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分析

2015-02-26 17:04傅萱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5期
关键词:稿件受众

摘 要: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开始重视媒介竞争力的强弱,其中,稿件的质量是决定媒介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记者要清晰地表达出新闻事实,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限制记者逻辑思维的因素较多,导致记者在写作稿件时不能很好地运用其逻辑思维,造成稿件质量下降。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应当探索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方式,以促进稿件质量的提升。

逻辑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解和区分的思维过程,属于抽象思维的一种。对于许多记者而言,浅层新闻事实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深层新闻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则需要依靠逻辑思维进行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民生新闻具有多元化的内容,在贴近人们生活的同时,又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净化社会风气,满足人们惩恶扬善的需求。因此,这类新闻最受人们关注,各媒体新闻竞争的重点随之也放在了民生新闻之上,但是由于一些记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导致部分新闻丧失了原有的吸引力。

各媒体要想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首先要重视自身竞争力,在采写新闻时,记者需要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估,而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对这种抽象属性进行正确评估。本文对相关新闻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记者缺失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阐述当前形势下,记者具备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方法。

1 新闻案例分析

2014年7 月,某地方电视台的《午间新闻》栏目播出了一则“干话梅长活虫”的新闻,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在某超市购买了一袋干话梅,搁置一段时间后拆开,发现话梅中有活虫,进而投诉商家。在该新闻栏目的追踪报道中,可以看到记者与生产厂家联系后,由经销商将长虫的话梅样本寄回生产厂家进行检验。但是对于检验结果、赔偿问题、事件性质等一概没有提及,且在新闻结尾,经销商还面对镜头补充,“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要注意食品保存问题和通风问题”,言外之意,即使消费者买到长有活虫的食品,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经销商的行为应是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销商无疑涉及了“直接售卖变质食品”相关法则。但是在追踪报道中,记者并没有明确指出经销商在这起事件中的责任和违法性质。并且对长虫食品进行检验,也应当送往经过国家认证的食品检验机构,而不是将其送还给生产厂家。同时,相关执法部门在问题食品送检的过程中,应当责令生产经营者召回全部食品进行销毁,停止经营,而非只是送一些样品进行检验。此外,在这则报道中,经销商甚至还成为了正面引导消费者的角色,突显出该报道的新闻记者并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完全没有构建出整个新闻事实的逻辑关系,因此不能在报道中对事件性质进行说明,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造成整个报道模糊不清。

2 记者缺失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

采写新闻,并不只是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而是通过文字或镜头将现实中的事物和人物进行组织,构建成一个信息传播媒体。任何一个新闻事实的报道,都需要依靠记者经过抽象的思维活动对新闻事实本身的选择、推理和提炼。但是在实际写作中,许多记者都缺少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新闻写作中语言使用不当

记者向受众传递新闻事实的载体是新闻语言,由于受众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新闻语言的表述就必须具有广泛性、适应性与严谨性,决不能是记者的主观臆想。新闻语言最吸引受众的地方在于其平凡、朴素,记者应当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准确、朴实的报道,而不是随意使用语言,让受众产生反感情绪。例如,在某晚报中有一则报道为:“鲜嫩多汁的猕猴桃5.6元每公斤;养颜美容、清脆可口的苹果7元每公斤;甜美圆润的葡萄6.8元每公斤。”在这则新闻中,出现了多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在新闻中的应用并不恰当,并且显得十分突兀。

2.2 在新闻写作中事实表述缺乏逻辑

在民生新闻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记者为了能使新闻稿件更加吸引受众的注意,在新闻写作时常常会对一些未经核实的细节进行过分渲染。例如,2014年4月,某城市都市报在《女大学生约网友见面被其强奸》一文中,记者有一段这样的表述:“李某在监狱中接受采访时假惺惺的表示,自己喜欢程某很久了,等出狱以后一定会对她负责。”记者在新闻写作时,只能根据当时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进行表述,但该记者是如何能判断出犯罪嫌疑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呢?这种毫无依据的写作手法,明显缺乏逻辑思维性。

2.3 在新闻写作中事实结论牵强附会

逻辑思维是立体的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与所有思维一样,新闻采访中的逻辑思维也是依靠大脑去认识生活,并且采取积极的活动方式将生活形象地反映出来。记者组织形象思维的能力和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决定着一条新闻的信息量和价值的大小。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记者就无法将主观的立场、情感和是非观与具体的新闻形象结合起来,也就无法达到主题要求。许多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常常只利用主观意识得出事实结论,然后再去寻找支撑结论的证据,这样的思维过程极不科学,并且最终的新闻结论也难以经得起推敲。例如,某城市的晚报有一则标题为“市区牛肉每斤降价3元”的新闻,但是其具体内容表述为“据某店店员介绍,此次降价活动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进店消费”,这也就表明,牛肉的降价属于个别行为,而该记者却得出了“现在牛肉降价3元”的结论,这个结论实在是牵强附会。

3 记者构建逻辑思维的意义

3.1 提高媒体在受众心中的信誉度

媒体本身的公信力及其内在品质是衡量媒体的权威性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标尺,对于媒体而言,其新闻稿件的质量决定着市场的吸引力,进而左右着其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媒体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是出售信息,所以,逻辑清晰的稿件对于提高媒体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3.2 增强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媒体竞争较为激励,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成了提高各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条件,记者必须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新闻内容和价值,才能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尤其是在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有关新闻节目的管理条例之后,要求每个上星综合频道每天不得少于两个小时的自办新闻类节目,媒体就必须积极打造高质量的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通过逻辑清晰的表达方式增强媒体的竞争实力。

3.3 反映记者自身素质

考核记者业务水平的有力标准就是逻辑思维,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才能自如地应对各种采访内容,发挥新闻传播的最大效果。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在不同场合中需要随时变换各种角色,并且驾驭这些角色,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新闻效果,对社会产生最大影响力,而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4 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方式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模糊思维、灵感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整体思维。人类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才能抓住典型的形象。因此,主题的形成、形象的组合、情节的选择、语言的搭配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记者采写新闻时应当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判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宽知识层面,更新知识体系,达到提高稿件质量的目的。

4.1 提高记者自身修养

在新闻写作中,稿件的质量取决于记者自身的素养。如果记者在知识方面的修养不够,也就无法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因此,记者应该加强修养,勤学勤思,不断提高自己在语言搭配、句子衔接、主题提炼方面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记者只有勤学苦练,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写作时具备清晰的思维逻辑,理清新闻事实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2 新闻编排具有逻辑性

在编排报纸版面时,对于新闻中包含较多信息量的稿件要采用小标题分类形式,按照新闻事件的时间顺序或是编辑意图进行编排,不能将所有文字都堆放在一起,这样既不利于读者阅读理解,也不利于准确表达事实;在电视新闻的编排中,要抓住电视画面转瞬即逝的特点,从新闻事件中提炼新闻的核心事实,制作多个字幕标题,加深观众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程度。

4.3 做好舆论监督工作

在新闻采访中,许多记者都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无法挖掘出新闻事件中的疑点,另一种是即使发现了新闻事件的疑点,也不追根究底。其中,出现第一种现象是因为记者对于政策法规的学习不足,并且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不够,在面对新闻事件时缺乏全面细致的考虑,不能正确判断;第二种则是因为部分记者懒惰或害怕沾染是非,尤其是在面对负面新闻时不敢追根究底。并且,在目前的媒体管理体系和薪酬体系中,记者的发稿任务非常重,造成许多记者为了完成发稿任务而放弃了对于事件的细致考虑,宁愿停留在新闻事件表面。但是在舆论监督中,新闻事件涉及的范围较广且人物较多,记者就必须从相互牵扯的新闻要素中将事实联系理解清楚,将事实的真相还原给受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新闻媒体的主要业务是传播新闻信息,所以,媒体在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新闻记者的稿件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竞争形势愈加激烈,记者唯有具备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才能在新形势下提高媒体的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新闻记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才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获得受众的认可,从而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进而提高媒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稿件受众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稿件書寫格式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