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

2015-02-26 11:46丁雅莉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南宁艺术节民歌

陈 凯 丁雅莉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

陈 凯 丁雅莉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历史上的刘三姐就因民歌留下了千古的传奇。而广西地处西南边陲,作为自治区不仅是壮族生长的地方,同时也吸纳了其他很多少数民族,如瑶族、苗族等。拥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也就是民歌之乡,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在这里发展壮大的。在新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如何抓住此机遇发展文化产业也至关重要。尤其处于新媒体时代,去推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也有着新的任务与内容。

“一带一路”战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新媒体时代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壮乡的品牌节日,其前身是1993年的广西国际民歌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向外界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提升了南宁的城市形象,也使广西的知名度得到大幅提高,有利于广西的经贸往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但由于对传播对象定位单一化、传统化,创作形式没有达到国际化视野,推广方式也较传统。因此,国际传播力有限,且没能与东盟国家的受众需求无缝对接,尚未形成足够的国际影响力,且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未能相辅相成。陈崇山在其专著《受众本位论》中曾对“受众本位”做出这样的阐述:“受众本位则是把受众视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一切新闻传播活动应随受众的意志为转移。传媒则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地为受众服务”。所以,民歌艺术节作为商业化运营背景下的产物,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受众的需求,而且要想达到国际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应该要有国家化的运作思维。

但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大背景下,广西南宁乃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成为双边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广西的文化影响力逐渐辐射至中国甚至东盟国家,使中国—东盟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以受众为本位”的理念成为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发展的共识。

一、民族的国际化,挖掘与东盟国家民族性的关联

从1993年开始,广西国际民歌节开始举办。到1999年开始,民歌节承载的责任由影响全国升级为进一步提升南宁市的文化品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就是说,从1999年开始,民歌节就开始开拓国际市场,以期能取得更多的成就。这不仅是为了对外传播,也是为了与国际社会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东盟博览会为国际民歌艺术节带来契机

2003年10月8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中国—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同时举行。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欢迎。从此之后,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

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西侧,就是举行民歌节的地方——民歌湖。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行不仅意味着南宁与东盟国家之间经贸的往来,在博览会的同时,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也会开幕。这也意味着,民族艺术的交流也是中国和东盟之间往来的重要一环。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人文、娱乐、仪式为元素,重塑了南宁的壮族文化——传统而不失时尚的现代民族城市文化。它使传统的歌唱方式得到回归,也使南宁找回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回归使得人文艺术在现代化而不失传统的城市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以“民族文化不旅行”(即民族文化的实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接收者那里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的观点来看待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发展是不确切的。因为其受众定位是国际化的,即面向东盟各国的市场。

(二)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具有天然的地理“接近性”

这种地理上的“接近性”使彼此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习俗相似、文化相通,使彼此的受众容易产生共鸣。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社会关系和地缘关系,这些关系从我们中国古代的南方族群“百越”就可以看出。在现代中国,这种从千百年历史中衍生下来的民族习俗在中国西南边陲及东南亚一些民族聚居地依旧能搜寻到痕迹。在中国汉朝“桂林郡”的辖区地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桂林郡”的属地也延伸到了东南亚地区。

广西与东南亚的亲近,不仅取决于地域的接近,更多的通过移民、外出,人口双向流动,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开始有更多的交融。由此,当地人、外来族群长期聚居,也就创造了今日中国与东盟之间亲密的关系,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信任与交流。

(三)民歌艺术节未来发展存在困境

然而,在此情况下,也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克服。要打造有“国际范”的民族节目表现形式,并且要深入挖掘壮族文化与东盟国家民族文化的关联性。在将壮族文化国际化表现的同时,还应融入壮族文化与东盟国家民族文化的交融元素,使东盟国家的观众认为这是有历史的渊源,是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发展目标。

二、善用新媒体平台,开发丰富的周边产品

民歌的发展需要传播,需要良好的传播渠道才能更好地扩大影响力。而今,我们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要想更好地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推广出去仅靠传统媒体已很难起到好的作用。以传统媒体为传播渠道,具有同质化严重、投入产出比不均衡、不易广泛传播等弊端,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已经愈发不适合国家化的传播需求。

传播学家伊尼斯认为:“传播技术的变迁通过利益结构(思考对象)的变更、符号体系(用来思考的事物)的改变、社会性质(思想得以发展的场所)的变化而影响文化”。新媒体的应运而生重构了传统的传播和消费模式,文化产业传播和运营管理模式也需要适应武装上新媒体。这对于民歌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南宁民歌艺术节的机遇

新媒渠是将传播和渠道很好地结合,是一种基于用户体验和便捷性的全新服务形态,打造出一种集约型的营销服务平台——整合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其优点是通过“接地气”的方式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着力于打造出一种先用户情景体验后购买的模式,易于消费者接受。基于这种新模式去解决广西民歌在播出平台上的传统单一性,进而更加注重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手机、互联网、IPTV、P2P等新媒体的复合式结合运用,满足受众“观看和评论节目、设计和购买产品”等多种需求,使民歌作品传播力实现最大化,进一步提高民歌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方位地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利用这种思维来看待民歌节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将得到很大的启发,设计出的极具“民族风”的配饰、服饰、家居品、文体用品等民歌节衍生产品,并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基于B2B、B2C或C2C等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网上销售店,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营销。民歌节结束后,可以实现民歌节周边产品的新媒体平台运营和销售,打造民歌节的文化品牌。随着东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新媒渠的推广将有广泛的经济基础。这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将最大化地消除国别疆界的隔阂和偏见,有利于吸引东盟各国的受众,实现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南宁民歌艺术节面临的挑战

我们应看到,虽然新媒渠是未来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一个新方式,并且具有可实施性。但这并不代表其传播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反,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文化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传播特性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传播者为主到受众为主是个巨大的变化。如何转变思维,让艺术更好地贴近群众,这就要求文化传播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应对新旧媒介的变化,关注受众需求,具有前沿的传播理念,以互动、分享、平等的视角切入,注重深入挖掘民歌节的精髓、内涵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实现传播效果在受众心中实现“软着陆”,使受众成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最忠实的粉丝。

三、增强互动交流,全力打造“迷”群体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筑起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新媒体平台综合了音乐、民俗、创意等,也结合了时尚前沿、原创、创意、商业推广等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要素。它们是参与者和创造者的结合体,能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文化产品做出反馈,为文化生产者提供广阔的创作源泉,释放出文化的正能量。

(一)互联网时代的“迷”群体特性

互联网时代具有网状传播的特性,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他们的地位不再传统,相反的,网状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人际传播的特性,即“受众”也为“传播者”。所以“迷”群体在成为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忠实拥趸之后,无疑也会以其自身为传播口,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传播出去。由于人际传播其本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这些通过“迷”群体传播出去的信息也会深入其交往群体并容易获得信任。由此,南宁国际民歌节就可以很好地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并收获忠实的拥趸。

(二)“迷”群体对南宁国际艺术节的作用

鉴于“迷”群体对文化产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着力培育“迷’群体,这将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战略目标。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居住地,以及与东盟各国密切联系的桥头堡,广西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习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共存,构成了独特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广西应以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互动来为双方受众搭建桥梁,如推出民族多语频道、建设双边民族博物馆、举办双边民歌节等,与东盟各国受众加强互动交流,为民歌文化产业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吸引双边受众的注意。还可以共同投资制作反映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生活的民歌文化产品。因此,民歌节要真诚实在,贴近双边受众,使他们在内心上真真切切地认同与支持,形成良性的双边互动。

四、小结

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逐步扩大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带来了良机,在产业链条上突出中国—东盟桥头堡的枢纽性,利用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价值观、习俗等接近性的特点,立足广西市场,着眼东盟市场,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产业方面展开广泛合作,切实以受众为本位,在内容生产、新媒体运营以及吸引受众等方面开拓创新、深耕细作,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态,从而把广西的文化产品与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1] 雷文彪.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10.

[2] 覃月葵.广西壮族民歌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至2013年[J].大众文艺,2014(17).

[3] 谭永军.广西文化产业走向东盟战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

[4] 岳德虎.基于SWOT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

[5] 赵轶.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广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12(09).

[6] 石群山.民歌叙事的现代性嬗变——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3(05).

[7] 陈莉.网络环境中的“粉丝”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8] 王雨秋.网络媒体时代下的粉丝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G124

A

1674-8883(2015)20-0028-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媒体面向东盟的传播现状与文化产品输出”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CSW 2014010

陈凯(1991—),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大学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传播。丁雅莉(1990—),女,安徽巢湖人,广西大学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报刊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南宁艺术节民歌
数读南宁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眷恋南宁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