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三十五年综述

2015-02-25 10:47李建平
学术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抗战时期桂林

李建平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三十五年综述

李建平

广西抗战文化自1979年开展研究以来,经历了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深化和扩展研究三个时期,在整体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两方面着力,在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地位作用与形成原因,党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的领导、抗战文化与爱国主义、抗战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与文艺各门类研究、人物研究、出版物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21世纪以来,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又取得了由地域性影响到全国性影响、由文本研究到影像研究、由单本专著到研究丛书整体推出的三项突破性成果。大量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广西社会科学界的一个学术品牌。

广西抗战文化;抗战文化研究;桂林文化城;广西社会科学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社会科学事业催生了一批富于地方特色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科或项目,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即是其中之一①在广西社科联主编的《广西社会科学年鉴·2003》里,肯定了壮学、瑶学、太平天国研究、中法战争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和东南亚研究6个“研究成绩较为突出,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的地方特色学科或项目。详见《广西社会科学年鉴》第66-6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抗日战争时期,桂林以繁盛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影响着西南大后方,被誉为抗日“文化城”。以研究桂林“文化城”为中心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地区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和文学艺术的研究。1979年,魏华龄的《欧阳予倩与桂林剧运》在12月23日的《广西日报》发表,是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自1980年起,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一、研究的三个时期

(一)抗战文化研究第一个时期:资料收集整理时期(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一时期,研究者通过各种渠道去调查访问,搜集有关资料,并召开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座谈会。在此基础上选编资料专集,编撰各种索引、年谱、大事记、词典,撰写论文、专著等。1984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自治区文化局联合召开纪念“西南剧展”40周年座谈会。60多位40年代曾参加“西南剧展”的老戏剧家,重聚在抗战时期的文化名城桂林市。这既是一次隆重的纪念活动,也是一次有关桂林抗战文化的学术会议。会议就党的领导、“西南剧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戏剧与民族救亡、戏剧与人民以及戏剧在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回忆和探索。1988年12月21日,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桂林市政协、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单位联合成立广西抗战文艺研究会(1996年改称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并举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交流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信息与经验,提出一些初步的研究设想和研究选题。1993年,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成立。两个研究会的成立推动了抗战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最早的一批研究成果,除上述魏华龄的文章外,重要的还有万一知《桂林文化城记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3期连载)、林焕平《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叠彩》1980年第2期)、李建平《桂林文化城期刊简介》(《广西大学学报》,1981年第1-2期连载)。此后,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一批资料集和工具书,包括:(1)《桂林文化城纪事》,潘其旭、王斌、杨益群、顾绍柏编选,52万字,漓江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收入当时照片17幅和当时在桂作家、艺术家回忆文章近百篇,再现了当时参加桂林文化运动的历史史实。(2)《西南剧展》,广西戏剧研究室、桂林图书馆编。70万字,分上下两册,漓江出版社1984年出版。全书把1944年2-5月在桂林举行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分为“剧展概况”“剧坛反响”“剧目评论”“剧人回忆”四辑,全面回顾和介绍了这次剧展的情况,所收集的资料比较完整、翔实。(3)《桂林文化城概况》,杨益群、万一知等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全书37万字,包括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大事记、文艺报刊介绍、出版的文学书目、文艺团队和文化人简况等整个桂林文化城的概况。(4)《抗战时期桂林文艺期刊目录索引》,杨益群、王斌、潘其旭、顾绍柏编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全书36万字,编入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剧本、歌曲、美术、译作和文艺评论等几大类在桂林出版的80种期刊的索引。(5)《桂林文化大事记(1938-1949)》,桂林图书馆编,漓江出版社1987年出版。这是一本210万字的大型资料工具书。(6)《旅桂作家》,苏关鑫、雷锐、黄绍清、肖绍惠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书74万字,介绍了旅桂作家茅盾等34人在桂林活动简况、在桂创作的作品和桂林当时报刊的评介等。(7)《桂林抗战文艺辞典》,朱荣、丘振声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书65万字,收入人物、作品、论著、报刊、社团、文艺活动等6个部类1900余条词目,是研究桂林抗战文艺的工具书。

此时期还出版了两本学术专著:一是林焕平的《茅盾在香港和桂林的文学成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介绍和分析了茅盾20世纪40年代在香港和桂林文学成就及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二是魏华龄的《桂林文化城史话》(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15万字,论述了桂林文化城的形成、特点及其发展概貌。

(二)抗战文化研究第二个时期:深化研究时期(20世纪90年代)

1991年,李建平著《桂林抗战文艺概观》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全书12万字,以史论结合的笔法,对桂林抗战文学、戏剧、美术、舞蹈、音乐和文艺评论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同年,雷锐主编《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学卷·小说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全书分四册,共220万字。书中有林焕平的《总序》、雷锐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小说概论》,对巴金、王鲁彦等作家在桂林创作和发表的小说进行了概述和选评。1992年吴辰海、丘振声、唐国英编《戏剧运动》,64万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217篇资料,分剧运论、剧作论、剧改论、新歌剧论、演出论五个专辑,全面介绍了抗战时期桂林戏剧运动的历史轮廓及其特点和规律。1994年,蔡定国、杨益群、李建平合著《桂林抗战文学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50万字,从文艺理论、戏剧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论述。1995年,杨益群编《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63万字,漓江出版社出版。1996年,李建平编著《抗战时期桂林文学活动》由漓江出版社出版,38万字,是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的桂林“文化城”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和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汇编。1999年,龙谦、胡庆嘉编《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53万字,漓江出版社出版。1992-2005年还出版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第一至八辑),分别由魏华龄、丘振声、李建平、苏关鑫等主编。

(三)抗战文化研究第三个时期:扩展研究时期(2000年以后)

此时期的特点是:研究领域扩展,由文学、艺术、出版扩展到教育、中共党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方法增多,由原来的收集文字史料的文案工作扩展到田野调查、图像收集、文物鉴定等;研究成果继续涌现。

1.基础性成果。魏华龄、李建平主编《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65万字,200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魏华龄主编《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续集)》,2004年印行;毛毓松、周德荣主编《抗战时期桂林社会科学资料目录索引》,57万字,2002年出版;李建平等著《桂林抗战艺术史》,53万字,2014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综合性研究成果。魏华龄著《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桂林文化城》和《桂林抗战文化史》,分别于2003年和2011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文丰义、盘福东等著《血染的丰碑——中国抗战文化研究》,38万字,2004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3.跨学科研究成果。与教育学结合的《抗战中内迁西南的知识分子》,张红著,23万字,2004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史学结合的《湘桂战役与桂林文化城的陷落》,邓群、姚蓝合著,20万字,2004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与中共党史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与桂林文化城》,邓群著,40万字,200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4.田野调查成果。李建平主编《抗战遗踪——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图集》,422图,6万字,200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专题研究成果。《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研究》,王小昆著,25万字,2005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值得提出的是,2004年12月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和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在南宁举办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与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这次会议收到论文28篇,着重研究了抗战文化研究如何实现由历史研究向现实应用研究转化、学术成果如何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学术成果转化的问题,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研讨:广西抗战文化图片资料的收集与出版研究、抗战文化史实与电视剧创作、抗战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红色旅游线路的设计、广西抗战文化网站的建设与信息化时代的传播策略等。会后编辑出版《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第8辑)》。

二、整体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概况

1979年至2014年,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发表大量论文,从整体性和专题性两方面展开研究。

(一)整体性研究

整体性研究涉及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地位、作用、成就、成因和党对桂林文化城的领导等问题。

1.关于历史地位、作用、成就研究。1982年有李建平的《论桂林文化城在国统区抗日文艺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广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1983年有杨益群、顾绍柏、潘其旭、王斌等《桂林文化城概况、历史地位及成因》(《学术论坛》1983年第3期);20世纪90年代,有刘寿保的《桂林文化城的成就和贡献》(《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漓江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

2.关于形成原因。1982年魏华龄发表《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学术论坛》1982年第2期)。他认为,第一,抗日战争的客观形势造成的。“广州、武汉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逼使大批文化人来到桂林,从事抗战救亡的文化活动。”[2]第二,由于桂林的特殊地位。地理和政治两个方面的特殊地位,极有利于进步文化人的文化活动。第三,在国民党桂系里面,有部分国民党民主派(国民党左派)。他们对进步文化人采取欢迎的态度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给进步文化人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第四,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施的结果。1988年,李建平写了专论《桂林文化城成因初探》(《社会科学家》1988年第3期)。《桂林文化城纪事》一书的编者在该书《前言》中也作了一定的分析。

3.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中的领导作用问题。20世纪80年代,丘振声发表《党的统一战线在桂林文化运动中的胜利》(《学术论坛》1985年第5期);蔡定国发表《共产党的领导是西南剧展的灵魂》(《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20世纪90年代有张伴娣、李铁的《党的领导与桂林文化城的发展和繁荣(《广西新文化史料》1991年第1期);魏华龄的《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桂林文化城的传播与实践》;李建平的《毛泽东思想在桂林文化城的传播与影响》。文章分别论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桂林文化城传播与实践的许多事实,包括毛泽东许多著作的出版发行,以及中共基层组织秘密活动的情况,说明党在桂林文化城实施领导的巨大作用。2000年以后,詹永媛发表《论中共对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邓群、姚蓝、刘绍卫的《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文化城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一些文章还论述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分期问题,如李建平《桂林抗日文艺运动发展的几个阶段》(《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魏华龄《试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分期及其特征》(《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3期)等。

(二)专题性研究

专题研究主要有抗战文化与爱国主义、抗战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与文艺各门类研究、人物研究、出版物研究等。

1.关于抗战文化与爱国主义研究的论文。主要有1995年广西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暨广西抗战文化研讨会收到的一组论文,包括李建平的《爱国主义: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基石》、邓祝仁的《论桂林文化城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左超英的《论桂林抗战文化的爱国主义主题》等,认为桂林抗战文化中,无论文学作品、报刊杂志,还是文化活动,都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桂林文化城存在的基石,是桂林抗战文化的灵魂。上述文章收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还有韦文华的《爱国主义——桂林文化城团结抗战的旗帜》等。

2.关于抗战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论文。主要有2003年韦广雄的《弘扬抗战文化精神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付广华的《桂林抗战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两文载《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5年李建平的《抗战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文化报》2005年8月13日)、魏华龄的《研究抗战文化 建设先进文化》(《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刘春燕的《论桂林抗战文化精神》(《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等。

3.关于国际文化交流研究。主要论文有刘寿保的《浅论抗战时期桂林国际文化交流》和《论桂林抗战文化的国际特性》(《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4期)、曹裕文的《论桂林抗战文化的国际性》(《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4期)、文丰义的《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贡献》、唐国英的《桂林文化城的国际反法西斯阵线》、陈捷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作品在桂林的传播》等。

4.关于文化与文艺各门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李建平发表多篇论文,计有:《抗战时期桂林的进步美术运动及创作》(《抗战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抗战时期桂林进步戏剧运动述评》(《广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抗战时期桂林进步音乐活动述评》(《艺术探索》1988年第2期)、《国统区进步小说创作的重要一翼——桂林文化城小说创作概述》(《广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抗战时期桂林进步舞蹈活动述评》(《桂海艺丛》1988年第3期)等,还有杨益群的《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的作用意义及影响》(《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黄绍清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诗歌漫论》(《社会科学家》1994年第1期)、范玉春的《抗战时期桂林的历史剧运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及丘振声的《论桂林抗战时期戏曲改革运动》、蔡定国的《试论桂林文化城戏剧运动的特征》、左超英的《论桂林抗战木刻运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等。20世纪90年代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撰写出版的《桂林文化城大全》是一套文体研究与作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论著,雷锐主编的“文学卷·小说分卷”共4册,收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的小说家丁玲、王西彦、王鲁彦、巴金、茅盾、艾芜等89人,对每位作家都从“在桂创作发表小说概述”、“在桂创作、发表小说选评”、代表作选登(或故事梗概,或节选),以及“在桂创作、发表小说目录”等四个方面去评价。

5.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有魏华龄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社会科学空前繁荣原因初探》(《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和《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社会科学概观及其历史贡献》(《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钟文典等的《抗战时期的广西史学》(《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等。

6.关于人物研究。以对文艺家研究的成果最多。研究鲁迅的有杨益群的《抗战时期桂林的鲁迅纪念和研究概述》、刘泰隆的《重大的贡献 宝贵的经验——略论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的论著》等;研究郭沫若的有李建平的《郭老战斗生活的一个缩影——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桂林的活动及其意义》(《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第1期)等;研究茅盾的有李建平的《简论一九四二年茅盾在桂林的活动》、邓祝仁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研究二题》等;研究夏衍的有魏华龄的《抗战时期夏衍在桂林的文化活动》和高宁的《〈救亡日报〉的卓越领导者——夏衍》(两文载《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蔡定国的《夏衍抗战时期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研究田汉的有杨益群的《田汉抗战剧论及剧作浅谈》(《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吴辰海的《志存高远锐意创新——试论抗战期间田汉关于戏剧民族形式的思想》、李建平的《抗战时期田汉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及贡献》(《学术论坛》1987年第1期)等;研究欧阳予倩的有魏华龄的《欧阳予倩与桂林剧运》、丘振声和杨荫亭的《桂剧发展史上的丰碑——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的卓越贡献》、苏关鑫的《西南剧展与欧阳予倩》、尹羲的《欧阳予倩改革桂剧功绩不朽》、盘福东的《凝注着民族血泪的思考与探索——兼谈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及对今天戏剧改革的启示》等;研究巴金的有杨益群的《巴金在桂林的文学活动及其成就》、梁卡琳和彭安文的《简论巴金在桂林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梁卡琳的《离乱中的心曲——巴金旅桂散文刍议》(《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等。

7.出版物研究。有李建平的《桂林文化城期刊介绍》(《广西大学学报》1981年1-2期连载)、陆君田《抗日战争时期的〈广西日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王小昆的《桂林〈扫荡报〉与抗战音乐文化》(《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等。1987年,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室编资料集《救亡日报的风雨岁月》,20万字,新华出版社出版。还有蔡定国等研究周恩来、李耿研究柳亚子、雷锐研究艾芜、魏华龄研究邵荃麟、杨益群研究司马文森、李建平研究端木蕻良、黄铮研究胡志明等的论文,都较有质量。

三、三项突破性成果

在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里,还有3项突破性成果值得记载。

一是地域性和社会影响的突破。自2007年起,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联合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编辑出版《抗战文化研究》年刊,每年一辑。该刊邀请国内十余名知名学者组成编委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任文学所所长的杨义先生担任编委会主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中良与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时任文史研究所所长)、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平共同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每辑发表全国学者和广西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约30余篇①《抗战文化研究》每辑发表广西学者和外省学者论文的比例为1:2。。至2014年,《抗战文化研究》已编撰出版8辑,发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形成一定影响,被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并以电子版方式发行,2012年发行量3367册(不含纸质版),被耶鲁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苏黎世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日本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高丽大学、首尔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世界各国重要机构、大学和图书馆收藏,为广西社会科学界创出一个学术品牌。

二是研究载体的突破。2011年,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突破传统纸质成果方式,与广西电视台联合策划并摄制推出了电子传媒作品:大型电视纪录片《方舟——桂林抗战文化城记实》。该项成果2011年12月27-31日在广西电视台播出五集版,2013年9月13-15日在中央电视台9频道黄金时间(20:00-20:30)播出三集版,影响广泛。2012年5月,广西电视台携带《方舟——桂林抗战文化城记事》参加在乌克兰举办的“我们共同的胜利”国际电影电视节,获优秀节目奖。

三是研究成果由单本专著到研究丛书的整体推出。2014年,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获得2014年度广西文化精品项目立项,经费40万元,编撰出版“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丛书”6本和《抗战文化研究》2014年和2015年两辑。当年底,已出版李建平等《桂林抗战艺术史》、魏华龄著《桂林抗战文化综论》和《抗战文化研究》第8辑。其余4部将在2015年8月出版,成为广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要献礼书籍。

四、结 语

1979-2014年共35年来,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累计出版资料集26种,著作和论文集42种,发表论文1000余篇。在广西第2-12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21世纪以来,广西学者从事广西或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课题共有8次在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常设课题。《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4期发表章绍嗣题为《抗战文艺研究回眸60年》的评论说:“自1988年后,全国的抗战文艺研究势头减弱”,而“广西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湖北省江汉大学邓正兵教授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一书②《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发表的论文《近十年来抗战文化研究述评》中直接肯定了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成绩及其对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的积极作用:“目前,专门研究抗战文化的学术团体不多,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对推动抗战文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多有创新,充满活力,正在中国抗日战争史、抗战文化史和广西地方文化史领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1]曾祁.桂林抗战文化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探索,1988,(5).

[2]魏华龄.桂林抗战文学研究20年[A].魏华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6)[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建平.西部地区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探微[J].学术论坛,2013,(5).

[责任编辑:陈梅云]

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 南宁530022

G122

A

1004-4434(2015)08-0133-05

广西第三批特聘专家“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抗战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岗位(2014B01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广西师范大学抗战时期桂林
桂林行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何冕作品
AnAnalysi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EnglishTeachinginChinese HighSchoolfromthePerspectiveofPost—MethodPedagogy
哪有你这样你
乐!乘动车,看桂林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