镇聚落的主体,即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是其共同特征;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从建筑美学视野研究村镇聚落是一个新的尝试。这为村镇聚落美学的架构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启示。

二、村镇聚落美学的理论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美学家在批判、反思、借鉴传统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的基础上构建了“生命美学” ①,为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这里拟采取审美的哲学视角、生命美学的理论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方面探析村镇聚落美学的理论构想。

(一)聚落美学的人类生命本体论

1.“生命”是村镇聚落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聚落或建筑的终极意义是“宜居”与“贵生”,它的美学含义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因此村镇聚落美学的理论探讨将“生命”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始点。聚落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综合体,聚落美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聚落美产生的各种因素是以人为核心的。没有人的聚落是没有生命力的。聚落美不能离开人,聚落美是在人主导下创造的美,人的本质决定聚落美的本质,聚落美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表达,它源自于人的生命,即生命本体论,最后它又回复到人的生命,表达聚落对人的意义与价值,即聚落美的价值论。聚落是人创造的一个“大地作品”,聚落的美也就是人的美。尼采说的更直截了当:“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原理。” [3]( P36)村镇聚落作为聚落的重要层面,其逻辑起点也应作如是观。

2.村镇聚落美学的哲学基点

村镇聚落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审美活动,根据以上分析,主张以生命为村镇聚落审美活动研究的逻辑起点。封孝伦在《审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一文中说:“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最古老、最坚实、最有力的根源。他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也是我们认识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 [4]对此他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对“生命说”展开系统论述。以生命作为村镇聚落美学的逻辑起点所展开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实践说”,把村镇聚落审美活动放在生命中来探讨,把村镇聚落审美活动当作生命中的最高精神活动来考察,这样有利于凸显村镇聚落美的精神性、自由性、意义性、价值性,从而使村镇聚落向人生成,向人归复。

生命哲学及生命美学是以生命为其逻辑起点建构学科体系的,它们分别确立了人类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基点。这里以此为鉴并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生命是村镇聚落美学的逻辑起点,人类生命本体论是其哲学基点。

(二)村镇聚落美学的价值论

立足于人类生命本体论哲学基点的村镇聚落美学是“人的学问”,着眼于村镇聚落中人的生命体验,着眼于对村镇聚落生态环境的关照,着眼于村镇聚落生命哲理的思考,关注人的生命律动、精神的自由迸发。上文已说,“生命”是村镇聚落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出发点也就是逻辑起始点,确立的是本体论,而归宿点是说村镇聚落美的研究要归复到人的生命上来,表达的是村镇聚落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确立的是价值论。因此可以说村镇聚落美学研究根本上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意义世界的关照,凸显的是村镇聚落审美主体的价值与人性的高扬。

1.村镇聚落美的本质

哲学意义上,“价值”表现的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村镇聚落美学的价值就是村镇聚落的审美属性能否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村镇聚落美学以人的生命为本体,村镇聚落之所以向美生成是以人的审美需求为根本动力的,因此探讨村镇聚落美的价值有必要先探讨人的生命需求,在美学意义上就是探讨人的审美需求。封孝伦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里写道,“人是生命,是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统一体”,即“三重生命统一体论”。 [5]( P77)依据“三重生命统一体论”,村镇聚落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即生理需求、精神需求、社会使命需求。类似的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生命需求的三段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发展需求)。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表现的是感官上的愉悦,在此基础上才有心理、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并相应地表现为形式意味的把握,人生意义的领悟。而这一切都是生命的自由表现,都可归结到“三重生命统一体论”中。马克思很早就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所以从本质上说,村镇聚落审美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从对象那里得到的一种生命满足。封孝伦在探讨美的本质时提出“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这里的“精神实现”就是生命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村镇聚落美的本质就是在村镇聚落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生命需求得到满足。

2.向着人的生命价值归复

从生命美学角度研究村镇聚落符合当今村镇聚落走向“人学”的趋势。立足于人类生命本体论的村镇聚落美学,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的关注。以生命为逻辑起点,观照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使村镇聚落美向着人的生命价值归复。当今国内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以理性主义、工具性的文化范式为主, ①居其屋的人是被忽略的。虽然也有不少学人呼吁建设生态城市,关注人性,尊重人的生命欲求。但总的来说城市聚落人情冷漠,人被异化,人性被疏远是其主要特征,因此探讨生命价值的归复有其现实的意义。在学理层面上,也有利于克服传统理性本体论漠视人的生命、淡化聚落主体、人性被异化的学术倾向,使村镇聚落真正成为人类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村镇聚落的美向人类生成,同时人的人文品格也向村镇聚落开拓。

村镇聚落美学立足于生命,带着生机勃勃的气息走进人的生存世界,即人生存的村镇聚落空间。从审美哲学的角度看,它不止于物质性的空间形态,如村镇聚落、民居建筑、山水、植被等,而且还进入人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美的村镇聚落不仅仅是住人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是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港湾,文化的载体,如此从纵向扩展了人的审美层级。在审美的空间里人不仅满足了生物生命的审美需求,而且使人获得更深更广的审美体验,最终实现审美超越,在审美体验阶段和审美超越阶段人的精神实现了极大的自由,在这个境界中人向着完整的人生成,实现人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村镇聚落审美活动主张在审美体验、审美超越中实现人的精神自由,立足于人的生命,把天地人纳入同一审美系统,既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忽略人之外的世界,使人能够时时与自然界保持交流,不断地交换能量,实现新陈代谢,永葆生机活力。

3.村镇聚落美的生成探讨

村镇聚落美学的理论初探借鉴生命美学的理论,以“生命”作为其逻辑起点,关注生存着的人的生命,并以此为哲学基点关照聚落美的本质及其现象。唐孝祥教授提出建筑美生成机制的三要素:“离不开客体、取决于主体、立足于建筑审美活动”,提出“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 [6]( P43)上述已经确立了村镇聚落美学的“人类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基点,并探讨了“村镇聚落美的本质”及“村镇聚落是向着人的生命归复”。这里将“建筑美”的生成理论与生命美学的理论结合探讨村镇聚落美的生成。

依据生命美学理论,村镇聚落审美活动是村镇聚落美研究的核心,村镇聚落美的范畴都与审美活动有关,如村镇聚落美是在村镇聚落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没有村镇聚落审美活动,村镇聚落美无从谈起;再如村镇聚落美感的产生是审美活动的内在表达;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确立的。可见村镇聚落美学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村镇聚落审美活动的研究。村镇聚落美的生成也需从村镇聚落审美活动中得出。依据“生命论”,村镇聚落审美主体即生命主体,审美客体即生命客体,村镇聚落审美活动即生命活动,因此可以得出村镇聚落美的生成机制三要素是:离不开生命客体、取决于生命主体、立足于生命活动。并由此推导出村镇聚落美就是生命主体与生命客体在相互融会贯通的生命活动中向生命主体生成的一种意义与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村镇聚落美是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价值。从文化的角度说,村镇聚落是个生命体。村镇聚落的生命是人赋予的,人给它了生机,给它了活力。

从生命哲学、美学出发,村镇聚落美学的本质是村镇聚落对于人的生命需求的满足,村镇聚落是向着人的生命价值的归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美”的生成机制探讨村镇聚落美的生成:村镇聚落美就是生命主体与生命客体在相互融会贯通的生命活动中向生命主体生成的一种意义与价值,即村镇聚落美学的价值论或者说是村镇聚落的价值论美学。

(三)村镇聚落美学的方法论

根据上述对村镇聚落美学的探讨,“生命”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村镇聚落美学以生命为逻辑起点,确立了村镇聚落美学的人类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基点,以生命为归宿点,确立了村镇聚落美学的价值论。在本体向价值转化、价值向本体的归复过程中,生命活动(即村镇聚落的审美活动)是其中间桥梁。那么何以以“生命”作为村镇聚落美学的逻辑起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涉确立村镇聚落美学研究的新思维模式和新研究方法。村镇聚落美学作为美学(或者说是建筑美学的拓展)研究的新领域,有必要从一开始就确立新的研究思维方法。

1.思维范式的更新——从传统本体论范式向现代本体论范式转变

长久以来在哲学界或者是美学界形成的传统是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来研究“存在”,即“本质是什么”。导致哲学领域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美学领域则是“美的本质是什么”,并期冀得出确定性的答案。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发出“美是难的”的感叹,以致“美是什么”成了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美学的开放性逐渐萎缩,出现了美学研究的“文字游戏时期”。

在国内,长期以认识论哲学基础来关照美学。直到“文革”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实践美学盛行,但仍是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点,根本上还是探讨“本源”的问题,仍然没有摆脱认识论化的研究倾向,所以美学很难获得根本性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潘知常、封孝伦为代表的生命美学崛起。生命美学不去追问“美学发生美学成为了”意义上的问题,而是“人学”意义上的问题,美学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不再是“美是什么”,而是“人的生命活动中为什么需要美”,即“重要的不是关于美的抽象知识,而是美相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 [6]( P47)生命美学的建立,是美学界的一场革命,它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村镇聚落(建筑)美学理论研究有必要传承这一新的研究思维范式,这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一个举措,必将促使村镇聚落美学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史来看,可将本体论分为传统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而传统本体论从巫术→宗教→科学的三个演进阶段看,分为自然本体论,表现思与自然;神灵本体论,表现思与神灵;理性本体论,表现思与理性。自然本体论、神灵本体论的历史局限自不待言,而理性本体论夸大科学的力量,强调宏大叙事,追求共性与普世性原则,隔断历史文脉。鉴于以上缺陷,学术界开始了批判理性本体论的呼声,呼吁人性的归复,关注人的需求,强调人性的自由、情感的愉悦。这也是现代本体论,即人类生命本体论的特点。该理论认为人的存在是世界的本体,“人的本质先于世界的本质,世界只是人的一部分,世界的本质最终还要还原于人的本质”。 [7]依据人类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基点,研究美的问题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后的事。而村镇聚落美的产生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从人的生命本体论出发,与村镇聚落建筑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营造行为、居住行为、审美行为、宗教仪式等等都是透射人类的生命意义或者是生命价值,折射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特征。人的存在是根本的,世界的本质最终是要归复于人的本质,作为存在的存在,建筑是人的存在的表现——村镇聚落,也是要归复于人,体现现代本体论范式的转变。

2.方法论的变更

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以纯粹理性思辨的方法论为准绳,以形式逻辑作为研究的唯一工具,固守演绎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研究模式,这样的后果使美学成了哲学的附庸,美学的独立品格消逝,以致一度出现“美学不存在”的荒唐事。可见美学要想获得独立,必须变更方法论。生命美学突破传统美学方法论的限阈,冲破理性思辨的迷雾,以人类生命精神的诗意作为思维的开始,进而将人的整个生命投入审美活动中,依赖人的情感冲动、感性直觉等去探索各种审美现象。以人类生命本体论为哲学基点的村镇聚落美学,必须抛弃纯理性思辨的方法论,走“自我生命感悟”的思维方式。此种思维方式的确立搁置了“美是什么”的美学第一命题,美不是用来认识的,而是用来感悟、体验、超越的。“自我生命感悟”的思维方式不去探讨形而上、形而下的唯心论和唯物论,也不关注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格局,只从人的生命的感性活动与感悟活动去关照村镇聚落的美。

3.研究方法定位

方法论是哲学上的范畴,对具体问题研究只提供宏观思维引导。研究方法的确立还必须根据研究对象来确定。

首先从学科交叉的特征分析。村镇聚落是建筑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从美学角度进行研究却相对较少,但这足以决定村镇聚落美学研究的复杂性。村镇聚落美学既是美学新拓展的研究领域,也是建筑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美学的学科边缘性 [6]( P15)和建筑美学的学科综合性,必然决定村镇聚落美学的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其次从村镇聚落美学的内在属性分析。村镇聚落美学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开拓的一个新研究方向。它是以人的生命关照村镇聚落的生命,村镇聚落又反过来表现人的意义与价值。如此村镇聚落美学就具有了“人学”的属性,而古今中外,人类所建构的一切学科都是或多或少与人有关。这必然决定村镇聚落美学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现代性的研究方向,既可以向众多学科开放,也可以吸收各学科最新的前沿理论成果。当然我们必须确立自己的研究特色,警惕村镇聚落美学被众多学科淹没。因此以上论述在学理上说得通,可对于村镇聚落美学的发展未必是件好事。

最后从村镇聚落的外在特征分析。村镇聚落类型众多,分布广泛,分属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而且是在历史中不断流转变迁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实地调查,以期获得最新的研究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村镇聚落美学的学术研究。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拟定研究方法。一是从审美哲学的层次,实现传统本体论范式向现代本体论范式转变;二是在学理层面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吸收地理学、建筑学、人类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三是实践层面采取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三、结语与展望

村镇聚落美学研究作为建筑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部分。本体论层面确立了以生命哲学、生命美学为理论依据,以生命为逻辑起点,从人类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基点出发,以村镇聚落的审美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而展开的研究;价值论层面则是基于村镇聚落美的本质是作为人居环境的村镇聚落对于人的生命需求的满足和向着人的生命价值的归复,并在此基础上促成了村镇聚落美的生成;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则是以研究对象的属性为根据的,根据学科的发展新趋势有必要更新思维范式,实现传统本体论范式向现代本体论范式转变,在学理层面则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方法,在实践层面要重视田野调查法。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村镇聚落美学理论的框架。村镇聚落美学研究既是建筑历史与理论或者说是建筑美学研究领域的新方向,也是美学理论向实证领域的拓展,是对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更是当前传统村落、集镇聚落课题研究的时代需要。因此村镇聚落美学理论与方法的探析既有理论价值,更有时代意义。

此外,因篇幅所限,本文对村镇聚落美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未有涉及,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缺憾,笔者在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也期冀同行加入到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课题中来。

猜你喜欢
本体论村镇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外婆的美学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